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时间:2024-05-28 16:46:48 范仲淹 我要投稿

[经典]《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北宋时期,西夏王元昊经常侵犯宋朝边境进行挑衅。当时,名臣范仲淹担任延州经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封信来,范仲淹打开一看,这封信是写给皇帝的,元昊让范仲淹把此信转交皇帝。此信写得极其傲慢无理,对皇帝及宋朝极尽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没宋朝皇帝的尊严。范仲淹看完此信后,二话不说,当着送信来使的面,把信烧了,然后命人将送信来使送出边境。但此事后来被范仲淹的政敌们知道了,他们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说“范仲淹只是边境地区的一个官员,竟然把敌国的外交信件烧毁而不上报,所以应该将范仲淹斩首。”皇帝得此奏报,也怪罪下来,派人调查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折子替自己辩解,范仲淹在折子里说:“元昊的那封信,对陛下极尽辱侮,污言秽语,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须立即发兵与其交战,这样才能捍卫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严;如果不发兵,就等于向天下人承认了元昊对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会颜面尽失,被天下人耻笑。但依我朝现在的条件,尚无力发动战争。所以,我当着对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烧掉了,是在告诉元昊,也是在告诉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你的'这封带有侮辱性质的信。所以,这只是边官范仲淹一个受到侮辱罢了。”皇帝听了范仲淹的解释,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表扬了他。

[经典]《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在烧信的同时,把对方对皇帝及国家的侮辱也一同烧掉了。而且,甘愿自己把侮辱承担下来,既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令人仰望的担当精神。

《范仲淹》的故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 [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让同学们能理解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读关于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学习他“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分享收集资料,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谈自己的.理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先谈谈自己的理想,再让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学习课文,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他的启发,让生明白要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让学生复习生字,还复习一个问题,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对比读并引导生在对比中明白哪句话更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组讨论,最后交流一下四个小故事中分别有哪些句子能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的?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小组汇报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只身”“废寝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我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这么艰难,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坚持刻苦学习,有感情朗读重点语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二组的汇报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我播放了“划粥割齑”的相关视频,让生更明白故事的经过,生再结合课文寻找重点语句、词语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小组汇报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但食品已变质,范仲淹却一口也没吃,第三次体会范仲淹的刻苦学习。

  第四小组汇报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生找出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他的刻苦,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升华本课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学习吗?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刻苦学习是因为他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他无论如何也坚持刻苦学习,他的理想实现后他提出并实施兴国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为什么会实现?那同学们在上课前也谈过自己的理想,学习完这篇课文,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该怎么做才能使理想变成现实呢?请同学们谈谈并写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读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六、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

  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4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的故事5

  范仲淹意志坚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悬崖上的小草,于逆境中生长,一往无前。

  范仲淹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人家。朱家是当地富户,范仲淹原本生活无忧,但是他为了磨砺自己,一心求学,于是离家寄居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早起晚睡,一心学习,给寺庙里的僧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寺庙中生活清寒,住的没有家里好,吃的也不怎么样。那时候的范仲淹,比之穷苦人家的孩子更惨。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将粥放凉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咸菜和醋汁进食。一日两餐,一餐只两块凉粥,这种日子还是很难想象的。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在书院中就读期间,也专心向学,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那时候他有一个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家庭条件很好。看见范仲淹每天咸菜稀饭的,就给他送了些饭菜。范仲淹虽然接受,但是饭菜都放馊了也不会吃。那位同学对此就十分生气,自己好心好意,却被范仲淹如此糟蹋。

  有一次那同学就问范仲淹为何如此,范仲淹先是道了谢意,随后表示。若是吃了这一顿好酒好菜,日后自己又如何能接受粗食杂粮呢?听了这番话,大家都对范仲淹很佩服。

  大中祥符七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仅开始了自己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开始了一段坎坷艰难的官途。范仲淹在为官之时,基本就是升贬升贬,再升再贬的节奏。

  及第之后,范仲淹先为司理参军,后迁泰州海陵西溪镇盐仓监官。当地不仅荒凉,而且还长期风浪海啸之灾。范仲淹提议修建堤坝,随后发动人力物力实践。然而这项工程却并不简单,先是遇暴雪天气,后又遇大海潮,吞噬百名民工性命。在一片反对声中,范仲淹固执己见,最终凭借自己的坚持完成了这项利民工程。

  天圣四年,生母谢氏病逝,范仲淹回乡服丧。丧期满之后,经晏殊推荐荣升秘阁校理。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靠近皇帝的职位,都是很有前途的。

  范仲淹若是老实待着,将来肯定会受到重用。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些政治内幕,虽然宋仁宗已经二十多岁,朝政大权却被刘太后把持。面对此景,他直言上谏,最终因为触怒刘太后被贬河中府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右司谏,也就是言官。戴上言官的帽子之后,范仲淹进谏越发无惧。宋仁宗时期发生废后事件,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的宋仁宗,因被郭后顶撞而下令废后。

  面对宋仁宗的坚持,大臣们都不敢多说。这个时候又是范仲淹站出来,不顾妻子好友的劝谏,反对废后。如此自然触怒皇帝,再次被贬离京。

  后来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经历两次贬谪,范仲淹若是圆滑一点,就该老实待着,但是他并没有。

  那个时候,丞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导致朝败不堪。别人都摄于吕夷简的威势避让,偏偏范仲淹每次都毫无惧色的对上吕夷简。最后别吕夷简构陷,再次外调。后来西夏崛起,范仲淹被调镇守边疆,开始了自己风吹日晒的兵戎生涯。

  西北局面稍稍转危为安,面对常年对峙对国家的破坏,范仲淹又接受宋仁宗进行整治改革的命令。他与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总结自己从政二十多年的经验,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改革,古来有之。但是在中国,要进行改革却困难重重。范仲淹此次改革自然也一样,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力,最终失败。而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为那州知州。

  年老之时,范仲淹积蓄已尽,最后在贫病交困中离世。

《范仲淹》的故事6

  1、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2、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3、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上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经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概括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他许多的生平事迹,也被后人一代一代地传颂着。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维持生计,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两顿粥。冬天时,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的,一顿吃两块。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后,他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那时他借住在一间庙里,昼夜不停地苦读,疲乏时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着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经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时,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饥。这种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学发现就回家告诉父亲,于是他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的.饭菜。可是几天过去后,食物都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时,范仲淹说:“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享受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以后我还能喝得下粥吗?”

  有一回,宋真宗率领百官浩浩荡荡到了南京,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皇帝。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来看啊!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进士,见到皇帝了。

  虽然处在贫贱中,范仲淹仍不为利益所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居住的房中藏着一瓮白银,就一声不响地把它掩埋好。后来他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款时,他写封信去说明藏白银的位置,结果真的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这些白银。僧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地赞扬说:“范仲淹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苏州做官时,他曾买下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师看到就道贺说:“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听了以后笑着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在该地创设学府,延揽名师讲学。不久,造成空前盛况,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见到一个风水师为别人选墓地时说:“这块地上的巨石看起来像乱箭穿心、是块绝地,会绝五代子孙的。“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在朝为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为祖坟,让子孙从此不再为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别人了。”于是就买下来做为祖坟之用。老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对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让范大人这么好的人绝子绝孙吗?”也许是他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把原本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立起来,成了”万箭朝天“,绝地变成了宝地。因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为“范坟山”。

  范仲淹还有一个义田的故事。尚未富贵显达时,他曾经立志设置义田,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后来他当了招讨使,参与朝廷大政,才有足够的俸禄和赏赐,来达成愿望:他在家乡附近购置一千亩的良田,然后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收付及资金的调配,以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且乡亲遇嫁娶婚葬,都有补助;曾当官而今退职在家,或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助;如果当官任职了,就停止补助。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都能继承他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范仲淹虽然居高官、享厚禄,却把薪俸都用来救济贫民,以致一生穷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而且死后入殓时,子孙也没有余钱为他办好丧事。纵使如此,可是人们对他哀悼的场面是很风光的: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也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老百姓在传颂他的一生时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的故事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说明:学习并借鉴了可儿老师《四季》一课说课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谢。)

《范仲淹》的故事9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精神震撼了我。

  文章开始介绍了范仲淹的历史、家庭状况以及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事迹。文中写道,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曾经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用稀粥充饥。在应天书院求学时,生活更是艰苦,每天划粥割齑,他全然不顾,仍然坚持鸡鸣即起,夜半而眠,发愤苦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读到这里我更加佩服范仲淹了,他身处逆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仍能发愤实在令我钦佩。联想到自己,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能发愤,真是羞愧难当啊!

  还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人们都争先恐后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去了,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最后终于在殿试的时候见到了皇帝,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做法,我每天几乎都读书,但读书时老是不能专心致志,总是心不在焉,只要外面有一丁点动静,就会去看,这就是爸爸常说的“哪有事哪到”可是自从读了此文后,我深深被范仲淹的专心致志的精神所感动,渐渐改掉了读书不专心的毛病,每次读书写作业都心无旁骛,这样读书的`效率也上来了,从书中掌握了不少知识。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不仅改掉了不专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浅尝辄止不行,必须发愤苦读,专心致志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知识改变我们的容颜,让知识温暖我们的命运吧!

《范仲淹》的故事10

  范仲淹一开始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但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在小的`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就着吃,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也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非常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的故事11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

  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先王的恩惠。

  单词解释:

  (殍殣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

  (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带。

  (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存,慰问。饷,馈赠物品

  (术)指救灾的方法。

  (主首)住持,方丈。

  (鼎兴)大盛。

  (敖仓)粮仓。

  (役)使用。

  (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

  (恤)忧虑,顾惜。

  (荒政)救灾的政事。

  (条叙)指奏章。

  (仰食)依赖……吃饭。

  (无虑)大约。

  (晏)安定。

  (流徙)流离,指逃亡。

  (岁饥)年景饥荒。

  (司农)主管粮食等事项的官府。

  (著)制定。

  (因)顺着,就着。

《范仲淹》的故事12

  史学家说,此人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北宋与包拯同朝的名臣,官累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 “文正”。

  政治家说,此人乃“庆历革新”的创导与实践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虽因保守派作梗未能成功,却成了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家说,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此人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助夏竦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时边区民众有歌唱为证:“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文学家说,此人了得: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岳阳楼记》一文出了“忧、乐”的`千古佳句。另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连欧阳修都曾称其《渔家傲》乃 “穷塞外之词”。

  都说得不错的。问问苏州人还晓得点啥?有人说了,那条叫“范庄前”的街,说明他在本地住过。还有景范中学,原来不是纪念他的祠堂吗?有人说了,天平山上,记得有一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是课本里早读了的。还有人说了,他可是景祐年间苏州的知州大人哪,创办了府学,至今还在文庙里的明伦堂里端坐着,除了他谁还有资格做孔子的西宾呢?(明伦堂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的西边)。

《范仲淹》的故事13

  北宋景祐元年(1034),因宋仁宗废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孔祖德等人联*上书,以“后无过,不可废”为由,劝仁宗收回成命,结果这三个人贬的贬,罚的罚。范仲淹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带着家人,离开京城开封,南下浙江,到睦州府当知州。这对于作为谏官的范仲淹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范仲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满腔冤气深埋心底,因为,他的人生宗旨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一路南下,还没到睦州府城,也就是在富春江边,看到严子陵钓台下的严先生祠堂颓败不堪,心中一片黯然,因为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向来为范仲淹所景仰。到了州府,放下行囊,范仲淹就召集本地贤绅,议论此事。很快,严先生祠堂被修葺一新,范仲淹亲自为之作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子陵大加赞赏。

  范仲淹

  在修严先生祠堂的同时,范仲淹又开始着手创办一所书院。

  范仲淹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十分重要,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睦州府城原有一所州学(官办学校),是设在孔庙里的,规模不大,环境更是不理想。范仲淹就在兴仁门外的文昌阁前创办起一所书院——龙山书院。可以这么说,这是建德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校。千百年来,建德人一谈起教育史,人人都不会忘记范仲淹创办的的龙山书院。

  睦州城背靠乌龙山,面临三江口,水患不断。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于城东修起一座南北向的堤坝,把龙山来水及三江口的洪水挡在城外。与杭州西湖上的白堤、苏堤一样,此堤曾被称为“范公堤”。另外,他还主持疏浚东、西两湖,使之成为府城内两处胜景。

  范仲淹是景祐元年的春天来睦州的,到了这一年的十月就离开睦州,去苏州任职,前后总共半来年时间,但他却为睦州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这是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每当读起这阙《诉衷情》时,我们总会为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所感动。

  特别是他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催人泪下。

  陆游是绍兴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因成绩特别优秀,被初定为第一,名次在大奸臣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结果被秦桧除名,等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从此之后,陆游一直在福建、江西等地做地方官。因为他从小就把“北定中原”、恢复大宋江山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

  而福建、江西等地又远离前线,因此他一直闷闷不乐。直到乾道九年(1173),陆游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陆游以为精忠报国的时机已经来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精神豪迈的时期之一。他曾亲自带兵上前线与金军作战。

  陆游积极抗金的言行,惹恼了朝野中的投降派(包括当朝皇帝),罢官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陆游回到了家乡。淳熙十三年(1186),宋孝宗把陆游叫到京城临安的皇宫中,亲自对他说:“严陵,清虚之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意思是说,严陵是个山水风光非常美的地方,你不是喜欢写写诗吗,到了那里,工作之余,大可写诗自乐。至于抗金的事嘛,你就不要多操心了。

  于是陆游只好背起行囊,来到了他的高祖陆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严州。

  离开了前线,抗金的话又不让讲了。但陆游来到严州后,并没有真正执行宋孝宗的指示,而是很快下基层调研。这一年,严州一带发生大旱,粮食减产,他马上向皇帝报告,结果,这一年严州六县的岁租得以减免。平时,他经常到农村走访,向农民宣传重视农业生产的意义,并先后写了两篇《劝农文》,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地方经济建设。

  和范仲淹一样,陆游也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比如为地方先贤江公望的编印了一部《江谏议奏议》,刻印了李延寿的《南史》、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他自己的《剑南诗稿》和《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在严州的任职时间,前后共两年,却写下了三百多首诗(词),九十多篇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陆游这两位宋代的名宦,在睦(严)州任职期间,留下了非常好的政声,近千百年来,严州人对他们一直念念不忘,立祠的立祠,建坊的建坊。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心为民者民必敬之。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

《范仲淹》的故事15

  范仲淹食粥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字解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fǔ):锅。

  3)画:划。

  4)齑(jī):腌菜或酱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遗(wèi):馈赠,赠送。

  15)何:为什么 。

  16) 盖:因为。

  17)安:安定。

  18)遽(jù):一下子,立刻。

  19)馔(zhuàn):菜肴

  20)后日:以后。

  21) 归:返回。

  22)清苦:清淡贫苦

  23)馈:赠送;赠与。

  24)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25)馈以佳肴: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6)范置之,既而悉败矣: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10

范仲淹的故事【精】06-24

【精】范仲淹的故事06-25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5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15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05-29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