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白杜甫高适绝交的原因
李白、高适和杜甫是大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曾在最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又在十年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不同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杜甫高适绝交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许多传世篇章。
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曲折与波澜。
李白、杜甫没有绝交
李杜二人不过是老来困顿,各自飘零。两人仕途皆不顺利,在江湖辗转,人在顺境时你来我往,唱和不断。在逆境中自保都难,自然少了交道。李白比杜甫大了一轮,虽然壮年之时同床共被,但以他当时的诗歌江湖的地位,属于偶像级别,他更看重的是孟浩然、王昌龄这些人。
这不是说李、杜的感情不好,而是年龄、层次之上的自然区别。所以我们看到分手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多,而李白回得极少。
杜甫、高适没有绝交
杜甫的官运极差,跟他本人的个性有关,而高适则正相反。三人壮年同游,分手后几年,高适中科,得到李林甫器重,但他在李林甫倒台前一年辞官,西入哥舒翰幕府,成为幕僚,不但避开了杨国忠对李林甫党的清扫,还抱上了当时名将的大腿。这种政治眼光绝非是一句运气好能概括的。
杜甫虽然仕途曲折,但看到高适越走越好,却非常开心,两人的感情是极好的。“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寄给高适的诗中很替朋友的出头开心,这就是杜甫心中的友情。而高适入蜀期间对杜甫也是多方接济,杜甫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几年之后,高适入京,杜甫寄书送行:“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又一年,高适去世。两人的感情可谓是一直到最后,杜甫写给高适的诗甚至比给他的偶像李白更多。
李白、高适互删好友
李白在如日中天时得玄宗赠金放还,与高适、杜甫同游天下,后在梁宋娶妻宗氏,客居梁园十年,再无入仕机会。安史之乱起,李白避战乱隐于庐山。
高适在哥舒翰投降安禄山之后,于兵乱中逃跑,投奔了玄宗,官拜谏议大夫。入蜀途中,玄宗命诸王分镇,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
高适极力反对,认为会导致南北各自拥兵自重。果然,太子自立,是为唐肃宗。而永王李璘也是蠢蠢欲动。
高适迅速投奔唐肃宗,官拜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三面合围,预先对永王做好了防范。风云变幻中,高适步步抢先,可见他灵敏的政治嗅觉和超乎常人的才能。
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在唐肃宗清除玄宗安插的房琯时不知轻重的多嘴,直接贬出,丢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位置。
而李白这个时候,在永王三顾庐山之后,加入了永王幕府,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歌功颂德。他和高适这两个老朋友就这样站到了战场的对面。
李璘起兵江陵,是为永王东巡。结果面对早有准备的唐军,永王的军队一触即溃,李璘被杀,李白入狱。经过多方活动,终于免了死罪,被贬夜郎。运气也还行,还没到夜郎,就遇到天下大赦放还。才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开心的传世七绝。
李白入狱期间,曾托人带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言语之中,显然是希望高适念及旧情,行个方便。
然而石沉大海。
自此两人互删好友,也将对方从自己的诗作中尽量抹除,再无交集。
高适无情?
杜甫得知李白下狱,流放夜郎,很是担心这位已经十四年未见的故人,写下《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为李白鸣冤叫屈。
为何高适却无动于衷?难道高适是薄情寡义之人?
可从高适和杜甫之间的交情来看,并非如此。
还有高适与王昌龄也是好友。兵乱中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据说是高适的暗中授意,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
可见高适还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只是李白的这件事可能对在半百之年才终于得以报效国家的高适来说,太大了。而且很有可能李白这么多年来毫无成长的政治幼稚,闯下滔天大祸,让高适觉得不值得为了十几年前的朋友意气赌上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命运。
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唯有高适。旧唐书:“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李白与杜甫以及高适的决裂内幕
中唐时期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 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的《李翰林集》序里提到李白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如此说来,李白与当朝唐玄宗是有家族关系的,李白时常自诩是皇上的亲宗,但是,没有明显的历史记录唐玄宗确认了李白亲属关系。李白在长安的时候,认识负责皇亲认定的主要负责人,为什么不把李白列为“皇亲”呢?
一直是个谜。但是,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李白自诩是皇亲,却没有人揭发检举他的这个“冒牌”皇亲,为什么呢?冒充皇亲是要犯死罪的,政敌当朝驸马张垍、国舅杨国忠、高力士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击败李白呢?
杜甫称自己是李渊的后裔,李白既然也是李渊的后代,那么李白是第九代,皇上唐玄宗是第十七代,李白还是长辈呢?杜甫与李渊的关系是道王元庆——询——微——炼——李义;李渊的家族女系是舒王元名——女——崔——女——杜甫。也就是说杜甫是舒王的外孙女的外孙。那么,这样一来李白和杜甫就是亲属关系了。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昔日三人梁园狩猎,晚上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的好友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杜甫做了什么呢?诗歌记载,杜甫写给李白多篇同情的诗篇,高适没有,反而销毁了以前与李白的诗篇。
高适可能是怕沾了李白的晦气,牵连自己,似乎有情可原?但是,关系很好的杜甫写完《梦李十二》给李白,李白为什么没有回信呢?从此断了联系,是因为高适作祟还是杜甫也白高适劝说,认为李白狂妄不羁不值得做朋友呢?李白第三任妻子宗煜曾经登门拜访高适,高适不见躲开,李白记恨高适此举吗?那么,杜甫呢?李白流放夜郎回来后一直收到杜甫的书信,而李白因什么没有给杜甫联系?是因为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从军半路患病(腐肋疾)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病重期间游历南陵、宣称来看,似乎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么李白为什么就没有给杜甫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千古之谜不可解密?
李白杜甫高适简介
天宝三载(744年),刚好不容易求职成功供奉翰林还没有两年的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一年,李白44岁。官场失意的李白并没有太过伤心,就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畅游山水的生活,和从前一样,每到一地都会结交新的朋友以及拜访老朋友。
李白和杜甫
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当时的杜甫33岁,也是个无业游民,八年前进士落第后他就一直在游荡。两人相遇有说不完的话,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还只是诗坛中的新人,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交,并约定稍晚些时候同游梁宋之地。
正是在梁宋之地,李白和杜甫碰面,然后一起又遇到了另一个无所事事的大诗人高适。当时的高适41岁,和李白年纪相仿,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之前也曾种地为生,也曾科举落第,也是做官无门。
天宝三载(744年)的秋天,三人在梁宋相遇,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共同境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打猎游玩,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但生活还得继续,他们很快就分别,又开始了各自的苦苦挣扎,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李白和杜甫还曾有过一段时间同处的快乐时光。之后三人就真的开始回到自己的轨迹上来,即便有牵挂,也难以见上一面。谁也不曾想到,昔日,三人共处一室侃侃而谈,十年后,三人却走了各不相同的路。
杜甫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唐玄宗南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
李白、高适、杜甫三人也被安史之乱裹挟着往前走。李白带着妻子辗转到了庐州隐居起来,原本应该会避开这场动乱。但是唐玄宗虽然到了四川,却并没有闲着,唐肃宗在灵武征兵收复两京还不算,唐玄宗又授予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并领江淮兵马总督,负责江淮地区的平叛工作。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李隆基给儿子唐肃宗添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璘后来将李白请下山的时候,李白是很激动的,他认为带兵平叛立功、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
而高适在当时的选择是跟随唐玄宗入蜀,实际上高适早在天宝八载(749年)就已经有了工作,此次跟随唐玄宗入蜀后做了谏议大夫。昔日的好友很快就要兵戎相见了,天下无二主,虽然都是平叛,但是唐肃宗对李璘有了猜忌之心,最终唐肃宗出兵讨伐李璘。
唐肃宗将高适召到灵武,做了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三人分三路讨伐李璘。李璘兵败,李白也下了狱。
身陷囹圄的李白想到高适这个昔日的好友,于是写信请求高适看在过去友情的面子上救自己一次,但是高适并没有搭理李白。
高适
他选择了沉默,他知道他只要开口帮忙,李白一定会没事,但是他不愿意因此让唐肃宗不高兴。但高适不帮忙,李白也还是被放出来了,救他的人是他的妻子宗氏以及宋若思、崔涣。但因为跟着李璘这件事,还是让李白在余生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去世。
李白怨恨高适吗?未必,李白入狱,很多朋友都为他奔走,但是他求助的高适却不肯出手帮忙,因为只有高适是真的能帮到他,高适作为一个节度使,只要开口,李白就没事了,毕竟他也没做什么反叛的大事,但是高适一旦开口,会不会让他的官场生涯从此不顺呢?他不敢冒这个险。他们已经十多年没联系,真的有必要为了李白搭上自己的前途吗?至少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在李白入狱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呢?他当时也不自由。当年和李白分开之后,杜甫大部分时间都客居在长安,籍籍无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组织兵力平叛,杜甫听说后就北上投靠唐肃宗,但是半路上却被叛军所抓。
虽然当时的杜甫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叛军也没有立刻放了他,而是将他押往长安看管了起来,直到至德二载(757年)的四月,郭子仪大军兵临长安,杜甫偷偷逃出去才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被营救出来到了宋若思的军中做幕僚,在这里,李白还曾向唐肃宗推荐自己,只是唐肃宗并不愿意重用李白,反而很快将他流放夜郎。李杜两人再未相见。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去世。大唐王朝三位著名诗人的故事到此结束,但他们的传奇仍将继续下去!
高适、杜甫与李白的关系
高适的名声也许没有李白杜甫那么响亮,但他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官三代”。
高适的家乡是如今的河北景县,家世一度十分显赫,其祖父在唐高宗时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安东都护,其父亲曾任韶州长史。
但高适却没能享受到当“官三代”的快乐,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道中落的他一度沦落到要外出乞讨,青年之后,就不得不自己千里迢迢前往长安求取仕途。
满腔壮志的高适原本想着自己能“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可没想到,当时的唐王朝已经逐渐腐化,“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名主。”属于理想青年的时代过去了,他不得不和无数“京漂”一样,失意地离开了长安,以农耕垂钓为生。
想到了祖辈的戎马生涯,几年之后,高适北上燕地从军,本想在军旅之中一展平生之志,结果没想到人微言轻的自己还是没能在军中有所建树,不得已“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此后高适又去京师应试,但依然未能博取功名,年近四十,穷困潦倒,可谓郁郁不得志。
杜甫同样是一个“官三代”,其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县令,其父亲为兖州司马,在父辈荫蔽下的杜甫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幼好学,天赋异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文艺青年杜甫的青年时期基本是在漫游天下中度过的,仗义疏财的他很快便结交了很多贤才。
虽然杜甫也曾前往长安应举,但同样没有结果。
开元二十七、二十八年,失意的高适前往山东散心,在汶阳与正在漫游齐赵的杜甫相遇,二人一见如故,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诗仙李白虽然纵情山水,但实际上一直都心系天下,希望能走上朝堂一展抱负。
但一度被玄宗召见入朝的李白却亲眼见识了庙堂宫廷中的腐朽黑暗。备受皇帝恩宠的太监高力士因为一次李白让他为其脱靴而怀恨在心,遂进谗言诋毁,令玄宗对李白日渐怀疑。
不为朝堂所容的李白,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满腔悲愤被赐金还山。
虽然一时失意,但浪漫的李白很快便振奋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整装再出发。
在东都洛阳,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面发生了,失意放归的李白遇到了漫游天下的杜甫,文学史的青月与耀阳在这里结下了不解的友谊。
两人相见时,李白已天下闻名,而杜甫还只是在“翰墨场”初露头角的一介布衣,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为知己。
相见恨晚的两人没能在洛阳长待,依依惜别时,“迷弟”杜甫专门写作了《赠李白》以记录两人的初次相识: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买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在诗中,杜甫提到了梁宋之游的约定,正是在这里,李白遇到了杜甫的朋友高适,三人携手共游,书写了一段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的佳话。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也许是一个理想的诗友,但还不完全是个理想的酒友,年龄相仿的高适在这方面和李白更合拍。
从开封到商丘,三人一路吹牛喝酒,且歌且吟,无话不谈,好不快活。他们呼鹰逐兔于孟诸,饮酒赋诗于琴台,李白特地作诗一首,描写他们的这一场“自驾游”。
诗中写到,他们在这里“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锦衣游猎,好不快活。
在把野味一扫而空后,他们在穹庐之下燃起炊烟,吃吃喝喝之余,还请来美女歌舞,三人“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相似的人生境遇让他们聚在一起,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纵情游乐之后,三人依依惜别。
没想到这一别,李白和高适这一对在苦难中穷游的朋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在时间的面前,再雄伟的高山也会被摧倒,再强大的王朝也将化为尘埃,再真挚的友人,也会在时间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谁都没有想到,在李白、杜甫和高适的梁宋三人游十年之后,原本看起来繁盛至极的唐王朝,居然在一场边关叛乱中不堪一击,乱世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到来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本身就是唐朝上层日益腐朽,矛盾激化的结果。
唐玄宗后期,军备废弛,朝廷不得不对边关将领和军阀加以笼络。皇帝最宠信的将领安禄山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不惜举兵叛乱,唐朝的军队由于一系列错误指挥而一溃千里,玄宗甚至从长安仓皇出逃而流落四川。
时代巨浪之下,三位好友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则投奔了永王李璘。
乱起之时,高适正在镇守潼关的将领哥舒翰的手下当差。眼看唐军就要打败仗,他赶快回到了长安,并在玄宗弃城跑路的时候,跟着众大臣一路小跑追上了玄宗。
由于哥舒翰之前的引荐,高适本来就在皇帝面前留下了好印象,随着一路上高适对玄宗不断献计献策,他逐渐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走上了官场的快车道。
而李白的人生道路则完全不同。在与高适分别后,他依然到处周游,逍遥自在。听说乱军四起,天子出奔后,李白为了避祸便隐居庐山,闭门不出。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玄宗为了平叛打算把自己的儿子们派到地方去招兵买马,各自为战,这个想法遭到了高适的激烈反对,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事实证明,玄宗又下了一招昏棋,被派往南方的永王李璘在积蓄力量后果然起了叛逆之心。永王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听说了李白的盛名,便再三派人加以邀请。
动乱之中,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想起了自己定国安邦的理想,收到永王的邀请不由心潮澎湃,以为自己遇到了明主,便兴冲冲地收拾行囊出发了。
一辈子寄情于山水的李白并没有“官三代”高适那样的政治头脑,一点也没看出来自己已经一脚踩进了泥坑,还意气风发地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写下了自己在永王军中的所见所闻,谁想到这之后就成为了他“从逆”的“罪证”。
永王李璘的叛乱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高适的先见之明,他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叛,永王的军队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在乱军中侥幸逃脱的李白本想返回庐山,可没想到半路上就被以叛军之名逮捕入狱。
高适和李白就这样阴差阳错间站在了对立面,一个成为了高官,一个沦为了阶下囚。
李白被困在高墙之中,悲愤交加、冤屈无比,本想一展抱负的他没想到就这样成为了“反贼”,甚至还面临着生命危险。
他想起深得皇帝信任并担任讨伐永王璘军统帅的高适,希望他能看在他们早年同游梁宋的情谊,伸以援手。
他特地给高适写信,信中夸奖高适“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将高适比作张良一般的人物,不无奉承之意。
最后还为自己辩白到:“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一方面为自己感到冤屈,另一方面则为自己与昔日友人如今天差地别的境遇感到伤心。
管鲍久已死, 何人继其踪?
收到李白求救信的高适却并没有什么实际动作,这深深地伤了李白的心,从此之后,两人彻底恩断义绝。
爱才的崔涣和李白的老相识宋若思同样在当时身居高位,他们两人将李白从狱中救出,但李白却没能完全摆脱“反贼”的帽子,不久后被流放夜郎。
李白虽然得以逃脱大狱,但他却深深为高适的不作为感到寒心,并刻意地删去了有关两人交际的诗集。
他在晚期的诗歌中,不无对这段失落感情的感叹:
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他为友人陌路感到伤心,也为人心之善变感到悲愤。
但高适真的就像李白想的那样冷血无情吗?恐怕未必。
深谙官场之道的高适知道,如果他真的回应了李白的求救,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高适虽然看起来位高权重,但他当时所处的位置是平叛的统帅,而李白当时的身份则是“从逆”的反贼。
两人的交情应该并非什么秘密,如果此时高适亲自下场救援,这明显属于走后门的行为一下子就会让本来并非是重要人物的李白成为众矢之的。
究竟哪个“反贼”,能让平叛的主帅都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朝廷起了这样的疑心,别说李白的性命,恐怕高适的位置也难以保全。
事实上,为李白多方美言的崔涣本已身居宰相,可很快就被找借口发配为余杭太守,受到如此高官保护的李白最终也没能逃过流放夜郎的结局。高适的先见之明并非毫无道理,也许正是他的“不作为”,才真正让李白留下了一线生机。
【李白杜甫高适绝交的原因】相关文章: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06-17
高适与岑参11-09
岑参与高适12-02
有关高适的古诗汇总11-03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12-27
高适唐诗燕歌行·并序08-20
高适《燕歌行》唐诗鉴赏10-14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10-27
李白与杜甫以及高适的决裂内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