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午节的来历: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找到洞庭湖,都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下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洞庭湖。后来大家为了寄托哀思,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有关端午节手抄报篇一: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有关端午节手抄报篇二:
又到粽子飘香时
“粽子,好香的粽子!”又是一年粽香时!而今年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却丝毫不能带给我快乐,因为我永远失去了亲爱的奶奶。在没有了奶奶的粽香时节里,我折了一只又一只千纸鹤,思念中祝福奶奶在天堂过的开心,在天堂也能闻到粽香,也能品尝粽香。
年年端午还未到,奶奶就张罗着采摘苇叶。周末,我被奶奶早早叫醒,“小慧,跟奶奶折苇叶去,回来包粽子吃。”于是,我和奶奶迎着初夏温暖的风,伴着一路爽朗的笑,来到奶奶早已经选好的咱家农田旁的小河边。只见片片苇叶那个多呀,看得你眼花缭乱;那个绿呀,如翡翠;那个大呀,如长长的扇面。它们随着微风摇摆,仿佛迫不及待。奶奶赤脚站在河边,小心翼翼的用剪刀一片片剪下苇叶,我就在岸上整理好,一片挨着一片放进竹篮里。轻轻一闻,那苇叶的清香便会沁入你的心脾里。奶奶还一边采摘一边给我讲那动人的`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诚信,要善良,要正直……
苇叶打好后,回家用清水泡上一夜,奶奶拿出早就精心准备好的大枣和糯米,娴熟的把苇叶作成三角形,再把大枣和糯米塞进去,封好后,用细线扎牢,一个又一个精致的粽子变戏法般在奶奶的手里成功了。我把这些可爱的粽子放进大锅里,随着跳动的火苗,渐渐的熟透了的粽香飘满整个厨房。解开苇叶,轻轻咬上一口,甜到了嘴里,更甜到了心里。
“叮……”妈妈回来了,她从超市里买回各种粽子:咸肉馅、火腿馅、豆馅……但永远比不上奶奶包的粽子香!
有关端午节手抄报篇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的别称有很多,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各地过的习俗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相关文章:
端午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5-26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内容09-20
传统文化端午节手抄报内容07-06
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7-06
传承端午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07-06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内容09-16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大全06-18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201606-17
端午节的内容手抄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