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刈麦阅课文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的作品,对于观刈麦阅课文要如何分析呢?下面来看看!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万,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作者是唐代的 ,字乐天,号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妇姑荷箪食( ) ⑵听其相顾言( )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参考答案:[来源》》》书摘阅读答案网]
1.D 2.D 3.(略)
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2分)
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3分)
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3分)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相关阅读练习
(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阅读练习二:
1.(2009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农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割庄稼的句子【 】,【 】这一冷一热,异曲同工,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2012湖南邵阳)比较《捕蛇者说》与《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捕蛇者说》把赋敛之毒和蛇之毒、乡邻的生活和蒋氏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阅课文分析】相关文章:
《观刈麦》白居易01-29
《观刈麦》诗词09-19
《观刈麦》古诗06-20
观刈麦白居易10-15
白居易 观刈麦10-28
观刈麦白居易古诗09-14
《观刈麦》古诗欣赏11-26
白居易观刈麦翻译06-02
白居易的诗《观刈麦》07-17
《观刈麦》古诗鉴赏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