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4-06-02 17:14:2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1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2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3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4

  1、地壳是由 组成的,岩石是由 组成的。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

  合而成的 或 ,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 的组成单元。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

  3、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 、 、 、 等。

  4、大理岩主要是由 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 、

  和 等组成的。

  5、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 岩、 岩和 岩三大类。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

  气体。

  6、岩浆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岩和 岩等。 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温度高、压力高,比较坚硬; 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 较多,它也被称为 岩。

  7、按沉积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 岩、 岩、 岩等。还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 岩。

  8、 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 和 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9、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 、 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 岩。例如石灰岩受热变成 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 岩。

  10、矿石的优劣用 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 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岩、 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11、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岩。它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 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 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 ,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 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 循环。

  12、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 ,按其能量,可分为 作用和 作用。 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 球内部的 ,它表现为 运动, 活动,

  作用等; 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 ,它表现为

  作用, 作用等。

  13、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 运动和 运动两种类型。

  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 ,形成巨大的 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 或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 或 ,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 运动为主, 运动为辅。

  14、全球岩石圈分为 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 的地带, 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15、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 、

  _________就是这样形成的。

  16、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 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 和 。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脉就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产生的。

  17、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 。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 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18、褶皱有 和 两种基本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 ,向斜常成为 或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 ,容易被侵蚀成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 ,不易被 ,反而成为山岭。

  19、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或 ,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 、 ,这叫做断层。

  20、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 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 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 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 。

  21、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2、 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3、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 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4、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 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 ;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 和 。

  25、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 、风蚀 等地貌。地表沙层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 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 等风积地貌。

  25、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 或盆地; 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6、海洋不仅是大气的 和 ,而且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 和能量的交换。

  27、 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 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 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线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进行。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 和 平原。

  28、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海岸带 相互作用。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研究海岸带 相互作用规律,制定 期的 管理政策。

  29、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 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

  所消耗的热量。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 的,但是,不同海区或者同一海区不同的季节的热量收支 平衡。

  30、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 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

  季高些, 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31、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 。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 。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一千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 状态。

  32、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 和 ,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

  33、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 、 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 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和 之差。 使海水浓缩, 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的盐度一般较 。例如,在 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34、 海位于 带,从陆地流入的淡水很少,蒸发又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达4.1%。 海有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蒸发又小,是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不超过1%。

  35、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 、 、 三种。 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 地震、 或 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6、潮汐是海水在 和 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 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 ,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

  3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 ,又叫海流。

  38、太阳、月球、地球成 时,为大潮;太阳、月球、地球成 时,为小潮。

  39、 和 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 海流。

  40、按成因,将洋流分为 流、 流和 流。

  41、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 。于是, 表层海水便经由 海峡流 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 层流 大西洋。

  42、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 流和 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 流,冷海水 ,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又是鱼类的饵料。

  43、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 ,叫做 流,它对沿岸地区起 、 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暖流,如果没有它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

  期。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 ,叫做 ,它对沿岸地区气候起 、 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44、 流和 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例如 渔场和日本的 渔场。

  45、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 ,加快 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

  46、陆地水的基本是 。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 和

  的储水量最大, 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但是它主要分布在 地区和 地区,目前人们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47、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 水资源和 水资源,

  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 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 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 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48、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 是最主要的补给。以河流补给为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 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 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9、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体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影响,河流流量变化与

  有密切的关系。

  50、修建水库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流量 变化的作用。

  5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循环。

  52、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 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53、人们运用 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 的人工经济林。

  54、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 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 层。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 、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 层。

  55、从赤道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 、 、 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 分布的植被带。

  56、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 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 来寻找水源, 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7、 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二氧化硫污染会对 造成伤害,但对 没有影响。

  58、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5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

  60、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于 ;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份来自 的作用。

  61、沉积岩多是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份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 、 等。陆地上 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分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62、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 气,可以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 大气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63、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过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 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界和 界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 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 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64、土壤是由 、 、 和 四种物质组成的。因此,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土壤中 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5、土壤的 特性,使它与气候一样,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 更新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 减退。

  66、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 和 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 植物的生长提供的可能性。而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加 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67、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 的积累过程,二是 的富集过程。

  68、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 ,它能释放土壤母质作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 ,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69、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 土,南方的 土等。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70、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它还体现在某一 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7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 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7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 带、

  带、 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 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7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 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 分布的规律。

  7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 的,差异性则是 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 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出现 性分布现象。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5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篇6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在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3)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

  (4)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识点03-17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05-29

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03-0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02-2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03-04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03-04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推荐】03-04

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03-25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