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

时间:2020-11-03 10:48:18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古典女子独舞

  编导:栗承廉

  编曲:诸信恩根据同名古曲改编

  首演:1957年

  主演:陈爱莲

  团体:北京舞蹈学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而舞蹈编导者则给这首乐曲以新的解释,并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象。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还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的。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个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得舞蹈比赛古典舞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该作品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审美浅析

  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有一段对于舞蹈的精辟论述:“‘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的舞姿。”,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这一论断,其根据不在形而在质。首先,中国传统舞蹈以其飞舞跃动的势态,集中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宇宙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艺术观念。中国古代艺术推崇“气韵生动”,主张虚实相生,力图建构静穆与飞动辩证统一的艺术时空,将空间导向无限,将时间引人无穷。“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具象化、肉身化。那种深不可测、玄而又玄的哲思妙境,最终由舞蹈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此处宗先生才把舞称作一切艺术的“具象化、肉身化”。傅毅《舞赋》中讲:“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田两者都强调,当所要表达的感情特别浓烈时,唯有舞蹈才能胜任。舞蹈之所以具有抒情的优势,是因为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人的形体动作与人的感情之间呈现为内外表里的直接对应关系,其中形体动作的节奏变化和内心情绪的节奏变化是同构的。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乐舞理论也普遍地认识到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乐记·乐象篇》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阮籍《乐论》云:“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闻之以采章,昭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咸之以太和。”班固《白虎通·礼乐篇》云:“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朱载梢《乐律全书·吕律精义》说:“《诗》序曰: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以上对舞蹈的解释和论述都意在说明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物触发出来的。

  由唐代张若虚创作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为世人描绘了春江夜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淞淞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通过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把对人间纯洁的爱情讴歌,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邀远的意境。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上世纪50年代,由诗作改编,栗承廉编导、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时隔50年之后,由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之久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人的诊释,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趣的追求。作品突出的表现是在意境的营造上,整个作品恰似一幅古代山水画,从静态的画面中复活,展现出灵动、幽静、气韵生动的景象,从而上升到一种更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文学到舞蹈的转化,是由语言文字转向非语言文字的舞姿形态上。按苏珊·朗格的观点,它们所创造的都是一种“幻象”,但为什么作为视像艺术的舞蹈,其“幻象”比文学的“幻象”更容易激发受众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所使用的媒体即文字语言和舞蹈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舞蹈虽然不如文字那样具有超强的叙述功能,不像文字的意义所指那样清晰,故有“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一说,但文字语言作为媒介在叙述场景、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通过读者的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所塑造的,只能是一种想象性空间,它的形象也只能存活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想象活动中。

  在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中,更加突出了当代人对诗乐舞的重新阐释。扇是舞蹈动作的主要承载者和表现者。无论是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象征意义,都具有传统舞蹈虚实相间的美学特征。时而是高山流水,时而是潺潺清泉,时而是空谷幽灵,时而是徘恻缠绵……其中不断流淌的是水,它是生命的源泉,孕育万物,启迪人的心智。舞蹈的高潮部分,随着激荡澎湃的琴音旋律,借助扇子来加强舞蹈动作的圆转回旋。扇面飘舞,回旋翻飞,缭乱萦回,呈现出的是流畅的曲线,使圆转的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动人。舞者手中的扇子有如翻滚揣急的浪花,迅速地开合与收放,似一浪高过一浪,这与开始部分的那种萧然、恬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一种“蓄之已久、其没必谏”的视觉冲击。

  在舞蹈中的环境选择上,编导采用了最具冲淡雅致特色的中国水墨画,布置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这是通过肢体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淡蓝色朦胧的灯光,象征生生不息的江水的绸缎,扇叶轻轻舞动,舞姿徐缓宁静,伴随着幽深、静穆的古琴声徐徐传来,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悠远缥缈、天地氰氯的山水画卷。在现代这样一个强调高速、高效的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作品意境中的那种空灵与幽静,带给人的是内心深处无尽的安逸与释怀。

  在音乐的运用上,编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伴奏,更加凸现了中国古典音乐深邃的意境。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旋律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溶入人的主观感受。人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衬相映中仿佛返璞归真,回到了自己的灵魂家园。

  这部作品的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相互应和。意境、意蕴是静态的阴柔之美,属于阳刚之美的体势、脉络、形式语汇是动态的。二者的关系是以动示静,以体势、脉络、形式语汇来构筑、表现和暗示意蕴、意境,也就是在整体的哲学意味、情感氛围、情绪趣味上追求宇宙感的静意,而在体势、脉络、形式语汇等形式因素上追求生命的飞动。实际上,静态的哲学意味、整体的情感氛围中仍然流淌着舞的光韵和气韵,飞动舞蹈的形式语汇中渗透着沉着含蓄的静味。

  艺术作品总是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上的结晶,有什么样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古典舞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上,还体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化的思考。它是通过对诗歌的抽象化语言转化成舞蹈的视觉性语言,对舞蹈审美精神所进行的深层解读。

【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相关文章:

烟的独舞散文02-12

独舞爱情诗歌08-25

《春江花月夜》唐诗赏析01-04

《春江花月夜词》赏析09-01

《春江花月夜》诗赏析12-29

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11-11

春江花月夜美文赏析11-10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11-09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