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小故事

时间:2022-07-21 10:22:42 弟子规 我要投稿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1

  我看了《弟子规 》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 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弟子规》小故事2

  1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3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4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拓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弟子规》小故事3

  如果有人问我,《弟子规》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弟子规》就像这个春天的一条路,一路上有沁人心脾的鲜花可以采摘,每次读《弟子规》,都会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人生之旅。

  曾几何时,我们都站在十字路口,望着千年,心中仿佛茫然。现在我们踏上这条精神之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字——“先孝”。一切美德,孝为先,我们中国人讲孝最多。所以,我们对孝道的解读古往今来都是极其深刻的:我们知道“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父母不候”,我们更知道“但多少爱有寸长草,赏三春光”。然而,这和“孝”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丧”,却像灰姑娘一样,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遗忘在角落里

  并发症有哪些?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谊,以及与朋友的友谊,尊老爱幼。所以,是爱,是爱,是爱,是关于人性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古人视孝等于“孝”,古人通过行动形象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为了兄弟姐妹放弃生命和幸福。所以成为了那个时代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和品质。人们仰望她,追求她,想尽办法得到她。她就像一朵吸取日月精华的仙园花,开了很久。

  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这个琼花已经没落,被物欲与贞洁的激烈斗争所黯然失色。它在人们心中的美丽正在淡化她的颜色和香味。

  对于父母来说,古人是“父母的命不该耽误”,今天的人更多的是“孩子的命不该耽误”;对于教师,古人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为师,鲁豫望之”;对朋友来说,古人是“兄弟,何必骨肉”,而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同学,争论不休”。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本性是不是不如古人?其实在我看来,这不是人性的改变,而是对传统美德的漠视。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关注,稍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一”的种子就会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当我们看到老师时,不妨深深鞠一躬,说声“老师好”;和同学相处时,不妨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多一些体谅;万一和朋友发生矛盾,我们不妨少点挑剔,大方点。更要小心的是,当我们匆匆忙忙却看到别人提着重物上楼时,我们不妨有意识地打开一条通道;饿的时候排队吃饭的时候,不妨耐心等待,不要胡思乱想;熄灯休息后,住在楼上的同学不妨体谅一下住在楼下的同学,自觉放开自己的脚步。

  听着,这些真的很容易吗?但是容易的意思是平凡吗?也不是!你知道吗,每一小步都是你自己进步的一大步,但是每个人迈出的这一小步却可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不难,只要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个小细节,尝试新的举措!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天空变蓝了,大地变宽了,周围的人变友善了,朋友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少,周围的废墟已经悄然生出了生命的芬芳。

  同学们,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的温度去呵护它。相信明年春天花开了,小树发芽了,我们就真的长大了!希望我们能在《弟子规》这条遍地鲜花的路上越走越远,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弟子规》漫长人生中的过客,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客!

《弟子规》小故事4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译文]

  只知道啃书本,不知道按书中的道理去做,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那么会有什么出息呢?

  [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译文]

  只懂得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小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这样会大有好处的。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译文]

  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相;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这三条都 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

  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一天,杨愔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愔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译文]

  正在读着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这本书没有读完,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 ,读书要用心专一。

  [小故事]

  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太祖高兴地说:“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译文]

  学习的时间要安排得多一点,但是还要抓紧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会弄清楚。

  [小故事]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只好给人家放牛。一天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雨过天晴之后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要是能把这美景画下来多好啊!于是,他找来草棍在沙地上画了起来……渐渐地,王冕对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见什么就画什么。后来,王冕有了积蓄,就买了画笔、颜料带在身边,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译文]

  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下来,有机会就找人请教,确确实实理解清楚。

  [小故事]

  贾逵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自小便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但家里太穷,买不起纸和笔。读书时,每当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时,贾逵从不一扫而过,而是借来笔墨将这些内容记在门扇、屏风和自己制作的竹简、木片上,然后找机会向人请教。就这样,一边读,一边记,一年之后,前人写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了。随着不断地学习,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当今奇才,无人能同他相比。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译文]

  读书的房间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整洁,文具要放端正,这才像个读书的样子。

  [小故事]

  霸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年轻时独居一室,日夜攻读,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见他的住处杂草丛生,纸屑满地,十分凌乱。他不解地问道:“孩子,屋子这么脏,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呢?这样宾客来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吗?”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译文]

  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端正。学习要专心致志。

  [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吴同的人,从小跟着泥水匠当学徒。他很想有师傅那样好的手艺,但他很懒,每次做事都拖泥带水,草草了事。还不肯从基本学起。一天,师傅考验吴同,要他在一星期内盖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吴同就把房子盖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场暴雨,房子被冲塌了。吴同见自己盖的房子这么不结实,心里很懊恼和惭愧。从此,他便踏踏实实地把手艺学好。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译文]

  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小故事]

  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

  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小故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文明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应了孔子的刻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译文]

  不是高雅有益的书,要丢开它,不能去看,要不就会埋没自己的才智,更会损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

  [小故事]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叔下读书,总要妈妈去找他回家吃饭。时间一长,妈妈有些不高兴了,说:“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陶渊明说:“妈,你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有一天,有个伙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读书。陶渊明说:“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妙法。我就像一株小禾苗,从书中一点一点吸收养分慢慢地成长起来。”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译文]

  说话不讲道理叫做“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做“自弃”,做人绝不可以这样,不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以逐渐做到的。

  [小故事]

  清末状元张系直自幼苦读,十六岁赴州试却名落孙山。考完试回到学塾,塾师觉得很不光彩,大声呵斥说:“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张季直!”老师的话让张季直非常难过,他决心记住“耻辱”。在睡觉的时候,他用筷子将发辫别住,只要头一动,身子一翻,立即醒来,不管天亮与否,就坐起来读书。两年苦读后,张季直成为了甲午状元。

《弟子规》小故事5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奇妙的精神食粮《弟子规》。

  《弟子规》我们以简单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所有日常言行中,一定要谨慎守信;与群众相处要平等友爱,亲近仁义之人,向他们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作为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尽量早上早起,晚上睡懒觉,因为人生很有限,时间很容易流逝,年轻人一眨眼就变成了老人,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宝贵的时间。

  至此,你可以猜出我今天带给你的话。没错,就是早起晚睡,来得容易,珍惜这段时间。今天和明天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趁你还有精神,赶紧学会做事。歌德说过这句话,他是对的。如果我们不珍惜时间,我们就会浪费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别忘了一寸光阴一寸金。

  作为孩子,你要时刻关心父母,处处关注父母。黄翔在二十四孝中,为了让父亲安睡,夏天睡觉前会帮父母扇床;冬天冷的时候,温暖爸爸的床,真的很值得学习。当你早上起床时,你应该问候你的父母。下午回家,要把今天缺课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告自己的安全,让老人安心。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恩。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应该回报的善良,就是父母的善良。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一个人可以感恩,可以感恩,可以生孝心。所有美德中,孝顺是第一位的吗?

  孝是一个会意的词,一个古老的词,加上一个儿子的儿子,合起来就是一个孝字。总是指上一代,儿子是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成为一个孝顺的人。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是分不开的。我们看这个词,就好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人。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接受过《弟子规》的教育,他会让自己的习惯成长起来,而这种习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这么好的教育,受苦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个孩子!他会影响到身边所有的人,甚至是下一代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学好这种奇妙的精神食粮《弟子规》。

  《弟子规》讲了太多道理,大家慢慢品味,从实际行动中验证!

  大家都学《弟子规》。如果我们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我们的校园会多么幸福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稳定和谐。让我们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弟子规》小故事6

  李密,字令伯,晋时犍为武阳人。父母先后去世,密时年幼,赖祖母刘氏抚养成立。其祖母年高多病,密日夜侍奉左右,顷刻不离,衣不解带,目不交睫。仕蜀为郎。蜀亡后,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密上表陈情,中有句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密今年四十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武帝嘉其诚,怜其孝,赐奴婢二人,命郡县供其祖母食用。及祖母殁,哀毁逾恒。服终后,迁为汉中太守,后因事去职,遂归里不复出,以耕读自娱。时人钦其节操。密尝语人云:“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伴。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观其所言,即可知其人格。有独立之精神,始能做独立之高士。如李密者,在晋时人物中,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矣!

  【译文】:

  李密,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乐山东南)人。父母先后去世,李密当时年幼,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祖母年高多病,李密日夜侍奉在其身边,片刻不离,衣不解带,连打盹的工夫就不曾有。三国时为蜀郎官。蜀灭亡后,晋武帝聘他为太子洗马。李密上书说明情况,其中有这样的话:“臣如果没有袒母,就不会有今天;祖母如果没有臣,就无法安度晚年。臣今年44岁,祖母刘氏今年96岁,这就是说臣为陛下效力的时间长,报答祖母的时间短。

  臣这种心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样,希望能够侍奉祖母终身。”晋武帝嘉奖其忠诚,怜爱其孝顺,赐给他两个奴婢,命令郡县供给其祖母的农食之需。祖母死后,李密悲伤得超过了礼数。守孝三年后,朝廷提升他为汉中太守,后来因事离职,于是就回到家乡,不再出来做官,而是靠耕种读书自我消遣。当时的人钦佩其节操。他曾经对人说:“我独立于世,孤身一人,没有同伴。但是,我却不害怕,这是因为我对人从来没有彼此之分的缘故。”听了他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才可以做独立于世的高士。像李密这样的人,在西晋人物中,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弟子规》小故事7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忍饥助人》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只要是人,就应该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互相尊重和爱护。同样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应该不分你我。

  妈妈:乐乐,这首弟子规是最短的了,看我们俩几分钟背会。

  儿子:行,我一定先背会的。

  母子异口同声:我背会了(一分钟后)。

  妈妈:那我们来给对方背一遍吧,看谁背的最熟。

  儿子:我先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妈妈:很棒啊乐乐,背的又对又快。

  我同样也和儿子一样熟练的背下来了。

  妈妈:乐乐,下面你把译文熟悉一遍,理解会句中的意思,把译文背会了,最后把译文不看书给我复述一遍,乐乐肯定很棒的!

  儿子:(还是差不多一分钟)妈妈,我已经理解了弟子规的意思,也背会了,我开始给您复述吧,听着啊!“只要是人,就应该不分民族和族群、人种还有宗教信仰,互相尊重和爱护。同样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应该不分你我。

  妈妈:乐乐复述的真不错,那我们下面就开始读启蒙小故事:

  忍饥助人

  江西有一位姓舒的教书先生,一天,他在返乡途中,登岸散步时,听到一个妇人在啼哭。舒先生便问:“你为什么哭呢?”妇人回答说;“我丈夫要用我偿还欠官府的银子,可是,我走了以后,幼小的孩子没人喂养,肯定要死去的。”说完她又大哭不止。舒先生说:“与我同船的人很多,我们每人出一银子,就可以帮你渡过难关的。”舒先生把遇到的事情告诉了同行的人,可这些人都不肯捐银子。舒先生便把自己挣来的钱全部捐给那位妇人。

  舒先生回到家后,妻子告诉他家&%ww&里已经欠了别人很多粮食,舒先生就把捐钱的事情如实地跟妻子说了。妻子平静地说:“既然这样,咱们就找一些野菜来充饥吧!”此后,他们每天都用野菜充饥度日。忽然有一天,舒先生听到窗外有人说:“今宵吃苦菜,明年生状元!”他当时有点不解。到了第二年,妻子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考中了状元。

  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咱们还是一点点来理解小故事的意思吧!

  妈妈:乐乐你先说一说这是发生在哪里的事呢?有一个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呢?

  儿子:在江西有一位姓舒的教书先生,他在回乡的途中,上岸散步遇到一位妇人,并知道了这位妇人的丈夫欠了官府很多银子,要把她卖了抵钱,可这位妇人有个年幼的孩子,她怕孩子没人喂养会饿死,所以很伤心。

  妈妈:那这位姓舒的教书先生他听了妇人的诉说又是怎么做的呢?

  儿子:教书先生希望和船上的其他人一人捐一两银子就够妇人度过难关,可别人不想捐,教书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银子捐给了这位妇人,这位教书先生真是个大好人,他根本没想到回去该怎么给他的妇人解释!

  妈妈:那教书先生回到家以后又是怎么给妻子说的呢?妻子又是如何说的呢?

  儿子:舒先生回到家,妻子给他说家里欠了别人很多粮食,舒先生就把在路上捐别人的事给妻子如实说了,让人感到意外的事,他的妻子根本没和他吵,反而很平静地说挖野菜来每日充饥度日。

  妈妈:乐乐,你感动吗?你觉得舒先生和他的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儿子:妈妈,这样的夫妻俩真的很少见,而且两个人都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舒先生是个爱帮助人的人,他的妻子也是个心肠极好的人,知道丈夫把钱捐给了别人,而自己家里也是很穷,欠了别人很多粮食,她不但没和丈夫吵,反而很平静,他的妻子很伟大!

  妈妈:是啊,向他们夫妻俩心肠这么好的人,真的是两颗金子般的心啊!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我觉得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舒先生听到别人说了一句‘今宵吃苦菜,明年生状元’他们偏偏就应了这句话,他的妻子第二年果真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孩子长大了果然考中了状元,真是可喜可贺啊!

  儿子:妈妈,我觉得也是,好人积德行善了,就会有好事、喜事,这是给好人“发红包”呢!

  妈妈:哈哈,乐乐真会说!也不忘了现在是过年呢,用上了给好人发红包,真吉利的名词。乐乐,你以后会做一个向舒先生夫妻俩那样的人吗?

  儿子:当然会了,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多好,心灵美的人人人喜欢!

《弟子规》小故事8

  弟子规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礼的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易解】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故事】粗心的司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弟子规》小故事9

尊敬的领导、教练、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外国文化产品涌入国内,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许多中国人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当然没有被忽视。

  《弟子规》由1080字组成,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处事和学习智慧。

  古人云:“万德孝为先。”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报答他们的好意。《弟子规》的《入孝》说:“父母不可慢;父母,不要偷懒。”父母生了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没日没夜的奔波,回到家自然就累了。作为孩子,父母打电话给我们,要立即答应,不要拖延;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情应该立即做,不能拖延。我们应该更体谅父母,帮助分担家务,多为父母着想。“进则孝”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履行自己作为孩子的责任。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和《弟子规》里的“泛爱人群”一样,“去加拿大,先问问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就是要快”,意思是一样的。罗斯福任海军部长助理时,有一天一个朋友来拜访。在谈话中,我的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岛上建立军事基地的情况。他朋友说:“我只是想让你告诉我,我听到的关于基地的传闻是不是真的。”这位朋友想打听的事情,当时不便公开。我看到罗斯福环顾四周,然后压低声音问他的朋友,“你能对不方便传递的东西保密吗?””朋友急切地回答,“是的。”罗斯福笑着说,“嗯,我也可以”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要把自己不想承担的言行强加给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爱所有的人”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生活中,总有人每天学习到很晚,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不知道读书的要领。读书最重要的是在心里。如果眼睛在看,嘴巴在读,心不在课业上,想着别的也是白读。平时看书的时候特别不专心。虽然我的眼睛在看,我的嘴在读,但我的心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无论我怎么努力,我的成绩都上不去。“读书法,有三种;心和信都是必须的。”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学习。

  《弟子规》的道理是圣人的教诲。要深入反复背诵《弟子规》,学习做事的道理,以此作为个人反思的镜子,行为的指南。《弟子规》汇聚了中国先贤的大智慧。作为中国的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几千代的圣训。

【《弟子规》小故事】相关文章:

《弟子规》小故事10-07

弟子规的小故事09-15

弟子规小故事11-27

《弟子规》的小故事04-25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09-15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04-01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4-01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9-01

弟子规的短篇小故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