《范仲淹》的故事(精华)
《范仲淹》的故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 贫寒
划粥割齑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废寝忘食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板书:划粥割齑)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 粗茶淡饭 )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埋头苦读)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4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赞扬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通过题目,你认为本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对范仲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为什么称范仲淹是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了解了范仲淹的基本常识后,我又引出进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讲了范仲淹的`什么事?”
学生通过读书,能够从课文里找出答案,并且能够用简单语言来概括。这也反映出学生在一天天进步。当学生回答说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句子,并说出感受。
学生的回答都答到了点上,值得欣慰的是他们能够将问题回答完整,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感觉之后,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给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埋头苦读)。
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范仲淹这么刻苦学习是为了什么?”导出他的志向,并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知道这是对范仲淹的高度赞扬。
本书成功之处:
1.课堂范围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已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指导朗读上还可以。
本节不足之处:
1.没有更加强调本课的写作手法。
2.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
3.没有及时将课后习题处理。
《范仲淹》的故事5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经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概括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他许多的生平事迹,也被后人一代一代地传颂着。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维持生计,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两顿粥。冬天时,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的,一顿吃两块。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后,他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那时他借住在一间庙里,昼夜不停地苦读,疲乏时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着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经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时,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饥。这种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学发现就回家告诉父亲,于是他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的饭菜。可是几天过去后,食物都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时,范仲淹说:“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享受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以后我还能喝得下粥吗?”
有一回,宋真宗率领百官浩浩荡荡到了南京,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皇帝。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来看啊!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进士,见到皇帝了。
虽然处在贫贱中,范仲淹仍不为利益所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居住的房中藏着一瓮白银,就一声不响地把它掩埋好。后来他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款时,他写封信去说明藏白银的位置,结果真的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这些白银。僧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地赞扬说:“范仲淹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苏州做官时,他曾买下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师看到就道贺说:“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听了以后笑着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在该地创设学府,延揽名师讲学。不久,造成空前盛况,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见到一个风水师为别人选墓地时说:“这块地上的巨石看起来像乱箭穿心、是块绝地,会绝五代子孙的。“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在朝为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为祖坟,让子孙从此不再为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别人了。”于是就买下来做为祖坟之用。老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对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让范大人这么好的人绝子绝孙吗?”也许是他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把原本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立起来,成了”万箭朝天“,绝地变成了宝地。因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为“范坟山”。
范仲淹还有一个义田的故事。尚未富贵显达时,他曾经立志设置义田,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后来他当了招讨使,参与朝廷大政,才有足够的俸禄和赏赐,来达成愿望:他在家乡附近购置一千亩的良田,然后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收付及资金的调配,以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且乡亲遇嫁娶婚葬,都有补助;曾当官而今退职在家,或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助;如果当官任职了,就停止补助。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都能继承他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范仲淹虽然居高官、享厚禄,却把薪俸都用来救济贫民,以致一生穷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而且死后入殓时,子孙也没有余钱为他办好丧事。纵使如此,可是人们对他哀悼的场面是很风光的: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也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老百姓在传颂他的一生时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的故事7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范仲淹的名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
《范仲淹》的故事8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的,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最终当上了宋代著名的xx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平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一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一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此刻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的故事9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数量,出人意料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专用成语。
《范仲淹》的故事10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范仲淹》的故事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年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滕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滕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我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所以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xx改革,触及到北宋的xx、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向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我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羌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他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羌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而今日,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范仲淹》的故事12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范仲淹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
课文写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鸡鸣即起,每天只煮一锅粥。范仲淹十分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任何地方。与范仲淹比起来,我真是太不懂珍惜时间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在家里我不用煮饭也不用洗衣服,所以我就睡到中午太阳照屁股才起床。起床后吃完早点,妈妈叫我去放牛,可是我说:“不去,我懒得动。”然后妈妈骂了我一句就走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就去找小伙伴到田里嬉戏,还去河里捉鱼。快天黑了,我回到家里,奶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又去看电视了。每到周末,我都是这样度过,每天什么正事也不干,虚度光阴。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每天都很早就起来了,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整天这样虚度光阴,将来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范仲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到了好回报。
功夫绝不会负有心人,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范仲淹》的故事13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14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历史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15
范仲淹食粥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字解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fǔ):锅。
3)画:划。
4)齑(jī):腌菜或酱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遗(wèi):馈赠,赠送。
15)何:为什么 。
16) 盖:因为。
17)安:安定。
18)遽(jù):一下子,立刻。
19)馔(zhuàn):菜肴
20)后日:以后。
21) 归:返回。
22)清苦:清淡贫苦
23)馈:赠送;赠与。
24)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25)馈以佳肴: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6)范置之,既而悉败矣: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10
范仲淹的故事【精】06-24
【精】范仲淹的故事06-25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5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15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05-29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