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

时间:2024-06-30 18:12:19 短歌行 我要投稿

《短歌行》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推荐)

《短歌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 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短歌行》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短歌行》阅读练习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答案:

  1.人生的短暂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短歌行》教案2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能够说,曹操的功绩是十分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此刻明白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这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构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能够明白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此刻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样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情绪。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资料、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贤士就应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用心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透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情绪。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取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证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情绪。那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盼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阿,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看——情境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二)美美地读——融情入文

  播放曾在CCTV—3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短歌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辨体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短歌行》教案5

  教学目标:

  诵读品味,体味曹操虚心招贤、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比较拓展,感悟曹操自我觉醒、慷慨求索的生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朗诵法、品鉴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景导入,知人论事。

  教师导入:乱世是一个造就英雄,也是一个造就诗人的时代。曹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也是如此。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刘决战。曹操,这位身处乱世的雄主,已经54岁了。这年11月15日,天气晴明,风平浪静,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月,欢宴主将。酒酣之时,怀想往事:“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赤壁之战在即,此战倘若成功,天下可定。想到此处,曹操不禁心潮起伏,慷慨作歌。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介绍诗歌背景,了解创作由来。

  教师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形式:齐读。

  教师点拨:《短歌行》这个题目并非曹操首创,属于乐府旧题。按照宋人郭茂倩的说法,“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行》是表示歌声的长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环节二:拟写题目,整体感知。

  教师设问:为了更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成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ppt:默读课文,请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二读诗歌,概括诗意,拟写标题。

  教师:总结评价,并在点拨过程中完成对于《短歌行》中贤才意象的解读。

  (哪些诗句中透露出追慕贤才?)。

  青青子衿——清雅美好,文质彬彬(学生三读:读出怀思,声调低婉)。

  明明如月——才高德圣(学生四读:读出仰慕,声调高昂)。

  乌鹊南飞句——徘徊择主的状态(学生五读:读出着急,声调沉郁)。

  环节三:辨析题目,体味情怀。

  教师设问:在曹操笔下,对于贤才有着最诗意的赞美。其实,我也在课前拟写了两个标题,请大家依据诗歌原句来一下说说哪个好。

  设计意图:体味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人才的情怀。

  ppt:招贤歌/求贤歌?

  学生活动:比较研讨。

  教师:点拨。

  解析:求字好,更能体现出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的情怀。

  有以下依据:

  为君故沉吟至今——求才不得之思贤若渴(学生六读)。

  (沉吟的点拨:沉吟可不可以换作沉思,歌吟?沉吟是沉思吟语,是沉思之后怎会有吟语?《古诗十九首》有“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踟蹰”之句,是说当你凝神思虑的时候,你就把外界都忘记了,如痴如醉,甚至于口中念念有词,这不仅是一种渴慕,甚至是一种固执的追求和向往?辅助以朗诵)。

  有嘉宾鼓瑟吹笙——求得贤才之热烈分享(学生七读)。

  (呦呦的点拨:呦呦是鹿的叫声,是说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萍草,就发出快乐的声音,招呼同伴都来享用。为什么要写君臣佐之以宴会?仍表曹操之诚心竭力。)。

  越阡陌枉用相存——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八读)。

  念旧恩契阔谈——求得贤才之摆设欢宴(学生九读)。

  效周公三握三哺——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十读)。

  环节四:关联材料,深味情怀。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体会曹操天下归心的壮志与英雄暮年的忧心相统一的情感。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背景及关联材料的引入。

  解析:

  学生理由1:曹操的目标不同一般人的理想,他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渴望成为一方的霸主。(教师设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天下归心!何时可掇?我有嘉宾。)所以对于贤才的渴慕不是有还是没有,而是够不够供他收复天下。大事要大做。大事要急做。大事要盛年之时来做。

  学生理由2:文章开头说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仅是人生短暂,而且来自于作者如今已尽暮年,他要完成的却是一统天下的雄伟壮志,这种急切是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一种唯恐志意落空的'忧虑。

  教师总结:如果在曹操年轻之时,他当然不会。从《让县自明本志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等自信与包袱的人。他也说过“唐诗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一个人,不管你多么有才智理想,当你死去的时候,你的一切才智和理想就随之落空了,还不如那朝露。这是一种生命苦短的自觉,然而这种自觉并没有演变为一种消沉的生命姿态。而是在作者慷慨求贤的呐喊中换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这非英雄而不能为,非大英雄而不能为。只有大英雄,才能把诗歌在顺境中写出积极的生命姿态,在逆境之中写出更蓬勃的生命意志。他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写的是你我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活动:再读诗歌。

  环节五:与诗相遇,升华感悟。

  ppt:大屏幕出现教师感悟:浩浩愁,茫茫夜,短歌终,明月缺,悠悠我心,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曲求贤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教师活动:教师朗读。

  教师提问:当曹操与诗歌相遇,成就的是英雄的志意,诗人的风骨。当大家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下你的感悟。

  ppt:当与相遇,学生活动:学生书写,口头表达。

  设计意图:借用课终交流活动,将学生思维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巩固下来,升华课堂效果。

  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体悟。

  教师提问:当我与你们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很多很多。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

  ppt: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

《短歌行》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师: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生:酒。

  师:对。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不同的人,对短暂人生的态度看法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师: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也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问: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鹿在呦呦的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去郊野食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鼓瑟吹笙地把他们欢迎。可见他是用“嘉宾”之礼热情地对待人才的。诗人为什么用这些礼仪对待人才?贤才不来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短歌行》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为何而忧?(小组交流合作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如何抒忧?——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手法: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情感: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手法:运用典故。(重点)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是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情感: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

  手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情感: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手法: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情感:功业未就。

  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五、总结:《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短歌行》教案8

  《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模块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入选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代表诗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该时期诗歌类型、风格及代表性作品,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为以后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短歌行》属于略读课文,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总体来说,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的独特充沛:为人生短暂而慨叹,为人才难得而嗟伤,为天下未定、功业未就而忧虑。但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消沉,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肝胆。另外在手法上,曹诗自如的运用典故和比兴来表达感情,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生分析】。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初中又学了《观沧海》、《龟虽寿》,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也有初步的把握。另外,通过第二单元学习,学生对四言、五言诗的形式也比较熟悉,基本能识别、赏析比兴的手法。

  还有,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本诗是一代枭雄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思考,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新课标)。

  【教学设想】。

  根据如上分析,确立本课的核心任务时,备课组将教学的核心任务落在了对曹操“忧”及“忧”的特点——“壮”的品读和思考上。

  由于是一个课时,所以本堂课首要目标是品读诗歌文本,对诗歌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方面就设计诗眼“忧”来贯穿,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把握感情起伏。

  第二个教学目标当然就是品析《短歌行》中体现出来与常人不同的忧——忧得“壮”,“忧”得催人奋进。诗歌品读感悟能力的提升就体现在能分辨、品鉴不同诗作者的不同风格,把握诗人、诗歌的特点,那么在这首诗里如何体会曹操不同常人的豪情?我筛选了几个其他诗人抒发壮志未酬的“忧”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验曹操“忧”的独特风格。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短歌行》激昂慷慨,朗朗上口,品析和诵读是相互促进的,本课计划创设情景学生朗读,自己品读、评价经典诗句,对比鉴赏阅读,教师范读、指导品读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感受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忧”及其实质,进而体验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

  3、体验曹操为实现志向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验志向与现实的关联。

  【教学重点】品析曹操的“忧”及其特点。

  【教学媒体】ppt课件。

  【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紧张、焦虑、期盼、担忧、欣喜……)大战在即,忧心忡忡;但毕竟手握重兵,挥鞭断流,豪壮之气溢于言表。

  据说大战前夕,一晚,皓月当空。曹操宴请文武众臣。酒至酣处,忽然望见乌鸦往南鸣飞而去。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有感而作《短歌行》。我们今天就来读诗,品析曹操的忧心之壮。

  板书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解决问题:

  诵读:

  (一)诵读指导:全诗按八句一节共四节,每节共四章,每章两句。注意分清章、节、句。

  (二)全班诵读,找诗眼。落实诗眼为“忧”。筛选:几次出现?是哪几句?

  二、品析情感:

  (一)品“忧”:

  明确:a忧人生易逝。(板书)。

  b忧人才难得。(板书)。

  品诗句:

  1、勾划表达“人才难得”的忧的章句?

  2、读出来。补充。

  3、这三个句子能不能用相同的语气读?(提醒句式)感情是递进的,一句比一句忧得深沉、激越。

  4、除了忧,还有鼓瑟吹笙、契阔谈宴,是写的什么场面?

  5、想象中宴饮,畅谈,情感又怎么样?(融洽欢悦)6、那曹操说到人才难得的时候到底是忧还是喜?表面看是悲喜交织,内心还是忧

  7、我们读,就要读出他的情感。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听,交换,交流。

  8、女生情感更细腻多变,全班女生读。

  析原因:读出了跌宕起伏。曹操情绪大起大落直接原因是(人才不来的煎熬、纠结,渴求得神思恍惚了)。深层原因是人才不够,统一志向难以实现。三国群雄角逐,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典型例子。曹操赠赤兔马,三度发求贤令。

  小结:这两个忧实质都是功业未就的忧。(板书)。

《短歌行》教案9

  【教材分析与设想】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建功立业其诗歌慷慨悲壮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诗人,诗歌风格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种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该诗以“忧”统摄全文但这“忧”又非以简单的“忧愁”来理解它包含着诗人深感岁月不饶人而事业未竟的急迫心情究竟谁可以解决这个“忧”呢?就是人才所以,诗人主要借助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求这点,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全诗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通过用词的比较探究及自选诗句品读、鉴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后探究问题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后作业第二道题的设置,意在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求贤观”及求贤若渴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准确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2.能鉴赏、品味诗句

  3.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4.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及奋发向上,渴求建功立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忧”的内涵及求贤若渴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下发学案

  【课 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我们初中也学过他的诗歌《观沧海》、《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背《龟虽寿》

  他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气磅礴、慷慨激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深层含义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竞读提示:注意老师和学生朗读的特点

  (1)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点评

  (4)教师归纳,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把握好节奏、声调、缓急等并以前8句为例进行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此诗创作于诗人的晚年对于年近53岁,而统一中国的理想仍未实现的诗人感到岁月不饶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诗人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因此诗是四言诗,故诵读时要把握节奏,2/2断读又因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其中要重读的是“当、人生、譬如、去日”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其中需重读的是“慨当、忧思、何以、唯有”)

  (5)学生自由选读

  (二)学生就自己的难点进行质疑

  (三)把握内容,理解“忧”的内涵

  1、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全诗主要抒发的感情

  2、请概括诗人“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 二忧人生苦短,二忧贤才难得

  3、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老,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使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自由品读:你最喜欢诗中哪几句诗?理由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课文中注解说通“辍”,一说“掇”,解释为“拾取”《三国演义》中直接写成“明明如月,何时可辍”你觉得是读“掇”好还是“辍”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辍”——停止,整句是“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比喻义则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

  “掇”——拾取,整句是“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拾取?”,比喻义则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个人意见: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

  参考意见:“何”好一“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无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赖的选择。

  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五、背诵全诗

  六、课后作业

  1、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中,有“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一章,其中涉及到的《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写的而我们的教参说《短歌行》是在赤壁之战后写的你认同哪种说法?依据是什么?请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查阅资料,进行探究,一个星期后上交研究成果

  2、阅读《求贤令》及《曹操:颠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贤令》,并结合《短歌行》思考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附:1、《求贤令》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释】

  ①选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③曷尝:哪有曷,何④闾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⑧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今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2、曹操:颠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贤令

  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一举颠覆了中华传统儒教理念的文化思维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选拔人才一扫“名节、门第、资历”的旧框框,不是名门大族,即使窃金、盗嫂之徒都可以用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将这一主张无条件地贯彻到底,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选拔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成就了一番大业,留下了千古佳话

  曹操的一位高级谋士去世后,他对当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说:“志才死后,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商谈国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为他推荐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初次见面,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国家兴亡,畅谈治国用兵之道,曹操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能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此人!”曹操打败袁绍后,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件曹操却看也不看就将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了,并说:“袁绍兵强马壮,我自己有时也打退堂鼓,何况你们呢?”众将无不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跟随曹操,死而后已

  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逐个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如此等等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地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得兴起,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

  曹操很信任魏种当年兖州被吕布夺去,郡县之人多叛曹应吕,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来曹操战败吕布,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

《短歌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2.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一: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写作背景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

  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B.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歌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譬(pì)如朝露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yōu)鹿鸣 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短歌行》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诗的写作风格;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二、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

  2、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幻灯1: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

  (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3、4:《观沧海》《龟虽寿》)

  2、展开

  (1)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

  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幻灯2:写作背景)

  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

  (2)(读1~8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

  (3)(读“青青子衿”到“心念旧恩”)问:我们刚才读的几句诗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

  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

  (4)(读最后几句)问:英名的领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南飞”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伟大事业服务呢?你看,乌鹊(人才)在举棋不定,在寻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贤才发出呼唤呢?

  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

  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5、6、7、8:愁的理解)

  (2)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

  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愁。这种愁源自他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源自他为实现理想而求贤若渴,源自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说明他的志之远之大啊!这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伟人之愁。(点击幻灯片,弹出答案)(再点出幻灯9:禤子曰

  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

  4、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10:精华鉴赏)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自然。

  (3)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四、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短歌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既是培养个人的文学气质,又是我们走进一位诗人,走进一个时代的媒介。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xx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四、再读,寻找战败之因。

  请思考,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分析概括。

  战败之因: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官兵苦乐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补充】《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这一组组的对比无不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学习

  1、边塞诗简介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边塞诗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

《短歌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

  正音

  三、背景介绍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

  五、品读诗歌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六、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教案15

  一、作者介绍

  生平: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作品:《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后人辑有《曹操集》。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评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创作背景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三、常识

  1.古体诗

  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最古远的,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然后是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如《短歌行》(曹操);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2.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以“杜康”借指酒。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即学子之服,后因称读书人为“青衿”;也用来借指青少年,本诗中指代有学识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归心,人心归服。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就是为了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后遂以“周公吐哺”“一沐三捉(握)发,一饭三吐哺”形容在位者渴求贤才,热切殷勤地礼待贤才,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陌:指在广袤的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间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四、重点字词

  当:对着的意思

  几何:意思是“多少”

  朝露:意为早晨的露水。文中是指人的一生很短,就和早晨的露水一样,见到太阳就干了。

  去日苦多:指一生中逝去的日子已经很多了,感叹人的一生很短暂。去日,已经逝去的岁月。苦多,苦于太多。

  慨当以慷:指宴会中的歌声慷慨激昂。整句的意思为应该用慷慨的方式来唱歌。“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

  杜康:传说是最早造酒的人,文中的意思“酒”。

  但:只是

  沉吟:释义1、沉思低吟,低声吟诵。2、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文中的意思是指对有才干的人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呦呦:鹿叫的声音。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文章中用来表达欢迎有才干的人。

  苹:艾蒿

  鼓:弹

  掇(duō):拾取,摘取。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陌: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方向的田间小路

  枉用: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相:指代性副词,可译为“我”。

  存:问候,怀念。

  契阔:久别重逢

  讌(yàn):通假字,通“宴”(原文中讌为“?”)。

  乌鹊:乌鸦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依:栖。

  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嫌。

【《短歌行》教案】相关文章:

短歌行教案04-20

《短歌行》教案06-14

《短歌行》教案04-19

短歌行教案11-03

《短歌行》教案08-26

《短歌行》全程教案04-19

《短歌行》教案【热】12-10

【荐】《短歌行》教案11-18

短歌行教案【荐】12-19

【热】短歌行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