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时间:2023-06-14 16:05:29 泽滨 白居易 我要投稿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离离,生生不已。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草,每年枯萎一次繁荣一次。野火烧不完尽,除不了根,春风一吹,满血复活。草香传播很远,侵占了古道,晴空下翠绿的草接壤着荒凉的城市。再次送王孙公子离去,就像萋萋芳草一样时刻伴你远行,充溢着满怀离别情义。

  注释

  离离:草繁茂的样子。

  原:原野。

  远芳:蔓延的春草,一直伸向远方的古道。

  晴翠句:阳光照耀下的广阔绿野连接着荒城。

  王孙:贵族。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

  萋萋:繁盛的样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其诗作通俗易懂,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因编辑于唐穆宗长庆年间,遂以年号为诗集名。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当时白居易十六岁。此诗是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按当时考试的规定,凡是已经限定内容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其作法与咏物诗类似。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这一年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准备考试的士子都要拜谒名士为自己延誉,于是白居易也以诗作投献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见他太年轻,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但打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感叹说:“能作出这样的诗,住在哪里都很容易了。”白居易由此成名。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两句是照应题目中的“草”字。离离的古原之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个“一”字表达的是每年如此的配比之意,并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表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

  三、四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所描写的既是“原上草”的特点,又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典型象征,“野火”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进一步扩展,由抽象而具象。野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保留地下部分,第二年就会重新成长,蔓延扩散。“烧不尽”是一种壮烈的场面,强调毁灭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正因如此,再生的力量也同样显得更迅猛、更不可抑制。

  五、六句则照应题目中的“古原”,并以此引出“送别”的主题,“远芳、睛翠”都写草,是更为具体的形象。“远芳”是从嗅觉角度说明古原弥漫着青草芳香;“晴翠”是说绿草在阳光照耀下非常明亮。“侵、接”二字对应“又生”,再一次突出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古道、荒城”则对应着题目中的“古原”,虽然道路和古城是荒凉的,但滋生的青草却给了古原生机勃勃的活力。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春回大地、绿草如茵,在古原送别友人,一方面充满诗情画意,一方面又难免令人惆怅。最后两句中的“王孙”是用典,代指离别远行的朋友,原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是睹草思人,这里却是用萋萋芳草表示送别的离愁,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使“古原”、“草”、“送别”完美地结合成一整体。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精工典雅,对于命题诗来说,不但得体,而且情景交融,是“赋得体”中之绝唱。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相关文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07-26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02-10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10-28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3篇12-09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3篇)12-10

白居易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赏析03-0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鉴赏08-0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03-01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鉴赏02-2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