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

时间:2022-11-08 14:13: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要投稿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是提手绝佳的边塞诗。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

  岑参(715—770)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尤善长于边塞诗,因此被誉 为边塞诗人。他曾两次从军出塞,有五六年的边塞生活实践,对边地的奇丽 风光,有很深的感受。他在诗歌创作上有追求新奇的特点,诚如杜甫所说: “岑生多新诗”(《九日寄岑参》),“岑参兄弟皆爱奇”(《渼陂行》)。 他以纯熟的艺术技巧运之于边塞风物与边塞战争的描写,因此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喜爱,“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 吟习焉。”(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13),岑参再度出塞,充当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 清的判官。《白雪诗送武判官归京》即写于此时。这首诗是歌行体,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 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咏雪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楚辞》中就有咏雪的诗句。在六朝诗歌中,写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从要求诗歌的比兴、 寄托出发,指责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诗,“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 已。”(《与元九书》)岑参的《白雪歌》,虽然描写了风雪,但不是嘲风 雪的,他通过写边地的风雪与苦寒来反映从军将士的边塞生活,既得体物赋 形之妙,又能情见乎辞,表现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 歌》比起喜尚形似,专意雕章琢句、纤细、佻巧的六朝咏雪诗,风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可以说是集六朝 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诗人一等。应当承认,六朝咏雪诗,在描绘雪 景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拟,把雪景写得很美:齐简 文帝的《咏雪诗》把雪比作“银砾”,有所谓“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 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 落树似飞花。”用连蝶拂草与飞花落树模写雪花的飘舞之状。吴均《咏雪》 诗用“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来比拟“微风”“细雪”;何逊《咏雪诗》 “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亲。若逐微风起,谁言 非玉尘。”将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尘”;刘孝绰的《对雪诗》“桂花 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与“柳絮”。但是岑参的这两句 诗,形象更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诗人通过细小 的局部点缀雪景,而是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 草折”,这里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 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 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 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 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就全诗而论,《白雪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写风,写雪, 写冰,写寒,处处扣紧边地的特点,用浓笔重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诗 的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就抓住了边地风 猛雪早的特点。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仿 佛听到塞风的怒吼;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 劲草搏斗的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 讶之情,一字一词的使用,均可看出诗人的功力。“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 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 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诗中写寒,则又是另一种手法,它通过胡裘、 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 护的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 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之物,又使人 觉得这种描写是真实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急管繁弦来演奏,添加了异乡的情调。 最后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余味曲包。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 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 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 倍觉新奇。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善于捕捉边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观,以粗犷的笔触,写阔大的景物。试看“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 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地自然现象的奇观,在中原地区是看 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写过的,可以说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经过岑参的艺 术创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参不仅把它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色彩很鲜 明。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 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 之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加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这就为他 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 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白雪歌》多次转 韵,有时二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它的转韵又随之转换诗中所描写的 画面,或一句一个画面,或两句一个画面,画面不断更迭。如首句写风,次 句便写雪,三、四句则以形象的比喻拟雪。前四句写外景,接着转写内景, 写军幕中的苦寒,继而又一转,转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外景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写饯送,又把远景拉回到辕门之内, 复又由内而外,又写严寒、冰雪、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这一幅幅的 鲜明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 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09-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09-19

浅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11-1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1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构特色1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题艺术特色分析08-22

经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