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时间:2024-10-29 03:39:22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范文集合9篇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登鹳雀楼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读诗句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三、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设置情境:注意,你现在就是大诗人王之涣,此时,你正站在鹳雀楼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夕阳挨着群山下沉和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的壮丽情景,你诗兴大发,请—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四,延伸教学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时间不允许了呀。这样吧,你们再准备准备,这个礼拜的班会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到那时你们再来大显身手,好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五、识字、写字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案08-27

登鹳雀楼教案06-12

《登鹳雀楼》教案08-31

登鹳雀楼教案08-02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11-11

登鹳雀楼教案【热门】06-18

《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07-25

【荐】《登鹳雀楼》教案09-11

《登鹳雀楼》教案【热门】09-06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