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 1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经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概括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他许多的生平事迹,也被后人一代一代地传颂着。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维持生计,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两顿粥。冬天时,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的,一顿吃两块。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后,他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那时他借住在一间庙里,昼夜不停地苦读,疲乏时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着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经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时,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饥。这种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学发现就回家告诉父亲,于是他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的`饭菜。可是几天过去后,食物都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时,范仲淹说:“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享受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以后我还能喝得下粥吗?”
有一回,宋真宗率领百官浩浩荡荡到了南京,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皇帝。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来看啊!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进士,见到皇帝了。
虽然处在贫贱中,范仲淹仍不为利益所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居住的房中藏着一瓮白银,就一声不响地把它掩埋好。后来他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款时,他写封信去说明藏白银的位置,结果真的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这些白银。僧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地赞扬说:“范仲淹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苏州做官时,他曾买下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师看到就道贺说:“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听了以后笑着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在该地创设学府,延揽名师讲学。不久,造成空前盛况,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见到一个风水师为别人选墓地时说:“这块地上的巨石看起来像乱箭穿心、是块绝地,会绝五代子孙的。“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在朝为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为祖坟,让子孙从此不再为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别人了。”于是就买下来做为祖坟之用。老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对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让范大人这么好的人绝子绝孙吗?”也许是他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把原本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立起来,成了”万箭朝天“,绝地变成了宝地。因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为“范坟山”。
范仲淹还有一个义田的故事。尚未富贵显达时,他曾经立志设置义田,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后来他当了招讨使,参与朝廷大政,才有足够的俸禄和赏赐,来达成愿望:他在家乡附近购置一千亩的良田,然后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收付及资金的调配,以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且乡亲遇嫁娶婚葬,都有补助;曾当官而今退职在家,或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助;如果当官任职了,就停止补助。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都能继承他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范仲淹虽然居高官、享厚禄,却把薪俸都用来救济贫民,以致一生穷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而且死后入殓时,子孙也没有余钱为他办好丧事。纵使如此,可是人们对他哀悼的场面是很风光的: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也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老百姓在传颂他的一生时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 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
历史背景
范仲淹所处的历史正处于北宋中期,国势开始转弱的转折时期。北宋经开国皇帝及后世几位皇帝精心治理,形势稳定,经济发达,对外用兵,国势处于上升期。但到了宋仁宗,特别是宋仁宗后期,大搞封建迷信去封禅,结果财政崩溃,入不敷出,国力快速衰竭。引发出一系列问题。
周围的国家,原本在北宋的打击下不敢轻举枉动,一直在装死狗。此时,见到北宋国力走弱,就开始蠢蠢欲动。这加激了北宋的没落。
范仲淹正是在这个转折的前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的。
此时的北宋,处于转折期
范仲淹其人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邠州。他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了生存只得改嫁。这份苦难的经历让他自小就比其他同龄人懂事许多,他因此发愤刻苦读书。
23岁时,他拜别母亲,到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在那里,他努力学习了几年,对儒家的精神内容全部学精学透,从而产生了心怀天下的理想。
科考中举进官途
公元1015年,朝廷科举考试,范仲淹一举得中,名次一般,考中了乙科第97名,但取得了进士的资格。当时朝廷给他安排的差事是一个军事职务,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一个九品的小官,掌管军队监狱讼律,相当于军法处法官。
他刚正不阿,被上官赏识,不久就得到了连续地提升。
地方为官,政绩斐然
公元1021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的盐务仓库主管。这个官不大,但掌管民生重要物资,就是食盐的转运及销售。西溪的海堤是很早以前留下来的,年久失修,经常决堤,不仅淹没了农民的农田,而且把制盐的盐灶也给毁损了。如此一来,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范仲淹到任后,了解了这一情况,就多次请求江淮漕运主管张纶,请求重新筑堤。这事引发朝廷重视。公元1024年,范仲淹被提拨当上兴化县的县令,负责重新修筑捍海堰工程。两年后,他的.母亲去世,范仲淹回家守丧,工程将由张纶主导继续进行,并最终完工。当地百姓由此深受其益,对范仲淹十分感恩。
守丧期满后,范仲淹分别被调往多地为官,均努力为民办事,疏通河道,发展经济,深受百姓爱戴。
仗义直言
公元1033年,郭皇后有一次误伤了宋仁宗。此时,宰相吕夷简与皇后有矛盾,趁机建议皇帝废后。范仲淹认为这只是一次意外,郭皇后平时为人贤惠,不应因一次意外让天下震动。因此,极力反对。他与吕夷简在朝堂上相互辨论,吕夷简最终竟理曲词穷无言以对。
宋仁宗最后支持吕夷简,将范仲淹贬出朝堂,外放到睦州当知州。其他与范仲淹一起反对废后的官员,无一例外都被贬出朝廷核心。
敢与权贵作斗争
公元1034年,范仲淹调往苏州当知州。此后宰相吕夷简大权独揽,对朝政单独把持,并搜罗党羽,培养自己的势力。范仲淹虽然人不在朝堂,但对此洞若观火,认为这是取乱之道,应给予解决。
公元1036年,他上书给皇帝宋仁宗,对吕夷简的用人强烈批判,劝告皇帝修改人事制度,并把用人大权从吕夷简手中夺回,亲自掌管。此时,宰相吕夷简为维护自身利益,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关系。 御史韩渎为自己的官位,迎合吕夷简,写了份范仲淹朋党的名称,并请皇帝在朝堂上公布。范仲淹于是又被遂被罢黜,降为饶州这个小地方的知州。
一年后,吕夷简培植亲信的恶行被皇帝觉察,因此相伴被罢免。朝堂上许多真正的官员连续为范仲淹辩解。但反对的力量也没闲着,对对任用范仲淹。一时,朋党四起。皇帝下旨,禁止互结朋党,范仲淹一时没有得到平反。
官路起伏不定
公元1038年,西夏人来攻,皇帝接纳范仲淹军事战略主张,经过一连串调整布置,最终与西夏签定协议,西夏人对北宋称臣,稳住了西面的边疆。
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之职。他上台后,力主新政。但触犯守旧派利益,被强烈反对。之后,新政失败,范仲淹再次被败出朝堂,到邓州为官。在邓州三年,他为官清正,为民办事,深受百姓爱戴。
之后,又在杭州、青州等地调动。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10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15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
《范仲淹》的故事(优)05-29
《范仲淹》的故事(精华)05-30
【精华】范仲淹的故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