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全文以“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春江花月夜相关内容!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读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影响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分析
该诗的艺术美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取境美。
张若虚在诗中营造的意境寓缥缈于高远之中,词采华赡而 不失之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
二、音乐美。
“春江 花月夜”本是乐府歌曲名,属于 “清商曲·吴声歌”。说创始于陈后主,可能是采用吴地流传的 民歌乐曲改编而成的。张若虚是扬州人,“吴中四士”之 一,对此曲必很熟悉。而且该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特色体现:内容上意境化的“达观洒脱”及哲理化的“与永恒相遇”,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在表明诗人诗歌意境的创造已达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形式上意境化的“孤篇横绝”与悼惜哲思,《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朝后主(叔宝)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唱和而作,与《玉树后庭花》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但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却是吸取了南朝文学的精华和同时代文学的营养,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创作出新的格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组,四句中押三个韵。四句一换韵,以平声韵起首,最后一组用仄韵作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韵交替,高低相间,转承和谐,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的节奏感既强且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是和内容相协调的,又是随着诗情的转换而转换的,因之做到了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和谐一致,情切意浓而富有民歌色彩。此外,诗中还用明喻、借喻、拟人、对比、映衬、对仗、叠字、设问、象征等手法,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比起前人来,是更为丰富了。而音韵的圆转动听,语言的清浅流畅,更近于盛唐之音的“深入浅出”之特色。
【古诗春江花月夜】相关文章: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赏析04-12
《春江花月夜》古诗鉴赏11-09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赏析10-19
《春江花月夜》古诗欣赏03-26
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11-17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赏析06-08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全文08-30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05-31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04-2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