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时间:2022-09-09 11:48:34 长恨歌 我要投稿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唐、杨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又与命运相连。另一特色是在叙事中写景状物,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有触景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有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等等。

  作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描写详略得当,细节剪裁得体。

  语言精练传神,有鲜明的形象性。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写出杨玉环的千娇百媚;“梨花一枝春带雨”,生动地描绘仙境中杨玉环的美丽凄凉的情态;还借鉴发挥了乐府歌行的特点,这首诗的音节优美,语言流畅,非常适合诵读。

  《长恨歌》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元曲中的《梧桐雨》,清代的《长生殿》,都曾取材与参照过《长恨歌》。

  《长恨歌》有“双重主题”?分别是哪两个?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故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汉皇重色思倾国”,诗歌开篇就点明了它的双重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大圣人孔子也曾有语云“:食、色,性也”。它的意思就是对食物和美色的追求是人的天性。试想一下,大圣人尚且有对美色追求的动机,更何况离我们圣人还很远的唐玄宗呢?也就因此我们应该对他的“思倾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但我所要指责的是他的“重色”,身为一个帝王,不因该将自己的爱情凌驾于国家之上而将自己的精力放在纵欲上。唐玄宗在求得杨家女后,他已彻底地迷失了自我,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了取悦美人,他让杨玉环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这深刻揭露批判统治阶级的荒淫堕落。

  而如出水芙蓉的杨玉环,作为一个妃子,应该要母仪天下,尽一个妻子的责任,辅佐丈夫治理国家。但她却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贪图享乐,放纵了唐玄宗,让他沉醉酒色之中。也正应为如此,她背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李杨的荒乱无道的行为终于导致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结果。在“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情形之下,终于有了“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结局。行文到了这里,文章的政治讽喻的主题跃然纸上。白居易对李杨的'荒乱行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也是对后世的君王的警醒。

  这两段是揭露、批判,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叙事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并且载剪得当详略适宜,为后面抒情做铺垫。

  然而,随着作品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从迷梦中惊醒,开始西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玄宗迫于形势,忍痛割爱,将贵妃赐死于马嵬坡。这几句诗写出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眷恋和即将失去杨玉环的痛苦。正是在这时,作者对贵妃以及被迫失去贵妃的玄宗产生同情之心。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隆基入蜀的艰辛和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的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作者抓住与杨玉环死别后李隆基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描述他失去贵妃后落寞惆怅、难以名状的心境。

  此时,作者意在讽谕的创作动机已经无法贯彻下去,从对玄宗痛苦的细致刻画、反复渲染,可以看出作者对李、杨爱情已由最初的嘲讽转为深切的同情,甚至赞美。于是,为了赞颂李、杨坚贞不渝的爱情,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束,作者借助想象,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突破生活现实的拘限,虚构出一个虚无飘渺而又可见可感的神话境界,写杨玉环寄居仙境,仍然难忘旧情,对玄宗一往情深。这样,以贵妃的不忘旧情照应玄宗的刻骨思念,作者对李、杨爱情的赞颂之意,不言自明。正是伴随着作者情感的这种转变,《长恨歌》主题发生重大变化,爱情主题最终确立。

  总之,《长恨歌》主题的爱情说,讽喻说以及“双重主题”说,都不完全切合作者原意和作品实际,而以李杨爱情悲剧为题材,面对中唐颓败的社会现实,在笑刺的和谐统一中,奉劝当朝的执政者,切不可以色误国,“垂于将来”才是白居易的真正意图。这种看法也许不尽恰当,还待商榷。

  拓展知识: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是什么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 :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相关文章:

《长恨歌》的主题到底是什么?11-13

长恨歌主题11-23

《长恨歌》的主题10-28

长恨歌的主题09-17

长恨歌 主题09-10

《长恨歌》主题之谜10-09

长恨歌主题争论09-15

《长恨歌》主题的分析09-22

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