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规则

时间:2024-02-21 11:20:39 晓丽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联的平仄规则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对联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所见过的对联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联的平仄规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的平仄规则

  对联的平仄规则

  平仄是学联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跨入楹联艺术殿堂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在创作对联之前熟悉平仄规则很有必要。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

  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接下来是:

  古(旧)声

  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当然,宽对也如诗歌创作一样允许一、三、五不论。

  以上是我对对联平仄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真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习下,毕竟有去看都能懂。

  对联的平仄规则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平仄。在汉语中,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来说,平声字发音平稳,仄声字发音曲折。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要求上下联在声调上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种规则的设置,不仅使对联在发音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思想。

  其次,对联的平仄规则还体现在其内部的句子结构上。在构造对联时,我们需要遵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要求我们在编写对联时,要注意每个字的声调,使其在满足整体平仄要求的同时,也能在句子内部形成和谐的起伏。

  然而,尽管平仄规则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联的其他要素。比如,对联的内容要具有意义,意境要深远,用词要精准等。只有这些要素与平仄规则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一幅既符合规范又充满艺术性的对联。

  总的来说,对联的平仄规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和灵魂。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则,我们才能在创作对联时得心应手,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规则,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