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9-21 15:18:52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汇总5篇]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1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汇总5篇]

  [唐]杜甫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江,即流经草堂的浣花溪。独步,杜甫往访南邻酒伴未遇,故独自沿江信步,寻花赏景。

  2、黄师塔,指一黄姓僧人的'墓塔。蜀人称僧侣为师,称其所葬之墓塔为“师塔”。东,向东流。

  3、这句是说春光使人慵懒困倦,所以在微风中少憩。倚微风,临微风。

  4、二句谓无主的桃花烂漫盛开,使人目不暇接,是爱深红色的,还是爱浅红色的呢?

  赏析:

  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浣花溪畔作。七绝句为一个整体,均以咏花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浣花溪畔群芳竞放,千姿百态,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美好境界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又在恼花、怕春,即以喜景兼寓悲情。作者采取移步换形手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镜头”拍摄了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从中亦能看出杜甫此时悲喜交加、孤独无助的情怀。此组诗多用方言俗语以翻新,通俗新颖,生动活泼。第五首是写黄师塔前桃花,抒发春光懒散的情怀。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2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4】鸟:指江鸥。

  【5】花欲燃:花红似火。

  作品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鹤注】当是广德二年成都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于,沙暖睡鸳鸯。

  (此章言春景可乐。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出语浑成,妙入化工矣。丽字、香字,眼在句底。融字、暖字,眼在句腰。)

  杨慎谓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今按:此诗一章而四时皆备。又吴筠诗云:“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是一时而四景皆列。杜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似之。王半山诗:“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又从此诗脱胎耳。

  罗大经《鹤林玉露》云:杜诗“迟日江山丽”四句,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异。余曰:不。上二句,见两间无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奠不适情。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呼。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如何用,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又“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等句,只把做景物看亦可,把做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

  此诗皆对语,似律诗中幅,何以见起承转阖?曰:江山丽而花草生香,从气化说向物情,此即一起一承也。下从花草说到飞禽,便是转折处,而鸳燕却与江山相应,此又是收阖法也。范元实《诗眼》曾细辨之。

  其二

  江碧鸟逾白①,山青花欲燃②。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③。

  (次章言春过可忧。【周甸注】江山花鸟,著眼易过,身在他乡,归去无期,所触皆成愁思矣。前首全属咏景,此则对景言情。前是截五律中四,此是截五律下四。)

  ①谢脁诗“黄鸟度青枝”,不如杜句“江碧鸟逾白”,尤为醒豁。②何逊诗:“天暮远山青。”梁元帝诗:“林间花欲然。”庾信诗:“山花焰欲燃。”③陆机诗:“我行无归年。”五言绝句,始于汉魏乐府,六朝渐繁,而唐人尤盛。大约散起散结者,一气流注,自成首尾,此正法也。若四句皆对,似律诗中联,则不见首尾呼应之妙。必如王勃《赠李十四》诗:“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钱起《江行》诗:“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令狐楚《从军》诗:“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已上数诗,皆语对而意流,四句自成起讫,真佳作也。若少陵《武侯庙》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气象雄伟,词旨剀切,则又高出诸公矣。莫谓“迟日”一首,但似学堂对句也。至对起散结者,如卢俟《南楼望》诗:“去国三巴远,登楼万里春。伤心江上客,不是故乡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有散起对结者,如骆宾王《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宋之问《别杜审言》诗:“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杜诗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如:“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此即单起双结体也,又有四句似对非对,而特见高古者,如裴迪《孟城坳》诗:“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太上隐者《答人》诗:“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则又脱尽蹊径矣。杜诗如,“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此散对浑成之作也。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3

  作品简介《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于成都草堂,诗一开始,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二首,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作品原文

  其一

  迟日江山丽⑴,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⑵,沙暖睡鸳鸯⑶。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⑷。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字词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花欲燃:花红似火。

  白话译文

  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作品鉴赏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4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句注释

  1、黄鹂:黄莺。

  2、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3、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4、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5、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白话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品鉴赏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5

  作品简介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九首诗写草堂一带由春入夏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情思感触。前七首写早春、仲春、晚春景物,后二首写春去夏至之景。从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诗人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思想感情,加强艺术效果。

  作品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

  [唐]杜甫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其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其八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作品注释

  ①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其一

  ②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

  ③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

  ④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

  ⑤丁宁:再三嘱咐。

  其二

  ⑥手种:自己亲手种植。

  ⑦野老:杜甫自指。

  ⑧恰似:正是。得:句末助词,唐人口语,相当于“呢”。

  ⑨夜来:昨夜。

  其三

  ⑩茅斋:指草堂。

  故来频:故意频频飞来。

  其四

  破:突破。

  其五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其六

  无堪:无可人意的景致。

  其七

  糁(sǎn):散。

  雉子:雉的幼雏。雉,通称野鸡,性好伏,善走。

  凫:野鸭。

  其八

  香醪(láo):美酒。

  其九

  不作意:没注意。

  作品译文

  其一

  眼看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你这无赖的春色竟来到江亭。

  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其二

  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啊并非没有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

  春风像是有意欺负我,昨夜翻过墙来吹折几枝花。

  其三

  明知我的草堂十分低小,江上的燕子却故意频频飞进飞出。

  嘴中的春泥掉下来弄脏了琴和书,还常常为捕捉飞虫撞了老夫。

  其四

  二月已经过去三月到来,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回?

  莫去想那无穷无尽的身外事,姑且先喝干这一生中有限的酒几杯。

  其五

  站在春光欲尽的江边心肠似断,拄着藜杖踟蹰于长满青草的小洲。

  如颠似狂的柳絮随风乱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逐水漂流。

  其六

  没有可赏的景致也就不愿出村,吩咐孩子每日关上柴门。

  在苍苔盖地的静林中自饮浊酒,任它野外碧水春风折腾得地暗天昏。

  其七

  飘落在路上的'杨花像铺了一层白毡,点贴于溪面的荷叶像堆叠着的青钱。

  竹林笋根间的幼雉难以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

  其八

  舍西的桑叶已柔嫩可摘,江边的麦苗又已长得细长。

  人生能有几何岁月春已入夏,可不能把甜蜜的香酒丢在一旁。

  其九

  隔着门墙外的柳条细弱袅袅,恰如十五岁女儿柔软的纤腰。

  哪里知道早晨一不留心,竟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创作背景

  这组绝句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之后。当时作者卜居成都草堂。

  作品鉴赏

  这组诗写村居感受。全诗以“客愁”为纲,分写草堂一带由春入夏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情思感触。

  第一首诗写因旅居无聊而恼春。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全诗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第二首诗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第三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第四首诗写留春不住,只得及时行乐。其实这是无可奈何而自宽之词。

  第五首诗写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放荡不羁。

  第六首诗写闭门喝酒,浑然不管门外的世界,写得很有境界。

  第七首诗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第八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既然夏景亦复大佳,则当开怀畅饮,了此一生。

  第九首诗以感慨系之,作为结束。这组诗的纲领是“客愁”二字。诗人因恼春、怨春,无非是因“客愁”而已;继而恨春、惜春,无非是春来春去,更增愁怀而已。所以最后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几何之叹。

  在章法上,九首诗虽各自独立成篇,然逐章相承,首尾照应,有前后次第和内在脉络。在技巧上,全诗用拟人手法,把春写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新鲜生动的比喻,使景物展现出灵动活泼之姿。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组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作品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古诗不拘声律,自唐至令,诗人皆然,初不待破弃声律。诗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如《绝句漫兴》、《黄河》、《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声律,浑然成爱,新奇可爱,故鲁直效之。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香山鼻祖。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韩退之亦有之。

  明代王嗣奭《杜臆》: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亦《竹枝》、乐府之变体也。“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领。愁不可耐,故借目前景物以发之。杨铁厓曰:学杜者先得其性情语言而后可;得其性情语言,必自《漫兴》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申涵光曰:绝句,以浑圆一气,言外浑然为正,王龙标其当行也,太白亦有失之轻者,然超铁绝尘,千古独步。惟杜诗别是一种,能重而不能轻,有鄙俚者,有板涩者,有散漫潦倒者,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语尚轻便;“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似今小说演义中语;“糁径杨花铺白毡”,则俚甚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七言绝句,至龙标、太白,入圣矣。少陵自是别凋。然宋、元以还,每以连篇作意,别见新裁。王、李遗音,已成《广陵散》;渊源故多出自少陵也,特声韵比杜谐贴耳。明空同、大复,多效此种。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绝句以太白、少伯为宗,子美独创别调,颓然自放中,有不可一世之概,卢德水所谓“巧于用拙,长于用短”者也。

  其一

  宋代吴开《优古堂诗话》:唐杨巨源《早春》诗云:“马蹄经历应须过,莺语丁宁已怪迟。”盖效杜子美所谓“莫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明代王嗣奭《杜臆》:“眼见客愁”者,春色也。春色安得有眼?奇得可笑。“即遣”、“便教”,俱着春色说:“花开”、“莺语”,因客愁而娱弄之使醒:此春色之无赖也。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因旅况无聊而发为恼春之词。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云:骂春色。“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眼见客愁”句下)。

  其二

  宋代蔡居厚《蔡宽夫诗话》:王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类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谐,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达甚(“野花墙低”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故其二、其三,托之“春风”、“燕子”,而“吹折花枝”、“点污琴书”、“接虫打人”,皆非无为而发。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章借春风以寄其牢骚,承首章花开。……惜桃李,正自惜羁孤也。

  清代翟翚《声调谱拾遗》:此字(按指“相”)不仄便失伟(“恰是春风”句下)。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再三与他论道理,妙绝(“手种桃李”二句下)。刘须溪云:疏野有佳致。

  其三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却似春风相欺得”、“更接飞虫打著人,……皆化俗为雅,灵丹点铁矣。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如杜子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句俗人言。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章借燕子以寓其感慨,承疗章“莺语”。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是感是怨(“江上燕子”句下)。数出罪过(“衔泥点污”句下)。

  其五

  宋代许顗《彦周诗话》:春时秾丽,无过桃柳、“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诗人言之也。老杜云:“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不知缘谁而波及桃花与杨柳矣。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见春光欲尽,有傲睨乃物之意。“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盖年老兴阑,不耐春事也。此并下二章,声调俱谐,不用拗体。

  其七

  明代王嗣奭《杜臆》:借景物以自宽,所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白毡”、“青钱”,元、白最好写仿。其流遂有放翁。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本只点缀景物,其下二,微寓萧寂怜儿之感。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此及下首,皆写入夏景。

  其九

  明代王嗣奭《杜臆》:与其二意相似,……“弱袅袅”、“女儿腰”,老人语,却自风致。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自春入夏,所咏花木禽鸟,俱随时托兴者;独柳色夏青,而仍经摧折,故感慨终焉。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此与“手种桃李”章不同,乃好物不坚牢之意,盖以自况也。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俚句是乐府体(“恰似十五”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08-01

杜甫绝句注释及赏析09-20

杜甫《绝句》赏析03-27

杜甫的绝句原文赏析05-29

《绝句》杜甫古诗赏析04-17

杜甫戏为六绝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16

杜甫绝句四首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5-07

杜甫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1-21

杜甫《绝句》其一赏析11-19

杜甫绝句二首赏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