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4-09-02 05:04:22 边城 我要投稿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辗转,不自觉就会有许多浮华蒙了双眼,混沌了内心的清灵,总觉得心是不安稳的浮着,所以总该让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灵,给我一些沉静和安慰。但我总怕文字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记录下来,过后的许多日子里翻阅,还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

  读这篇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在印象里搜寻或者想象里延伸现实里可以与之相衬的载体,这样美丽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与乌镇,凤凰这样的古镇相隔不远,因为她有着像梓潼、仙游、锦屏一样美丽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羡慕的有点气恼,为什么我们北方就没有这样美丽的名字,随处可见的都是张家村、陈寨这样直白粗犷的代号呢?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边城》的选节,不过记忆里对于它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那时候非常喜欢看小说,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只是选节不是完整的,也会想象我到底错过了哪些段落,错过了些什么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的最后一段,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印象里一直觉得这是个悲剧,可再次读来,我竟然十分相信傩送二老一定会回来的。

  里的茶峒像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质朴与纯粹,安静与美丽,好像世间的战争、苦难、饥饿都无法近及它的边缘,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欢喜或哀愁,欢喜都是从内心而来,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伤,反而觉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写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进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鸟雀的啼鸣中,也用许多的细节刻画祖孙两人,让他们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们独特生活与性格。

  爷爷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尽职尽责,像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过渡人,知道他们都要赶去城里看端午节的龙舟赛,自己就舍弃这一年一度的热闹,知道过渡人是赶着进出城吃晚饭,一直坚守在渡船上,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也不是为了报酬。其中有一个细节,爷爷定下的规矩是绝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钱掷到船里,让他来不及捡还,他也会让他家的黄狗和翠翠帮忙把钱还去,翠翠也深深记着爷爷的教诲,有一次王乡绅的太太给了她几个铜钱,她因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样大年龄的乡绅小姐,竟然忘了还给人家,可过一会反应过来还是追了一个山头硬是还了钱,看着这里我很感动,人间依然有真的视钱财为身外物的清贫人家呵。

  当然,小说的重点是讲翠翠与天保大老、傩送二老三人纯纯的爱情,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姑娘,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荡荡,他们认为水是随处可流的,爱情是随处可发生的,他们也不会如现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让,他们会以当地人特殊的方式较量,在夜里站在对岸的'山崖上唱歌,胜出的人理应得到心爱的人,另一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翠翠与二老互相欢喜,大老心中郁结以致在茨滩出了事,也就使事情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对二老纯纯的爱从不曾说出口,爷爷也是从各个细节观察揣摩出来,不过看到那里时候,我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觉得那种感情十分美好,纯净透明,像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和老三的爱。

  傩送二老可以选择王乡绅女儿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宁愿要一艘渡船。虽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内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间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这门婚姻,可是二老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翠翠的爱情,翠翠虽然也欢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涩或是不安的原因她从不曾回应过什么,在家里问二老要一个对王乡绅女儿的回复时坚持下了桃源县,或许他是想让时间来冲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隐约给翠翠的偏见,或许是想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想这件事,或许这个虎实的年青人是想给翠翠一点时间也说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写到他回来,可是这次我却偏执的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爱情仍然存在一样,这个世间,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会辜负你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3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共页,当前第页1 23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4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被霓虹灯照耀,夜如白昼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很难想象还有湘西这个美丽朴素的小镇,不被世俗浸染,过着艰苦朴素却快乐的生活。湘西一直以来在外界是神秘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更是让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们忘不了那个单纯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忘不了沈从文笔下湘西那美丽的风景,忘不了天保和傩送的那无坚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傩送那凄美纯洁的爱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也许我们不曾想象,在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凄美伤感的爱情故事。爱情,同那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使那条安静的小溪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理所当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不由自主的忧伤,心如刀割。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们没有被社会所忘记,他们也容入了社会。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翠翠和顺顺的两个儿子,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兄弟两没有与别人一样,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然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他的兄弟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端午节,在小说中有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二老在那天结识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与翠翠相遇。爱情在端午这天开始,鸭子,这一普通的动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小说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翠翠,一个封建时期女性的代表,”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而顺顺的两个儿子,他们崇尚爱情,又有兄弟情,鄙视金钱,敢爱敢憎,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辗转,不自觉就会有许多浮华蒙了双眼,混沌了内心的清灵,总觉得心是不安稳的浮着,所以总该让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灵,给我一些沉静和安慰。但我总怕文字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记录下来,过后的许多日子里翻阅,还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在印象里搜寻或者想象里延伸现实里可以与之相衬的载体,这样美丽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与乌镇,凤凰这样的古镇相隔不远,因为她有着像梓潼、仙游、锦屏一样美丽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羡慕的有点气恼,为什么我们北方就没有这样美丽的名字,随处可见的都是张家村、陈寨这样直白粗犷的代号呢?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边城》的选节,不过记忆里对于它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那时候非常喜欢看小说,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只是选节不是完整的文章,也会想象我到底错过了哪些段落,错过了些什么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印象里一直觉得这是个悲剧,可再次读来,我竟然十分相信傩送二老一定会回来的。

  文章里的茶峒像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质朴与纯粹,安静与美丽,好像世间的战争、苦难、饥饿都无法近及它的边缘,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欢喜或哀愁,欢喜都是从内心而来,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伤,反而觉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写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进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鸟雀的啼鸣中,也用许多的细节刻画祖孙两人,让他们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们独特生活与性格。

  爷爷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尽职尽责,像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过渡人,知道他们都要赶去城里看端午节的龙舟赛,自己就舍弃这一年一度的热闹,知道过渡人是赶着进出城吃晚饭,一直坚守在渡船上,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也不是为了报酬。其中有一个细节,爷爷定下的规矩是绝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钱掷到船里,让他来不及捡还,他也会让他家的黄狗和翠翠帮忙把钱还去,翠翠也深深记着爷爷的教诲,有一次王乡绅的太太给了她几个铜钱,她因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样大年龄的乡绅小姐,竟然忘了还给人家,可过一会反应过来还是追了一个山头硬是还了钱,看着这里我很感动,人间依然有真的视钱财为身外物的清贫人家呵。

  当然,小说的.重点是讲翠翠与天保大老、傩送二老三人纯纯的爱情,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姑娘,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荡荡,他们认为水是随处可流的,爱情是随处可发生的,他们也不会如现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让,他们会以当地人特殊的方式较量,在夜里站在对岸的山崖上唱歌,胜出的人理应得到心爱的人,另一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翠翠与二老互相欢喜,大老心中郁结以致在茨滩出了事,也就使事情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对二老纯纯的爱从不曾说出口,爷爷也是从各个细节观察揣摩出来,不过看到那里时候,我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觉得那种感情十分美好,纯净透明,像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和老三的爱。

  傩送二老可以选择王乡绅女儿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宁愿要一艘渡船。虽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内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间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这门婚姻,可是二老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翠翠的爱情,翠翠虽然也欢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涩或是不安的原因她从不曾回应过什么,在家里问二老要一个对王乡绅女儿的回复时坚持下了桃源县,或许他是想让时间来冲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隐约给翠翠的偏见,或许是想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想这件事,或许这个虎实的年青人是想给翠翠一点时间也说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写到他回来,可是这次我却偏执的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爱情仍然存在一样,这个世间,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会辜负你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 沈从文05-26

《边城》 沈从文05-22

边城 沈从文10-26

沈从文《边城》06-14

沈从文《边城》介绍07-31

沈从文边城简介10-12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09-22

沈从文 边城 赏析05-31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05-21

沈从文边城简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