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反思 推荐度:
- 《北京》教后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北京》反思15篇(精华)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反思1
教学要求:
1、把词语补充完整练习,背记并书写。
2、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体会字序的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进行词汇积累,丰富语言。
4、培养学生把握句子主要意思的能力。
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6、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7、习作练习。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一至四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掌握常见的四字的词语。
1、默读中独立完成,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填。
二、学生汇报,并订正。
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三、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1、读例子,体会字序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从中感受到什么)
自己写几组。
2、读给大家听。
3、进行缩写句子练习。
(1)学生读句子,独立完成。(2)学生反馈。(3)针对学生缩句的情况,采取对比的方法加以指导。(4)读缩写后的句子。
四、作业:
把一——四题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对于缩句的.练习,学生能找到句子的主干,但是往往是缩的不到家,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上,师生总结出方法,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此项练习。对于调换位置后,词语的意思不改变的这类的练习学生说出的较少,需要教师补充,有些词语不好判断意思是否相同。如:喜欢——欢喜上楼——楼上。
《北京》反思2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我要对本课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读了这一幅幅如此美丽的场景,你想说什么?”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去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去谈。没想到课堂上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 “去”心似箭,要“飞”到北京。我想把孩子们引导“我为家乡自豪”的道路上,马上问:“福清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更没想到学生都回答有出来 。难道是我们课件的如梦如幻,光影交错的'图片“迷”住了孩子的眼,是栩栩如生的文本“乱”了孩子的心?又是我的接下来的问题:“福清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搅”了孩子的思维?其实,我非常欣赏一句名言:“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贴近文本,利用文本进行引导,相信会有另一番效果:“同学们,其实咱们福清的夜景也是十分美丽。夜晚的江滨公园,五光十色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把公园装点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们爱家乡福清,我们爱首都北京,我们爱伟大的祖国。”如此一来,既从文本出发,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的美,用优美的语言去表现美的事物。教师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才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课文仅仅是例子,“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北京》反思3
艾青这首《下雪的早晨》是描写在一个下雪的清晨,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从字里行间无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热切希冀。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 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走近艾青”的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
(二)营造氛围,引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而又不乏学生自主选择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引导选择,让学生思维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我让为学生身临其境自读感悟。如: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三)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
(四)视听并重,开拓思维,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出示浓密的树林图片,让学生感受那郁郁苍苍、树影斑驳的环境美,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读第3小节时,通过图画引导,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课程讲完了,静下来慢慢思考,思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学生的反应,思考学生在课上对文章的理解和针对这种情况我需要把握的方向,进一步思考文中的意境和学生理解需要把握的要点。我想,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1.一、二小节表面看语言明快,但自始自终都在表露着诗人忧郁、压抑,渴望从烦恼中解脱获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学生并未完全体会出来。
2.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
《北京》反思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习“阅读链接”
·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反思5
《北京》教学反思本周的教学内容是祖国的首都---北京,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并结合北京的历史,历史上北京是著名的故都,并且成为我国的首都,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时分不开的,在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应该从经纬度,海陆,相对位置角度去分析,北京大致位于北纬40度,东经116度,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虽然位于内陆,但靠海比较近;战略位置比较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交通位置优越,对外联系方便(几条古代交通大道的交叉点,现在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国际航空港);北京的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地形平坦,西面和北面靠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附近河流众多,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京杭运河等,属于暖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不仅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举例说出,北京的名胜古迹,长城,明清故宫,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明十三陵等,四合院和胡同,牌楼等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首都,举例说明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事例。北京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重点的城市功能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环境保护,通过举例说明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城市内的环形加放射状的道路网络体系,地铁,首钢的搬迁等等,除此之外,北京在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注意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北京》反思6
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足够的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质数、合数与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关系,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主动探索构建了思维空间。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发现中领悟了研究数的方法,加深了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二、为学生积极互动创设足够的空间
通过对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凸现崭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应怎样分类才合理,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或拼摆、或画图、或在脑子里想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进行探究,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若要把个数相同的分成一类,那么无法进行分类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探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学生自己会发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获得质数的本质属性,在与质数的比较中,建立合数的概念。在这种数形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建构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
三、为学生体验数学创设足够的空间
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单纯地采取教师权威的方式迫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显然是不行的,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联系,这样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发展。在本节课上我利用生动的游戏,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外界教育信息的丰富多彩,加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少学生实际上对本课内容已经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学生能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等。课后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中了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过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学习的,尽管他们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层次的认识,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以体现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出对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老师又如何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究和开拓。
《北京》反思7
五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歌曲和距离他们比较近的歌曲最感兴趣,对于象《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民族歌曲兴趣不大。在上了五(5)、五(4)两个班级之后,我觉得用《珠穆朗玛》这首歌曲导入,学生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天路》导入,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通过谈话、说藏族话以及看藏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增进了学生对藏族的.了解。初听歌曲后我简要介绍歌曲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学生又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通过提问,在聆听中感受起伏的旋律象一条通往北京的金色大道,让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旋律的起伏以及一字多音,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藏族,表现歌曲的感情。多种形式的反复演唱帮助学生把握歌曲风格,达到有感情地演唱的目的。欣赏藏族舞蹈,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最后在歌唱、舞蹈和打击乐器的渲染中课堂气氛逐渐达到了高潮,虽然表演不是那么地道,但是同学们兴趣盎然,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这首歌最难的是最后一句“巴塘北京紧相连”的节奏不容易把握。因此前面的铺垫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藏族话“巴扎黑”时,顺带说出“唱啊跳啊巴扎黑”,很自然地过渡到“巴塘北京紧相连”这一句,较好地解决了难点。教学中,五(8)班我没有按这样的方式练习逐步推进,结果学生很难唱好,最后又回到前面再次学习,所以突破难点方法很重要。另外,在第一个班学习这首歌时,我的教学时间显得不够,原因是整节课教学节奏慢了一些,经过调整后,课堂紧凑了,也凸现了效果。
《北京》反思8
教学目标:
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10个生字,认读7个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自主识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解决生字。通过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说明了动物是通人性的。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写字技能及良好的写字习惯。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所学生字词语,乐于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3月28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学会6个生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能遵循汉字的书写原则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积累并运用词语,丰富语言,激发写话兴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和良好的习惯。
教学难点:正确、端正的写所学生字,养成良好的书写技能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动物是非常通人性的,只要你对他好,它也会回报你的。你听过那些有关动物和人类友好相处的故事?讲听。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正确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看准拼音读准字音,仍不认识的字问老师和同学。
2、读边标然段序号,用手势表示出,标错的改正过来。
3、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朋友,你能读准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你们读的真准!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快试一试。
4、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正确读课文。
5、练习正确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生练习读并扩词。
2、生结合笔顺各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3、交流记字方法。
指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或熟字换偏旁记忆字形。你还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介绍。
4、指导生字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自己描写一个字熟悉笔顺和间架结构。
(2)说说在写的过程中那一笔不好写,自己独立写一个。教师引导观察,修改。
(3)师范写,指导关键笔画及各部分的比例安排。
5、生写字,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读(卡片)生字词语。
2、读词抄写。
五、写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8、幸运的小海豹
散挣扎洗喂恩
第二课时(3月28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许多动物通人性,懂得爱护动物。学习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难点: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人与大自然、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读字词。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画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1)提问:“幸运”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
(第2自然段中“渔越收越紧,它感到危险了,想冲出去。但是它被渔裹着,怎么挣扎也不行。”要读出小海豹危险的处境。第3自然段中:丽莎立即跳进大海…….救起遍体鳞伤的小海豹……抱回家。第4自然段中“擦洗……喂养……健康…..小海豹被丽莎送回大海时,它望着丽莎不时地回头,依依不舍。”要边读边想象小海豹恋恋不舍的样子,读“依依不舍”语速稍慢,语调轻些。预设:体会喂养的意思(),感受到小女孩的爱心。体会依依不舍的意思,感受到小动物和人类之间建立的感情。第5自然段中“见到丽莎,它抬起前肢,啪啪啪地拍打,嘴里愉快地叫着,好象在感谢救命恩人……”要读出高兴的心情,语速稍快一些。“好象在感谢救命恩人……”稍慢,要留有想象的余地。)
(3):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像这样幸运的小海豹太少了,老师想请你们看一些图片,看后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出示捕杀海豹的图片
(4)师生交流谈谈观感。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回答问题,
(5)再说说这只小海豹为什么是幸运的。
4、结合你的体会再读读这课文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三、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生练习读并扩词。
恢复依舍
2、结合笔顺各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3、指导学生记忆字形:你还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介绍。
4、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自己描写一个字,说在写的过程中那一笔不好写。
5、自己独立写一个,注意位置和结构安排。
6、生写字,师巡视指导。师范写,指导关键笔画。
7、巩固:读读写写。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五、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再组词。
板书设计:
幸运的小海豹
看见——救起——照料——送回——感谢
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知道许多动物通人性,懂得要保护动物的道理,更能从直观感受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感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中的小海豹是幸运的.,还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小海豹是快乐的,有感情的,活泼的,知道自我保护的,能分辨好人坏人的……这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真的有自己的,他们在读中真的会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真的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不要羡慕人家的学生有多好,其实,我们的孩子同样能做到。
《北京》反思9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北京》反思10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反思11
这节课的中心问题就是:它们到底怎么睡觉的?这个问题是第一课时遗留下来的。第一课时学生看到题目就提出疑问:它们是谁呀?它们到底怎么睡觉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就能找到答案了。在第二课时就围绕着它们怎样睡觉来展开。
1.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生生交流。
既然知道了这些小动物是谁,紧接着就要分别学习它们睡觉的样子。因为介绍这4种动物应该是2个层次的,鸟、狗、马是第一层的,蝙蝠是第二层的,所以,我把前3种动物放在一起来讲。在教学突出体现学生是主体的观念,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睡觉的姿势,读相应的自然段,这样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当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赏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交流,使这种自读、自赏成为学生之间的共赏。
2.创设情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教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突破难点我创设了许多情境,比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让他们扮演小鸟,只有紧紧抓住树枝才能安稳地睡觉,从而可以把“紧紧”这个词语读得生动起来。在处理“一点儿动静”和“马上”这两个词语时同样是创设情境。在讲马睡觉的样子时,学生读完以后,老师就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提出问题:马为什么站着睡觉?它站着睡觉不累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这个环节之后,孩子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听起课来注意力十分集中。紧接着,还有一种动物怎么睡觉还不知道呢,从而学习蝙蝠睡觉的样。
在学习蝙蝠睡觉的样子时,有意地交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理解“最”,“这”这两个字的时候,让学生联系上文或是上句进行理解。其实是有意地训练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二年级就干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不会顾此失彼。
在生字学习环节,从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字如何占格,自己先说一说,然后来指导老师进行书写,学生自己书写的时候,要求尽量一次写好,不和橡皮做朋友。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设计上,为了使学生很容易地背诵第五自然段,我设计了先标一标有几句话,利于学生背诵不丢句子,但是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就更利于学生背诵了,而且还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应该巧妙地利用课上的生成问题,不要急于要答案,学生在回答“这”指的是什么的时候,有些迟疑,我引导孩子们看看上句,但是给的思考时间有些短,紧接着就说了“什么是其他动物办不到的”,这句话无疑是降低了难度,不利于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还有课的结尾我问孩子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有2个孩子提出“为什么动物睡觉的样子和人不一样呢?”时间关系我就说“课下我们一起来交流吧”,其实,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对他们进行多读课外书的教育。
对于“问题驱动”这样的课题,我还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上可能还很稚嫩,但是我会以此为契机来促进我的教学。
《北京》反思1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中间有人去过北京吗?
生:(摇头)没有。
师:那么我们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吗?
生:看过,北京真漂亮。
师:你能说出北京有名的地方吗?
生1:天安门
生2:万里长城
生3:水立方、鸟巢。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大家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北京更多更美的地方。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天安门。)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
整的话说出来。
生1: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高高飘扬。
生2:天安门前面有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地方?你能说一句完的话吗?
生:立交桥很漂亮,像画一样。
师:是啊,非常美,这就是北京新建的立交桥,桥的四周是工人叔叔设计建造的
花坛,远远望去,花坛和桥组合在一起就象是一幅图案。
认识生字:周、案
二、初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
师:听清任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巡回指导)。
师: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义,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你是
怎样记住生字的?
生1:我知道“碑”为什么是石字旁,因为墓碑都是用石头刻的。所以它是石字
旁。
生2:三个直在一起就是“矗”,矗立一定就是很高很直。
生3:门里加一个“活”就是“阔”。
……
三、感悟朗读
师: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在一年级时,学生就已开始给课文分清自然段,所以这个问题生很快就能
回 答)
师: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解释“首都”。
师:你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好吗?
(小手纷纷举起,于是整篇课文便可以开火车读完)
当一个男生读到“柏油马路”时,错把“柏”读成了“拍”,读完后。
师:请大家说一说他刚才读的课文,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立即有学生举手,指出了他读错的地方。并说出应该读“bái”。
师:板书 “柏”______
“拍”______
(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
师:大家都知道,提手旁的字与什么动作有关?
生:与手的动作有关。
师:读什么?能用它说出几个词吗?
生:读pāi,有拍手、拍球、拍打。
师:(点刚才读错的小男孩)那么你已经知道了你刚才是怎么错了的吗?
小男孩:我把木字旁看成了提手旁。
师:今天学的这一个“柏”字,大家猜一猜,会与什么有关?
生:与树有关,因为它是木字旁。
师:真聪明!它本来是一种树的名字:柏树,在这里是指一种用沥青和沙等材
料混合在一起铺成的很光滑的路面。我想大家以后再也不会弄错了。
师指导学生再欣赏“天安门”图片: 理解 “庄严”、宽阔等词语。
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理解“矗立”等词语。简介人民英雄纪
念碑。
师:用什么词可以替换“中央”、
生1:用“中间”。
生2:用“中心”。
师:“四周”能用别的词替换吗?
生:用“周围”可以替换。
师:书中说“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是什么样子?
生:我知道“川”是指“河流”,“息”就是停止。(课前所知)
师:(指导学生看图)想一想,桥上桥下的车多不多?就像什么在流动?
生1:多,多得就像河水在流动。
生2:哇!车多得就像一群群蚂蚁数不清啊!
师:你们见过川流不息的场面吗?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想了想)十月一日这一天,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师:真棒!(鼓掌)
(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后)
师:你们能说出北京的风景名胜吗?
生:故宫、天坛。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颐和园、万里长城……一起欣赏)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将来去北京了,可别忘了多拍一些北京风景照
片,带回来让大家欣赏哦!
教学反思:
北京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山里的孩子们对北京更是神往,谈话导入新课,激起孩子们对课文的兴趣,自觉走进文本。
对低年级,特别是山里的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多,教师范读课文非常重要,可以减轻学生阅读新课的困难。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字窍门,便于积累识字经验。每当学生朗读到位时,教师及时给于鼓励。
课堂上,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出现朗读错误时,如果只给他纠正一下就算了,不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就象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没有去掉病根,于是师板书“柏”和“拍”,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让学生真正改正错误,掌握正确方法。
学生对“川流不息”这一词语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如果要求学生只凭工具书理解词语,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对词语的理解就停留在词语的表面,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对词语所蕴涵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也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
本节课不足的是在欣赏北京风光时,资料还停留在图片上,有更多的音响效果好的资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北京》反思13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五、问题:
1、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2、生动有效的引导。
3、要让孩子写的充分: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4、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5、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北京》反思14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北京》反思15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思考,激发思维,快乐收获。
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直接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继而学习新知。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识,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
在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要担心学生出错。很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300.正可以利用这个题提醒学生计算时也会计算出0,所以这个题应该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
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知识点。
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
从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熟练,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继续提醒学生。
【《北京》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反思05-25
《北京》教后反思09-29
北京,北京作文12-15
老北京,老北京作文08-02
北京的作文07-29
在北京作文09-02
北京之旅11-08
在北京的日子02-27
北京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