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课文(5篇)
《采薇》课文1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课文2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教材简析:
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采薇》课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采 薇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教学反思:
《采薇》课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采薇..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采薇..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采薇..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采薇..,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课文5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
1. 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如何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采薇》课文】相关文章:
课文《采薇》讲稿10-08
课文《采薇》解读07-09
采薇课文译文06-22
采薇课文翻译09-09
采薇课文解读08-30
《采薇》课文赏析09-10
采薇课文原文08-19
课文《采薇》教案05-15
中学课文《采薇》教学07-02
《采薇》课文优质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