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苏幕遮

时间:2024-09-16 04:43:11 范仲淹 我要投稿

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以下是范仲淹的苏幕遮,欢迎阅读。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苏幕遮》是一首地道的思乡曲,也就是写乡愁的。

  我们先看这首词上片的前四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几句说天上漂浮着碧蓝的流云,地下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融入到江水之中,江面上雾气氤氲,透出阵阵寒意。这四句选取了碧云、黄叶、秋色、寒烟四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有一个“寒”字,这个“寒”字透露出作者满眼的秋色都渗透着的悲凉,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渲染秋意的悲凉呢?写秋意的寒凉想表达什么呢?仍然没有明确写出来。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崔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时唱的第一支曲子,就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了范仲淹这首词的前两句的原文,通过莺莺的嘴,描绘了一幅深秋送别的秋景图。这幅画面,对烘托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恋恋不舍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实甫只是将叶改为花,黄花当然是特指菊花,再加上南飞的大雁和经霜变红的秋叶,让秋意显得更浓更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范仲淹以碧云、黄叶这些意象描写秋景的套路对后人影响很大。

  上片的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接着前四句继续写秋景,不同的是和前四句的写景相比,后三句的视野更远了,也就是他看的更远的地方,这三句写的是什么?远山遥遥,斜阳映衬着远山,江水滔滔,天边与江水连成一片,无情的芳草一直延续到斜阳之外。和前三句的意象相比,这三句写远景时,在碧云、黄叶、寒烟之外,又加上了远山、斜阳、芳草三个意象。

  这三个意象中我们特别要讲讲芳草。首先,作者将秋草写成了芳草,一般来说诗人都是把春草写成芳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用远芳代表春草。这就是用芳来代表春草的明证。

  但是范仲淹这首词,却以芳草来指秋草,词人在写芳草之时,特意在它后面还加了两个字“无情”,“芳草无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斜阳已经在天边,几乎是望不见了,但是在斜阳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芳草,词人的故乡更在芳草之外的遥远之处,因此,词人以“无情”两个字怨恨芳草,客观地讲,这是一种无理之怨,故乡遥远望不可及远不可及,干芳草何事啊?作者只是用这种无理之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非常切非常深罢了。

  这种写法,深受《楚辞·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影响,《招隐士》写的是春草一望无际,和白居易那首诗是一个意思,因为只有春草才会连绵不绝,越长越旺。当然《招隐士》开启了中国诗歌以春草表达相思、愁思的一个先河,但是在继承《招隐士》的写法,用春草表达怨恨时,我个人认为,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写得更好,更恰切。因为春草有旺盛的生命力,越长越旺,虽然它不断的延伸,但是这个不断的延伸更显出来春草的生命力。但是这首词写的不是春草,写的是秋草,而且用芳草替代了秋草,但是在表情达意上,应当和春草没有太大区别。

  上片的写景是视线由近至远,直到芳草之外,上片的用笔似乎是纯粹的景语,但是芳草无情一句,透露出词人在景语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乡愁的感情。

  下片的前四句:“黯乡愁,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点出乡愁让人的心情黯然失色。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别离,只不过是和故乡的分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别离之苦的名句,莫过于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开篇的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这首词下片开始用的这个“黯乡愁”就是用了江淹的前两句的典故,就说乡愁让自己黯然销魂。“追旅思”中的旅思,是旅途中的愁思,前面再加一个追,表明旅途中的愁思,一直在追着自己,缠绕着自己,压迫着自己,让自己无法解脱,除非是夜夜梦到故乡的好梦才能留住自己好好入睡。

  末尾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巧妙的点出词人是在明月之夜,站在高楼之上眺望远方,但是这种眺望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乡愁。到这里,作者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乡愁终于化为泪水夺眶而出。词人以“明月楼高休独倚”,告诫自己不要在月光下独自登楼。似乎,是月光下独登高楼才导致的词人强烈的乡愁。

  这一句写乡愁有三个诱因:明月,高楼,独身一人。明月的确是诱发乡愁的重要诱因。李白的静夜思中间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因明月诱发乡愁的最经典的例证。高楼,也是诱发乡愁的重要因素。山当然也是高的,但山有群峰为伴,草木相依。唯有高楼孤绝无依,而且生寒。寒让人感到悲凉,比如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楼的寒意让人倍感凄凉。当然独自登楼是第三大诱因,如果有意中人相伴,登楼赏月是一种雅兴,让人流连忘返。词人独自登楼,感受到的是寒意阑珊,乡愁阵阵。这首词既有明月高楼,又是独自登楼,三大诱因齐备,当然更容易诱发作者的乡愁。最终,被乡愁折磨的词人只好借助于酒,希望醉酒可以麻醉自己,暂时忘掉乡愁,但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仍然是无法摆脱乡愁的困扰,反倒是相思之泪夺眶而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都是徒劳无益,全词就在作者的万般无奈中收结了。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苏幕遮】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09-20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06-03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09-11

苏幕遮范仲淹翻译07-01

苏幕遮范仲淹拼音01-04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07-02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01-22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06-13

苏幕遮范仲淹翻译及注释01-25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