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8 15:02:19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让学生吟诵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诗作平稳的铺垫和情感的迁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借助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到的各种不同角度拍摄的鹳雀楼图片,加上老师简洁清晰的讲解,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同时也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感情距离。】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加上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进行气氛的渲染,三者有机结合,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美感,将学生引入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2.(课件展示一幅卡通图,上面有几个按钮)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我要读”里去试一试,你可以到“生字俱乐部”里,带上耳机,跟阿姨把生字学会了,再读这首诗;也可以带上耳机进入“欣赏”,欣赏完叔叔的朗诵,再读这首诗;还可以进入“朗读”,自己直接朗读这首诗。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行吗?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读文助手,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课堂上好像一下子多了几十位老师,弥补了师生交流覆盖面有限的不足。在这里,人人都有充分的朗读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的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中,阅读古诗中难词的意思,欣赏诗句所描绘的一幅幅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自主探究,兴趣浓厚,其乐融融。为后面的拼图作了很好的铺垫,更为古诗的理意、体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拼一拼、说一说来达到对诗意的理解,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渲染,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吟诵诗句,表达诗情。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6.一柔一刚,一静一闹,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这两行短短的诗中,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7.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8.学生交流。

  【语文与生活是同源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在这里,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说说在哪里看到过或听到过后两句诗,进一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歌”,学生在悦耳动听的乐曲声中,和着节奏,尽情吟唱,其乐无穷,余音袅袅,诗魂缓缓地流淌在学生的记忆长河之中,真可谓是美的享受。】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欣赏书法作品,扩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把字写好。】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多媒体的介入,将繁琐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

  [目标预设]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荐】】相关文章:

1.【荐】《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3.【热门】《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4.【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5.《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

6.《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7.《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

8.《登鹳雀楼》 的教学设计

9.《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