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

时间:2024-06-26 06:29:10 春宁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

  《木皮岭》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欢迎阅读!

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

  杜甫《木皮岭》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唐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冬之际“去华适秦”继而“去秦入蜀”,在“一岁四行役”远赴成都的过程中,写下了这首诗。杜甫当年正是从今天的甘肃成县沿着徽县木皮岭由陇入蜀的。我们不妨先赏析这首长诗,同时探讨这首诗歌的考古价值。

  首句“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诗人首先经过甘肃成县的店村、横川(现在更名红川镇)一线前往栗亭镇,他还想念着凤凰村。凤凰村就是今天成县的店村乡。诗人在寒冷的冬天带着妻儿远去蜀地,其艰难辛苦不言而喻。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木皮岭:属于古横山、南岳山系即今徽县的栗川乡栗亭村南10里的木兰花掌,属于秦岭的一部分。木皮岭,因山上多生木兰,其皮为中药厚朴,俗名木皮,因此得名木皮岭。时当腊月,天气严寒,但因作者和家人走得汗流浃背,反倒觉得天气暖和了。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此地云缠雾绕,万山簇拥,象征古代天下贤人云集于此,来辅佐帝王。所以才有后边的一句:才知道五岳之外还有更尊贵的名山―古昆仑山,那就是今天甘肃成县的鸡峰山。

  诗圣目睹了夏禹玄圃之地的尊贵,一语道破天机,夏禹玄圃之地即古昆仑,是华夏民族开天辟地的第一座岳山,俗称岳首。当然,汉武帝封的五岳与古帝封的岳首相比,自然逊色了许多。此时我们茅塞顿开,原来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姜子牙曾经学道的昆仑山并不是虚构的,就是现在甘肃成县的鸡峰山!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紧承上句,诗中以惊人之句状写此山之高险,站在岭腰环顾四周,但见群峰奔涌,争来拥簇;仰头望去,山巅横亘,塞满整个天空;俯首下视,深渊万丈,切开了厚厚的地层。山中风水昏昏,虎豹争斗。高壁间残留着七零八落的废栈道,正如诗仙说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值寒冬,茂密的冬青树顽强的生长着,树根在顽石间盘桓。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西崖又有莲花洞,悬于半空之间,状若莲花。洞内矿泉清洌,居民往往作为神水用以疗疾,自然聚集着金碧辉煌的气息,如入仙境,一尘不染。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结句是点睛之笔。诗人回忆曾经看到过巍峨雄伟的上古昆仑图,今日真的看到了,古昆仑山上的玄圃就在眼前,真是感慨万千。《神仙传》曰:“昆仑,名玄圃”。《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昆仑的真面目难以见到,于是传说纷起,越传越神。《楚辞》说:“登昆仑兮食玉英”。《淮南子地形》:“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虽有夸大之辞,但绝对不是杜撰,难怪太史公说:“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大宛列传》昆仑成为幻象,无处可寻!但诗圣在甘肃成县入蜀的路上,发现了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可惜自己老了无法考证还原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目,才有“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的感慨!

  中国上古史最大的谜团莫过于昆仑山了:它到底在哪里?有人说“昆仑”二字为“巴比仑”之讹,说昆仑山在西亚,此说十分可笑。甘肃大地湾文化上限约距今7850年左右,那一带正是伏羲的出生地,与伏羲女娲到那里避洪水相符。近东的大洪水,据黑海古城的测年资料,恰在7800年前,世界许多民族记忆中的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应发生在7800年前。劫后余生的人们必然在地势很高的地方――高山上躲过洪水,这些高山成为人们感恩的对象。有人主张昆仑在四川,即岷山主峰。这与《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相矛盾。应该说,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中心是秦岭,其最著名的昆仑山就在甘肃成县,据此推断出,这座高山就是现在成县的鸡峰山!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认识到安史之乱源于朝廷腐败,毅然弃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开始了下半生漂泊流浪的生活,这一年他48岁。这年初秋,杜甫携家人来到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投靠亲戚。但因生活艰难,三个月后他们再度南下,准备落脚到成州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然而同谷的生活更加艰苦,迫不得已,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人远赴成都,投靠远方的友人。秦州和成州唐时同属陇右道,陇右的大地没能留住杜甫,但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110首诗,《木皮岭》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相关文章:

杜甫诗03-27

杜甫的诗11-08

杜甫的诗及赏析04-09

(推荐)杜甫的诗09-27

杜甫的诗【推荐】09-28

杜甫的诗[优选]10-01

杜甫的诗[精品]10-06

杜甫的诗介绍11-24

杜甫的写景诗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