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苦奋斗的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艰苦奋斗的故事12篇(精品)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1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的一个展柜中,陈列着一面锈迹斑斑的老式花镜,普通的花镜后面是一段生死相守的凄美故事。
花镜的主人叫池煜华,他的丈夫叫李才莲。新婚三天后,李才莲就被组织安排任中共赣南行委青年干事,小夫妻俩从此聚少离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临行前,已经担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下这面镜子,送给妻子作为临别纪念,并深情地告诉她:“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这句话给了池煜华巨大的精神动力。自此一别,音讯杳无。池煜华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花镜之中,对镜梳妆,仿佛爱人就站在自己背后;夜深人静之时,她把情感挥洒在日记里,与爱人在笔尖对话。1949年,兴国解放,丈夫终未出现。池煜华坚信丈夫离别时的那句话,仍然苦苦等待,每天起床先到门口张望一下,站几分钟,然后慢慢转身,洗脸,摸索出丈夫留给自己的镜子细细梳头,直到青丝梳成白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经于1935年牺牲在瑞金。尽管如此,池煜华仍然忘不了丈夫的那句话,天天翘首期盼,直到生命尽头。20xx年,在苦苦等待了70多年后,池煜华去世,享年95岁。一诺千金,成就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2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3
20xx年10月7日,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一个大嘴巴小眼睛的蘑菇头男生,凭借其厚重中带着沧桑,沙哑中透着深情的嗓音,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军,让所有人见证了他追逐梦想创造的奇迹。他,就是李琦。
“)李琦生于1990年,是江苏徐州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小时候的李琦就有音乐天分,村里过节逢集常常会有草台班子吹拉弹唱,李琦常常流连其间,不由自主跟着音乐哼唱。
小学时,他的成绩不太好,长相也不出众,很多同学叫他丑小鸭。那时的李琦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发呆。他常在学校公告栏里看到歌唱比赛的海报,却没有报名的勇气。有一次,他躲在学校假山后唱歌,被一个陌生人听到,对方赞他唱得好,这给了他追梦的信心。小学毕业那年,李琦在同学的留言册上写道:希望你以后可以买到我的专辑。
20xx年,李琦走进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叩响通往梦想的`大门。进入大学后,李琦终日与琴声、歌声为伴。为了多练一会儿琴,他常常跟音乐学院琴房管理员王师傅“软磨硬泡”,以便“早进晚出”.作为校队的主唱,他一直理着一个蘑菇头,慢慢地,“蘑菇头”便成了他的称谓。
大一下学期,李琦到学校附近的酒吧应聘驻唱歌手,没想到老板还没考唱功便拒绝了他,“做歌手不单要歌好,还要养眼……”这让李琦极度沮丧。回到宿舍,舍友想听他唱歌。李琦白了对方一眼:“我这副尊容唱歌,你们听了会做噩梦!”“没有啊,你一唱歌就变成了发光体……”舍友笑答。听闻此言,李琦若有所悟:长相不是最重要的,人的身上有闪光点才重要。之后,他不再苦恼,用心唱歌。
20xx年12月,李琦参加“江苏师范大学第22届校十佳歌手大赛”,一举夺魁;20xx年7月,他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荣获流行类组银奖。梦想的道路,一直在他的脚下延伸。
大四毕业前,李琦萌生了在学校办一场个唱的想法。虽然成本不低,爸妈却一口答应了。于是,李琦成为学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演唱会的主角。从此,更多人认识了这个笑起来很阳光,一唱歌就闪光的蘑菇头男孩。
毕业之后,李琦依然每日苦练唱功。他相信,前方一定有机会在等待他。果然,《中国好声音》的导演组偶然从某网站上看到了一段李琦唱歌的视频,发现他音域宽广,便邀请他参赛。至此,命运为李琦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李琦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释放了出来,让世界为之惊艳。这个怀揣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蘑菇头男孩做到了,因为有梦想,他的人生便注定与众不同。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4
他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懦弱胆怯,多愁善感,总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父亲对他很不满意,觉得这不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具有的性格。父亲片面地认为,只有那些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坚强勇敢的人,将来才会有出息。为了把他培养成这样的人,父亲煞费苦心,拿着皮鞭把他从家里赶了出来,逼着他与人交往,让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刚开始,他很难过,试图去改变自己,做一个让父亲喜欢的好儿子。可是,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无论他怎么努力,始终无法战胜内心的怯弱,做到口若悬河,当机立断,英勇神武,奋不顾身。与其他同伴相比,他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段时间,他自卑到了极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父亲的严厉与粗暴非但没能改变他,反而令他更加恐惧与不安,变得比以前还要懦弱、胆小。在父亲一次次的伤害中,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承受与忍耐,也体会到了生活的痛苦与无奈。他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小心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生怕再受到任何的伤害。看到他这副没出息的尊容,父亲彻底失去了信心,索性不再管他,任他自生自灭。在父亲的眼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一个毫无前途可言的可怜虫。
就这样,在困惑与伤痛中,他一天天地长大成人,性格还是没有丝毫的变化,内向,怯弱,多愁善感。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非像父亲想象的那样无能,18岁时就考入了布拉格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把对生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孤僻忧郁的气质,难以排遣的孤独与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与恐惧,融入到小说之中,形成独特绚丽的风格,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他的《变形记》、《判决》、《城堡》等作品享誉全球,经久不衰,成为奥地利最富盛名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与探险者”.他就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弗兰兹?卡夫卡。
卡夫卡的成功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无法改变,比如,性格,容貌,高矮等,对于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当然也无法改变),更不要为此懊恼与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与其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不如去寻找一片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天地之宽,社会之大,只要你肯用心,无论你是一朵什么样的花,都会有一个完美的春天。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5
五朝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朝绘画大师。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6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7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一番霸业。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8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9
在井冈山、兴国和瑞金,至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歌。带有浓厚客家文化特征的民歌曲调优美,以鲜明的形象、新致的比兴、生动的语言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其中,《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流传在兴国的杰出作品。这首歌开头唱到:“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歌词直白,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等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中央苏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初次尝试。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生活极度困难。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大家都没有工资报酬,只发八两大米和一毛钱菜金的伙食费。1933年,有大约8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田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节省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节省三升米支援前方红军”的口号响遍苏区每个角落。
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成为了普遍的行动自觉,刘启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自己背米到机关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他老婆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他笑呵呵地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他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十二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革命的罪人”,因为他逢会必讲“十二分节俭”,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十二分节俭主席”。红军长征后,他带领游击队坚持斗争。在敌人重兵围剿下,游击队最后不得不分散突围。突围前,省委书记曾山把一个褡裢交给他保管,里面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这是江西省委的`全部活动经费。在突围中,刘启耀死里逃生,但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只好隐姓埋名,走村串寨,乞讨度日。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叫花子会是鼎鼎大名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位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乞丐居然腰缠万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刘启耀也分文未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党在吉安建立了新四军通讯处,刘启耀才把珍藏的巨款连同清单悉数交给了办事处负责人之一的贺怡,由贺怡转交给新四军总部。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10
一张题为《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的传单爆红网络,传单主人列出各项服务,打饭、补课、开锁……无所不能,还保证随叫随到。一时间,全能“奋斗哥”的声名在网络传开。
罗俊杰,华农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才步入大学不久的他,国庆时便想出了一个既可以服务同学又可以赚钱的项目。传单上,除了打饭、采购这些简单的事务,修理床柜、维修电器电路、开锁解锁、水管维修,甚至通下水道这样一些专业维修师傅才能做的事,罗俊杰也照单全收。
多样的服务,如何收费?打一次饭0.5元;补习一门课一次5元;自来水管维修一次5元;较贵的也仅是电脑维修,一次30元。罗俊杰推出的超低服务价,着实让不少网友大跌眼镜。罗俊杰说,目前已尝到“头啖汤”帮人送了一次桶装水,对方还来个讨价还价,最终赚得1元。罗俊杰怕生意好忙不过来,他还请了一名助手,派头十足。
对于他的这种创业方式,有人大赞他头脑好使,但也有不少人揶揄他的服务业务。“大面积的此类服务,会放任很多同学的惰性。”对此,华农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曾雅丽表示,大一新生就谈创业还为时过早,且这种形式的服务不叫创业,只能说是勤工助学。
但是有这样的'锻炼,同时又是自己的想法的人,在现实生活的社会一定会有很好的光明。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11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我选择了考研来实现我的人生梦想。我想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也许只为克服自己的惰性,也许只为证明自己还有梦想,也许人性深处不甘平凡的因子在牵引,我选择了在07年融入考研的大军。
07年,北京,炎热的夏天,我坐在暑期班的课堂上,听课,回家,复习。这一切看似单调、平淡的背后,却深藏着一颗狂热的心。
当我进入大学以后,相对于高中,学习明显松懈了,以为将来的工作也不会如读书这么辛苦了,直到一天,我看到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写的文章《天道酬勤》,我被深深震撼了,文章中写道: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繁荣的背后,都充满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启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当然,奋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时刻保持危机感,面对成绩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
卓越的华为一定是有卓越的领导者带领的,任正非总裁的话让我认识到人生没有驿站,只有不断进取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真的像自己认为的有多优秀,那也一定是过去的勤奋拼搏、而不是靠所谓的聪明和灵感得来的。我们高考时付出100%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进了理想的大学,但如果我们希望将来延续辉煌,但现在却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只愿付出80%或者是60%的努力,还以为自己会与众不同,将来能出人头地,那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梦想,只能是空想!
也许考研真的辛苦,但我想说,这一定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如果你有其它清晰的人生规划,那很好;但如果你只是怕辛苦而不考研,那我们的一生注定会在没有成就感的社会底端为生活琐事而烦恼和辛苦。因为贪图享受的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生存的空间。
其实一个人太轻松成功,反而没有什么意思,正如你的生命的高度都是到达金字塔的顶端,如果你是一只雄鹰,你只需瞬间就能完成你的全部人生使命,你可以想见这将是一个多么无聊的生命历程;但如果你是一只蜗牛,你用了一辈子在不断追求,虽然中途有过彷徨,有过绝望,但当你在塔顶看到和雄鹰一样的风景时,相信蜗牛的喜悦、满足和成就感一定是远非雄鹰所能比拟。
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年轻时的艰辛的过程会成为将来的无悔回忆。
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能上大学已经是自己生命的最高度了:
但在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段时间,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神,但人类是如此罪恶并滥用神权,以至于梵天——一切众生之父,决定应该剥夺人类所拥有的神性,并把它藏到人们永远也不会重新发现的地方,以免他们滥用它。
“我们将把它深埋于地下。”其它的神说道。“不,”梵天说,“因为人们会挖掘到地层深处并发现它。”“那么我们将把它沉于最深的海。”神们说道。“不,”梵天说,“因为人们会学潜水在海底发现它。”“我们将把它藏于最高的山上。”神们说。“不,”梵天说,“因为人类总有一天会爬上地球的每座山峰又会捕获到神性。”“那我们实在不知道应把它藏在哪儿,人类才不会发现。”这一小部分神说道。“我会告诉你们,”梵天说,“把它藏在人类自己身上,他们绝不会想到去那里寻找。”诸神赞成。
他们就这样做了,于是把“神性”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从那时起人类一直遍访世界,通过挖掘、潜水和攀登寻找那类似于神一样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却一直隐藏在他自己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神性的,这种神性就是梵天埋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种子,这具有成长的力量,具有使人能向往的那种力量。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在心灵里种下的是卑微的种子,他就只能收获卑微;而一个人种下的是高贵的种子,他就将收获高贵,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也许在你决定考研时还会听到很多风言风语,但人生惟一的失败就是不参与。正如在辅导班听课时,海文总裁张锐所说:欣赏你的人可以使你充满自信;批评你的人可以使你愈挫愈勇;伤害你的人可以使你更加坚强;疼惜你的人可以使你知道感恩;依赖你的人可以让你拥有能力;想依靠的对象可以让你歇歇脚……记住上面这段话,保持一颗开放、进取与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奋斗。
相信我们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艰苦奋斗的故事 篇12
很多人都是因为《非诚勿扰》,才认识了孟非。然而在众人瞩目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的辛酸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复读,可是学校看到他的高考成绩,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几个同伴含泪离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最终都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运工。而且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孟非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南京,决定继续学习。他选择了成人高考。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
1994年8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但是至少他可能会与记者搭上边于是就去报了名。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xx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xx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xx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照片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xx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
之后20xx年、20xx年、20xx年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这些节目,对于孟非来说,都是如鱼得水了。
《非诚勿扰》更是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
【艰苦奋斗的故事】相关文章:
艰苦奋斗的故事06-27
倡导八个作风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02-29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比本领故事06-03
狮子的故事06-08
背道而驰的故事04-27
自信的故事04-29
长辈的故事04-30
冰淇淋的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