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翻译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翻译赏析
原文: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
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
强:勉强。
倩:请人代替自己做。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即蓝田山。
茱萸:草名。古时重阳节,都要饮茱萸酒。
译文: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赏析: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本诗首联就用对仗,读来十分婉转。“老去”停顿,“悲秋”停顿,“强自宽”又停顿;“兴来”停顿,“今日”停顿,“尽君欢”又停顿。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颈联更是不同凡响,描山绘水,气象峥嵘,尽显大师风范。寥寥数语,既点出深秋的时令,又给人以高危冷峻之感。诗句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笔力挺峻,实在令人叹服。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低头思索人生诸事,感觉山水无恙,而人事却难以预料,自己现在已经是头发稀疏的老人了,还能在人世间存活多久呢?于是他趁着酒醉时,把茱萸仔细端详,期待明年再来相会。上句一问,含有悲天悯人之意;而下句的“醉看”,则鲜明地刻画出诗人醉眼蒙眬的情态。寥寥数语,却远远胜过千言万语。[1]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到了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友人尽欢而散。这里“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层层变化,转折翻腾。首联即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诗人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月圆》杜甫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赏析10-12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全文及鉴赏07-29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4-20
岁暮杜甫翻译赏析05-26
杜甫《佳人》原文翻译赏析03-13
杜甫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1-21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