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是著名的文学家陶弘景的代表作,那么,关于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是怎样的呢?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包含哪些知识点呢?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五、自主学习部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5、填空:
⑴ 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⑶ 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合作研讨部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分析“绝”字的妙处:
4、.(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8.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1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 (2)看雪的地点: (3)看雪的人物:
(4)看雪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 (6)看到的雪景:
15.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0-22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11-15
关于《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0-21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10-21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10-26
《答谢中书书》学案11-21
《答谢中书书》问题学案11-09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10-21
余光中 乡愁的导学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