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汇编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范仲淹简介: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未入学,母亲和继父就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讲述了许多古圣先贤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每次他都认真聆听,默记在心。听后,他又总爱安静地独立思考。
商周时代,有国学、乡学。秦汉以后,只重国学,乡学多由民间自办。州县普遍兴学,还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贤倡导的。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山没有官办的县学,有的只是富贵人家自办的塾学,或民间筹办的学宫。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母亲便送范仲淹到长山城东南隅一所民办学宫读书。后人怀念他,金代泰和年间在范仲淹当年读书之处创建怀范楼,元元贞元年(1295年)县尹安惟洪修葺。这是后话。
范仲淹进长山学宫读书后的一天中午,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说某某神显灵了,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神可以断吉凶祸福,可以问前程未来。少年学子出于好奇,随人流也进了庙宇。看到都在争先恐后地求签问卜,范仲淹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周围的人听到这一问一答,不由得愣了,惊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问:“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怎么样?”相士愣了,无言以对。旁边一位老者十分叹赏这位貌不出众却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细询问了范仲淹的情况。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 。用吴曾转述范仲淹的话来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职位最高。除了皇帝,当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为民造福的,当属宰相;在民间,最能为民造福的就是良医。良相良医,尽管职位高低不同,在为天下人造福方面却是一致的.。
很显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这个少年时代愿为良相良医的人,在经过数十年宦海生涯之后,暮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孝水省亲
范仲淹继父朱文翰,字苑文,端拱二年中进士任平江府推官,不久京都召试馆职,他便应试入馆,授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编校。宋真宗赵恒继位后,朱文翰得到信任,升为户部郎中。郎中为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地位较高。朱文翰为人耿介刚直,敢于直言朝政,得罪了权贵高官,受到诽谤中伤,景德初年被贬出京城,任淄州长史。
母亲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继父,范仲淹仍在长山读书。秋谷口简称秋口,位于今淄博市博山城东荆山之麓。这里群山怀抱,孝水中流,泉水绕城,景色幽美。长山至秋口,相距百余里,中间由孝水联结起来。孝水,又称笼水,俗称孝妇河。孝水发源博山颜神镇,北流经淄川入长山县境,绕长山城南,鱼子沟水汇入,经城西北吕家庄,向西流经原梁邹县城(今邹平旧口)西北,与济水汇合,东流入海。范仲淹随母迁居长山以后,与孝水结下不解之缘。读书余暇,每每邀同学少年,到孝水玩耍戏水,好不畅快。孝妇河的传说,听父老乡亲讲了一遍又一遍:
颜文姜自丈夫死后,侍奉婆母特别周到细心。她每天到10里之外的山泉挑一担甜水,供婆母饮用。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无间寒暑,无怨无悔。这事感动了神灵,水缸处冒出一灵泉,甜水随用随长。文姜便用一个编织的笼子罩住泉眼,从此免除了她天天担水之苦。久而久之,婆母产生疑惑,乘文姜外出,婆母发现了水缸旁的笼子,用力一掀,灾难降临,大水涌出,淹没了房舍街巷,婆母也被淹死。文姜归来,夺过婆母手中握着的笼子,向北一指,滔滔洪水北去,流成了一条河,这便是笼水,也就是孝妇河。孝妇河岸边长大的人,谁不为颜文姜的孝道感动呢!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继父在秋口寻到一所学宫,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读书。有时母亲回长山朱家料理家务,时间稍长,范仲淹便又从秋口沿着孝水到长山探望母亲。潺潺孝水,便成了连接范仲淹与母亲的一条亲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亲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人们赞不绝口,到处传颂。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时,他赈灾救荒、掘井汲水、折钱纳税等惠民政绩,感动了青州的父老乡亲。青州的艺人回忆起范仲淹孝水省亲的往事,编写了一段唱词,唱词中借用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至长山一百。”63岁的范仲淹听罢唱词,不禁潸然泪下。请君试问孝妇水,思绪与之谁短长!
借读醴泉寺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终于做出了选择。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终于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显德五年(958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特别健壮,耄耋(mào dié)之年不须拄拐仗,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因此,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范仲淹来醴泉寺,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而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后来至应天府学院读书时,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况,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么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2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xx家文学家,不仅仅自我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向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我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向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1、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识记。
2、搜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3、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二、激趣导入
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三、展示汇报:
(一).介绍范仲淹。
(二).汇报字、词掌握情况
1、读生字、词语卡片。(分组展示)
2.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划粥割齑、大夫、范仲淹
a.读词
b.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C.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d.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3、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贫寒 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划 粥 割 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4. 仔细读读课文。
5. 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展示汇报:
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 )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独立汇报)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
2.听写练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课后反思:教学《范仲淹的故事》这课时,我是让学生们在课上预习的,给学生安排了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们自由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中我还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同学们都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了。
范仲淹的故事5
范仲淹意志坚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悬崖上的小草,于逆境中生长,一往无前。
范仲淹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人家。朱家是当地富户,范仲淹原本生活无忧,但是他为了磨砺自己,一心求学,于是离家寄居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早起晚睡,一心学习,给寺庙里的僧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寺庙中生活清寒,住的没有家里好,吃的.也不怎么样。那时候的范仲淹,比之穷苦人家的孩子更惨。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将粥放凉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咸菜和醋汁进食。一日两餐,一餐只两块凉粥,这种日子还是很难想象的。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在书院中就读期间,也专心向学,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那时候他有一个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家庭条件很好。看见范仲淹每天咸菜稀饭的,就给他送了些饭菜。范仲淹虽然接受,但是饭菜都放馊了也不会吃。那位同学对此就十分生气,自己好心好意,却被范仲淹如此糟蹋。
有一次那同学就问范仲淹为何如此,范仲淹先是道了谢意,随后表示。若是吃了这一顿好酒好菜,日后自己又如何能接受粗食杂粮呢?听了这番话,大家都对范仲淹很佩服。
大中祥符七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仅开始了自己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开始了一段坎坷艰难的官途。范仲淹在为官之时,基本就是升贬升贬,再升再贬的节奏。
及第之后,范仲淹先为司理参军,后迁泰州海陵西溪镇盐仓监官。当地不仅荒凉,而且还长期风浪海啸之灾。范仲淹提议修建堤坝,随后发动人力物力实践。然而这项工程却并不简单,先是遇暴雪天气,后又遇大海潮,吞噬百名民工性命。在一片反对声中,范仲淹固执己见,最终凭借自己的坚持完成了这项利民工程。
天圣四年,生母谢氏病逝,范仲淹回乡服丧。丧期满之后,经晏殊推荐荣升秘阁校理。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靠近皇帝的职位,都是很有前途的。
范仲淹若是老实待着,将来肯定会受到重用。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些政治内幕,虽然宋仁宗已经二十多岁,朝政大权却被刘太后把持。面对此景,他直言上谏,最终因为触怒刘太后被贬河中府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右司谏,也就是言官。戴上言官的帽子之后,范仲淹进谏越发无惧。宋仁宗时期发生废后事件,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的宋仁宗,因被郭后顶撞而下令废后。
面对宋仁宗的坚持,大臣们都不敢多说。这个时候又是范仲淹站出来,不顾妻子好友的劝谏,反对废后。如此自然触怒皇帝,再次被贬离京。
后来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经历两次贬谪,范仲淹若是圆滑一点,就该老实待着,但是他并没有。
那个时候,丞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导致朝败不堪。别人都摄于吕夷简的威势避让,偏偏范仲淹每次都毫无惧色的对上吕夷简。最后别吕夷简构陷,再次外调。后来西夏崛起,范仲淹被调镇守边疆,开始了自己风吹日晒的兵戎生涯。
西北局面稍稍转危为安,面对常年对峙对国家的破坏,范仲淹又接受宋仁宗进行整治改革的命令。他与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总结自己从政二十多年的经验,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改革,古来有之。但是在中国,要进行改革却困难重重。范仲淹此次改革自然也一样,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力,最终失败。而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为那州知州。
年老之时,范仲淹积蓄已尽,最后在贫病交困中离世。
范仲淹的故事6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他一定再想,读后感·我要努力成为在皇帝身边做事的人,以后有的是机会见到他。再想想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没有专注力,学力效率会很低的。
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真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想想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范仲淹是人,我们也是人,只是他比我们能吃苦罢了,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成功,只看你用不用心了。学了这一课,我也想了很多,我决定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心人,将来一定也能有一番大作为。作者:贾怡萱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的,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最终当上了宋代著名的xx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平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一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一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此刻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的故事8
在范仲淹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而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这样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因为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这时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不料,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但是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在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而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10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继续攻读。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官阶相当于今日之“市委书记”、“市长”)的儿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却一口不尝,听任食物变坏。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学会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
范仲淹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便有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应试前,特到祠堂求签,咨询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希望能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这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言的来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又作了一首《定风波》,节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
范仲淹的故事11
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曾被王安石评为“一世之师”。然观其一生,亦无非寻常的“三板斧”而已,招数并不复杂,目下人人皆会,人人可会,不同之处唯在于,范仲淹不屈不挠地使了,且斧斧生猛,力道惊人。
第一斧:划粥断齑,立志励志。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出身贫苦。由于母亲改嫁到富裕的朱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但他少有志向,存“天下之忧”,所以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有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寄宿寺庙,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赢得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下真功夫营养灵魂,下硬功夫陶冶精神,心地纯洁澄明,高尚品德随身附体,就站得稳,走得正,干得好。范仲淹入仕之后的所作所为,莫不与他注重磨炼身心有关。比如:他入仕以后,平日没有宾客登门,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到了晚年,儿子准备为他修建大宅院,被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作“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并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还谆谆教诫子弟要节俭,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唯能忍穷,故得免祸。”
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当腐官、庸官、懒官、昏官,坚守廉洁从政、为国为民的精神家园,才干必会大放异彩。
第二斧:死磕权贵,遏制歪风。
范仲淹为官30多年,四次被贬,前三次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说真话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后来仁宗满了20岁,刘太后仍然不放权。对此,朝内大小官员都不敢吭声,唯独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按祖制让位给仁宗。迷恋权力的刘太后看了折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一个边远小县做通判。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时,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又开始跟吕夷简死磕,他经过深入调查,绘制了一幅《百官图》送给皇上,具体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的种种罪行。不料吕夷简倚仗权势,恶毒反诬。最终,范仲淹未能把作恶多端的吕夷简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贬,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有一年江淮灾情严重,数路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江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让仁宗皇帝及大臣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灾民。
范仲淹一生始终坚持正义立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题为《灵鸟赋》的词中,抒发自己绝不退却的激愤心情,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说,他宁愿为正义呼声而死,绝不默默地苟且偷生。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
第三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仲淹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总要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地方的事情来。
早年在泰州做盐仓监官,无聊到极点,他曾写诗自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然而,他很快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既然做官,就要给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于是,那几年,他为苏北人民留下了“范公堤”。
他谪贬睦州,不到半年,就倡导修建“严子陵钓台”,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做苏州太守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学府,为国育才。对那些不称职的下属官吏,一旦查清,他便毫不留情地将其姓名从官吏名册上画掉。即使达官显宦,亲朋好友从中劝说,他也坚持到底,不为所动。“一笔勾销”的佳话,至今流传。他发动的庆历新政,几乎触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敢于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前奏。
大道若简,至理也,放诸四海皆准。
范仲淹的“三板斧”,其史鉴价值在于:修剪冗枝,去残枝败叶,除疯枝病桠,大树才能茁壮生长,成参天之材;不攀比、不折腾、不摆阔、不奢靡,走正道,官员才会有底蕴和政声。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13
在我学过的许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语文早读课,我就先翻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和思考。
文章说了当时的生活多么清苦,但范仲淹爷爷不怕艰辛,没日没夜地读书。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鸡叫便起攻读,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而我们累了有父母靠靠;饿了宵夜;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觉去了。
范仲淹爷爷的好友给他银子,他不要;给他饭菜,他也不要。我们却把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好吃的东西轮不到别人品尝,一会儿就被我消灭的无影无踪了。
范仲淹爷爷当宰相后,提出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连屁都没放一个,更别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成为像范仲淹爷爷那样的人才!让别人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我们。
范仲淹的故事14
一、给下面的偏旁加部首组字,组词。
奄()()夌()()冘()()
()()()()()()
圭()()已()()因()()
()()()()()()
辛()()央()()尤()()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那时,他的生活(),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他(),每天差不多都是(),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据说,他曾五年()。
这一段话主要讲了。
三、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上面一段话中的`“先生之风”是指:。表达了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的故事1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让同学们能理解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读关于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学习他“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分享收集资料,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谈自己的理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先谈谈自己的理想,再让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学习课文,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他的启发,让生明白要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让学生复习生字,还复习一个问题,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对比读并引导生在对比中明白哪句话更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组讨论,最后交流一下四个小故事中分别有哪些句子能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的?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小组汇报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只身”“废寝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我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这么艰难,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坚持刻苦学习,有感情朗读重点语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二组的汇报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我播放了“划粥割齑”的相关视频,让生更明白故事的经过,生再结合课文寻找重点语句、词语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小组汇报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但食品已变质,范仲淹却一口也没吃,第三次体会范仲淹的刻苦学习。
第四小组汇报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生找出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他的刻苦,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升华本课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学习吗?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刻苦学习是因为他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他无论如何也坚持刻苦学习,他的理想实现后他提出并实施兴国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为什么会实现?那同学们在上课前也谈过自己的理想,学习完这篇课文,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该怎么做才能使理想变成现实呢?请同学们谈谈并写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读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六、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
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10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15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
《范仲淹》的故事(优)05-29
《范仲淹》的故事(精华)05-30
【精华】范仲淹的故事05-31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