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时间:2024-10-23 10:06:58 边城 我要投稿

《边城》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教案【优选】

《边城》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边城》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

《边城》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通过翠翠最喜欢的一个端午节日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思;

  4.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

  5.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情节、人物)

  一、导入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记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吗?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愿景——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诗人海子有他的愿景——面对的春暖花开,永远自由地亲吻海岸;思想家梭罗有他的愿景——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湘西酉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您的愿景在哪儿?

  沈从文歌声中的边城什么模样?我们无法亲见。但是,他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PPT)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借助一段视频,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播放视频。)

  (情境演绎):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铺就一幅长河画卷,边城俨然就是一

  脉流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每一处缝隙无不透露着一种自适、自得、自然的诗情画意。不光小城如此,就连城里的人也如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边城,走近沈从文。

  二、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的。

  沈从文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文学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贡献了两种文体:○1乡土抒情体○2都市讽刺体

  三、整体把握

  1.概述故事情节。

  ○1学生复述

  ○2教师补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这座边城的人们,安闲而波澜不惊地生活着,在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的乐趣。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2段。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端午)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三次)

  (1)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

  端午又快来了(第三部分8段)——眼前端午(叙述)

  还是两年前的事(第四部分1段)——两年前端午(倒叙)

  上年一个端午(第五部分3段)——年前端午(插叙)

  端午又来了(第六部分14段)——回到眼前端午(顺叙)

  (2)三次端午节分别都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第8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龙舟竞渡)

  两年前的端午发生了什么?(翠翠遇到了二老——傩送)

  上年的端午呢?(翠翠遇到了大老——天保)

  然后,翠翠回到了现实,和爷爷的一番谈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小结):课文的情节是围绕一个节日——端午节展开,端午节是本文的线索,它串联了文章里这座城池的“另一些事”。这就是这篇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板书:一个节情节巧妙)

  五、赏析几处细节,感受一抹情丝

  1.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两年前)

  2.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遇到傩送)

  3.“大鱼吃你”

  (1)介绍一个人——画家黄永玉先生。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他们也是挚友。黄先生为沈从文的不少作品配过插画。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先生为翠翠初遇傩送的场景所绘的一幅画。(PPT)

  (2)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提示:背景

  整幅画主要由一条大鱼和两个人物构成,鱼很大,大到可以把人吃下去;翠翠是人物的重点,而神色又比较特别。

  (3)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有)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1第四部分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2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3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还有吗?

  ○4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5)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围绕“鱼”作一次合作和探究。

  任务是: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1翠翠觉得素不相识的人来和她搭讪,对方是不怀好意的,有恐慌、害羞的心理。期间傩送为何会提到鱼?(是傩送为了表达关心,而开的一句玩笑话。)原来傩送一番好意,却被翠翠拒绝了。

  (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13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还原美丽的邂逅,体会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问:翠翠听完傩送幽默的玩笑话,她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翠翠的形象如何?(清纯)翠翠似乎没太见过世面,认为是不怀好意,很单纯的形象。这种心理表现的是什么年龄的人物形象啊?(花季少女羞涩的.心理)。

  (小结):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2第二处:表现的是爷爷没来接她,翠翠耍小孩子脾气的情景。

  也就是说,翠翠是在嗔怪爷爷。但是,(点拨)这句话如果只是表达责怪,大可将这句话改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掉到大河里去了”或“翠翠早被坏人带走了”,这处好似翠翠是无意说的一句话,但是沈从文是有意的。你有没有读出沈从文的有意而为之呢?

  按理说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而是一种什么心理?(有好感,下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3第三处,要说最能体会少女心思的,请一位女同学来发言。

  结合“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那位当年受傩送之托送翠翠回家的人,而今乘渡船遇翠翠,再次提到傩送的名字时,翠翠抿嘴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和傩送相遇的美好往事。私底下,你们女生模仿此时的翠翠抿着嘴笑着的样子,体会体会翠翠的心理状态。你们觉得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心里想着傩送,抿着嘴笑。

  有幻想、甜蜜。不是冤家不聚头。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年过去了,翠翠还对他有所惦记,此时的翠翠是羞涩的、甜蜜的。通过这个细节,你觉得翠翠的形象怎样?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4提示一点: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生气)请学生朗读原话: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朗读语速快)

  师:能不能带着恼怒的情绪读一读翠翠故意说的那句话?

  但是,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翠翠嗤地笑了)。

  明确:一个“恼”,一个“笑”,这边“天保”,那边“傩送”,此时翠翠的心里明显偏向傩送,已经有明确的好感了。

  (小结):这四处里,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回到这幅画,我们赏析细节,感受这一抹情。蓬蓬的鼓声渗入了边城的每一处,漾漾的河水挠动着边城的每一个人。美丽的故事总在美丽的时候发生。画面中的翠翠,低首拂袖,娇嗔欲走,眉目之间没有受欺负后的怒气,有的是盈盈欲滴的青春。不远处的傩送,提鸭而立,满脸坏笑,也着实憨厚可爱。忠实的黄狗奋勇向前。三者错落在画面上,活脱脱演绎着小说主人公初遇时的那份诙谐。背后一条大鱼身跃而起,瞪眼张口而来。它因一句话而来,更因一抹情而来。小伙笑着“斥责”嘟哝的小妮子,“小心水里的大鱼来咬你”,油滑地劝说她上楼去,虽是调侃,却无恶意,一条鱼牵出一段纯美的爱情,从此永久地在翠翠的心里游来游去,而这将是边城人人情之美中跳跃的最美音符。

  (板书:一条鱼人物鲜活)

  第二课时(人物、环境)

  课前回顾:一个节、一条鱼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4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1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2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3三则在天意和人

  六、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组探讨:两组,一组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一组找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明确:颜色词,颜色鲜亮,对比鲜明,以美景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明确: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展现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风光又折射出一抹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额状态,为翠翠涌现可怕的念头做了铺垫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明确: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福,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小结)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二)社会环境:

  1.生活环境(齐读第三部分1——4段)

  ○1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

  2.人文环境(风俗):

  (1)有哪些风俗?(○1○2○4)

  (2)作者在第三部分第2段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三个节日中究竟是怎样的热闹?

  ○1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生齐读)实习端午节的热闹

  ○2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和谐祥乐)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回忆两年过年的热闹

  (3)除了这些热闹,作者还写了什么热闹?

  ○3(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4(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明确:○1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引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2边城的的端午节极具地域色彩,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

  (板书:一座城明净自然)

  (总结):一个节,勾起了翠翠的情愫;一条鱼,让人物顿生鲜活;一座城,刻画明净自然的风光)

  第三课时(主旨)

  课前回顾:一个节(情节)、一条鱼(人物)、一座城(环境)

  一、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个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审美感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一颗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是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源源不断,京派批评家李建吾赞它是“一颗前年不磨的珠玉”,讥它“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历尽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闪的金砂、“一副可口的良药”。今天,我们探究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

  二、主旨探究

  1.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2.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

  3.淳朴真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的人情之美又何止是翠翠对傩送的爱慕!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

  友情:

  PPT这幅画面所展示的是哪一部分情节。

  把握情节主要事件背景。

  (1)齐读第六部分第一段

  (2)老船夫与过渡人起了争执,你们觉得当时的气氛如何?(紧张)

  (3)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是紧张的?(“强横”“俨然生气似的”。迫着。生“不成,你不能走”“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汪汪汪地吠着”。)

  (4)但是,很奇怪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是什么表情?(笑)

  (5)这个场面看起来表现的是紧张的气氛,可是所有的人都笑盈盈的。紧张背后松弛的笑容,代表着什么?紧张意味着什么?(一个在赠予,一个在推辞。一边争执,一边礼让。)

  亲情:祖父与翠翠、天保傩送兄弟

  (1)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哥哥死了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2)祖父: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小结):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彰显的主题就是: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三、知人论世,深化主题———边城不“边”

  尽管边城在作者心中如此重要,但仍称其为“边城”,“边”有边缘之义,和“中心”相对。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缘何?

  【投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来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之美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述说着人性。在动荡离乱的时代,沈从文的文字绝少刺激,仍选择了用淳朴、善良和大爱去洗净风尘仆仆的灵魂。那些流淌的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理想中的原乡。那个原乡不存于哪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她存在于沈从文的眼中,他将湘西的质朴传递又传递,传递到远方。

  回到开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的愿景是什么?我要说是对真善美的守护,也是对每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守护。

  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板书:小说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板书:风景美主旨

  风俗美

  边城的环境(美)亲情:祖父—翠翠赞美

  爱情:翠翠—傩送批判

  友情:祖父—老朋友呼吁

【《边城》教案】相关文章:

边城 教案03-28

《边城》教案06-17

边城的教案11-21

边城优秀教案04-07

《边城》优秀教案03-24

沈从文《边城》教案11-18

《边城》教案分享03-26

有关边城的教案11-14

沈从文边城教案03-30

边城节选 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