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城》读后感作文
关于《边城》读后感作文
在学校上学时,一次无意间从图书馆借了本《边城》,那时年少无知,还不曾知道作者的大名,至于其作品了解的就更少了。书距离出版的日子已经有了些年头,一眼看上去,纸张发黄不说,还有几分破损。随手翻来,作者的自序略显晦涩,及至正文,那迎面而来的一股清纯的空气,那涓涓流淌的山间溪水,于不知不觉中浸润了一片年轻的心田。
小说的背景应该是二十世纪初湘西某处平静祥和的小山村,主人公爷爷和秀秀一直相依为命,过着清苦,却也平静自然的生活。生活平静如流水一般波澜不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日子也如流水一般悄然地逝去,不留丝毫的痕迹。然而,在这不留痕迹的背后,爷爷却一天天的老去,秀秀也一天天的长大。老去的爷爷难免对秀秀的未来多了几分牵挂与期盼,而长大的秀秀也少不了对生活添了些许憧憬与期待。就像渡口的流水汇入大河,长大的秀秀也逐步融入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意味着风险。幸运地是,秀秀并没有受到所谓万恶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纯朴的山村,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这么复杂深奥,没什么特别的规则,行为处事只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来就行了。山村的居民延续着自古以来传下来的生活习俗,纯朴之外又透着几分尊重与礼让,在这种环境下,万恶如黄世仁之流绝对是没有生存的空间,许多年下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位置与角色。在这祥和的气息之中,长大的秀秀继续憧憬着自己未知的未来。
时间还是一刻不停地流淌,不经意间,《边城》的往事已经变成记忆深处的一道风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似乎一夜之间从平地上钻出来,喧嚣是每日生活的主题。没有人再去留意那些逝去的时光和往事,更没有人愿意守在荒凉的渡口,年复一年,用一只单薄的竹篙为来往的行人去撑一只残破的渡船。雨后的茅屋,油灯下憧憬未来的年轻人也只是远处的一幅风景画,意境悠深,却又远不可及。那旧时的村民也不用跋涉遥远的路程,去十里八乡之外的集市买半斤肉、二斤米。在繁华的都市之中,人们习惯了去享受现代的科技成果。饥饿是历史的感觉,装饰一新的空调房自然少不了夏日的清凉、冬日的温暖。那古老的山村,荒凉的渡口和简单的集市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现代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它们的存在。汽车和楼房是人们生活的主题,自然也是新闻中热门的话题,间或一段时间,教育、医疗和股票也会暂时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除此之外,似乎其它的东西都是多余的.,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愿意关心。
于是,在更遥远的山村,古旧的屋檐下,再也听不到爷爷苍老的唠叨声,他那心爱的孙女早已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许久没有音信;渡口早已消失,取代它的是一座现代的桥梁,人们自由快捷地穿行其间,自然也就没有驻足停留的必要,更别说絮絮叨叨的家常;菜市场依然人来人往,可是一句久违的问候也是如此匆忙。生活的脚步是如此之快,因此每个人的距离也渐行渐远。每个人都像机器高速运转着,似乎是在苦苦地追求什么,又似乎在竭力地逃离什么。追求的,总该是美好的;逃离的,至少是不堪回首的。在不自觉中,大家都在力求抹杀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又在不断地憧憬未来的新生活。每个人都在持续地追求,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逃离。问题是,人们希望追求的应该是什么,要逃离的又是什么?物质的富足一定意味着精神家园的消亡,或者灵魂的归宿必然是物质贫穷的结局?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打开那本旧的发黄的书页,看落日余晖的村庄,炊烟几缕,听远处行人匆匆的渡口,竹节击水,流水回声。在那遥远古旧的村落,也许那沉淀其中的一份宁静与和谐才是心底深处永远的印记。
【关于《边城》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边城》读后感(11篇)11-19
关于边城读后感(7篇)09-29
关于边城读后感7篇09-28
关于边城读后感600字09-28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作文12-08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个人收获12-10
关于小学生边城读后感10-09
关于边城读后感(集锦7篇)09-29
关于边城读后感(集合7篇)09-29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想100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