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的求职简历
杜甫于24岁那年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因为文章不合时宜(“忤下考功第”),结果落选了。十二年之后,杜甫36岁那年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是朝廷临时增设的恩科考试),李林甫阴谋制造“野无遗贤”的盛世假象以奉承皇帝英明,参加这次考试的举子一个也没有录取。35岁之前,因为能够依靠父亲、姑母等长辈,杜甫的生活相当优越,可以到处游历——成年之后,杜甫先后游历过晋、吴越、齐赵、梁宋、齐鲁。其中齐鲁是两度游历,吴越、齐赵两处,游历时间均长达五六年。游历生活的情形,杜甫在晚年所作《壮游》诗中有生动的回忆,“……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总而言之,杜甫过的是公子哥的生活,游览山水,寻访古迹,呼朋唤友,诗酒酬唱,食肥衣轻,骑马打猎,好不惬意。
但是,35岁以后,由于长辈的相继离世,儿女的先后出生,杜甫肩上的经济压力日渐加重。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数年里厚着脸皮,奔走权贵之门,干谒求进,又毫无结果。终于,杜甫一家陷入了贫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卖药、寄食,当然是杜甫在用历史典故,并非真的断绝了经济来源,全靠卖药和朋友救济养家糊口。杜甫后来漂泊蜀中和夔州时,两次说到自家的经济状况。一次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便下襄阳下洛阳”句下,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一次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有“两京犹薄产”之句。自然,这两处田园、薄产,不足以使杜甫一家一直过着富足生活。杜甫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理财的人,一旦遭遇灾荒饥馑,远水难救近火,这些祖产也指望不上。最倒霉的时候,贫病交加,曾经的朋友,“一饭迹便扫”,纷纷躲着他。一位名叫王倚的友人,看到病后的杜甫脸色憔悴,有酒有肉,款待了他一顿。杜甫便感激不尽,专门做了一首诗(《病后遇王倚饮,赠歌》),详细叙述款待细节,饮食花色。最后,发出了“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的感慨。可见,“寄食友朋”云云,也不是文学虚构的情节。
毫无疑问,无论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为了保住“奉儒守官”家族最后的颜面,还是为了活命养家,杜甫都急需在朝廷中谋得一个职位,领取一份俸禄。
可是,参加科举考试,乞求名流权贵汲引举荐,能想的办法都已经想尽,能走的门路都已经走完,杜甫的功名利禄之途,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走投无路的情况,杜甫想到了向“检举箱”中投递文章的下策。这种检举箱,乃是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期发明的东西,名叫“匦”。所谓匦,就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四面漆以不同的颜色,各有明目、用途,东面叫延恩匦,南面叫招谏匦,西面叫伸冤匦,北面叫通玄匦。其中延恩匦是为怀才不遇有意求进者所设,“怀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唐玄宗因为“匦”读音像“鬼”,天宝年间将管理匦的职位“匦使”改名为“献纳使”(参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匦使”)。天宝十载(751)正月,朝廷要行三大礼,在太清宫、太庙、南郊举行祭祀活动。杜甫于是利用这个机会,撰写了关于三大礼的赋(依次为《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投入延恩匦。大概由于有崔国辅、于休烈等集贤学士的赏识举荐,杜甫获得了参加集贤院考试的机会。显然,这是杜甫命运的一个转机,成为他日后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作于成都期间的诗《莫相疑行》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考试顺利通过,成为进士。赋文被唐玄宗看到后,颇为欣赏,即杜甫《赠别崔于二学士》所说的“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次年,召试文章通过后,“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就是说,成为李唐王朝的预备官员,有了做官的可能。但是,走马上任尚需时日。在无聊等待的三年里,为了早日获得实授的官职,杜甫又于天宝十三载(754)进献《封西岳赋》和《雕赋》。
三大礼赋、《封西岳赋》、《雕赋》是杜甫歌功颂德兼展示文采的正文,每篇赋的前边类似序言的“表”,则是杜甫的求职简历。这里摘选三“表”主要内容,看一看1300多年前的唐朝知识分子、伟大诗人杜甫的求职简历是怎么写的:
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俊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讦,默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顷者,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气,声韵寖广,卷轴斯存,抑亦古诗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词理野质,终不足以拂天听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久,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臣谨稽首,投延恩匦,献纳上表。进明主《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等三赋以闻。(《进三大礼赋表》)
臣本杜陵诸生,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于明时,退尝困于衣食,盖长安一匹夫耳。顷岁,国家有事于郊庙,幸得奏赋,待罪于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仍猥以臣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然臣之本分,甘弃置永休,望不及此。岂意头白之后,竟以短篇只字,遂曾闻彻宸极,一动人主,是臣无负于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已。在臣光荣,虽死万足,至于仕进,非敢望也。日夜忧迫,复未知何以上答圣慈,明臣子之效。况臣常有肺气之疾,恐忽复先草露,途粪土,而所怀冥寞,孤负皇恩。敢摅竭愤懑,领略丕则,作《封西岳赋》一首以劝,所觊明主览而留意焉。先是御制岳碑文之卒章曰“待余安人治国,然后徐思其事”,此盖陛下之至谦也……。(《进封西岳赋表》)
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於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伏惟明主哀怜之,无令役役,便至于衰老也。臣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臣窃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赋,实望以此达于圣聪耳。不揆芜浅,谨投延恩匦进表献赋以闻。(《进雕赋表》)
总结三篇“表”文,不难看出,杜甫的求职简历,有如下三个要点:
一是颂圣。
杜甫科举不顺,仕途坎坷,心中当然是有牢骚的。《乐游园歌》中的“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字里行间溢满愤懑之情。但是,有求于皇帝的时候,杜甫不能不收起这种愤懑。“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皇帝当然是求贤若渴的明主,时代当然是美好的时代,自己之所以四十多岁了,还过着如此窘迫的日子,都是因为自己愚蠢顽劣,经学修养浅陋,对伟大时代没有补益。
二是哭穷。
杜甫的哭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族衰落,二是身体老病,三是生活艰难。杜氏家族自汉朝末年杜恕、杜预父子以下,直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都凭藉儒术进身,走的都是读书做官的道路。但是,快到杜甫这一辈时,走了下坡路,“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四十多岁在今天不算老,但是在古代,已经是志士迟暮之年,是文人感伤叹老的年龄。孔子说,四十五十还没有树立好名声的人,是不足敬畏的。四十多岁的杜甫,身体不好,患有“肺气之疾”。因此,他很担心自己一事无成中死去。杜甫的贫穷,如上文所说,“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大致能说明,杜甫长安跑官的十年,日子的确过得很凄惶。杜甫的哭穷,目的很明确,动之以情,希望能引起朝廷当权者和皇帝的注意,加以擢拔。
三是自夸。
杜甫毕竟是以知识分子、诗人的身份在求职,少不了介绍一下自己的文学才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从这几句话看,杜甫夸李白的“敏捷诗千首”“一斗诗百篇”,其实同样适用于他本人。看得出来,杜甫给自己设定的,是文学之臣的道路。
有人可能会说,杜甫的求职简历写得太不潇洒,太不硬气,有些庸俗,不免令千百年后喜爱他诗歌的读者感到失望,乃至沮丧。我认为,不必如此苛求古人。首先,唐朝风气如此,表中的哭穷哀求之词,其实多是套话;再者,这符合杜甫的思想身份,他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思想以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此外,可以从中看出杜甫当时处境的艰难,看出开元天宝盛世华衣下的阴暗与苦难。
从文采看,杜甫的求职简历,写得生动,富有感情;从效果看,杜甫的求职简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相当成功。
【杜甫的求职简历】相关文章:
杜甫04-13
杜甫 佳人03-23
杜甫的诗句11-07
杜甫典故05-14
品读杜甫04-10
登高杜甫11-24
杜甫诗03-27
杜甫经典古诗10-24
经典杜甫名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