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杜牧
《山行》杜牧1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赏析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杜牧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山行》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杜牧2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行走。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径,石头小路。白云生处:指山林的深处,白云生出的地方。
坐:因为、由于。红于:于红,比……红。
深秋的傍晚,上得山来,眼前一条石头小路,盘旋屈曲地向山林深处蜿蜒伸展,再删林中升起白云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居住的人家。在山路旁大片的枫林,景色撩人,不仅停车观赏,那经历了秋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中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xi幔”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炊烟,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云炊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白云之下,山林之中。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斜长屈曲悠远的山间小路,和那几户人家应该有关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写诗人的行为变化,走着走着,诗人停下来了,因为什么?因为那些“红于二月花”“霜叶”,那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之后,特别的鲜艳火红,连二月的鲜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云、那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这枫林晚景却令他惊喜到停下来观赏,顾不得驱车赶路,足见其美的程度。
“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补充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的同时,也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深秋的枫林原本就鲜红耀眼,此时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就更显得晶莹剔透,红艳如霞,丹阳满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山行》杜牧3
【原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杜牧4
朝代:唐代 作者: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拓展阅读:《山行》
山行
作者:项斯【唐代】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
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山行
作者:戴叔伦【唐代】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山行
作者:姚鼐【清代】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山行
作者:施闰章【清代】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山行
作者:雍陶【唐代】
野花幽鸟几千般,头白山僧遍识难。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
山行
作者:李郢【唐代】
小田微雨稻苗香,田畔清溪潏潏凉。
自忆东吴榜舟日,蓼花沟水半篙强。
《山行》杜牧5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1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
答案
15.(3分)D("移步换景"错)
16.(6分)
①杜诗使用叠词"潇潇""落落",分别将"短发"与"暮雨"、"长襟"与"秋风"关联,人景相融,形成双关,(2分)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若答成"表现出诗人虽沉迷美景却遭遇风雨的.凄冷感受与落寞心境",亦可给分。)(1分)
②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2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1分)
《山行》杜牧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杜牧7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可译为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的是深秋时候的山。
3.径:即小路。
4.白云生处:翻译为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在这为伸向的意思。
6.坐:译为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以及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的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诗人先是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山行》杜牧8
原文: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杜牧9
山行1 杜牧
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一个“寒”字,也只是为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诗人的才气,也表现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景色的一部分,有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杜牧10
山行杜牧中的斜到底读什么
根据古诗句押韵的规律,这里的“斜”应读作xiá,指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山行
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山行》杜牧11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这首小诗不仅仅即兴咏景,也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就如这深秋里的枫树,愈是经过风霜的洗礼,就越显得红艳,因而能给人以鼓舞与启迪.
杜牧创作山行的过程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 ,如;大路旁,一条窄窄的石径曲曲弯弯扶摇直上,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处。就在那儿,耸立着几幢小小的农舍;诗中的我,停下马车,看得入迷,只因为见到暮色苍茫的山崖旁,枫林如火,正散发着熣灿的红光,作者将这些景物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图画,说明作者平时是非常注意文学情趣的培养。我们也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自己的给个方面的修养。
【拓展阅读】
《山行》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名家点评
《归田诗话》:予为童子时,十月朝从诸长上拜南山先垄,行石磴间,红叶交坠。先伯元范诵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至今每见红叶与飞落,辄思之。
《唐诗归折衷》:唐云:妙在冷落中寻出佳景。
《唐三体诗评》:“白云”即是炊烟,已起“晚”字;“白”、“红”二字,又相映发。“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车”,“爱”字方有力。
《碛砂唐诗》:敏曰:味此诗,似与“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之语同义。
《唐诗摘钞》:次句承上“远”字说,此未上时所见。三四则既上之景。诗中有画,此秋山行旅图也。
《唐诗笺注》:“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写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荡。
《历代诗法》:结句写得秋光绚烂。
《诗境浅说续编》: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词坛,播诸图画。唯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唐人绝句精华》: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致。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矣。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山行》杜牧12
作品原文
山行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语句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山行》杜牧13
杜牧《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山行》杜牧14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行走。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径,石头小路。白云生处:指山林的深处,白云生出的地方。
坐:因为、由于。红于:于红,比……红。
译文:深秋的傍晚,上得山来,眼前一条石头小路,盘旋屈曲地向山林深处蜿蜒伸展,再删林中升起白云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居住的人家。在山路旁大片的枫林,景色撩人,不仅停车观赏,那经历了秋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时称“小杜”。他的作品多为讥评时事之作,其诗风格豪爽清丽,独树一帜。其写景小诗,清新生动隽永。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中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xi幔”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炊烟,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云炊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白云之下,山林之中。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斜长屈曲悠远的山间小路,和那几户人家应该有关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写诗人的行为变化,走着走着,诗人停下来了,因为什么?因为那些“红于二月花”“霜叶”,那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之后,特别的鲜艳火红,连二月的鲜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云、那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这枫林晚景却令他惊喜到停下来观赏,顾不得驱车赶路,足见其美的程度。
“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补充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的同时,也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深秋的枫林原本就鲜红耀眼,此时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就更显得晶莹剔透,红艳如霞,丹阳满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这首小诗不仅仅即兴咏景,也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就如这深秋里的枫树,愈是经过风霜的洗礼,就越显得红艳,因而能给人以鼓舞与启迪。
《山行》杜牧15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山行》杜牧】相关文章:
山行杜牧11-03
杜牧山行10-18
杜牧山行拼音10-27
杜牧的《山行》赏析09-16
杜牧山行诗意09-16
山行杜牧的拼音02-06
杜牧《山行》的赏析09-15
杜牧山行翻译02-21
山行杜牧情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