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诗句鉴赏
【诗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思】你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只须再走上一层楼就可以尽兴了。
“鹤鹊楼”位在山西省蒲州城,是一座三层的楼阁。
本诗描写登楼眺远所见景物,充满豪迈之气。
【赏析】诗句写登楼的实感,寓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故李镆谓“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诗法易简录》)
【鉴赏】诗人在日暮时分登高临远,映入眼帘的是落日傍山的雄浑与 黄河归海的壮阔。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重,达到举目千里 呢?需要做的就是再登上一层楼台。诗句一语双关,既说出想要看到更 多的景色,必须不辞辛苦再多登高一步,又阐释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后人常在很多领域引用此句自勉:一方面若是要取得更大的成 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只有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获 得更高的眼界。
【英语翻译】
1. The view of a thousand li to command,
Up a storey higher thou shouldst now go. (孙大雨译)
2. Exhausting my eyes to a thousand li further,
I am ascending one more step of the tower.
3. If you'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You’d climb up to greater height. 《千家诗英译》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解】
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城西南旧蒲州城上。传说古代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是古时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作者的这首五绝可称为压卷之作。此诗所以脍炙千古,在于第一联仅十字,就展现出一幅壮丽开阔,绚烂多姿的画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后一联又“景入理势”,把这种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层,极富哲理性,启发读者的思考,激动读者的心绪。
【注释】
①“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
②“欲穷”句:要想穷尽目力,远看千里之外。
【鉴赏】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
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
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登鹳雀楼》的诗句鉴赏】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 》讲解鉴赏05-16
《登鹳雀楼》诗歌鉴赏05-05
登鹳雀楼原文鉴赏10-23
《登鹳雀楼》诗词鉴赏12-19
鉴赏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10-12
《登鹳雀楼》全诗鉴赏05-08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鉴赏10-29
《登鹳雀楼》注释及鉴赏09-01
《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