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14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2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3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练习题: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4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5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6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7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8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9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
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结构。
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①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2、调整产业结构
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①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②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③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④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烟除尘工作;B.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0
宇宙
空间和时间及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就是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中的天体多种多样,例如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像我们生活的地球这样的行星,以及地球的卫星月亮、拖着长尾的彗星、在夜空中划过一道光迹的流星等等。宇宙空间无边无际。我们常用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即光年(94605亿千米)来测量宇宙。随着天文望远镜和观测技术的提高,目前人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大约为360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银河系
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称银河系。在夏季晴朗的夜空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银白色的光带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像一条流经天空的长河,因而叫银河。它由20xx多亿颗恒星组成,其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它是一个旋涡结构的圆盘状星系,中央厚,越向边缘越薄,形状像铁饼。银河系的主体部分直径为7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5万光年。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3万光年的位置上绕中心运转,运转周期2.5亿年。
太阳系
由太阳及以太阳为中心、并受其引力控制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是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以它巨大的引力吸引着九大行星(依距日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约20xx颗)、卫星(约60多颗)、彗星(约1600多颗)及流行体等围绕它运动。太阳系的范围,估计最远可达45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根据人造卫星的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极半径为6356.8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体积约10832亿千米3,质量约为5.976×1027克,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千米2,其中70.8%是辽阔的海洋,其余为陆地。陆地上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众多地貌形态。海底有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等众多地貌形态。
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星球。地球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这是由地球的宇宙位置和它的特点决定的。距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受太阳光热的烘烤,它们表面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而距离太阳比地球远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接受的太阳热量甚少,异常寒冷,生命难以存活。质量比地球小得多的星体(水星、火星)吸引力也小,没有能力在自己周围控制住巨大而密集的大气圈。只有地球距太阳不远也不近,使地表能够得到和维持适合生物生存的热量,加上地球有液态水,又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些都为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1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
1. 路线
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2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xx/10/31);中国13亿人口(20xx/1/6)。[记忆]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
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3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14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相关文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3-04
高二地理知识点精选必修三03-04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2-19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2-19
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03-25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知识点7篇(荐)03-11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03-10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优秀[2篇]03-04
高二英语必修五会考知识点整理03-04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