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

时间:2024-06-28 18:35:2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同题仙游观

同题仙游观1

  原文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况,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

  《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2

  【原文】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 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

  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鳎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

  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

  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

  《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

  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3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同题仙游观》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同题仙游观》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闲:一本作“开”。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同题仙游观》鉴赏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同题仙游观4

  作品简介

  《同题仙游观》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作品原文

  同题仙游观⑴

  仙台初见五城楼⑵,风物凄凄宿雨收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⑷。

  疏松影落空坛静⑸,细草香闲小洞幽⑹。

  何用别寻方外去⑺,人间亦自有丹丘⑻。

  词句注释

  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

  ⑵仙台,高处的观景台。初:一作“下”。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zhēn)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⑸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⑹闲:一作“开”。

  ⑺方外:尘世以外,《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外者也,用丘游方之内者。”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⑻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白话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作者简介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久在军幕,其诗多为送别酬赠之作,颇负盛名。其诗风富丽华美,异于诸人。五律洗炼清丽,佳句迭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题僧房》、《送故人归鲁》为其名作。七律以技巧圆熟著称,《送客水路归陜》、《同题仙游观》等为大历七律佳构。古诗《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送孙泼赴云中》,气势沉雄,为大历边塞诗之名作。七绝则风华流丽,为中唐名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5卷,已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同题仙游观5

  [唐]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1】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

  【2】仙台:高处的观景台。

  【3】初:一作“下”。

  【4】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5】宿雨:隔宿的.雨。

  【6】砧(zhēn)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7】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8】闲:一作“开”。

  【9】方外:尘世以外,《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10】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作品赏析: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

同题仙游观6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作者: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除駕部郎中、知制誥,擢中書舍人卒。翃與錢起、盧綸輩號大曆十才子,爲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集五卷,今編詩三卷。

  注释:

  仙游观:《唐书。潘师正传》载:道家潘师正居于嵩山逍遥谷,高宗曾为召见他而令史官于逍遥谷口开一门,号“仙游门”。嗣后,此处道观辄称“仙游观”。仙游,言游于仙境。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二楼,以候神人。”此处指仙游观。

  宿雨:隔夜的雨。

  秦:嵩山一带属秦地。

  汉宫:指唐宫。

  砧: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坛:土筑的高台。道教徙佛教徙做法事或诵经时的.场所。

  方外:犹世外,言超然于世俗之外 。

  丹丘:指神仙居所,昼夜长明。

  赏析:

  此作描绘了诗人向往这样的仙境:山色连树,捣衣声声;松影婆娑,空坛清静;细草生香,小洞幽深。

同题仙游观7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译文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赏析

  此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8

  原文: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鳎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闲:一本作“开”。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赏析: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9

  原文:

  同题仙游观

  韩翃〔唐代〕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初见一作:下见)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报落凄清。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

  同题仙游雨:一本无“同”字。仙游雨: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雨。宿雨:隔宿的雨。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闲:一本作“开”。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鉴赏: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同题仙游观】相关文章:

观花灯11-30

观菊展11-24

三观是指哪三观呢02-29

观灯会作文01-09

[经典]观菊展作文01-24

观瀑的作文12-27

观舞龙作文12-06

观画展作文12-05

观冬泳作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