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时间:2024-11-07 17:55:05 好文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实用14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实用14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2

  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1、太阳直射点的决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22、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3、地球自转的地理好处昼夜更替不一样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24、本初子午线0°经线,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透过陆地(实际)。

  26、东西方向的决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7、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28、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29、南北纬的决定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0、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3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4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5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6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练习题: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7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

  1. 路线

  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8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9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0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1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2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xx/10/31);中国13亿人口(20xx/1/6)。[记忆]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

  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3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4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6-02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3-04

高二地理知识点精选必修三03-04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必备]11-07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热门]11-07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2-19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14篇】06-02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2-19

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