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2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3
一、关于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在教授古代散文时,必须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古代名篇的同时,全方位地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以塑造出健康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二、了解教材:
《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对风景和古代文化的欣赏,它以客观和主观的契合方式,展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文章以苏子和客人们一起泛舟赤壁为开端,通过船上的音乐和客人们的高歌,展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哲学命题。随后,作者表达了客人们因此感到的悲观失落情绪,而苏子则表现出豁达和乐观的态度。文章以宾主尽欢的气氛为结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语意流畅,文理自然,姿态优美,读后让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了文化精髓与人性情感。
三、设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字词的梳理
(2)理解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1) 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景
(2) 理解优美意境、深刻命题
(3) 结合美学鉴赏,领悟文学大师的风采
3.情感目标
通过辨证思维看待生活,培养开放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
(1)理解古代文言知识
(2)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3)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
教学时长:三个教学课时
四、了解学生学情:
在高一阶段,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得益于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因此,在自己积极思考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相互探讨和有时候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他们有能力读懂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不过,这篇文章虽然美妙,学生们却并不一定能够感觉清晰其中的美之所在。同时,对于相对单纯的高一学生来说,文章表达的这种哲学思索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在少数同学的心中激起相反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问题。
五、教学方法:
充分预习、多次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
多次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深入、细致。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良好灵活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读写中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需进行关键的引导,引导学生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完成知识目标
1.重点字词梳理
2.了解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相关资料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识或和文本有关的表层知识,这些准备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4.了解作者
5.乌台诗案
6.本文写作背景
7.关于赋的特点
8.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落实文言知识积累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进行诵读教学,注意读音和节奏,以读来带动知识积累,培养对文章的初步感觉。
9.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构建。
⑴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商量解决。
⑵翻译重点语句,注意词句的特殊用法。
10.课堂检测,巩固落实。
一)、同一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重点词汇,词性灵活运用,特殊句式
二)、重点句子翻译
9、板书规划:板书重点文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第二课时内容
完成目标1:理解文本内涵,沉浸情景,2:领悟美妙意境,理解深刻的'命题和情感目标
1、导入:通过对苏东坡的评价引入,他是有罕见多才多艺的,也是中国文化大师中最为慷慨大度的名人之一。他既伟大,也令人怀念。
2、整体领悟
要求学生整体朗读一遍,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阅读接受,领悟文章的“知识点”,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沉浸其中的目标。
A、以段落为单位,用简洁语言概括各段的场景展示了哪些场景:
B、每个场景中表达出的情感氛围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纪录板:
场景 情感氛围
一、漂泊红莲图 愉悦
二、悲歌演奏图 悲伤
三、游客离别图 恍惚
四、苏子劝慰图 愉悦
五、欢愉宾主图 快乐
3、深入探讨,基于对整体领悟能力的提升,在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带动学生深入探讨及指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境。
文章所呈现出的五幅场景代表情感起伏的“愉悦——悲伤——恍惚——愉悦——快乐”的变化,再次读文章,探究为什么愉悦?——为什么转为悲伤?——为什么这么恍惚?——为何又转愉悦?——为何快乐?
学生再次读文章,然后分小组合作探讨,完成领悟美妙意境,深度理解情感的目标。
总结问题:各小组选择代表发言,总结问题。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编者意图、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赤壁赋》在高考语文地位重要,出题频率高,是要求背诵的篇章。
二、编者意图:
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赤壁赋》呢?我想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体裁角度。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分别从序、赋、记三种体裁的角度来选文。每一种体裁要选取最能体现这一体裁特征的文章,而《赤壁赋》完美地体现了“赋”这一文体的特点。
其次,从表达方式角度谈,《赤壁赋》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再次,从文学审美角度来说,《赤壁赋》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赤壁赋》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在挫折面前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达观超然,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的学生,底子较差,自觉性也不够。所以上课起点要低,注重基础。多鼓励,多引导。经过必修
①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量,再借助工具书,文章字词的理解难度应该不大,教师只需要在难点、疑点之处稍加点拨即可。但由于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不够的原因,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获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会浅尝辄止,教师宜多加引导。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将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意志坚定,达观超脱之人。
四、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把握全文感情线索,学习景、情、理结合的写法。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面对困难时乐观旷达的情怀。
3、掌握“舞”“泣”等使动用法和“侣”“友”等意动用法及特殊句式。
4、了解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
5、了解“赋”这种文体,懂得主客问答形式的作用。
6、有节奏地朗读并准确地默写,因为此文在高考中地位重要。
六、教学难点:
1、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朗读时节奏的把握和语气的轻重缓急。
4、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理解。
5、学生没有与苏轼类似的人生体验,较难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重难点突破方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朗读与分析结合,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3、学生讨论与老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七、教法、学法
1、充分预习、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多遍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断深化细化,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合作,以学生来带动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灵动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是一种双赢的训练方式。
教师的意义在密切关注,必要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导演学生活动,使每个个体的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2、重视诵读感悟。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3、讨论释疑。在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当自己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的时候,适宜采用讨论的方法以其达成一致,即使不能达成一致,也能博采众家之长,增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4、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采用追溯联系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学法指导采用多维听记法、合作探究。突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在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5、说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了解苏轼其人及其文章的基本情况,明确《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这将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6、以生为主,师生互动。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和引导。因此本课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字词的含义,教师主要是将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进行归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而第二课时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本课的重难点,则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
八、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拥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长,达到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使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本课拟上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激起学生对苏轼的崇拜,渴望去了解走进他。)
二、介绍新知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赋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走进作者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信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名字由来: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但轼这
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苏轼的理解。)
我用自编一副对联来,帮助学生了解苏轼在文学方面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对联:诗词文赋独树一帜,书法竹画各有千秋。
(让学生从这些方面谈苏轼。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前后《赤壁赋》。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书法自成一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四、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台),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为知人论世做铺垫)
通过学习,与学生一起通过填虚词与实词来总结苏轼的一生。
(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仕途坎坷,(仍然)豁达开朗。历史上少了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多了一个有才情的(文学家)。
五、朗读。
朗读课文时,采用三遍读法。第一遍听录音,目的是正读音、识文字。第二遍教师范读,目的是明节奏,察语气。第三遍师生同读。目的是断句读,品辞采,味情感,创气场。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读出语气与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赤壁美景,应读出欢快的语气。第二段饮酒歌咏部分应读出欢快语气,听萧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第三段叹人生短促,应读出悲怆的语调,反问句“而今安在哉?”应重读。第四段要读出雄壮语气。第五段应读出喜悦感。
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其感情线索,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明确重要知识点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然后攻克。)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5
一、讲教材
《赤壁赋》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山川风光,还融入了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兴趣融入到写作中。《赤壁赋》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划船、喝酒、写诗的舒适心情。然后,通过极度悲伤的萧声,主客之间引起了一个问答。他们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学,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一年级学生的汉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很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文章中对变化与永恒辩证哲学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文言文词汇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单独处理文章仍然很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性地阅读课文,解决生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独立阅读、讨论、交流等过程,体验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验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所解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问一问同学们这句话的出处,由此引入课题《赤壁赋》,带领同学们一起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让同学们首先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汇,然后讲解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在解决了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我会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一下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的叙事抒情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小组间探讨,得出,第二段通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句话,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有会吹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针对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我会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全文,说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写主客问答,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我紧接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到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通过同学们对课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不同进行回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基于此,我会让同学们能够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7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宋文。
这个单元选了四篇古代时写景记游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教育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引导学生掌握此篇的读书方法,带动学好其他三篇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作者游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本文,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运用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文章因之波澜起伏,充满诗情画意。
高一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对文中较深的哲学意味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他们又处在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需要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根据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语文。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探究与活动,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豪放达观的人生态度,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并熟读成诵第一二段;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三、说学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本课我以“趣”引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学法指导一一体现在教学程序中。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共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语,“我们先一起来读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家知道其中的“一门三父子”是指谁吗?其中最有名气成就最高的当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学生对这首题词并不陌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再投影明确答案。
接着解题:先由学生介绍从网络、书籍中查找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我再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强调下列几点:
(1)关于赤壁的理解,我一边展示黄州赤壁的图片,一边简单解说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不同。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3)写作背景
(理论依据)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顺势引出的解题既是教给学生欣赏作品时恰当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又是下一教学环节顺利展开的基础。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感知情感
第一步: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第二步: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注意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听读完全班初步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乐—悲—乐。
第三步;意读第一二段
首先让女生试读第一二段,请一男生评,再全班齐读。
其次边读边画出写景、写情名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明确两段的感情变化——乐转悲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最后试背这两段,全班分两组,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再交换。同时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2)分析主客感情变化的原因。
(理论依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这篇精品美文。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语、句意,走进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赋”的韵味,从而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第三环节:探究交流——领悟内涵
探究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以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成果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教师点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客——悲观——自身渺小,人生短暂
主——达观——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主客问答阐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即景生论,寓理于景,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水 月
理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教师相机提示重要知识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分析主客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点拨: 乐——观景而乐
悲——对比而悲
乐——解脱而乐
小结:苏轼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以主客对话的形式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阐述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理论依据)
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在第一节课的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本环节问题的设置关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环节:拓展迁移——运用创新
1、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点拨:屈原,左丘明,韩非,孙子等“穷而后工”。
2、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段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景的异同。
3、齐读全文结束授课。
(理论依据)
《新课程目标》指出:“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写作能力。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8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悟和鉴赏文章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上节课自学情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讨论解决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2、老师点拨讲解语言难点。
三、展示学习讨论结果,了解学习情况:
1、老师对重点问题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互相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本文重点文言语法举例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
东望武昌——名作状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何为其然也——倒装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动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四、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总结本文各段的内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附:参考答案要点
1、总结本文各段的内容。
答: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针对客之感慨陈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第二段由“喜”转“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极生悲,从客人悲凉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第三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第四段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转悲为喜。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阶段2—知识梳理”练习。
2、翻译课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9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开场白: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豁达乐观的哲人,更是仕途坎坷的官员。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苏轼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赤壁赋》,一同感受那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以及苏轼创作《赤壁赋》时的个人境遇,为理解文章情感铺垫。强调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虽身处逆境,却能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借古喻今,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
二、文本解读(约20分钟)
1. 朗读感知: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随后,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2. 结构分析:
开篇:介绍赤壁夜景,营造氛围,引出下文。
主体: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展现苏轼的豁达情怀。
结尾: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表达超脱世俗、享受自然的心境。
3. 重点词句解析:
选取文中关键词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引导学生分析其象征意义,理解苏轼对生命、宇宙的独特见解。
三、深度探讨(约15分钟)
1. 哲理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看待人生与宇宙的?”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发表个人见解。
探讨“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理解苏轼如何在逆境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自由。
2. 情感共鸣:
提问:“你能否从苏轼的`经历和文章中,找到与自己生活或学习中的某些共鸣?”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验,增进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 比较阅读:
简要介绍苏轼的另一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主题、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创意写作:
假设你是苏轼的友人,在赤壁之游后,你会如何回复他的感慨?请学生以书信或日记的形式,进行创意写作,加深对苏轼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总结回顾(约5分钟)
总结:
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苏轼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作业布置:
完成创意写作任务,并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等,进一步感受其文学魅力与人生智慧。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 1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翻译、朗读背诵课文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学习课文结构及鉴赏
(一)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二)研讨结果展示、总结。
附:参考答案要点
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
答:第一段写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引发了喜悦之情有。第二段因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产生“喜”。但喜极生悲,客人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第四段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五段转悲为喜,是第四段的结果。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答: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答: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赤壁赋》说课稿03-23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通用11篇)04-09
《赤壁赋》说课稿件03-27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21篇)11-09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06-09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11-16
《赤壁赋》优秀教案03-30
《赤壁赋》优秀教案04-27
《赤壁赋》高一语文说课稿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