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平仄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对联,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该怎么写对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平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平一仄,非平即仄。达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联:
慎言语节饮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种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园亭联: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对联平仄 篇1
一、为什么上联要收仄下联要收平
“上联末字要收仄”与“下联末字要收平”是创作对联的通行原则,也是辨识上下联的基本依据,征联活动中的“征上联”或者“征下联”都是依据这个原则来提供“出句”的。
格律诗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这样便导致律诗的每一联都用平声字来收尾,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在音韵上可以留下余音不尽之感。对联相当于格律诗的一联,于是便承袭了这个传统,所以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往往要求用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用平声。
一副对联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一平一仄,这是不能轻易动摇的原则。如果上下联尾字全平或者全仄,对联界的行话称为“一顺边”。例如:
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
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手机短信)
如果有人硬要说这则手机短信是一副对联,那就太缺少常识了。暂且不论它的词语对仗不符合要求,仅就“上联收仄下联收平”的原则来说,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字,就犯了“一顺边”的错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字不行,都是平声字也不行,比如“业精于勤,术有专攻”就不是合格的对联,因为“勤”与“攻”都是平声字。
也许有人会问,我不“一顺边”,如果我“上联收平下联收仄”行不行?回答是: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行,比如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春风鸟语花香,夜月琴声书韵”,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联,如果将上下联调换一下那么就可以了。总之,“上联平收下联仄收”如非特殊情况也是不行的。
那么有无例外的特殊情形呢?偶尔也有“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特例,但这种变格甚少。例如,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对联为例:
海上神山
仙人旧馆
这是一副为“海山仙馆”撰写的嵌字联,这副对联由于在上下联的一首一尾嵌入了“海山仙馆”四个字,不宜于倒过来上联说“仙馆”下联说“海山”,所以就出现了“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情形,实属无奈,情有可原。再如: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其出处可谓众说纷纭,姑且采用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这样的:相传北宋年间,宋辽关系紧张,辽国派了一位使者到宋探听虚实。这位使者自认为读了几本汉文化的书,在朝堂上竟然出了一个对联上句“三光日月星”来考试文武百官。这个出句看似简单其实难度很大,因为第一个字是“三”,根据对联规则对句要“文字相别”,首字就不能再用“三”了。可是后文又必须用三种事物来对“日月星”,首字不用“三”那又如何能概括呢?如果对句不说三样事物,那么上下联的字数就会不相等,真是有些两难。据说苏东坡学士误了上朝时辰刚刚赶到,闻知此联后随口对道:“四诗风雅颂”。辽国使者忙摇头道:“不对,不对,你的下联只有风雅颂三样,怎么叫做四诗?”苏学士道:“阁下既然号称精通汉学,又何以不知雅分大雅和小雅呢?岂不是正好四诗吗?”辽使无语,灰溜溜地回国了。
其实,这副对联并没有违背“上联末字收仄”与“下联末字收平”这两项原则,应该说辽国使者的出句是下联,苏轼所对的是上联,只是后来传诵的人误将出句当作上联了,也就是说,这副对联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四诗风雅颂(对句:与下联相对)
三光日月星(出句:征上联)
懂得了上联收仄下联收平的道理,不仅可以为自己创作对联设防,不至于犯常识性的错误,也可以作为辨识别人对联的试金石。须知,许多征联活动的评委面对纷繁众多的应征稿件,第一道筛子就是看上下联的收尾字,凡是违背“上联收仄下联收平”原则的稿件,不论内容如何精彩都必须首先淘汰,因此当我们投稿参加征联活动的时候,也就首先要保证自己不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再举一个例子,某家大报的一篇文章中说,武夷山有这样一副对联:
世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石可兄弟
不难看出,这副对联引用有误,有两处明显违背联律:其一是上下联第四字“石”对“石”不符合文字相别的原则,其二是上下联收尾字“仆”与“弟”同为仄声,根据上联收仄下联收平的原则,下联末字应该是平声字才行。如果报纸编辑稍有一点对联格律常识就会生疑,一查对原联或资料,就不难改正过来,原联是:
世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
只因为对联格律常识的欠缺,编辑们就让谬误流传,贻笑大方了。
那么,究竟为什么上联一定要收仄,下联一定要收平呢?光说是原则使然还不足以服人,而应该明白其内含的汉语音韵学道理。因为平声字的发音特点是没有升降变化并且可以随意延长,而仄声字的发音特点与平声正好相反,它在发音过程中要么有升降变化,要么很短促,总之都不能随意延长。这样一来,对联的上下联的收尾字就可以针对平与仄的发音特点因势利导:因为仄声字短促有力,上联用仄声收尾声调抑而顿,既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又容易续接下联;而平声字舒缓悠扬,下联用平声收尾声调扬而舒,既便于抒发联意中的情感,又能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无穷回味。
二、关于对联平仄要求的宽严问题
其实,对联的平仄要求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松紧有度的,这就是所谓宽与严的问题,下面来分别说明,借以总观其要。
1、必须从严的关键环节
其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从严。如无特殊原因,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要严格按照上联收仄下联收平的原则创作对联。
其二,字越少的对联(如三字联或四字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最好是每个字都严格按平仄要求落实,这就好比干活的人越少越不要偷懒,否则很容易被人察觉。
其三,每个字节的节点必须从严。例如:
歌喧/帅气/和风/正暖
花迎/美颜/丽日/方长
这副八言婚联上下联各有四个节点字,其中“气”对“颜”、“风”对“日”、“暖”对“长”都平仄分明,而“喧”对“迎”因都是平声则不合要求,如将“迎”改为“映”就好了。
其四,是中长联的明显语音停顿处或者短语短句的最后一个字平仄必须从严。例如:
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百态
喜怒哀乐,耳闻江湖群雄
这副习作联上下联的前四个字为一个成语式的短语且有明显的语音停顿,因此“辣”字与“乐”字就必须平仄分明,然而它们却都是仄声,像这种情形,可将下联的“喜怒哀乐”改为“喜怒哀荣”,让“荣”字跟“辣”字一平一仄相对就可以了。
2、可以放宽的一些环节
其一,对联中的成语平仄相间可以放宽。汉语中的成语极其丰富,它们精练的文字与丰富的内涵用在对联中,既引人注目又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有一些成语的四个字并非是平仄相间的,诸如:黔驴技穷、愚公移山、去粗取精、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总不能把这些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其二,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古人用词都讲究平仄相间的声律美感,然而现代的许多三音节的.新词却根本没在乎这个,诸如天安门、祁连山、新加坡、迎千年、微波炉、冰淇淋等等“三连平”的词语,又如互助组、跨世纪、奥运会、诺贝尔、望远镜、地铁站等等“三连仄”的词语,写入对联也是极其自然的。
其三、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这一类对联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即兴而作,如果过于苛求那就无趣可言了。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香茶。
这副对联的典故,据传是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到某寺中游览,寺僧见他衣著简朴就颇冷淡,只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然而听郑一开口谈吐文雅,就补了一句“请坐”,并吩咐“泡茶”。再叙谈时,得知来客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就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并高声叫小和尚“泡香茶”。后来寺僧乞留下墨宝存念,郑板桥就将前事写成此联赠给他。像这种即景即情应对的趣联,它的上联七个字居然都是仄声字,但因为是如实记录的现场情景,全联又极其生动传神,那就没必要再去苛求什么平仄相间的原则了。
其四,涉及现代名人或者名言的对联也可以适当放宽平仄限制。例如: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一副自勉联,语句精警,耐人寻味。然而上联的前两处节点字“凳”与“坐”、下联的中间两处节点字“写”与“句”,却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一联之内平仄相间的原则,而且下联用“写”来对上联的“坐”,又是仄对仄,这又违背了对字平仄要相反的原则。如果过分强调这些原则,这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死死咬住原则不放。再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这一副咏叹时政的对联尽管下联努力做到了“字节平仄要相间”(“洁”是入声字归仄),但因为上联四个节点字都是仄声,那么“洁”对“展”、“好”对“硬”就无法做到平仄分明了,像这种原本不是联语的语录入对联的情形,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计较平仄了。
由此可见,对联的平仄要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坚持原则要允许有个别的变通,灵活运用平仄规律要时刻想到基本的联律,既能以不变应万变,又能够万变不离其宗,这样创作或赏析对联才能得心应手。当本文将对联的平仄规律解析至此的时候,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可还是不能够正确运用平仄,因为我不知道哪个字是平声字哪个字是仄声字。是的,我也正要说这是掌握对联平仄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且待下一篇再来分解。
【对联平仄】相关文章:
对联平仄关系10-15
诗词对联平仄10-08
对联的平仄规则02-21
对联平仄常识05-13
对联平仄对法11-01
对联平仄规则05-27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06-29
武侯祠对联有名对联10-06
对联06-24
祠堂对联精选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