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全诗注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十二月一日》全诗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月一日三首
杜甫
其一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其二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注释:
【鹤注】永泰元年秋,公至云安,是冬在云安作。明年春晚,迁居夔州。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①,百丈谁家上濑船②。未将梅蕊惊愁眼③,要取椒花媚远大④。明光起草人所羡⑤,肺病几时朝日边⑥。
(此诗厌居云安而作。首记时,次记地。三四县前景,承次句。五六腊后事,承首句。末因春近而念朝正也。闻雁声,想家书。见濑船,思出峡。方在腊,故梅蕊未吐。春将至,故椒花欲颂。远天,指云安。媚,言其可爱。)
①张正见诗:“终无一雁带书回。”②晋乐府:“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南史·朱超石传》:宋武北伐,超石前锋入河,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朱注】《演繁露》云:杜诗多用百丈,问之蜀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棱,若用索牵,遇石辄断,故劈竹为大辫,用麻绳连贯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陆游《入蜀记》:上峡惟用炉及百丈,不用张帆。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臂。《吴都赋》:“直冲涛而上濑。”濑,急滩也。③江总诗:“玩竹春前笋,惊花雪后梅。”惊眼本此。④晋刘榛妻元日献《椒花颂》。杨慎谓当作楸花,未然。古乐府:“入门各自媚。”即此媚字。朱翰引“媚于天子”,太迂。⑤汉王商借明光殿起草作制诰。赵大纲谓公诗“翰林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即“明光起草人所羡”也。据《石砚》诗蔡注引《汉官仪》,尚书郎主作文章起草,乃自叙郎官事也。⑤晋明帝云:“只闻人自长安来,不闻人自日边来”故后人遂指长安为日边。
其二:
寒轻市上山烟碧①,日满楼前江雾黄②。负盐出井此溪女③,打鼓发船何郡郎④。新亭举目风景切⑤,茂陵著书消渴长⑥。春花不愁不烂慢,楚客惟听掉相将⑦。
(次章,承云安。上四云安景事,下四云安情绪。烟碧、雾黄,冬暖之色。此溪女,嫌其俗陋。何郡郎,怪其冒险。中原未平,故有新亭风景之伤。肺病留蜀,故有茂陵消渴之慨。春花,应春动。听棹,思出峡也。)
①何逊诗:“山烟涵树色。”②鲍照诗:“濛昧江上雾。”③《马岭谣》: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远注】云安人家有盐井,其俗以女当门户,皆贩盐自给。《唐书》:夔州奉节县,有永安井盐官,又,云安、大昌皆有盐官。④又云:峡中多曲,江有峭石,两舟相触,急不及避,故发船多打鼓,听前船鼓声既远,后船方发,恐相值触损也。《何氏语林》:王敦尝坐武昌约台,闻行船打鼓,嗟称其能。⑤《王导传》: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至暇日,邀饮新亭,周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通鉴注》:新亭去江宁县十里,近临江诸。切,乃凄切之切。⑥茂陵著书,用司马相如事,注别见。【顾往】菱为南楚,故自称楚客。鲍照诗:“楚客心悠哉。”⑦《仪礼注》:相将,彼此相扶助。陶潜诗:“相将还旧居。”《杜臆》:发必同行。故曰相将,犹俗云船帮。
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①,岂有黄鹏历翠微②,短短桃花临水岸③,轻轻柳絮点人衣。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④。他日一杯难强进⑤,重嗟筋力故山违⑥。
(末章,承春意。上四拟春日之景,下四写春日之情。【朱注】诗作于十二月一日,而云燕鹂桃柳者,盖逆道其事,即所谓他日也。亲知稀见,欲开怀而不得。故山终违,欲强饮而不能。意有两层,故曰重嗟。朱瀚谓一嗟筋力,一嗟故山,非是。筋力,即上文老去耳。即看,即可见也。岂有,岂不有也。他日,指来春。故山,指长安。瀚曰:故山、山扉,首尾相应。)
①陈后主诗:“云色入山扉。”②何逊诗:“黄鹂隐叶飞。”翠微,山腰春色。③【黄注】短短,字老而趣。如小小则嫩,矮矮则俗,灼灼则太文,皆替此二字不得。④王羲之《与谢万书》:“欲与亲知,时共欢宴。”《史记》:赵高曰:“群臣莫得见其面。”⑤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⑤李峤诗:“重嗟欢赏地,翻召别离优。”陶弘景《授陆敬游文》:“筋力尽于登筑。”谢灵运诗: “故山日已远。”杜诗凡数章承接,必有相连章法。首章结出还京,次章结出下峡,三章又恐终老峡中,皆其布置次第也。卢世曰:末章尤空奇变化,其虚实实虚、有无无有之间,妙极历乱。而怀人叹老,抱映盘纡,此老杜七律之神境。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十二月一日三首》是一组七律。代宗永泰元年(公年765年)四月,严武卒,杜甫离开幕府,决意出川,五月离成都南下,一路颇不顺当,直到秋天方至云安,这组诗即是年冬在云安所作。从诗意看,诗人心情颇为焦急。这两句是说,听见雁声,盼望得到家书;而看到的却是入川的上水船。以景寓情,情真意切。
词句注释
⑴百丈:牵船的大绳。宋程大昌《演繁露》云:“劈竹为大辫,用麻绳连贯以为牵具,是名百丈。”南宋陆游《入蜀记》云:“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肾。”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⑵远天:指云安。媚:言其可爱。
⑶明光:宫殿名。汉王商曾借明光殿起草作制诰。
⑷日边:用《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童年事之典故,借指皇帝、朝廷。
⑸烟碧、雾黄:冬暖之色。
⑹新亭:地名,远在江南江宁县侧。此用《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典故。晋室南渡,大批中原人士随之避乱江左,每至佳日,赏玩宴饮于新亭。一次宴间周颚叹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思是风景如昔,可惜中原已沦陷了。同席者不禁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严颜毅色责备:“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切:凄切。
⑺春花:应春动。
⑻棹:船桨。相将:仇兆鳌引《仪礼注》曰:“相将,彼此相扶助。”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相将,犹云行将也。”杨伦注:“棹相将,谓相将以举棹也。”
⑼即看:马上可看到,言春来之速。山扉:山门,泛指山里。
⑽岂有:岂不有,将有。翠微:山腰春色。
⑾他日:指来春。
⑿故山:指长安。
白话译文
其一
今天是腊月初一,便觉春意萌动,想到今年或可乘船东下,对云安县前的江水产生了怜爱之心。
听到大雁的一声鸣叫想到给故乡寄书信,看到拉纤逆流而上的船只,不仅动了东游之念。
刚入腊月,梅花未放,元旦瞬忽将至,就要取椒花颂岁,聊自娱于天涯旅次了。
为郎官起草于明光殿那是人所共羡的,但不知我这个病肺的检校员外郎何时才能回长安参加朝正大典而有幸起草。
其二
山村中淡淡青烟,因受枯黄山色和天空蓝色的影响,给人以碧绿的感觉;乳白色的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为黄色。
背着盐出盐井的是这里的女子,打着鼓提醒前船而开船的是哪里的少年郎。
在新亭对泣的人眼中的风景是凄切的.,司马相如写书受着消渴的长期煎熬。
不用担心春花开得不烂漫,我这个楚客只在听着船桨的声音。
其三
春意萌动,想象中即幻现出一片春光烂漫之景:燕子飞入山间,黄莺在枝上啼鸣。
临水岸边开满的粉红的桃花,轻飘飘的柳絮沾点人的衣裳。
春天来临一定能长久地大开心怀,人已衰老亲朋故旧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来年春天可能喝一杯酒都勉强,故里难归,不觉又重嗟累叹起来。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冬杜甫流寓云安时。黄鹤注:“永泰元年秋,公至云安,是冬在云安作。明年春晚,迁居夔州。”
由于在严武幕府时与少年同僚们的“分曹失异同”,以及自己“懒性从来水竹居”的爱好,杜甫终于在永泰元年初离开上峰兼老友的严武,归休草堂。又由于因此而产生的与严武的隔膜,他改变了在浣花溪长住的打算,于此年孟夏去成都,经嘉州、渝州、忠州,来到了云安,其时已是秋天了。不幸肺病发作,他“栖泊云安县”,“卧病一秋强”,秋冬二季都在旅寓所养病。忽然传来消息说:汉州刺史崔旰打败成都节度使郭英乂,致郭英乂为普州刺史韩澄戕杀。于是邛、泸、剑三州牙将各举兵讨呼,蜀中大乱。因此他计划下峡,“转作潇湘游”,以避祸乱,进而返回长安,以至于“归朝日簪笏”,“毫发裨社稷”就在这样的境遇中,杜甫于此年十二月一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组脍炙人口的连章律诗。
整体赏析
杜甫的《十二月一日三首》营造了一种渐老逢春欣喜而又惋叹的老境,被清杜诗专家卢世潅誉为“七律之神境”。
第一首首联上句记时。腊月是农历十二月,本数九寒天,但因为南方气温偏暖,地方冬而有春意,故云“春意动”。下句记地。云安县濒江,“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风景如画,所以说甚可怜爱。诗题是“十二月一日”,但诗人敏感地抓住了寒冬中的春意来陶情写性,因此“春意动”遂成诗人触目发兴,生情抒怀之根。颔联紧承次句写眼前之景。此时“诸弟各异方”,”诗人四个亲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在多年乱离中,杜颖、杜观、杜丰都分散在他乡,唯杜占随杜甫入蜀。后来杜颖曾因探望兄长至成都,然旋于广德二年(764年)秋别甫赴齐州。因“兄弟分离苦”,常令诗人想念不已。所以举头闻雁,不禁立刻联想到了他们该有音讯,因为古有雁足传书之说。然而“风尘荏苒音书绝”,杳如黄鹤,故用“何处”二字来表现自己不尽的怅惘。放眼江上船逆流上行。诗人只见船夫们正以百丈挽船冲涛而上急滩。不知船主,故云“谁家”,正与出句“何处”工对。颈联承首句写腊后事。其时“万国皆戎马”,诗人又身老多病,故而时常愁绪萦怀,见梅开辄惊。寒梅本斗雪怒放之花,因今日刚进腊月,所幸梅蕊未吐,不曾撩起自己忧伤的愁思,所以说“未将梅蕊惊愁眼”。又因为花椒香烈,且可入药治病,故荆楚有采椒花制椒酒于岁首献君者、长者祝寿的风俗。晋刘臻妻就曾在元日献过《椒花颂》:“美哉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水寿千万。″诗人于是想,云安“远天”倘若长遍红椒该多可爱,所以对句说“要取椒花媚远天”。尾联写羡慕为皇帝起草文件的机会。古代有朝正之礼,即正月诸侯要朝见天子。诗人因春近而想到到朝正之礼,又想起自己去年曾由严武表请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根据汉代制度,尚书郎是负责文章起草的,诗人虽为郎官,可并未拜官于朝起草过文诰。不过在十三年以前,即天宝十载(751年),他在长安献《三大礼赋》时,曾有过“集贤学土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自怪一日声辉赫″的高兴已极的体验。这种温馨的回忆与对明日“再朝天”的朦胧期待的复杂感情融诸笔端,遂成尾联。只是担心自己肺病累年,历秋经冬,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新“五更三点入鹓行,朝觐天子。
第二首可视作“春意动”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与前一首不同,第一联即工稳对仗,写云安冬景。云安县地处峡中,大江横前。杜甫“客居所居堂”乃县令严氏之水阁,飞架江上,“江楼翼瓦齐”,转首见山,“两边山木合”。首联二句说,因为云安地适南楚,气温偏暖;虽冬而寒轻,江市上熙熙攘攘,山峰烟碧氤氲。在阳光照射下,堂前固然和煦,江面也雾气蒸腾而发黄。“寒轻”是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本来轻重是人对物体重量的感觉,而寒热是人对气温的感觉,通常只说寒热高低大小,却不说寒热轻重。诗人用“轻”状低寒,就将二种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了,增强了艺术魅力。第二联写云安民俗。据《唐书》记载,夔州、奉节、云安皆有盐官,其俗以妇女掌门户,贩盐自给。云安居峡中,江水弯曲,且多峭石,船行其间,相遇急不及避便会撩翻。所以船家发船都打鼓以报警,后船听前船鼓声已远方启航。此二句诗俨然一幅云安民情风俗画:近景是“此溪女”,远景是“何郡郎”,层次分明。第三联诗人抒写在云安的情怀。上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风景切,有不堪寓目之意。前章说“江可怜”,此章前二联写自然风光也极美,与“风景切” ,看起来相互矛盾,其实不然。清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今人周振甫称这种修辞手法为反衬。诗人正是将贴切入化的用事与巧妙的反衬融为一体,才更深切地表露了他对开天盛世的无限缅怀,对安史乱后“风尘战伐多”“天地则疮痍”的时局的忧虑,因为有如在“新亭举目”,所以“上水船”“山烟碧”“江雾黄”“负盐女”与发船郎,这些风光迷人的巴蜀美景才分外使他生出悲哀凄凉之感。景随情迁,自然“风景切”了。后句“茂陵”系用修辞借代法,以地名代汉司马相如,因为相如因病免官后尝冢居茂陵。《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用此典隐喻自已虽因肺病而滞留云安,但仍挥笔不辍。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云安逗留不到一年,就给后人留下了十九首诗作,表现了诗人的过人勤勉。同时此句也蕴含着叹老伤病的凄苫。很显然,颈联音调是低沉的,然而恰似明歌一样。尾联转向高昂。云安地当南楚,诗人又是过客,故以楚客自比。“春意动”了就寒轻、山烟碧、江雾黄,而春意势必渐浓,所以诗人说“春花”必定“烂漫”,春深似海必然到来,他只期待将要举桨划船的声音。言下尚忧不能趁春出峡。
第三首紧承“春花”句,写快降临之春意。前二联是逆道春花烂漫。燕子、黄鹂、桃花、柳絮都是只有春色明媚时方可见到的胜景。诗人抓住这些春之信使浓墨重彩地渲染,遂令人感到春风拂面可人,美景供目赏心,宛如置身于艳阳春,而诗人愉悦兴奋之情亦寓于其中。颔联精心锤字炼句,也增添了艺术性。桃花而临水,柳絮而点人,状物传神。特别是用“短短”迭字米描写桃花,其确切不移,深为前人赞赏。清黄生说:“短短,字老而趣。如小小则嫩,矮矮则俗,灼灼则太文,皆替此二字不得。”后二联诗人预写春日之情。亲知是亲朋知己。他日是来春。故山指故长安。颈联上句承前说,春天来了,盼望已久的对景畅饮可以如愿了,欢快溢于言表。下句陡转说,可惜人已老了,亲朋知已见面又稀少,即使眼前春意蓬勃,怕也难开怀了。尾联出句又一转,烟花似锦的春色终究是赏心悦目的,不可不伙酒作乐。不过不得痛饮,或许连一盏酒也难勉强喝尽了。对句则补述其因,深叹人老、力衰,又是客中逢春久别故山,终非尽欢纵饮之日。前人对第三首诗评价极高。清卢世潅说末章尤空奇变化,其虚实实虚、有无无有之间,妙极历乱。而怀人叹老,抱映盘纡,此老杜七律之神境。所谓虚实、实虚,有无、无有,就是指诗人料想来日,逆道春色,恍若身临;所谓怀人叹老,抱映盘纡,就是指后二联那种复杂的感情波澜的回旋起伏。
杜诗联章律诗率有章法。这组诗也是匠心独运,构思缜密的。首章首句“春意动”笼罩全篇。尾联由春近念朝正而结出还朝。次章前二联腊月见春,末联由来春春浓而结出下峡。三章预拟他日春光明丽,由行将赏春而结出难返故里、终老峡中之忧叹。可以说,全诗腊中春意有如明线,绾合始终,而思归不归之感恰似隐线贯穿首尾。各章各联各句的内在联系,自然而紧密。这样的布置结撰使得作品浑然一体而又层次井然,增强了动人情性的感染力。[4]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禁脔》云:“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行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苕溪渔隐丛话》)
宋代刘克庄:“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又云:“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此两联,真(云安)县图也。(《后村诗话》)
宋代刘辰翁:子美七言律每每放荡,此又参差《竹枝》之比。(《杜诗镜铨》)
元代方回:此三诗张文潜集中多有似之者,气象大,语句熟,虽或拗字,近吴体,然他人拘平仄者,反不如也。(《瀛奎律髓》)
明末清初王夫之:如“日满楼前江雾黄”,冬景独绝,不得此语,匆效此制。(《唐诗评选》)
清代仇兆鳌:杜诗凡数章承接,必有相连章法。首章结出还京,次章结出下峡,三章又恐终老峡中,皆其布置次第也。(《杜诗详注》)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借拗调以遣怀,锵然可听。(《唐宋诗醇》)
清代许印芳:此亦通首不粘。(《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浦起龙:惟“寒轻”、“日满”,故“烟碧”、“雾黄”,俱于“腊”中见“春意”。“溪女”亦娴生计,“船郎”尽有归期。江间所见如此,而客途抚景,作赋言愁,又何堪此留滞乎?(《读杜心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对后世影响巨大。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十二月一日》全诗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狂夫》全诗注释赏析11-27
杜甫《暮归》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剑门》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佳人》全诗注释及翻译赏析04-15
杜甫《发秦州》全诗注释赏析11-28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08-20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09-06
杜甫《雨》 全诗赏析12-19
杜甫《登高》全诗赏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