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背影》的感人之处
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读着《背影》,眼前总会浮现出“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场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的感人之处,欢迎大家分享。
《背影》的感人之处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经典之作。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距离现在已十分久远,但至今读起来仍感人至深。这篇文章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背影》;感人:语言;动作;背景
一、语言感人
文章中父亲送儿子上车时仅仅说了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但句句流露出怜爱儿子的深情。如到了南京,父亲说的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要注意父亲说这句话的背景: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再三嘱咐了茶房,甚是仔细。2.但他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尽管父亲事情繁忙,尽管已托付了熟人,尽管“我”已长大成人,但父亲仍然放心不下,惟恐路上有所闪失,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亲自送,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到了车站,父亲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时父亲已送“我”上了车 ,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我也劝他走,父亲又有事,但他总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总想再为儿子做点什么,想到儿子路上口渴,就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为儿子的安全着想。总共四句话,句句都饱含深情。父亲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疼爱儿子,怎不让人产生感动之情呢?
二、动作感人
文章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而爬月台的那段描写。这段话主要突出的是父亲的动作,突出他买橘子的艰难。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再加上父亲往回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作者刻画出了父亲因体胖艰难攀爬的感人情景,表现出父亲甘愿自己受累也要儿子平安的爱子之心。他的背影给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这是全文的焦点,是对背影最精彩的描写,也是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一个特写镜头,每一个人读到这里,定会为这样的父爱而感动。
文中还有几处,虽然不如这段写得详细,但也能看出父亲爱子的感情。比如,中间的“照看行李、讲价钱、给‘我’拣定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等,可见父亲对“我”是事事操心、时时牵挂。
父亲的形象就是在这众多的描写中让人感觉逐渐丰满、真实而且感人的。
三、“我”的感受――父与子的互爱
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还在于既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写了作为儿子“我”的感动与怀念,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更能打动读者。如“我当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是当时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但作者写文章时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不懂事,责备自己,也是儿子对父爱的一种回应。除了自责,感动更多,如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自己流泪:“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等等。这都是因为作者被父亲的爱所感动,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悟到了父亲的爱心。父爱的深沉,儿子的感动、怀念,不但使文章的写法更有新意,也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
四、背景交待――艰难中的父爱
文章开头交待了当时家庭的状况,作者用了“惨淡”一词来形容。家庭遭了变故,“我”倍觉凄凉,不觉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父亲“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又没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心情本来就够难过的了,但依然不忘对“我”的照顾,并劝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艰难之中的父爱更珍贵,这更加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
五、老境颓唐――泪光中的思念
文章结尾写到“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里虽不像写背影那样浓墨重彩,但读来依然让人感动。“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最后一次写背影既和开头相照应,又是一种深切的思念。得知了父亲老境的颓唐,再次想起父亲送行中的照顾,作者更加觉出了这种爱的长久与深沉,更担心这份爱的失去。
《背影》课文知识整理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还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诗言志辨》等。
2、文学常识:
比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打比方,使人明白。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和道理。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似的(──样)”,“好像”,“好比”,“如”,“宛如”,“仿佛”,“好似”等等(注意:“像”不能写成“象”);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等;借喻是直接说出喻体,不用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的比喻方式(它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
判定比喻句通常用三条方法:
⑴ 本体与喻体是异类事物;
⑵ 本体和喻体性质相同;
⑶ 比喻词一般是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介词)。
回答比喻的作用时,通常采用“……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征”这样的形式。
3、背景知识: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背影》的感人之处】相关文章:
简析朱自清经典作品《背影》的感人魅力08-28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10-22
《琵琶行》内容结构独特之处06-12
背影的句子05-21
《背影》教案07-09
《背影》简介08-09
背影的教案07-05
《背影》说课稿07-17
背影教案07-14
《背影》原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