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时间:2023-04-21 17:31:31 如意 边城 我要投稿

边城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 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边城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

  边城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①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②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③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2.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3.“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受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边城》知识要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边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抒情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人性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由于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所以对本二节尤其是第十三节的理解,特别需要对《边城》整部小说的整体把握。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并布置《边城》读书笔记作业,代替一次的剪报或练笔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预习的力度。

  第一课时

  二、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整部小说,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对上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肯定会多有侧重,比如有的同学侧重于祖孙之间的亲情,有的同学侧重于翠翠的爱情,就此提问:

  同学们觉得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可以有如下答案: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这就是一个处于情窦初开年龄的翠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怀春少女的情怀总是十分的微妙、细腻与变化莫测的,而沈从文也乐意花笔墨对此进行十分细致、生动地刻画,这其实是有沈从文自己一定的目的的,他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湘西之美:纯朴的人性美

  需要明确的是,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文中写了这些美:湘西的青山绿水。边民纯朴的风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美从何来:

  A、爷孙俩外,再无他人,相依为命,互为关照。

  B、爷爷身体硬朗,精神好,精神境界高;孙女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C、为孙女的婚姻操心,本身就充满温情。

  D、生活环境美;月夜景色美。

  E、翠翠本人的玫瑰梦。

  F、翠翠母亲的朦胧美。

  G、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

  H、二老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美的。所以,也许作者要描写的并不是某一种感情,也并没有在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哪一种感情上下最大的注意力,而是把精神集中在“边城”整个意境的塑造上,边城之美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对象。

  边城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参见教参P.36第二课时

  四、上次课我们主要是领略了“边城”的美,“边城”这么美,同学们看完小说后,心里感觉怎样?

  同学们回答忧郁、忧伤、难过等。

  这么美的边城,这么美的人,这么美的感情,这么美的邂逅,为什么会让我们忧伤?是因为情节本身。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情节的发展,哪些地方让你们忧伤了?

  比如翠翠躲开二老,比如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转变,比如兄弟之间感情的转变,比如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等等.概括一下,二个字,就是误会。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引自沈从文先生的《水云》)。这似乎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翠翠和二老彼此喜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为人弯弯曲曲;大老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去了,名字取老天保佑意思的他却失事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是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关于《边城》中的悲哀,可参见教参P37,及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五、这种悲哀在我们的选节中也有体现,就是我们选的第二部分,整个小说的十三节。同学们打开课本,再来浏览一下。并圈划出其中表现悲哀的地方。

  同学们圈出来很多表现翠翠“凄凉”句子。

  请同学们结合上边的分析,来解释一下,翠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明确:对爱情的既向往又担忧。

  (一)小说开头写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与向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翠翠对爱的向往。

  (二)担忧则表现在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而产生的伤心与焦虑。如开头翠翠为自己出走的想法“吓怕起来”,几次喊爷爷回来甚而至于哭泣。还有后文翠翠听爷爷吹曲子,自己虽然一时沉浸在爱的梦中,被“吹柔软了心”,但当听爷爷说自己走了就“真像疯子”时便极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一定不走”。

  我们可以看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有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那么,爷爷对这件事的态度呢?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明确:

  (一)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翠翠有人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

  (二)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翠翠的“淒凉”正是由于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到来的不知所措(其实就是对兄弟的误会)、对爷爷的担忧(也是误会)、爷爷的误会等等造成的。

  六、赏玩品味,揣摩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圈划句子。请同学回答自己圈划的内容,并进行赏析口味。老师进行归纳指导。可参见教参P30。如:

  (一)第一段的白描。(可联系对贾平凹早期小说的影响如《腊月·正月》的形状“这地方很小,却是商州的一大名镇。南面是秦岭;秦岭多逶迤,于此却平缓,孤零零地聚结了一座石峰。这石峰若在字形里,便是一个“商”字,若在人形里,便是一个坐翁。”)

  (二)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此句子会让我们想起《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

  (三)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此句中的深刻的对生命的体验。

  (四)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此句会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渔翁》中的句子。

  (五)第十三节也有很多。如第一段。这段文字用方言与文言夹杂的语句,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通过翠翠的感受,以长句子描写这种黄昏景象,使人物的感情变化与自然景物的节奏韵律发生感应与融合,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既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七、交代背景、简介作者:参见教参P33-

  34、课课练p20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八、布置作业

  续写《边城》。要求:结合自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学习沈从文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和语言,情景交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龙朱》、《虎雏》、《石子床》等,也可以阅读有类似风格的作家(京派)如汪曾祺、刘绍棠等的代表作品。

  观看凌子风导演电影《边城》。写影评。

  边城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纯真爱情,感受翠翠美好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

  3、提炼并完成《边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的解读。

  4、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方法并培养自读能力。

  选点理据:

  1、相较于2003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这个部分既独立完整,又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把握好这部分的赏读,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领悟整部作品的匠心和独特风采。

  2、已经系统学习了鉴赏小说知识的高二学生,应该会有多元体验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的方式,感受风俗美、人情美;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主题。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句话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林徽因却说,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如果这座城是边城,我想同学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二、预习反馈,整体把握。(2分钟)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展示学生观看影片《边城》后写的观后感,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四个方面选出四段话:

  例1:那是一座被温柔祥和眷恋的城,它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在一抹清新淡雅中泌出了独属于它的千古风韵。(学生:陈翔)

  师总结:一座城

  例2:这儿有最纯粹的情感,有胜过千言万语的少女脸颊的绯红,这儿更有对善恶的包容性,曾说这不是完美的地方,因完美就不至美,这儿的人们用他们的善良去包容,翠翠并没有因父母不知所踪而受人非议,顺顺也没有因老头儿的贫穷而亏待他,可以说是秀山丽水养育了他们,也可以说是他们衬得这儿风光无限,喜欢边城,爱她美景,爱她脾性,更爱她包容一切的美丽。(学生:陈依玲)

  师总结:一个人

  例3:不同于普通小说的套话,没有人心的险恶与复杂,没有为了博眼球而写出一些违背世俗常理的事情,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与温情,让人相信这件事真实、真切地存在着,也在心里为这善良的小城祝福。(学生:杨雨)

  师总结:一段情

  例4:“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处在战乱、落后时代的.边城人民“似乎就还不曾感到”,故事主体的爱情故事与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残酷黑暗现实给予了我莫大的震撼。(学生:付晨)

  师总结:一种人生

  幻灯片: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

  三、研读文本。

  (一)师(主问题):最让你感动的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或者一场爱恋,一种人生?说说感动你的理由。(4分钟)

  (二)学生自主回答。

  ▲一座城:当有学生因“一座城”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9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预估学生会说到“城美”)

  2、师小结并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纯情的翠翠生养在世外桃源风光里,灵山秀水滋养了她的外形及性情。文中的环境描写值得好好品味。

  →→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一座城”。

  3、教师可提问:城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回答。

  归纳小结: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观灯、迎炮仗、烟火

  渡口:黄狗、白塔、迎娶、吹唢呐

  ●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和《边城》环境描写的异同,引出下一个问题。

  4、教师提问:小说名为“边城”,有什么丰富含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归纳小结:(展示学生感悟心得)

  关键词①边城在地理位置是两省接壤处,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中,战争不断,人民备受其害,沈老先生的边城无疑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沈老先生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边界之城,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是沈老先生的精神寄托、向往之地。

  关键词②喜欢边城的人,自然天真,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原始古朴,喜欢边城,这个与世无争,俨然一个纯真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③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上海后,看到的是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他说北京人的生命是怯懦的,而他在上海看到的是“腐烂”的文明。面对这样一种腐烂文化,他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

  ▲一个人:当有学生因“一个人”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11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并结合具体的句子。

  2、此环节应该比较简单,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回答,或者自己提出关键对话的品读。如下面这两句。(还可找更典型的对话)

  ①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翠翠为爷爷说漏二老而微怒,含蓄地道出对二老的好感。

  ②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她不满爷爷提及大老,就以“生气”为由来阻止他,字眼里蕴涵着少女羞于谈婚论嫁的心理。

  ●学生活动:两组学生朗读翠翠和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并进行pk,帮助学生把握好语调,要能读出人物的心理。

  总结:这组对话平实、简练,富于个性化,彰显了翠翠这位纯情少女天真、娇羞、爽直、爱幻想、喜憧憬的心灵世界。翠翠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全书之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是沈从文爱与美理想的化身,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真的人性之美。

  ▲一场爱恋:当有学生因“一场爱恋”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2、教师提问:傩送是否回来了?回来的话,他们会在一起吗?没有的话,翠翠又会

  怎么办?

  ——此环节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师评价)

  ▲一种人生:当有学生因“一种人生”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大语境,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1、培养学生的个性鉴赏,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要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2、评价性探讨

  导:为什么这么美好的地方会产生这样悲剧的爱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小说主题提炼方法:

  第一,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第二,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第三,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第四,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第五,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四、总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座装着自己欢笑与悲伤的城,只有自己能进去,因为,那里住着自己最寂寞的灵魂走在人生边上。愿边城一直这样美,在沈老先生的笔下,也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总是向往并寻找山那边,山那边也许永远找不到,也许明天就能找到。

  边城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2、至于《边城》的写作背景,沈从文在《水云》中曾谈到其创作动机,如幻灯片上所说,社会相对稳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沈从文却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写一首牧歌,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沈从文自己官方的说法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牵涉到作品的主题等诸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深入。现在请大家从感性的层面看一下沈从文。

  3、展示沈从文相关图片及湘西风情图片。

  三、课文简介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与课题相呼应,沈从文所写的是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人家。

  1、提出问题:

  上次让大家提前阅读课文,字词让大家注意了,这里就不再重复。现在,请一些同学来简单的讲一讲“边城”里的故事。 学生:······

  2、教师归纳:

  从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文并有所体会,而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办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时完成任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两人钟情于彼此。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和黄狗一起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文章结构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1、提出问题: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

  2、教师归纳:

  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则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从文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接着又探讨了课文特殊的叙述结构,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可以试着提炼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环境描写,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讲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课后有没有及时复习?回去之后认真阅读课文了吗? 学生:······

  看样大家都被《边城》吸引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边城》,、感知湘西风俗,体会人性和人情。

  二、环境描写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你们把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内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学生:······

  2、教师归纳:

  刚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安静。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环境描写、尤其是以环境描写开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环境是自然安逸与和乐的,是一个抒情的所在。在《边城》中,场景和景物是与人融为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不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而在这自然环境中,当我们看到水、白塔、狗还有船等意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课后仔细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环境是美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更美好。想必大家对翠翠、傩送、天保、爷爷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问题:

  你们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吗?讨论一下,把你们对喜欢的人的分析告诉老师。 学生:······

  2、教师归纳:

  真的是各有所爱啊,同学们的分析很好,就让老师把这些人物组合起来:

  翠翠:纯洁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挚,情窦初开。聪慧、矜持又有些倔强。她十分依恋爷爷,钟情于傩送。

  傩送:淳朴、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对翠翠有真挚的爱,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

  爷爷: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淳朴浑厚而且慈祥的老人。十分疼爱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为了弟弟离开家乡。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这样的人才能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的是“真正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但是,同学们,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心理描写。

  四、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

  “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端午节。传统的节日。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军民情 邻里情 人物情 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就是《边城》所描绘的“三美”。这三美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可是在这美好之外,你们感受到别的东西没有?是否有孤独、悲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否令人难过? 学生:······

  五、小说主题探讨 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三美”不过是副产品。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紧密相联的。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在这一观念下发展并完善了的诗性小说风格,即抒情和叙事的和谐中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就是说《边城》实际上是沈从文对现实无法调整的生命的寄托。也许大家现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话,没关系,只要你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语言、这样一种抒情即可,老师相信这些记忆会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同时欢迎大家与老师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边城》这篇课文至此就讲完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认真体会;也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方式,这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边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从文其他的作品来读,比如《湘行散记》、《水云》等。总之,通过《边城》的学习,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小说有所感知体会。

  第三课时

  (安排在晚自习)

  一、观看电影

  同学们,也许课本不能带给我们直观的形象感知,我们来观看电影《边城》,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联系一下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深刻体会《边城》的意蕴。

  二、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

  三、课堂小结

  刚才的电影和歌曲有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答案是肯定的吧。我想同学们一定在心中记下了翠翠,记下了沈从文,记下了湘西。作为现在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你们一定要保持最本真的样子,时刻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边城》读后感

  边城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午好,经过几个星期古文诗词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在此之前,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人去过湘西呢?(有,没有,嗯,好的)

  易中天说过:“对于没去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个梦;对于去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首诗。”不管大家有没有去过,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湘西,是否真的如梦如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沈从文的《边城》。

  二、作者简介: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沈从文,——1923年到北京后,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上海的新月社,由于个人经历作品着力描写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边城》是其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三、题解:

  那么作者写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取名为“边城”呢?“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而沈从文是这样解释“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为从湘西农村走出去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四、情节:

  1、正式进入课文,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上堂课已叫同学预习,有哪位同学能简要说一下各节的内容吗?

  第三节:边城龙舟赛。为了庆祝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非凡。第四节:翠傩初相会。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第五节: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系傩送,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这种情感上的执着,以及对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的拒绝态度,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喜轿渡河,翠翠心动。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情节结构特点:节选部分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的顺序展开情节。

  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环境分析: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表现其人情美的,又是描写了哪些人情美?明确: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

  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P19)——“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分析了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边城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

  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鉴赏,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

  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

  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

  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里展现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俗古老淳朴的气氛。

  生5: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里写出了二老儺送的善良助人的形象。

  ……

  四、鉴赏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本分析概括都突出了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再看看文本第六章前半部分一个较长的片段,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片断)

  这是我们课文的片断,大家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还是让我来读?

  (教师朗读)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师: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从哪里看出?这一幕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会看到?

  师:古老淳朴原始的风土人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去甚远的农业文明。独特的风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情,敦厚的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群善良朴实的人。

  五、合作探究

  师:边城的人皆真皆善皆美,为什么文本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呢?请找出来。这样的不和谐还是不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源呢?

  (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时间10分钟)

  生6: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遗憾的美吧,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即使它贫穷,颓圮,也不影响整体印象,特别是作者年少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北漂,这其中的孤寂酸楚也只有故乡能给他些许慰藉,故乡是作者一生的魂牵梦萦。也许人生注定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

  师:你用你的哲学体验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很好,很有新意,其他同学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吗?

  生7:傩送的婚姻里面对渡船和碾坊两种选择,茶峒人说,一座碾坊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傩送选了渡船,在这里,边城的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民风被颠覆了,重义轻益和利益为上两种民风的不和谐体现出来了。

  生8: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傩送,离开了茶峒,不幸溺水被淹。二老却认为哥哥的死和爷爷有关,说:“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和他之前的形象是相悖的。

  生9:爷爷的死也和茶峒人们的“谣言”有关,爷爷正是听信了茶峒人说顺顺和碾坊结亲家的事才会心怀郁结而死,这说明茶峒的人们和之前的民风笃厚是不一致的。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和谐呢?

  生(沉默)

  师:你们看他们的这些故事的发生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10:含蓄,不爱表达,不懂得沟通而产生了很多误会。

  六、课堂总结

  师:非常好,人性虽然美好,爱却总是错位。他们都很含蓄,翠翠喜欢傩送可是她却不说,爷爷就没法知道翠翠的心声,爷爷知道天保喜欢翠翠可是他也不说,从而让天保卷入了这场爱情悲剧,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也许不会越陷越深。傩送离开时也没有和翠翠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内疚……,小说《边城》里确实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美,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但以上分析的种种却为这优美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烦恼。恰似《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那般迷离朦胧,使作品笼上了淡淡的悲哀气氛。这便是悲剧的美。

  七、板书

  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和谐

  不和谐

  悲剧的美

  边城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边城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3.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理解小说的主题。

  知识能力结构: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难点:

  1.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素质教育关注点:

  1、面对悲剧而不悲观的达观意识

  2、对生命执著的热爱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析、讨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注意事项:

  提前阅读小说《边城》,重点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生平: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部队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评价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全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二、大师经典――《边城》

  (一)概说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二)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田园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着意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内容分析

  1、风景如画,风俗至纯。

  读《边城》,如同欣赏湘西一路的风景,这里的黄昏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夜晚宁静而不乏生机。杜鹃叫个不停,草莺啭着喉咙,虫声繁密如落雨……这是大自然的一片净土,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是作者追慕的对象:他们坦城、热情、安闲,日出而作,日落日息,人人都有古君子之风,他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2、人情最善,人性至美。

  围绕翠翠这一湘西精灵,作者写到爷爷、天保、傩送等人,展示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血浓于水。

  不论是爷爷和翠翠之间的祖孙情感,还是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谊,作者都不惜笔墨,不遗余力。爷爷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婚事担心,在生活上无比关怀,在感情上尽力体凉。而翠翠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担心外公的身体老去,她愿意把心思向外公倾诉……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感情是围绕翠翠展开的。爱情上公平竞争,互相谦让,充分尊重对方,把爱情和亲情放在同等的位置。这些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作者最为珍惜和倡导的。

  (2)两情相悦。

  《边城》最让读者醉心的是其中的爱情描写。

  爱情表达方式:

  天保的“车”路、傩送的“马”路。这是湘西特殊的示爱方式。特别是“马”路,以歌传情,以草示爱,至纯至真,毫无铜臭之气,似乎让人听到了几千年之前在河边之上的关关之鸠之声。

  爱情的内涵:

  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理解对方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求心心相印,以情感人,他们奉行奉献利他,他们没有现代文明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

  爱情心理:

  朦胧而又莫名其妙,这是刚刚踏上爱情旅程最不可捉摸的而又最有情趣的心理。作者描写细致如发。含蓄、委婉。这是东方人最为欣赏的一种审美观。

  (四)主题思想

  《边城》写一个11岁~14岁的边地农村少女,写她自然的生命成长,剥离了文化与人际世俗复杂关系的成长,最为本真的生命的成长:情感的萌芽、摇撼和颤抖。作品的结局是白塔塌了,船跑了,爷爷死了,天保死了,傩送出走了。还不到14岁的少女翠翠独自面对绝望、悲痛与忧伤。作者的意思是要表现生命的自然的代谢,岁月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忧伤,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题中之义,人生的基本命题。

  1、《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表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的是和谐与美的生活,主要中心有两个:少女思春,老夫觅婿。是一部集民俗、伦理和哲理于一体的广义的文化小说。它所反映的是在中国土地上这种茁生和成长出来的中华民族那种宽广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反映了“湘西世界”的山美、水美、民族美和民俗美。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饱含了一种人生悲剧感又充满人生进取的乐观的哲理意识。小说里没有坏人,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利他精神。他们所谓的“私欲”是经得起最严格的道德法庭的审判的。但他们都得到了一个凄凄惨惨切切的结局,所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命。这就是他所谓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边城》中善与善发生冲突,各方都受到对方的伤害,但都不应该受到这些伤害,各方都很善良,却偏偏为对方酿成苦果。从道德上讲,他们都是令人同情的,赞美的。这是个至深至彻的悲剧,是中国传统式的一种基本悲剧音调。《边城》尽管有悲剧,但是没有悲观意识,他时时在表现青春的美丽,生命的活力,也表现了人生的可恋和道德的力量。表现了人和人生的美、价值与意义。(哲理意识)

  2、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唤起我们对优美健康的民俗文化的美感和向往,同时唤起对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民俗文化的分崩离析的叹息和感伤。(民俗)

  3、《边城》表现的是我们民族历经千年而未衰的道德意识。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道德和艺术。这些可爱的人物,何止只有一个简单的纯朴的感情,他们也有向上的、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心灵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先忧人后忧己,这些人有一颗伟大的心。《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正是通过他看到的世界写理想的世界,表现他的道德理想,因此,她就把这个世界的人美化,但这种美化是有根据的,不是粉饰的,是为了表现他居于艺术中的道德意识。(伦理)

  不同观点:

  1、认为小说主要要表现的人性和爱。《边城》全篇是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来表现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表现出湘西那种纯朴的人性之美。

  2、小说中有很多的误会,它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如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因此,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隔膜、不可沟通,人的.孤独、无奈、无助。

  3、认为《边城》写的是一种“乡愁”,一种对“精神家园”的“乌托邦式”的梦想。

  4、认为《边城》写的是“边缘颠覆中心”“边城颠覆都市”,是对所谓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解构和颠覆。

  (五)人物形象

  1、翠翠: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感情纯洁真挚、勤劳。

  2、外公: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3、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4、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六)艺术特色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思考与练习:

  1.“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2.《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

  参考答案: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如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边城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学会专业的、探究性的阅读小说。

  二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情,品味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

  三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准确地解读人物,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教学思路

  这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惊世“田园之作”,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故事情节并不激烈,很多处有大段大段的民俗风情描写,教学时拟提示学生注意赏析。课内一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

  方法课前布置任务,分组阅读,每组完成一个命题,由每组组长统筹,选合适的方式发言,每组至少两名组员上台发言。任务:第一组阅读小说,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并负责介绍《边城》故事。第二组阅读小说,品味风俗之美,向同学们介绍。第三组阅读小说,体悟人情人性之美,向同学们介绍。每组课堂发言时间十分钟左右。

  一、导入新课

  在古城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用心体会这座古城之美。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美丽古城的`向往之情。

  二、学生活动

  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一、组员一介绍本文故事情节。二、组员二介绍《边城》故事情节。三、组员三和四表演翠翠与傩送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这种方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表演更是兴趣盎然,如临其境。

  请第二组的同学上台(风俗之美)第二组组长化身为湘西游旅游团长,请组员一展示胶片,分别为“端午节”“新年”“迎婚送亲”内容,吐词雅致,引人入胜。请组员二谈自己湘西凤凰游感。再请全组成员“划龙舟”,生一“擂鼓”、生一“捉鸭泅水”。最后组长作结沈从文湘西小说特点,并致词“欢迎你到湘西来”这个命题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但学生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它完成的很完美。他们将现代社会的我们带入到那个依山傍水的有着吊脚楼的小山城。

  请第三组的同学发言(人情人性之美)一表演两段情节。A现代社会,一个女青年用假钞买票坐车,下车后才发现售票员的找零也是假钞。B凤凰,祖父与卖皮纸的起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对比中现出人情人性美。二配乐朗诵《边城》里对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朗诵课文里第五节后半部分,第六节后半部分。总结翠翠的单纯调皮,活泼娇柔,对爷爷的依恋,信任,开始有了女孩子的心事。爷爷忠厚朴实,如溪边的白塔,对翠翠有深深的爱。这个命题和风俗之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风俗美,人情才美。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三、老师总结一就每组特点进行点评,第一组生动、扼要。第二组形式新,现场感强。第三组表演是亮点,朗诵又将我们带入到优美的情境。每组组员都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

  二阅读小说要有思考、有探究性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书刊杂志,带上我们思辨的审美的眼光,我们定能收获更多。

  三对沈从文先生及其《边城》补充介绍。请学生课后阅读《边城》全文。学生认识毕竟趋于感性,适时进行点拨,上升至理性高度是必要的。

  边城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 眼前的端午节 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第4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 上一年的端午节 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 眼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快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 “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交流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说明二老是一个怎样的人?阳光、开朗。

  2.分角色朗读第四节第11段至24段翠翠与二老邂逅的片段。

  3.关于二老的笑,文中还有两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带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点评:玩笑,略带了狡黠,幽默。

  PPT:“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读一下,好可爱)放肆地笑着:淳朴、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沈从文

  也许正因为如此,翠翠才会对这个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喜欢上二老的细微变化。请同学们划出来,品一品,写上三言两语的旁批,等会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点评:

  1.第三节13段

  “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那里曾发生了与二老邂逅的悸动与美好)

  2.第四节31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涟漪)

  3.第四节32段:“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二老这条鲤鱼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迹)

  4.第五节2段: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属,初恋总是甜而美的)

  5.第五节8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幸福甜蜜只为二老)

  6.第五节10段: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侧耳倾听只为谁?只为二老)

  7.第五节11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你认识二老吗?)

  8.第五节12段: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心乱),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属,可惜不是你。)

  9.第五节15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心系二老)

  10.第六节14段:翠翠还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记忆犹新,心有所属。)

  11.第六节16段: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欢喜)

  12.第六节23段: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情思撩动)

  13.第六节25段: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等意中人来到)

  14.第六节26段:看天上的云。(对爱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张爱玲《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七、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一个有始无终的悲剧,只是没有那么惨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伤。《边城》为我们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翠翠,关于亲情、关于友关于爱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边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原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边 城

  翠翠 二老

  合适的环境 爱 合适年龄

  合适的人

  边城教案 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边城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边城教案】相关文章:

边城的教案11-21

《边城》教案06-09

沈从文《边城》教案11-18

有关边城的教案11-14

边城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边城》教案12篇03-08

《边城》教案(精选10篇)06-27

《边城》教案(精选14篇)06-16

《边城》教案15篇06-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边城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 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边城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

  边城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①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②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③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2.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3.“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受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边城》知识要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边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抒情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人性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由于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所以对本二节尤其是第十三节的理解,特别需要对《边城》整部小说的整体把握。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并布置《边城》读书笔记作业,代替一次的剪报或练笔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预习的力度。

  第一课时

  二、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整部小说,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对上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肯定会多有侧重,比如有的同学侧重于祖孙之间的亲情,有的同学侧重于翠翠的爱情,就此提问:

  同学们觉得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可以有如下答案: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这就是一个处于情窦初开年龄的翠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怀春少女的情怀总是十分的微妙、细腻与变化莫测的,而沈从文也乐意花笔墨对此进行十分细致、生动地刻画,这其实是有沈从文自己一定的目的的,他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湘西之美:纯朴的人性美

  需要明确的是,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文中写了这些美:湘西的青山绿水。边民纯朴的风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美从何来:

  A、爷孙俩外,再无他人,相依为命,互为关照。

  B、爷爷身体硬朗,精神好,精神境界高;孙女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C、为孙女的婚姻操心,本身就充满温情。

  D、生活环境美;月夜景色美。

  E、翠翠本人的玫瑰梦。

  F、翠翠母亲的朦胧美。

  G、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

  H、二老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美的。所以,也许作者要描写的并不是某一种感情,也并没有在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哪一种感情上下最大的注意力,而是把精神集中在“边城”整个意境的塑造上,边城之美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对象。

  边城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参见教参P.36第二课时

  四、上次课我们主要是领略了“边城”的美,“边城”这么美,同学们看完小说后,心里感觉怎样?

  同学们回答忧郁、忧伤、难过等。

  这么美的边城,这么美的人,这么美的感情,这么美的邂逅,为什么会让我们忧伤?是因为情节本身。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情节的发展,哪些地方让你们忧伤了?

  比如翠翠躲开二老,比如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转变,比如兄弟之间感情的转变,比如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等等.概括一下,二个字,就是误会。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引自沈从文先生的《水云》)。这似乎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翠翠和二老彼此喜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为人弯弯曲曲;大老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去了,名字取老天保佑意思的他却失事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是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关于《边城》中的悲哀,可参见教参P37,及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五、这种悲哀在我们的选节中也有体现,就是我们选的第二部分,整个小说的十三节。同学们打开课本,再来浏览一下。并圈划出其中表现悲哀的地方。

  同学们圈出来很多表现翠翠“凄凉”句子。

  请同学们结合上边的分析,来解释一下,翠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明确:对爱情的既向往又担忧。

  (一)小说开头写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与向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翠翠对爱的向往。

  (二)担忧则表现在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而产生的伤心与焦虑。如开头翠翠为自己出走的想法“吓怕起来”,几次喊爷爷回来甚而至于哭泣。还有后文翠翠听爷爷吹曲子,自己虽然一时沉浸在爱的梦中,被“吹柔软了心”,但当听爷爷说自己走了就“真像疯子”时便极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一定不走”。

  我们可以看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有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那么,爷爷对这件事的态度呢?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明确:

  (一)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翠翠有人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

  (二)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翠翠的“淒凉”正是由于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到来的不知所措(其实就是对兄弟的误会)、对爷爷的担忧(也是误会)、爷爷的误会等等造成的。

  六、赏玩品味,揣摩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圈划句子。请同学回答自己圈划的内容,并进行赏析口味。老师进行归纳指导。可参见教参P30。如:

  (一)第一段的白描。(可联系对贾平凹早期小说的影响如《腊月·正月》的形状“这地方很小,却是商州的一大名镇。南面是秦岭;秦岭多逶迤,于此却平缓,孤零零地聚结了一座石峰。这石峰若在字形里,便是一个“商”字,若在人形里,便是一个坐翁。”)

  (二)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此句子会让我们想起《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

  (三)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此句中的深刻的对生命的体验。

  (四)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此句会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渔翁》中的句子。

  (五)第十三节也有很多。如第一段。这段文字用方言与文言夹杂的语句,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通过翠翠的感受,以长句子描写这种黄昏景象,使人物的感情变化与自然景物的节奏韵律发生感应与融合,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既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七、交代背景、简介作者:参见教参P33-

  34、课课练p20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八、布置作业

  续写《边城》。要求:结合自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学习沈从文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和语言,情景交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龙朱》、《虎雏》、《石子床》等,也可以阅读有类似风格的作家(京派)如汪曾祺、刘绍棠等的代表作品。

  观看凌子风导演电影《边城》。写影评。

  边城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纯真爱情,感受翠翠美好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

  3、提炼并完成《边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的解读。

  4、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方法并培养自读能力。

  选点理据:

  1、相较于2003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这个部分既独立完整,又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把握好这部分的赏读,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领悟整部作品的匠心和独特风采。

  2、已经系统学习了鉴赏小说知识的高二学生,应该会有多元体验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的方式,感受风俗美、人情美;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主题。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句话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林徽因却说,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如果这座城是边城,我想同学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二、预习反馈,整体把握。(2分钟)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展示学生观看影片《边城》后写的观后感,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四个方面选出四段话:

  例1:那是一座被温柔祥和眷恋的城,它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在一抹清新淡雅中泌出了独属于它的千古风韵。(学生:陈翔)

  师总结:一座城

  例2:这儿有最纯粹的情感,有胜过千言万语的少女脸颊的绯红,这儿更有对善恶的包容性,曾说这不是完美的地方,因完美就不至美,这儿的人们用他们的善良去包容,翠翠并没有因父母不知所踪而受人非议,顺顺也没有因老头儿的贫穷而亏待他,可以说是秀山丽水养育了他们,也可以说是他们衬得这儿风光无限,喜欢边城,爱她美景,爱她脾性,更爱她包容一切的美丽。(学生:陈依玲)

  师总结:一个人

  例3:不同于普通小说的套话,没有人心的险恶与复杂,没有为了博眼球而写出一些违背世俗常理的事情,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与温情,让人相信这件事真实、真切地存在着,也在心里为这善良的小城祝福。(学生:杨雨)

  师总结:一段情

  例4:“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处在战乱、落后时代的.边城人民“似乎就还不曾感到”,故事主体的爱情故事与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残酷黑暗现实给予了我莫大的震撼。(学生:付晨)

  师总结:一种人生

  幻灯片: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

  三、研读文本。

  (一)师(主问题):最让你感动的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或者一场爱恋,一种人生?说说感动你的理由。(4分钟)

  (二)学生自主回答。

  ▲一座城:当有学生因“一座城”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9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预估学生会说到“城美”)

  2、师小结并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纯情的翠翠生养在世外桃源风光里,灵山秀水滋养了她的外形及性情。文中的环境描写值得好好品味。

  →→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一座城”。

  3、教师可提问:城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回答。

  归纳小结: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观灯、迎炮仗、烟火

  渡口:黄狗、白塔、迎娶、吹唢呐

  ●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和《边城》环境描写的异同,引出下一个问题。

  4、教师提问:小说名为“边城”,有什么丰富含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归纳小结:(展示学生感悟心得)

  关键词①边城在地理位置是两省接壤处,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中,战争不断,人民备受其害,沈老先生的边城无疑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沈老先生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边界之城,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是沈老先生的精神寄托、向往之地。

  关键词②喜欢边城的人,自然天真,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原始古朴,喜欢边城,这个与世无争,俨然一个纯真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③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上海后,看到的是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他说北京人的生命是怯懦的,而他在上海看到的是“腐烂”的文明。面对这样一种腐烂文化,他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

  ▲一个人:当有学生因“一个人”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11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并结合具体的句子。

  2、此环节应该比较简单,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回答,或者自己提出关键对话的品读。如下面这两句。(还可找更典型的对话)

  ①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翠翠为爷爷说漏二老而微怒,含蓄地道出对二老的好感。

  ②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她不满爷爷提及大老,就以“生气”为由来阻止他,字眼里蕴涵着少女羞于谈婚论嫁的心理。

  ●学生活动:两组学生朗读翠翠和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并进行pk,帮助学生把握好语调,要能读出人物的心理。

  总结:这组对话平实、简练,富于个性化,彰显了翠翠这位纯情少女天真、娇羞、爽直、爱幻想、喜憧憬的心灵世界。翠翠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全书之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是沈从文爱与美理想的化身,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真的人性之美。

  ▲一场爱恋:当有学生因“一场爱恋”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2、教师提问:傩送是否回来了?回来的话,他们会在一起吗?没有的话,翠翠又会

  怎么办?

  ——此环节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师评价)

  ▲一种人生:当有学生因“一种人生”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大语境,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1、培养学生的个性鉴赏,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要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2、评价性探讨

  导:为什么这么美好的地方会产生这样悲剧的爱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小说主题提炼方法:

  第一,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第二,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第三,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第四,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第五,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四、总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座装着自己欢笑与悲伤的城,只有自己能进去,因为,那里住着自己最寂寞的灵魂走在人生边上。愿边城一直这样美,在沈老先生的笔下,也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总是向往并寻找山那边,山那边也许永远找不到,也许明天就能找到。

  边城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2、至于《边城》的写作背景,沈从文在《水云》中曾谈到其创作动机,如幻灯片上所说,社会相对稳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沈从文却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写一首牧歌,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沈从文自己官方的说法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牵涉到作品的主题等诸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深入。现在请大家从感性的层面看一下沈从文。

  3、展示沈从文相关图片及湘西风情图片。

  三、课文简介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与课题相呼应,沈从文所写的是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人家。

  1、提出问题:

  上次让大家提前阅读课文,字词让大家注意了,这里就不再重复。现在,请一些同学来简单的讲一讲“边城”里的故事。 学生:······

  2、教师归纳:

  从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文并有所体会,而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办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时完成任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两人钟情于彼此。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和黄狗一起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文章结构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1、提出问题: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

  2、教师归纳:

  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则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从文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接着又探讨了课文特殊的叙述结构,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可以试着提炼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环境描写,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讲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课后有没有及时复习?回去之后认真阅读课文了吗? 学生:······

  看样大家都被《边城》吸引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边城》,、感知湘西风俗,体会人性和人情。

  二、环境描写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你们把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内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学生:······

  2、教师归纳:

  刚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安静。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环境描写、尤其是以环境描写开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环境是自然安逸与和乐的,是一个抒情的所在。在《边城》中,场景和景物是与人融为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不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而在这自然环境中,当我们看到水、白塔、狗还有船等意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课后仔细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环境是美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更美好。想必大家对翠翠、傩送、天保、爷爷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问题:

  你们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吗?讨论一下,把你们对喜欢的人的分析告诉老师。 学生:······

  2、教师归纳:

  真的是各有所爱啊,同学们的分析很好,就让老师把这些人物组合起来:

  翠翠:纯洁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挚,情窦初开。聪慧、矜持又有些倔强。她十分依恋爷爷,钟情于傩送。

  傩送:淳朴、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对翠翠有真挚的爱,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

  爷爷: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淳朴浑厚而且慈祥的老人。十分疼爱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为了弟弟离开家乡。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这样的人才能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的是“真正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但是,同学们,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心理描写。

  四、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

  “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端午节。传统的节日。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军民情 邻里情 人物情 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就是《边城》所描绘的“三美”。这三美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可是在这美好之外,你们感受到别的东西没有?是否有孤独、悲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否令人难过? 学生:······

  五、小说主题探讨 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三美”不过是副产品。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紧密相联的。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在这一观念下发展并完善了的诗性小说风格,即抒情和叙事的和谐中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就是说《边城》实际上是沈从文对现实无法调整的生命的寄托。也许大家现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话,没关系,只要你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语言、这样一种抒情即可,老师相信这些记忆会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同时欢迎大家与老师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边城》这篇课文至此就讲完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认真体会;也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方式,这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边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从文其他的作品来读,比如《湘行散记》、《水云》等。总之,通过《边城》的学习,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小说有所感知体会。

  第三课时

  (安排在晚自习)

  一、观看电影

  同学们,也许课本不能带给我们直观的形象感知,我们来观看电影《边城》,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联系一下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深刻体会《边城》的意蕴。

  二、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

  三、课堂小结

  刚才的电影和歌曲有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答案是肯定的吧。我想同学们一定在心中记下了翠翠,记下了沈从文,记下了湘西。作为现在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你们一定要保持最本真的样子,时刻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边城》读后感

  边城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午好,经过几个星期古文诗词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在此之前,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人去过湘西呢?(有,没有,嗯,好的)

  易中天说过:“对于没去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个梦;对于去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首诗。”不管大家有没有去过,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湘西,是否真的如梦如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沈从文的《边城》。

  二、作者简介: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沈从文,——1923年到北京后,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上海的新月社,由于个人经历作品着力描写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边城》是其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三、题解:

  那么作者写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取名为“边城”呢?“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而沈从文是这样解释“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为从湘西农村走出去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四、情节:

  1、正式进入课文,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上堂课已叫同学预习,有哪位同学能简要说一下各节的内容吗?

  第三节:边城龙舟赛。为了庆祝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非凡。第四节:翠傩初相会。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第五节: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系傩送,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这种情感上的执着,以及对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的拒绝态度,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喜轿渡河,翠翠心动。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情节结构特点:节选部分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的顺序展开情节。

  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环境分析: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表现其人情美的,又是描写了哪些人情美?明确: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

  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P19)——“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分析了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边城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

  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鉴赏,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

  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

  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

  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里展现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俗古老淳朴的气氛。

  生5: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里写出了二老儺送的善良助人的形象。

  ……

  四、鉴赏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本分析概括都突出了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再看看文本第六章前半部分一个较长的片段,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片断)

  这是我们课文的片断,大家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还是让我来读?

  (教师朗读)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师: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从哪里看出?这一幕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会看到?

  师:古老淳朴原始的风土人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去甚远的农业文明。独特的风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情,敦厚的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群善良朴实的人。

  五、合作探究

  师:边城的人皆真皆善皆美,为什么文本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呢?请找出来。这样的不和谐还是不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源呢?

  (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时间10分钟)

  生6: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遗憾的美吧,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即使它贫穷,颓圮,也不影响整体印象,特别是作者年少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北漂,这其中的孤寂酸楚也只有故乡能给他些许慰藉,故乡是作者一生的魂牵梦萦。也许人生注定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

  师:你用你的哲学体验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很好,很有新意,其他同学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吗?

  生7:傩送的婚姻里面对渡船和碾坊两种选择,茶峒人说,一座碾坊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傩送选了渡船,在这里,边城的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民风被颠覆了,重义轻益和利益为上两种民风的不和谐体现出来了。

  生8: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傩送,离开了茶峒,不幸溺水被淹。二老却认为哥哥的死和爷爷有关,说:“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和他之前的形象是相悖的。

  生9:爷爷的死也和茶峒人们的“谣言”有关,爷爷正是听信了茶峒人说顺顺和碾坊结亲家的事才会心怀郁结而死,这说明茶峒的人们和之前的民风笃厚是不一致的。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和谐呢?

  生(沉默)

  师:你们看他们的这些故事的发生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10:含蓄,不爱表达,不懂得沟通而产生了很多误会。

  六、课堂总结

  师:非常好,人性虽然美好,爱却总是错位。他们都很含蓄,翠翠喜欢傩送可是她却不说,爷爷就没法知道翠翠的心声,爷爷知道天保喜欢翠翠可是他也不说,从而让天保卷入了这场爱情悲剧,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也许不会越陷越深。傩送离开时也没有和翠翠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内疚……,小说《边城》里确实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美,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但以上分析的种种却为这优美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烦恼。恰似《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那般迷离朦胧,使作品笼上了淡淡的悲哀气氛。这便是悲剧的美。

  七、板书

  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和谐

  不和谐

  悲剧的美

  边城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边城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3.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分析理解小说的主题。

  知识能力结构: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难点:

  1.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素质教育关注点:

  1、面对悲剧而不悲观的达观意识

  2、对生命执著的热爱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析、讨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注意事项:

  提前阅读小说《边城》,重点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生平: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部队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评价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全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二、大师经典――《边城》

  (一)概说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二)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田园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着意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内容分析

  1、风景如画,风俗至纯。

  读《边城》,如同欣赏湘西一路的风景,这里的黄昏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夜晚宁静而不乏生机。杜鹃叫个不停,草莺啭着喉咙,虫声繁密如落雨……这是大自然的一片净土,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是作者追慕的对象:他们坦城、热情、安闲,日出而作,日落日息,人人都有古君子之风,他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2、人情最善,人性至美。

  围绕翠翠这一湘西精灵,作者写到爷爷、天保、傩送等人,展示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血浓于水。

  不论是爷爷和翠翠之间的祖孙情感,还是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谊,作者都不惜笔墨,不遗余力。爷爷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婚事担心,在生活上无比关怀,在感情上尽力体凉。而翠翠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担心外公的身体老去,她愿意把心思向外公倾诉……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感情是围绕翠翠展开的。爱情上公平竞争,互相谦让,充分尊重对方,把爱情和亲情放在同等的位置。这些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作者最为珍惜和倡导的。

  (2)两情相悦。

  《边城》最让读者醉心的是其中的爱情描写。

  爱情表达方式:

  天保的“车”路、傩送的“马”路。这是湘西特殊的示爱方式。特别是“马”路,以歌传情,以草示爱,至纯至真,毫无铜臭之气,似乎让人听到了几千年之前在河边之上的关关之鸠之声。

  爱情的内涵:

  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理解对方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求心心相印,以情感人,他们奉行奉献利他,他们没有现代文明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

  爱情心理:

  朦胧而又莫名其妙,这是刚刚踏上爱情旅程最不可捉摸的而又最有情趣的心理。作者描写细致如发。含蓄、委婉。这是东方人最为欣赏的一种审美观。

  (四)主题思想

  《边城》写一个11岁~14岁的边地农村少女,写她自然的生命成长,剥离了文化与人际世俗复杂关系的成长,最为本真的生命的成长:情感的萌芽、摇撼和颤抖。作品的结局是白塔塌了,船跑了,爷爷死了,天保死了,傩送出走了。还不到14岁的少女翠翠独自面对绝望、悲痛与忧伤。作者的意思是要表现生命的自然的代谢,岁月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忧伤,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题中之义,人生的基本命题。

  1、《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表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的是和谐与美的生活,主要中心有两个:少女思春,老夫觅婿。是一部集民俗、伦理和哲理于一体的广义的文化小说。它所反映的是在中国土地上这种茁生和成长出来的中华民族那种宽广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反映了“湘西世界”的山美、水美、民族美和民俗美。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饱含了一种人生悲剧感又充满人生进取的乐观的哲理意识。小说里没有坏人,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利他精神。他们所谓的“私欲”是经得起最严格的道德法庭的审判的。但他们都得到了一个凄凄惨惨切切的结局,所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命。这就是他所谓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边城》中善与善发生冲突,各方都受到对方的伤害,但都不应该受到这些伤害,各方都很善良,却偏偏为对方酿成苦果。从道德上讲,他们都是令人同情的,赞美的。这是个至深至彻的悲剧,是中国传统式的一种基本悲剧音调。《边城》尽管有悲剧,但是没有悲观意识,他时时在表现青春的美丽,生命的活力,也表现了人生的可恋和道德的力量。表现了人和人生的美、价值与意义。(哲理意识)

  2、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唤起我们对优美健康的民俗文化的美感和向往,同时唤起对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民俗文化的分崩离析的叹息和感伤。(民俗)

  3、《边城》表现的是我们民族历经千年而未衰的道德意识。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道德和艺术。这些可爱的人物,何止只有一个简单的纯朴的感情,他们也有向上的、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心灵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先忧人后忧己,这些人有一颗伟大的心。《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正是通过他看到的世界写理想的世界,表现他的道德理想,因此,她就把这个世界的人美化,但这种美化是有根据的,不是粉饰的,是为了表现他居于艺术中的道德意识。(伦理)

  不同观点:

  1、认为小说主要要表现的人性和爱。《边城》全篇是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来表现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表现出湘西那种纯朴的人性之美。

  2、小说中有很多的误会,它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如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因此,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隔膜、不可沟通,人的.孤独、无奈、无助。

  3、认为《边城》写的是一种“乡愁”,一种对“精神家园”的“乌托邦式”的梦想。

  4、认为《边城》写的是“边缘颠覆中心”“边城颠覆都市”,是对所谓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解构和颠覆。

  (五)人物形象

  1、翠翠: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感情纯洁真挚、勤劳。

  2、外公: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3、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4、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六)艺术特色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思考与练习:

  1.“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2.《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

  参考答案: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如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边城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学会专业的、探究性的阅读小说。

  二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情,品味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

  三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准确地解读人物,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教学思路

  这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惊世“田园之作”,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故事情节并不激烈,很多处有大段大段的民俗风情描写,教学时拟提示学生注意赏析。课内一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

  方法课前布置任务,分组阅读,每组完成一个命题,由每组组长统筹,选合适的方式发言,每组至少两名组员上台发言。任务:第一组阅读小说,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并负责介绍《边城》故事。第二组阅读小说,品味风俗之美,向同学们介绍。第三组阅读小说,体悟人情人性之美,向同学们介绍。每组课堂发言时间十分钟左右。

  一、导入新课

  在古城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用心体会这座古城之美。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美丽古城的`向往之情。

  二、学生活动

  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一、组员一介绍本文故事情节。二、组员二介绍《边城》故事情节。三、组员三和四表演翠翠与傩送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这种方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表演更是兴趣盎然,如临其境。

  请第二组的同学上台(风俗之美)第二组组长化身为湘西游旅游团长,请组员一展示胶片,分别为“端午节”“新年”“迎婚送亲”内容,吐词雅致,引人入胜。请组员二谈自己湘西凤凰游感。再请全组成员“划龙舟”,生一“擂鼓”、生一“捉鸭泅水”。最后组长作结沈从文湘西小说特点,并致词“欢迎你到湘西来”这个命题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但学生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它完成的很完美。他们将现代社会的我们带入到那个依山傍水的有着吊脚楼的小山城。

  请第三组的同学发言(人情人性之美)一表演两段情节。A现代社会,一个女青年用假钞买票坐车,下车后才发现售票员的找零也是假钞。B凤凰,祖父与卖皮纸的起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对比中现出人情人性美。二配乐朗诵《边城》里对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朗诵课文里第五节后半部分,第六节后半部分。总结翠翠的单纯调皮,活泼娇柔,对爷爷的依恋,信任,开始有了女孩子的心事。爷爷忠厚朴实,如溪边的白塔,对翠翠有深深的爱。这个命题和风俗之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风俗美,人情才美。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三、老师总结一就每组特点进行点评,第一组生动、扼要。第二组形式新,现场感强。第三组表演是亮点,朗诵又将我们带入到优美的情境。每组组员都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

  二阅读小说要有思考、有探究性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书刊杂志,带上我们思辨的审美的眼光,我们定能收获更多。

  三对沈从文先生及其《边城》补充介绍。请学生课后阅读《边城》全文。学生认识毕竟趋于感性,适时进行点拨,上升至理性高度是必要的。

  边城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 眼前的端午节 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第4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 上一年的端午节 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 眼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快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 “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交流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说明二老是一个怎样的人?阳光、开朗。

  2.分角色朗读第四节第11段至24段翠翠与二老邂逅的片段。

  3.关于二老的笑,文中还有两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带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点评:玩笑,略带了狡黠,幽默。

  PPT:“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读一下,好可爱)放肆地笑着:淳朴、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沈从文

  也许正因为如此,翠翠才会对这个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喜欢上二老的细微变化。请同学们划出来,品一品,写上三言两语的旁批,等会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点评:

  1.第三节13段

  “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那里曾发生了与二老邂逅的悸动与美好)

  2.第四节31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涟漪)

  3.第四节32段:“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二老这条鲤鱼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迹)

  4.第五节2段: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属,初恋总是甜而美的)

  5.第五节8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幸福甜蜜只为二老)

  6.第五节10段: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侧耳倾听只为谁?只为二老)

  7.第五节11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你认识二老吗?)

  8.第五节12段: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心乱),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属,可惜不是你。)

  9.第五节15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心系二老)

  10.第六节14段:翠翠还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记忆犹新,心有所属。)

  11.第六节16段: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欢喜)

  12.第六节23段: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情思撩动)

  13.第六节25段: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等意中人来到)

  14.第六节26段:看天上的云。(对爱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张爱玲《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七、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一个有始无终的悲剧,只是没有那么惨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伤。《边城》为我们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翠翠,关于亲情、关于友关于爱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边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原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边 城

  翠翠 二老

  合适的环境 爱 合适年龄

  合适的人

  边城教案 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