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
第二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3)第三联采用①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樽无绿”中的“绿”代表酒,②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③酒没有,炉火也只是想象,只是幻觉,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借代1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1分,分析1分,感情1分)
(4)①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而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②深切关怀忧虑体现在“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③愁苦又无从着力主要从后一句“愁坐正书空”看得出来,“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相似的心境。(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关心或者忧虑1分,愁苦而无从着力、无奈1分,分析2分)
5.“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字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在荒凉的环境中,作者眼前似乎出现了熊熊之火。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6.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
答案: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樽里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战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二: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挂亲人,关心国事,愁苦无依,百无聊奈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风中飞舞的情形,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
(3)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结合全诗,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4)读第二、三两联,思考作者是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情的。
答: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三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颔联正面呼应题目“对雪”,暗示了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积雪风回。借这样的景写出了混乱而又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
C.“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D.“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E.本诗是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的老翁贫寒交困,孤苦怜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怀。
2.本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B【解析】C项不是借喻,是借代;;D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又无从着力之慨。“多新鬼”写出了战争的灾难,“乱云”“急雪”等借景抒情,抒发了愁苦之情,“书空”是借典故表达忧愁无聊,无从着力之感;②对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体现了忧虑。
(共6分。每点3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2分)
四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注解
①: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②:“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译文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额啊啊是否阿发刚收到古诗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
杜甫为叛军所羁押,而又听闻唐军新败,愁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感情油然而发。
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08
杜甫《日暮》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30
杜甫《发潭州》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5-11
杜甫《望岳》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8-30
杜甫《早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3-20
杜甫《对雪》阅读练习及答案09-05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05-28
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1-22
杜甫《狂夫》阅读答案附赏析08-21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