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精选11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枫桥夜泊》听课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1
今天,市语文教研员王娜老师送课进校,用我们班的学生,该上课了,还不知道她到底要讲什么,她要上学生零预习的课?
终于,王老师在第三节快下课的时候来了,直接让把学生带到录播教室,原来,她要执教古诗《枫桥夜泊》,临时给学生发放课文纸。
全体语文教师带着满满的期待,认真地听。《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四十分钟的课堂很快过去了,我仍然感觉意犹未尽,这真的是唯美课堂,课上成这样,学生如何不喜欢语文,如何学不好语文。整理一下,我从王老师的课上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
一、整节课体现了基于标准的教学。
课堂三个环节,分别照应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个环节,读诗歌、背诗歌。第二个环节,理解诗意;第三个环节,悟诗情,巧拓展。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教方法”的理念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
这节课上教给学生的方法有:
1、读诗歌的'方法: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吟诵。其中重点指导了吟诵。
2、理解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结合图画、结合资料。
三、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每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比如诗意的理解,王老师让学生先说,自己掌握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做批注,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交流会还不理解的全班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整个过程,老师没有讲解一个字,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的。
四、以读代讲,注重积累
学生理解诗意后,王老师叙述,学生想象画面,学生看图画,
读对应的诗句,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分析。整节课,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读,各种形式的读,读得有层次,读的有提升,有效果。最后拓展环节,学生又诵读了很多表达愁思的诗句,以月为对象寄托愁思的,以钟声为对象寄托愁思的,学生在短短时间内记住了拓展的诗句,像陈润林,一分钟内背会了四句长短不一的诗句,真的不简单,学生的潜力无穷,这一切都归功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发、激励。
五、课首位照应,浑然一体,恍若天成
课从诵读歌词开始,在歌声中结课,当我们来到苏州,站在枫桥上时,我们会想起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2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抒发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吗?”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愁”,什么叫愁?(烦恼)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愁呢?他为什么发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噪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愈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寂寞。
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来,也就读出了张继这种深深的愁。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3
虽然冬去春刚来,寒意依然未能消退,万物依然未能复苏,但我的心在这萧瑟之中依然能静如止水。然而,自昨天上午观完师傅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品《枫桥夜泊》之后,我的心潭就被激荡起了一层层波澜,经久不息。于是,我不能静立,也不能安睡!留连的钟声始终在耳际间回响,曾被尘封的那些人、那些情始终在脑海里翻转,挥之不去,斩之不断。
对于《枫桥夜泊》,我也曾解读过,执教过,观看过;对于唐人张继,我也曾搜查过,印证过,讲解过;对于“愁眠”,我也曾沉思过,解析过,体验过。然而对于钟声,对于文化,我却未曾有过警觉,也未曾留过痕迹。师傅的《枫桥夜泊》给予我无比震撼的正是这千载之下依旧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和那已超越“文字”、“文学”层面的“文化”传承。
毫无疑问,师傅的课已达“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最高境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已成诗意语文之风格。也毫无疑问,师傅是举象造境、批文入情的绝顶高手。他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语,无不惟妙惟肖;课上的诗、乐、影像的运用、回环复沓的朗读、音乐声中的想像练笔,无不炉火纯青;一个个意象的的叠加整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毫无知觉中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诗歌中那空灵孤寂的愁就此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的内心深处。但,只以此断定这个大师级课品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评判未免太过于稚嫩。我确信:精准的“寻根”——文化传承,才理应是师傅《枫桥夜泊》的魅力所在。
“语文一定有文化基础;人类文化的传承,靠的是语文”、“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比没有文化意识要强得多,如果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就会把语文上得更深刻,更厚重,上得更富有感染力。”这是师傅王崧舟大师向奋战在语文教育界的同行们作出的精确导向,这也就是诗意语文的血脉所在——文化传承。然而,师傅的才情更是高人一筹。对于《枫桥夜泊》之文化传承的着力点,他绕过了常人所关注的“月落”或“愁眠”,目光出人意料地锁定在“钟声”之上。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超越,这也就是文化。
师傅是文化人,他教的就是文化。如师傅所言,《枫桥夜泊》正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一次朝圣。然而,师傅不只是站在“大地”上看语文,他是站在文化之巅发现了“钟声文化”的独创性,精准地开挖了《枫桥夜泊》之象征意义,赋予了《枫桥夜泊》真实的生命内涵。然而,大师的伟大,不仅如此,更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是,唐人张继的愁绪以及寒山寺钟声的抚慰恰恰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对于《枫桥夜泊》的设计与课堂演绎,师傅是以文化的时间意识为纵轴、以文化的意象符号为横轴,着眼于文化在“同一种心情”这一断面上的比较和还原,引导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的原点,去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审美精神和生命力量。一课下来,始终激荡着心灵的不只是落寞的张继,而是钟声,是千年之下寒山寺依旧悠悠的钟声,更是师傅带着大家一路经过的宋代陆游、明代高启、清代王士祯以及当代的陈小奇,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之千年文化啊!把诗放在了历史与文化语境的星空中来阐释,这也正是该课的厚重与丰满之原因所在。
“诗意语文,就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诗意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有融入到这条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我想,这正是《枫桥夜泊》这一课给予我的长鸣警钟,也应该是对广大语文教师对文化漠视的一种警醒吧!
观课已毕,而钟声依旧悠悠。放下杂乱的思绪,我的内心豁然开朗:感谢师傅,他给我带来的是一盏渔火让我的双眼得以温暖;他留下的一段真情,把我停泊在了文化的长河之中。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但我应该是得以登上了前行的客船吧!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4
在学习了《枫桥夜泊》之后,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夜景图,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而“江枫渔火对愁眠”则让人体会到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孤独与思考。最让我触动的是最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即便是在最寂静、最孤单的时候,也有着来自远方的声音给予安慰。
这启示我们在遇到困难或感到迷茫时,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周围的声音,或许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5
读完《枫桥夜泊》,我的思绪仿佛跟随诗人一起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张继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月光下的江面、飘荡的'小舟、远处传来的钟声……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尤其喜欢“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它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时,这首诗还让我意识到,虽然时代变迁,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面对困境时寻求心灵慰藉的需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枫桥夜泊》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连接古今情感的一座桥梁。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6
有幸聆听了xx老师讲授的《枫桥夜泊》一课,深受触动,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
一、优点
情境营造,入境悟情
教师在课堂伊始,通过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和精美的枫桥夜景图片展示,瞬间将学生带入了那个千年之前的秋夜情境之中。这种情境导入方式,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为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孤独、忧愁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适时地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张继,置身于枫桥之下,感受着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朗读指导,以读促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教师对朗读的重视和指导令人印象深刻。从初读诗歌时的正音识字,到精读过程中的节奏把握、语调轻重处理,教师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时,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应读得缓慢、低沉,以表现出秋夜的寂静与清冷;“江枫”“渔火”则可读得稍轻,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而“对愁眠”则要读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与苦闷,语调下沉且拖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配乐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逐渐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字词剖析,深入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对字词的精准理解是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授课教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如“愁眠”“夜半钟声”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愁眠”一词的探究,学生们理解了诗人因落第而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心境;而对于“夜半钟声”,教师不仅讲解了其在诗中的作用——打破夜的寂静,更引发了学生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如古代寺庙夜半敲钟的习俗以及钟声所蕴含的宗教意味等,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诗歌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拓展延伸。在讲解完《枫桥夜泊》后,教师引入了张继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其他诗作片段,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心境变化。此外,教师还介绍了一些与枫桥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后世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与引用,如寒山寺因这首诗而闻名遐迩,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墨宝等。这些拓展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喜爱,还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不足
学生主体地位略显不足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设计了一些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但总体上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空间相对有限。例如,在分析诗歌情感时,教师更多地是直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充分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意象、节奏等多个角度去自主发现和体会情感,使得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诗歌意象挖掘可更深入
《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如“月”“乌”“霜”“江枫”“渔火”“钟声”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意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意象的挖掘虽然有一定深度,但仍可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江枫”这一意象,除了简单提及它是江边的枫树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枫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如离别、愁绪等),以及在本诗中与“渔火”相对,所形成的色彩对比和视觉冲击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意象的运用之妙,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由于拓展延伸部分内容较多,导致时间分配略显紧张,在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反馈环节匆匆而过。例如,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根据诗歌意境创作一幅画并配以简短文字描述的练习,但由于时间有限,很多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也只是简单地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建议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和理解难点,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则在一旁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深入挖掘诗歌意象
针对诗歌意象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专门的意象分析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类整理,探讨每个意象的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深化,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知能力。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对于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取舍或精简,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反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反馈环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纠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7
近日,聆听了一堂精彩的《枫桥夜泊》课,让我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我对此次听课的详细反思。
一、亮点与收获
巧妙的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以一个富有悬念的问题开场:“在一个寂静的秋夜,一位诗人独自乘船来到枫桥之下,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瞬间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诗歌去寻找答案。紧接着,教师展示了一幅枫桥的夜景图,图中月落乌啼、江枫渔火,与诗中的景象相得益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注重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例如,在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仗手法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一些对仗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让学生明确对仗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等)。然后,让学生找出本句诗中的对仗之处,并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月落”对“江枫”、“乌啼”对“渔火”等对仗关系,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对仗手法来赏析诗歌,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联系生活实际,拉近与诗歌的距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比如,在讲解“愁眠”一词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或压力时难以入睡的经历,然后与诗人因落第而产生的愁绪进行对比和联想。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古诗中的情感遥不可及,而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在那个秋夜的孤独、忧愁与无奈,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汲取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多元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准确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还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例如,在学生对诗歌某一句的理解进行发言后,教师会说:“这位同学的理解很有深度,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补充吗?”这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此外,教师还对学生的朗读、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值得探讨之处
情感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
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但在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张继因落第而产生的愁绪可能相对较为困难,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科举考试在当时文人心中的重要性以及落第对他们人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愁绪之浓、之深。此外,除了体会诗人个人的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视野。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可更详实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教师对《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介绍相对简略,只是提到了诗人张继落第后途经枫桥。实际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当时的社会、文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枫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等。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然后教师再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补充,使学生能够在更丰富的背景知识下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文化价值。
教学环节的衔接可更流畅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不够流畅自然。例如,在从诗歌的意象分析过渡到情感体会时,教师的引导语有些突兀,学生在理解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换思维。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加注重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设计,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跟上教学节奏,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专注度。
三、改进方向与措施
深化情感教学
针对情感体验的不足,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情感渲染的环节。比如,让学生配乐朗诵诗歌,在朗诵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心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或者让学生分组表演诗歌中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补充科举制度等背景知识时,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或文人轶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丰富创作背景介绍
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枫桥夜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和汇报。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补充。例如,展示古代科举考场的图片、介绍一些因科举而改变命运或遭受挫折的文人故事,以及枫桥所在地区的文化古迹和历史变迁等,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涵提供有力的支撑。
优化教学环节衔接
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使其能够承上启下,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从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例如,在从意象分析过渡到情感体会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诗中这些意象的分析,仿佛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枫桥夜景。那么,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的情感吧。”通过这样的过渡语,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然地转换思维,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这堂《枫桥夜泊》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将借鉴其优点,改进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8
通过这次学习《枫桥夜泊》,我仿佛跟随张继的脚步,一起经历了那个寂静而又略带忧郁的夜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夜晚,在异乡或是孤独之时,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作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思考与感悟。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慰藉。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9
再次品味《枫桥夜泊》,我发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寓意。钟声作为时间流逝的象征,在这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客船则代表了漂泊不定的人生旅途。整首诗通过对特定场景的细腻刻画,传达了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无论身处何方,面对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同时,也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思考,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10
在这次关于《枫桥夜泊》的听课活动中,我收获颇丰,也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展现了诗人张继在旅途中的孤寂与愁思。以下是我听课后的几点反思:
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景图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描绘的场景之中。这让我意识到,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诗意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诗中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如张继的.生平经历、唐朝的科举制度等,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启示我,古诗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这节课中,教师多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甚至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句,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认识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跨学科融合的探索:教师还巧妙地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古诗教学中,如让学生根据诗意创作一幅画或编写一段旋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古诗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 11
在聆听《枫桥夜泊》的公开课后,我深受启发,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我基于这次听课经历的几点反思:
情感共鸣的激发:教师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诵,结合诗歌的背景讲解,成功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张继在夜泊枫桥时的孤独与愁绪。这让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情感共鸣是连接学生与诗人心灵的桥梁,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语言艺术的赏析:教师细致分析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视听结合,“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情景交融,让学生领略到了古诗语言的魅力。这提醒我,在古诗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思维拓展的训练: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直接意义,还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思考如果自己是张继,会在那样的夜晚写下怎样的诗句。这种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课堂上,教师强调了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古诗,更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综上所述,这次听课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枫桥夜泊》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的诗意03-01
《枫桥夜泊》说课03-14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03-02
【精品】《枫桥夜泊》教学实录03-13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03-08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08-10
(精华)枫桥夜泊的诗意3篇03-08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通用7篇)11-22
夜泊水村原文及赏析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