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合集10篇)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流程
师:今天的这一次上课经历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作家孙有田童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幅画面,那是怎样的?
生:夜晚,一位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
师:幸福已写在你的脸上了。
生:我看见那个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猜谜语。
师: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月光下,一位母亲在教着一个孩子知识。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师:月光下一对母子多么令人羡慕啊!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幅画面。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真深情啊!在你眼里美吗?美在哪里?
生:那么圆,把大地照得亮堂堂的。
师:清爽的美。
生:温馨的美。
生:幸福的美。
生:亲切的美。
生:自豪的美。
师:在这样的夜晚,有我们同学们说的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
师:在这样的.夏夜里,作者又想起了他妈妈为她唱的歌谣、童谣,又一次想起了母亲为他讲故事,说谜语。就让我们听听动人的歌谣
二、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歌谣部分。
师:自己读读这两首歌谣。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亮堂堂”也可以读成“亮tāngtāng”。
生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
生读“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用慧眼发现了这一段,说说母亲是怎么唱的?
生:深情地唱。
生:轻轻地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温馨的。
生:甜甜的。
师:和风——
生:凉爽的。
生:柔和的。
师:溪水——
生:流畅的。
生:清清的。
生:清凉的。
师:潺潺的。
师:轻轻的,柔柔的,充满深情,这深情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深情就是一个动作,你发现了吗?
生:“搂”。
师:这深情就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生读“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原来,母亲在唱歌谣中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意,暖暖的柔情啊!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从“芳香的音韵”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唱歌非常动听。
生:美妙的歌声。
生:声音十分悦耳。
师:一起读这段话。
师:你一定能像母亲这样吟唱了。
生读两首童谣。
师:真动听啊,不仅带来听觉的感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自己再读读,肯定也拨动了你的心弦。
师:这动听的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的爱。
师:你感受到了吗?
生:唱出了母亲天晚了还要洗衣裳。
师:唱出了母亲的勤劳,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勤劳。
生:唱出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
师:老师发现桐乡地图上画了高大的梧桐树,这也是桐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了解黄河故道,感悟母亲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母亲当时生活不好吗?过得怎么样?
生读“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第二个“长”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对歌谣的爱。
师:再读歌谣,肯定感受更深。
师:歌谣是一种声音,一种动作,还给孩子们什么?
生:这深情还是一种对儿子的希望。
师:再读句子。
师:母亲用歌谣还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呢?
生:勤劳。
生:故乡的爱。
生:智慧。
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生:对自己的爱。
生:天资聪颖。
3、指导学习童谣部分。
师: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
生:有趣的、幽默的风趣的。
师:读童谣,你觉得哪儿最有趣,读给大家听。
师:哪个最有趣?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
生:“老鼠啃锅沿”很有趣。
生:第三个。花狗的舌头不是花的呀!
生:第二个。老鼠只能这样了。
4、指导学习故事和谜语部分。
师:母亲不仅给我唱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读读第六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好奇的眼神。
生:高兴的模样。
生:感动,机会不容易。
师:再读第十节,说说母亲的一个“笑”字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生:母爱。
生:疼爱的笑。
生:亲情。
生:亲切。
师:带给我多少欢声笑语啊!母亲把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母亲用童谣、故事、谜语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生:知识。
生:勤劳之心。
生:幽默。
生:智慧。
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一颗善良的心。
5、学习课文最后自然段。
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故事和谜语对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的浓浓的情,浓浓的爱。
读一读,你会对这份情和这份爱有更深的感受。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然而,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
出示课件。
师: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我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小时候讲的童谣?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给我的爱?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使我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是怎样教育我的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月光下搂着我时的情景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您对我的期望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犯错时怎样责备我的吗?
师: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从课题中体会出什么了吗?
生:一份深情的爱。
生:母亲的爱是用月光传给我的。
生:月光下启蒙教育的辛苦。
生:母亲的用心良苦。
师:这月光充满着诗情,充满着智慧。这是一份充满诗情的爱,一份充满智慧的爱。多少年过去了,孙有田只要想起家乡,想起母亲,就会想起母亲带给他的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就好像回到了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好像回到了玉石雕像般的母亲的身边。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2
师:读课题,谁来?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这篇课文很长,有没有信心读好?
生:有
师:好,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遇到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学生:有
师:这里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点生读,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点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能读好吗?
学习“落”“混”
师:把“混沌”送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谁见过“混沌”这个词?
生:在《盘古开天地》中见过。
师:“混沌”这个词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迷迷糊糊看不清楚。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迷糊不明白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吗?
生:月光启蒙
师:你读了课文后,能提点有价值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唱歌谣?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生: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下面请你们用横线画出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部分。
师: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
点生读
师: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教师描述:暑热散去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洗去疲惫,在院子里搂着我,跟我唱起了歌谣。
学生欣赏
师;她用甜甜的嗓门为我唱起歌谣,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这情景一定十分美妙。
师:读读这段课文,读出美妙。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母亲的歌。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后谈感受。
生:她用天天的嗓音唱,非常美妙。
生:她用芳香的音韵唱。
师: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
生:不是真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非常美。
师: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
师:用心在朗读,感谢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好的生活送给了我们。我们接下来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师:在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三种中,你最喜欢哪种?
生:唱童谣
学生读
师:为什么喜欢童谣?
生:很风趣。
师:读来朗朗上口。
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拍拍手呀等。
学生读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第二首
师: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加幽默风趣。
生:你还喜欢哪首?
师:什么感受?
生:很优美
生:很神秘
师: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
生:不要批评的语气,要用爱抚的语气。
师:那么慈爱,想象一下母亲这时的动作神情。
生:讲故事这部分很生动。
师:是母亲的故事启迪了他。
师:玉石雕像怎么理解?
生:母亲的样子就像玉石雕像,这是一个比喻句。
学生读
师:就这样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迪。
学生练习写句子,配乐。
生:母亲把对月光的爱给了我。
生:母亲把童年的乐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
师:母亲把知识给了我,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
师总结布置作业。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3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蒙字。不要少写一横。
师:有谁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初学者学到入门的基本知识。
师:看来查过字典了。
师: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过些什么?
生:讲故事、唱歌谣,猜谜语、唱童谣
师:谁愿意来读母亲给我唱歌谣的部分。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
师:不仅读好了,而且有感情。有一些词语来读一读,出示:
亮堂堂
莲花落(是指民间的一种曲艺)
混沌
师:母亲讲故事、唱童谣的部分谁来读一读?
生:母亲累了,就给我讲
师:有个地方读错了。
生:抱个狐猫来哄我,还有偷油。
师出示:筛大米
齐读。
师:谁来读母亲给我猜谜语的部分。谁来读母亲的话,读来读我的话,谁来读旁白。
指读。
师:读得真有情趣,看来大家课前预习得非常认真,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夏夜。最后一个小节,我们一起读。
师:在这个小节中,又出现了启蒙这个词,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了启蒙的意思,现在这一段中,你从哪句话知道了启蒙的意思呢?
生:从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明白了启蒙这个词的意思。
师:那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生: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齐读。
生:是母亲是她那双勤劳的手,帮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
齐读。
生:月光下那些明快、风趣的民歌民谣,让我学会了
师:通过民歌民谣,让我学会了什么?
生:想象。
师:她还让我爱上了诗歌,飞向诗歌的王国。
齐读。
师:所以,作者说,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让感动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到底是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请大家读这一段。
学生配乐默读。
生:歌谣是动听的,歌谣是美好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在孩子眼里更觉得是美好的时刻。
师:这些动听的歌谣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为他吟唱的呢?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
齐读:夏季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
师:夜色这样的美,让作者感到这样的夜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下为我们吟唱着动听的歌谣。(板书:诗情)谁来读。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妈妈在洗衣服。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生:勤劳。
生:我仿佛看到月亮照到空中,妈妈在月光下把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齐读。
师:第二首歌谣请大家自己读,边读边体会,母亲是带着怎样的情感为我唱的。
生自读。
生:生活很苦,盖楼是他们的梦想,说明母亲渴望幸福。
生:这位母亲很渴望幸福,所以先盖西楼,再盖南楼。
生:我觉得她对童年的我抱着很大的希望的,所以说凤凰凤凰一摆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凤凰一样的。
师:是的,母亲用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吟唱着歌谣。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母亲是怎样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是怀着对作者的希望。
生:母亲是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唱歌谣的。
师:是啊。(板书:深情)母亲深情地唱着,她唱的家是怎样的。
生:美满的,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母亲对我十分的好。
生:我感到母亲十分爱我。
师:是的.,母亲带着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吟唱着歌谣。(板书:亲情)
师:在这样的月夜,母亲带着诗情,亲情,深情为我吟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
师:除了歌谣,母亲还为我吟唱了――
生:童谣。
师:这些童谣,大家自己读一遍。
生:我觉得这首歌好像一个有趣的故事,很押韵。
生:读起来很轻快。
生:我觉得就像在写小作者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小红孩
师:第二首歌,小老鼠,上灯台
第三首:毛娃哭
师:同学们想一想,母亲会用怎样的形式吟唱这些童谣呢?来试一试。
生:是为非常轻快的语调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生读第二首童谣。
生:我觉得第三首是用甜美的语言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生读第三首。
生:我想母亲可能会加上手势动作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第二首。
师:你加上动作就更生动了。
生:我觉得是带着可爱的童心去唱的。
生:还可以拍手,打着节奏来读。
师:你来试试。
生读第三首。
师:我们选择第二首,打着拍子来试试。
生齐读。
师:老师也想读,不过我想请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试一试。
师:现在,你就是母亲的儿子了,你愿意吗?现在妈妈要给你唱一首,你想不想听?
教师范读。
生:我觉得作为母亲很亲切。
生:我觉得母亲非常爱她的儿子。
生:我感觉母亲深爱着儿子。
生:我感到好温馨啊。
师:同学们,用你喜欢的形式来唱一唱这些童谣。
学生自己试。
师:这些童谣给作者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所以说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生读:母亲唱累了
师:民间民谣唱累了,就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师:朝吃的猜。
师:母亲用民歌民谣滋养着孩子的心田。
所以说――
生:母亲不识字给我送来点点浓郁的诗情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在母亲的启蒙下,孙友田从一位农村孩子成为一位诗人,而她的母亲,年迈体弱,再加上病魔的折磨,已失去了记忆,她看着作者深深地笑了,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他多么希望能唤起母亲的记忆啊,他多想说,
出示:妈妈,你可还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你可还记得,你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唱歌谣的时候吗?
师:是啊,这些作者是记得那么清晰。
生:他还会说,妈妈,你还记得,是你,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妈妈,你可还记得,在童年的夏夜,你给我讲的民间故事,民谣,给我猜的谜语。
生:妈妈,你还记得儿时那温馨的一幕吗?
生:妈妈,可还记得你是我的启蒙老师吗?
生:妈妈,你还记得儿时的事吗?
师:是啊,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其实,不管母亲是否记得,在作者心里,母亲永远像是一尊玉雕像那么神圣,又像明月,珍藏在作者心里。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5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给我启蒙的?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
师: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看,这就是那篱笆小院。(出示图片)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母亲搂着我,他们很温馨。
生:觉得月夜很柔美,他们后面虽然是茅草屋,但是很幸福。
师:让我们打开书,来读一读这段优美的文字,感受夏夜的美妙。(生齐读第一节)
师:有了月亮星星的陪伴,小院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出示: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指读、齐读
师:就在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月色中,母亲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想听吗?闭上眼,用心聆听
(放歌谣的音乐)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
生: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感觉很温馨
生:我觉得就像丝绸划过的感觉,很柔和
师:是啊,孙友田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文字:她用甜美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老师发现这里有个词用的很特别
生:是芳香,因为音韵是听到的,而芳香是闻到的。为什么说芳香的音韵呢?
生:我认为那是因为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动听,让人陶醉
师:真聪明,你是用心去听的。母亲的歌声那么动听让人陶醉,就像闻到了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语言文字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味道呢,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注意这样写。
师:那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谣对我也是启蒙呢?她到底通过歌谣还把什么给了我?快速默读第5节找找答案。
生:母亲通过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一边板书混沌一边问: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团模糊
师:那指哪里一团模糊呢?
生:就是指头脑里迷迷糊糊、不懂
师:对了,那用课题中一个字来解释就是——生接“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蒙里面不能少写一笔。那么豁然开朗换个词说就是——恍然大悟,边板书豁然开朗。这个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在月光下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就是月光启蒙。那么母亲把故乡的爱给了我,故乡的爱又包含了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故乡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吗?
生:清苦的生活
师:那是因为什么?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只长歌谣
师:第一堂课结束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长五谷,老师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答案,那是因为黄河泥沙沉积,常常改道,那留下的故道土地贫瘠,难以长出五谷,或者说要有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是作者没有抱怨,而是说——生齐: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有同学奇怪,歌谣怎么长出来呢?
生:这个长出来是指人们传唱
生:是指编出来
师:谁来编,这些歌谣从哪里长出来?从劳动人民的心里,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传唱,一代代,口口相传,今天母亲又把歌谣传给了我,其实传给我的岂止这些,透过歌谣,你还能品出什么呢?再轻轻吟诵歌谣。
生:我感觉这里的人很勤劳,晚上还在洗衣裳
生,我觉得他们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师:你能具体谈谈从哪里看出来吗
师:所以你们知道了吗,“故乡的爱”指什么?生活可以清苦,但心中不能没有那一轮明月,母亲就像那月光照亮我混沌的童心——所以作者感激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家乡的故道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呢。你听到了哪些故事?
生:我听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师:那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迪?
生,我学到了嫦娥善良,为了大家乐意牺牲自己的品质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故事?
生:我还听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神话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母亲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他的心田,所以他深情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神了,母亲也醉了,从哪个词看出来了?
生:“沉浸”
师: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仿佛成了一尊玉石雕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昨天下课时有人问了个问题:——母亲怎么会成了玉石雕像?
生:那是因为母亲冰清玉洁,在作者眼里非常美丽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内心
生:母亲很慈爱,仿佛女神
师,母亲慈爱圣洁,就像我心中的女神,这就是我的月光母亲!我们应该怀什么感情去读好这句话?——生:崇敬
齐读
这时母亲又唱起了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带到人间,自由读读这些童谣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的,你怎么会这么读呢
生:我觉得很有节奏
师: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
生:喜欢,因为童谣很有趣,很明快
师:那你们觉得怎么读有趣呢?
生:可以拍手,跺脚还可以表演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
(全班自由朗读,气氛很热闹)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
母亲用这些明快风趣含蓄的童谣给了——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孩子们,夜深了,你听了这么多,该睡了吧?(暗示一个孩子)
生:不,我还不想睡觉呢
师:那你还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猜谜语
师:你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歪着头想了一会
师笑着说:你真笨,是咱们种的花生呀
师;你生气吗?说你笨呢
生:我不生气,因为我知道妈妈是说着玩呢
师:我们也感觉到了流淌在母子间浓浓的深情。孩子们,今晚你听了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生:我懂得了要勤劳乐观,我学会了想象----
师:母亲不识字,但他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里无数遍感激地说——引读最后一节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一名煤矿诗人,他白天辛勤工作,晚上热情创作,他用诗表达他对爱的理解
出示《黑土地》片段及“我是煤我要燃烧”
你能寻找到母亲当年启蒙的影子吗
生:我读出了他愿意奉献自己的思想,这是母亲当年教给他的爱
生:我读出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师引导朗读好这句诗
(出示母亲年轻与年老对照的图片)
师:如今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岁月带走了母亲的美丽容颜,带走了母亲的甜美嗓音,甚至带走了她的记忆,她不再记得我是谁,不再记得我的童年往事,可我仍然想付在母亲膝前,深情地告诉她:母亲,您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您——引读最后一节,自然改变人称()配乐《母亲》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一样平凡而伟大,她们默默奉献,让我们把最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贴在她的床头,因为爱是需要表达的。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6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副画面呢?
师: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吗?(是)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师点击)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师板书)
二、新授
(一)找中心句质疑,读歌童谣部分。
(导入)师:当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说是吗?不知道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
生:诗人。(师板书)
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生读最后一句)
师:你为什么读这句话呢?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二)指导学习歌谣部分。(找读法→学吟唱→明道理)
师:(出示歌谣)问:谁先来读读看?
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师:到底该怎么读呢?书上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
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的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点击)(再轻一点)
很好!一齐读这个词,再读!
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
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深情地!
师:是什么让母亲这样动情呢?(生:爱对民间文学的爱,对故乡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
指名(让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风)
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读)
师:现在知道该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
师:指名1,2(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
师:大家读得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谣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别忙着答应我,先跟着优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样?
师:好听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领大家唱。(如果有困难,老师可以做你的搭档,咱俩一起来试试)
过渡:同学们,这优美的歌谣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你们也听出来了吗?
(机动环节):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启发):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谁打开楼门洗衣裳?白天劳动,晚上还洗衣裳,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她唱歌谣给我听,是希望——
师:那第二首呢?母亲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启发:这首歌谣的内容比较深奥,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是我和母亲现在的生活吗?他们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吗?)
师:是的。他们非常向往这样的美好生活。母亲吟唱的这些淳朴的歌谣,如月光一般无声地洒在我的心里,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当时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何等丰富,可是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三)黄河故道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那你不觉得奇怪吗?母亲这么勤劳,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
师:你刚才读的是这句话。(师点击)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字,第一个“长”,作什么讲呢?第二个“长”也作生长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产生、创作、编、流传是谁编了这些歌谣呢?
师:是的,千古黄河,凄凄古道,这片贫瘠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总是充满希望地播种,于是生生不息的.歌谣便从那片黄土地中孕育而出,像静静流淌的月光,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刚才我们一起吟唱了两首含蓄抒情的歌谣,让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文中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吧!
(四)教学童谣部分
师:(出示三首童谣)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1:有趣。(师:能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首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2:有节奏,清新,明快……
师:是的,我们学得诗歌也有这样的特点。你能不能选一首读读,让我们感受这种清新,明快的节奏。
师:还有谁能通过自己有创意的朗读,把童谣的幽默风趣的特点表现出来!(评价:你的朗读妙趣横生。你这么一读,嘿,节奏还真的出来了!)
师:刚才你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用手轻轻地打着节拍,我们不妨也来试试,有这个兴趣吗?
师:同学们,当你们在投入地读这几首童谣的时候,聪明的小脑袋里想到些什么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师:你们想得真妙!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这些民歌民谣,让我们联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有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一齐读。
师:这句话,现在理解了吗?
(五)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师:多少年过去了,每当作者想起了故乡,就会想到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读着这些民歌民谣,他就仿佛飞到了洒满月色的小院,飞到了月色里玉石雕像般的母亲的身旁。(1)大家想想看,母亲虽然不识字,在年幼的孙有田的眼里是怎样的?(2)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 (师作举手状)
(六)延伸,凸显母爱的主线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该是多么快乐呀。然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在写这篇文章是,母亲已经不再谈自己的往事,也不记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吗?(启发: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师评价:你想到母亲为我唱歌谣的内容,你联想到年轻聪慧的母亲,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回家给妈妈倒杯水,捶捶背,好不好?你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的母亲虽然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会讲神秘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但是她们正在默默地用自己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师板书:爱)老师不禁又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衷心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收获慰藉。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7
师:同学们,看看课题,……
自读课文。
师:有信心读好课文吗?这是第5自然段,有5个生字,谁能读好?
生:
师:“落”平时读——,这时读——
生:混沌 豁然开朗
师:你能根据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不长五谷,却出歌谣?
生: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他的孩子?
生:为什么本文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的?
师:一连串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明白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学生默读。
师: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
生:用诗歌。
师:是什么诗歌?
生:是童谣。
师:母亲是唱着歌摇启蒙我。(师板书:唱童谣)还有吗?
生:母亲还给我讲故事。
师:(板书:讲故事)还有什么?
生:猜谜语(师板书)
师:先从母亲给我的第一种启蒙方式开始。谁来读读母亲给我唱的歌谣。
生读第一首。
生读第二首。
师:多么美妙歌摇呀,想听听母亲是怎样吟唱这些歌摇的吗?闭眼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音乐起,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接着有女声唱歌摇的录音,师再继续读第三自然。)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母亲甜甜的歌谣。
生:我看到了月光下母亲搂着我的画面。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你们一定跟我一样,眼前有一份美妙的月夜图(书上插图)。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指名生读。
师:此时更美的是——母亲的歌声,在母亲怀里听歌声的那种感觉。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请你们谈谈体会。
生:很甜美很幸福。
生:芳香的音韵非常优美。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是芳香的音韵,你能回答吗?
生:有点比喻的感觉……
师:只能意会,不好言传。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所以用芳香来形容。
师:所以,就仿佛有——
生:香味绕在她身旁。
师:哦,不是真的花香,是沉静和陶醉的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生读。
师:感谢母亲用芳香的音韵,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生:充满了……
师:让我们用三种方式来……
生:读童谣。(读)
师:不错,三个生字,你才错两个。(众笑)
生:要抱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你就是孩子。(众笑)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来读。
师:你们来试一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读。
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
指名生读。
生:我想读第二首。(生读)
师:正是这些童谣,给我带来了快乐。还有什么展示方式?
生:猜谜语。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很神秘。
生: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师:母亲都说“你真笨”了,怎么还能感受到爱?
生:
师:真是……如果将来当了他爸,一定比他妈……(众笑)
生:
师:
生:雕像
师: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生:月光照着母亲,让作者感觉到她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明白了,在月光下,她是那样的`——
生:美
生:圣洁
生:
师:……面对着玉石雕像一样的母亲,你心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课件: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在音乐声中写。
生:母亲把爱和知识伴着月光给了我。
生:
师:不识字的母亲也许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但……不平凡的感动。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8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学生会齐读课文
2.我们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一定浮现了一幅画面。
学生说:我想像到一个宁静的夜晚……(非常能说的一个孩子)
老师点评;幸福都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了
学生说:我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地面,一位美丽的妈妈自爱给孩子讲故事。
(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宁静的夜晚上有很多繁星,……
3.同学们,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二、新授
1.出示图片、音乐,和相关的文字。教师范读: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1)指名读;学生读得很好
(2)同学们,这样的景象美吗、美在哪些地方呢?
(3)师生交流
(4)说得真好,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5)在这美妙的夏夜里,作者再次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母亲给自己唱的歌谣,讲的故事。
2.自读两则歌谣
(1)自读――指名读
这里的亮堂堂可以读第一声,再指名读――接着再读第二首
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看谁有一双慧眼。
学生说:她用甜甜的嗓音……她又是怎样唱歌谣的呢?
学生说:飘满她唱歌的声音,请你读读这句话。
学生说,我从芳香的音韵和立即看出母亲唱歌是非常好听的,
学生说:我从吟唱这个词语看出,妈妈唱歌很好听
母亲的声音就像这三月的风,又像小溪的声音……谁来读读这一段呢?
学生读,读得并不好。
(2)老师没有点评,只是说:母亲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我请两个同学再来读一读母亲吟唱的歌谣,一定更有感觉了。
教师点评
再请两位学生进行朗读
(3)这歌谣拨动了作者的心田,她拨动了你的心弦了吗?自己读读
学生读――师生交流――说明母亲的勤劳,母亲的快乐,美好的祝福,唱出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现在的日子怎样啊?
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
体会: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第二个“长”字体会到什么?
我们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话:“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读――母亲还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师生交流:把想像的翅膀给了我;
完成填空题: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同学们,歌谣是含蓄的,母亲除了给我唱歌谣之外,还有给我唱童谣呢,童谣是幽默、风趣的。自己读童谣,说说哪里最有趣,告诉我们。
(1)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啊?
学生说:
母亲不仅给我唱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谜语。
4.谁来读读这段话?
(1)学生读
(2)这一个镜子,让你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说:看到了嫦娥,看到孩子一边天,看到他幸福的样子。
(4)再请同学读
5.指名读讲谜语的段落。
(1)这一个母亲的“笑”字,又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说母亲用歌谣伴着月光,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母亲用 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同学们,其实母亲并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全部的爱给了我,识不识字都不重要了,关键是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把爱给了我。一起读读这一段话,看看我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是母亲用那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
教师语言过渡:(被删除的那部分教材)出示:幻灯,音乐,
同学们当泪流满面的我,当我在母亲耳边说:“母亲,你可曾记得……”(请学生跟着续写)
学生说:是您用勤劳的手打开文学的宝库;您可曾记得您为我演唱的歌谣吗?你可曾记得是您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故乡不会忘记母亲,我更不会忘记。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学生齐读)
7.同学们,让我们目光再回到这里:“月光启蒙”,你们又品味出了什么吗?
学生:母亲对我的爱
学生:那些童谣的美好回忆
学生:我体会到了启蒙的内涵
学生:月光不仅仅是月光,还有那些歌谣、故事、谜语带来的智慧
教师板书:母亲的爱中饱含“诗情”和“智慧”
电脑出示:母亲的歌谣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9
一、课前导入
师:(借班上课)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非常好!(笑)这节课,梁老师来给你们当教授。(笑)大家欢迎不欢迎?(齐答:欢迎!)欢迎怎么没有掌声?(热烈鼓掌)谢谢同学们!谢谢!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会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一个同学经两次提示,仍然背得结结巴巴,我赶紧请全班同学接着齐背。)
师:我相信这位同学平时背诵一定很流利的,可能因为今天后面的老师多,他心情太激动了,激动得说话都结结巴巴了。(笑)不过,下面还有许多机会,你可要好好表现表现。谁能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孙友田。(板书:孙友田)
师:孙友田是我们安徽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诗人,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老师,这位启蒙老师其实就是他的母亲——一位根本不识字的农村劳动妇女。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听配乐朗诵《月光启蒙》最后一自然段: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好母亲呢?又是一位怎样的启蒙老师呢?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96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17 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师:“启蒙”什么意思?
生:启发、教育。
师: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请用“启蒙”造句。
生: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生: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王老师。
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妙答!老师都没有想到这样造句。正是解释课题的好机会。)
师:回答得真好!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鼓掌)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老师,月光也可以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月光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
师:课题不叫《母亲启蒙》,而叫《月光启蒙》,显得多么富有诗意啊。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首先使你的题目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可以像《月光启蒙》这样充满诗情画意。
二、学习课文
师: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大家注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讲了月光下母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学生开火车朗读,要求其他学生集体纠错。)
师:谢谢几位高手的朗读!(笑)请说说母子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竖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师:母亲为我唱起了什么歌谣?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这首歌谣赞美了妈妈勤劳、讲卫生。
师:不光是赞美妈妈,它赞美了所有的劳动人民,还让人感觉到劳动是快乐的。妈妈还唱了什么歌谣?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妈妈想带儿子飞到云南住大楼房。(笑)
师:古代有句话叫“凤凰非梧而不栖”,现在有句话叫“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凤凰象征着好运气、好兆头。那时候,农村住的都是土墙草屋,云南的瓦屋和楼是最理想的住所了。这首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我小时侯,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个理想早已实现了,人民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妈妈是怎样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母亲深情地唱着歌谣,她的声音甜甜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温暖柔和,像小溪的.流水潺潺悦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又像从遥远天边传来的天籁之音;听着这样的吟唱,我的心儿都醉了。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芳香是用鼻子闻。母亲唱歌谣,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令人陶醉,我感到特别芳香。
生:母亲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使作者的内心芳香四溢。
生: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好啊!“芳香的音韵”在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板书:通感)。通感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可以互相沟通,不分界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上的红苹果,我们就会自然地觉得这个苹果又香又甜,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视觉变成了味觉和嗅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一个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他把视觉想像成听觉,也是用了通感的修辞。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尝试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师:同学们,歌谣歌谣,当然要唱出来才好听,谁来唱唱这些歌谣?不会唱?我来唱一唱:“月亮出来亮堂堂……”(笑)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用你熟悉的儿歌旋律来唱一唱这两首歌谣,注意你是在寂静的月光下演唱,不要把全村的人和牛都吵醒了。(笑、自由唱一会儿、指名唱、鼓掌大笑)
师:谢谢两位“民间艺人”的精彩演唱!我们的教室里好像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笑)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这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呀。母亲怎么会唱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
生:(朗读第5自然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生:第一个意思是“生长”,第二个意思是“产生”。
师:回答正确,加一百分!(笑)前一个长的意思是“生长”。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常常改道。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之说,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上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难以生长庄稼。后一个长的意思是“产生”“流传”“创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们日子清苦,但是我们从不怨天尤人,我们世时代代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听的歌谣。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民谣童谣和谜语。
师:最后一句中的“混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早上吃的馄饨饺子什么的?(笑)
生: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师: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蒙童嘛。“豁然开朗”呢?
生:一下子明白了。
师: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我要像妈妈那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师:掌声鼓励一下!(鼓掌)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文化传承给了幼小的作者,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母亲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好的启蒙教育啊!唱完了歌谣,月光下的母亲,还怎样给我启蒙的?
生:讲故事。
师:讲什么故事的?
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师:嫦娥奔月、天河相会,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母亲讲得那么深情,说得那么神奇,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夜已经很深了。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什么?——
齐:一尊玉石雕像。
师: “玉石雕像”般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母亲是美丽、圣洁的。
师: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请同学们看插图,听朗读(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
师:天空是这样神奇,我们的人间生活也很有趣呀。童谣有什么特点?
生:幽默风趣。
师:童谣的语言特点是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幽默风趣。请三位同学分别演唱三段童谣,可以用手打节拍,看谁演唱得幽默风趣。(指名演唱,满堂大笑。)
师:(小结第一首)你看,勤劳的,吃干饭;懒惰的,啃锅沿。我似乎听到了小老鼠“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我似乎听到当母亲说起“小老鼠……”时,作者笑得好开心哦。
师:(小结第二首)多风趣的童谣呀!狸猫可是老鼠的天敌呀! “下不来——”声音要注意延长。
师:(小结第三首)多么幸福的毛娃呀,时时有人爱。
师:民谣童谣中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呀!正是这些风趣幽默的童谣让作者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启蒙教育啊。我也想到了一首妈妈教给我的童谣:“小扁头,上高楼,一块砖头砸到头,妈妈打,奶奶揉,哎哟乖乖小扁头!”(笑)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的土地上也“长”了许多有趣的民谣童谣呀,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生:打灯笼,照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生:一哭一笑,老猫上吊,猴子开门,屁股跌生疼。(笑)
生:缺牙巴,炒菜瓜,一炒炒到外婆家。(笑)
生:精屁股郎当,跑到杨庄,杨庄狗咬,爬起来就跑。(大笑)
生:(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民谣童谣还真不少呀,随便说说就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平时注意搜集整理。不要认为民谣童谣是下里巴人,它也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啊!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个小品——猜谜语。我演妈妈,谁上来演孙友田?(老师坐在凳子上,把学生搂在怀里。)
师:田田,你看,明月已至中天,夜已经很深了。咱们睡觉了吧。
生:不嘛,我没有瞌睡,妈妈再说一个谜语让我猜猜。
师:好吧,猜不出来就睡觉哦。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师:(指着学生嘴)朝吃的猜。(笑)
生:(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妈妈,我猜不出来。
师:(笑着指着学生脑袋)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笑、学生下)
三、感情升华
师:《月光启蒙》真是一曲母爱的赞歌!(板书:母爱)在作者的心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齐答:美妙的)。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我——(师指板书,生齐答: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这些启蒙教育有如春雨点点,润物无声,滋养着我幼小的心田,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时光如流水,伴着皎洁的月华,伴着母亲的爱,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当他再次回到老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听配乐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板书: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寓意为一轮明月,把所有的板书都包含在内。)(注: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师: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深情的、甜甜的、轻轻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在这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伟大无私,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只因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母爱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的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称心的衣服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她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添的白发……同学们,后天5月13日就是——(齐答:母亲节),这也是梁老师今天为什么来给你们上公开课的原因,我想把这节课当作母亲节的礼物献给我病逝的妈妈。母亲节这一天里,你们有什么打算呢?可以帮妈妈梳一次头、捶一次背、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一张贺卡上,母亲节那天意外地送给妈妈,我相信这一定是妈妈收到的非常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谁言——(生齐: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10
教材说明: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一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教学目标:
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一)
(放舒缓的音乐,营造月一样清纯的氛围)
师:(配乐 轻柔地)静静的夏夜,柔柔的风,天高云淡,朗月疏星,一位小男孩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我们继续欣赏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跟老师一起写题目。 (板书) 17 月光启蒙
师: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美读题目。
生1:(轻轻地) 月光——启蒙。
师:你的声音很甜美。
生2:(继续读)月光很有诗意,我想抒情地读。 ——月光启蒙。
师:我听出了诗情画意。
(二)
师:文章如诗如画,行云流水间洋溢着温馨,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月夜下静谧、祥和的氛围。
(学生积极举手,掷花选出三名同学上台朗读)
师:(转向上台的同学)你们知道任务吗?
生:把文章读得好像画儿一样美。
师:(转向台下的同学)放下书,你们的任务是享受画一样的文字,把眼前浮现的画面表达出来。
(配乐,三名同学深情地各读一段)
师: 读得怎么样?
生1:美极了,听了刘雅雯读第一部分,我仿佛看到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像水一样清,像玉一样纯。
生2:我仿佛听到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生3:我仿佛沉浸在柔美的月色中,耳边萦绕着有趣的歌谣。
师:他们读得动情,你们表达得入情,让我们把美好的画面再回归到如诗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打开书,从第一段找出中心句。
生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2:我感觉不对,应该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因为他说的那一句只写启蒙的时间,没有像这句点出母亲给我启蒙。
师:你分析得很巧妙,我们围绕这句话学习第一段,先理解两个重点词。
生:“混沌”是蒙昧无知。“豁然开朗”是一下子明白了,而且照应了题目中的“启蒙”。
师:(追问)这一句提到哪些事物给了作者启蒙?
生:我的启蒙中有母亲,母亲唱的歌谣,母亲的感情,还有能给人幻想的月光。
师:在前文找出给我启蒙情境的'句子读一读。
生:“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句话说当时环境给我印象很深。
师:印象深的还有什么?
生:母亲和童谣。
师:对,孙友田忆起故乡时“夏夜——月光——母亲——童谣”永远定格在脑海中,(板:月色柔和 母亲 夏夜 歌谣)谁愿意读读这样的场景?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话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母亲很勤快,又干净,还会教育孩子。
师:你喜欢这位母亲?
生:特别喜欢,做孩子的真幸福。
师:听着歌谣就更幸福了。
生:(读两首歌谣)
师: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唱歌谣?
生:姥姥会唱,姥姥的母亲会唱,故乡人爱歌谣、爱故乡、爱故土,这是一种乡情的传递。(板:故乡)
师:你感悟得很透彻呀,那传递的是什么?是知识吗?
生1:不是知识,是传教孩子要勤劳、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2:这不是知识但胜似知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你补充得太有水平了。
母亲的声音很好听,(示范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你们也喜欢读吗?
生1:(使劲儿地点头)是,我想读。 (深情地朗读)
生2:(轻轻的朗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你还联想到母亲声音有什么特点吗?
生1:柔柔地——
生2:绵绵地——
生3:悠悠地——
生4:醇醇地——
生5:纯纯地——
……
师:真是些柔情的诗人呀!奖励你们一件礼物吧。
(出示小黑板)
一首小诗送给你们,是我改编的,把句子的格式做了改动。
生:(读)她深情地吟唱
轻轻地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
师:可还没完成,小组合作帮我把后面的补完,好吗?
(生兴趣浓厚,读着、念着、改着)
师:(巡视、询问)找两个同学在小黑板补全,并汇报结果。
小组1:柔柔地
像飞扬的流苏
像飘逸的丝带
师:我醉得仿佛站不住了。
小组2:醇醇地
像陈封的茅台
像雨后的龙井
师:棒极了。
小组3:绵绵地
像春日的小雨
像婴儿的双颊
师:你调动了触觉器官,想象好丰富呀!
小组4:悠悠地
像委婉的笛声
像清爽的笑声
师:又一位诗人。
小组5:暖暖地
像冬日的阳光
像赏识的美言
师:现在,教室里每一个分子粒都是一首诗了,每一位同学都是大诗人了,我们加上题目,读一读。
生:题目可以是《爱之声》。
(美美地齐读)
师:哦!母亲不识字,却留给我诗一般的语言,给我浓厚的文学熏陶。月夜里我和母亲都不愿离去……自由放声读第二部分,谈谈你感兴趣的地方。
(放声、高兴地朗读。教室里书声琅琅,宽松、融洽。)
生1:我喜欢这些童谣,因为它们风趣幽默。
生2:母亲给我讲故事时,夜空成了神话世界,在母亲心里故事引人入胜,作者想象丰富。
生3:(忙着补充)母亲讲得如痴如醉,讲得很好。
生4:(争辩)不是,母亲不识字。
生5:不识字但前文说很聪颖。
师:作者回忆得只是一个晚上的启蒙,实际母亲天天这样做,在作者的记忆里,夜空到底意味着什么?
(沉思好久……)
生:夜空里有母亲的音容笑貌,有母亲的爱,有美好的童年。
师:对,是美好的一切,美好的月光,美好的童谣,美好的童年,还有美好的乡情。(板:美好)
(三)
师:故乡、母亲、月光、歌谣是我记忆深处的,当作者离开故乡多年后返乡看望母亲时,他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1:感谢母亲从小抚养我长大,给我教育。
生2:妈妈,您的歌谣童谣让我一生受益匪浅,我感谢您从小为我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这两位同学让我看到了民族的精髓—— 他们提的最多的——
生:感谢。
师:好,要记住感恩母亲。 (板:感恩)
生3:我在预习时,看到孙友田的原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母亲没有了记忆,只是对我笑……”我读了特别难过,我想作者会说:母亲,您忘记了,但我却忘不了您的歌谣,忘不了您甜甜的嗓音,忘不了故乡的明月。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善良,学会了感动。
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感恩的心,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收获。
(集体深情朗读)
生1:这一段总结了全文。
生2:是母亲的启蒙让我找开了文学的大门,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四)
师:翻开你记忆的目录,讲讲你的启蒙故事。
生1:母亲天天给我讲《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既漂亮,又善良,我也想做白雪公主。
生2:母亲教我数数,数地上的石子儿,数天上的星星,她说让我做数清天上星星的第一人。
师:(赞许地)难怪你满脸豪气,原来心中装着这个远大的理想呀!
生3:妈妈告诉我,被石头绊了,不要打石头,那是自己不小心,是自己的责任。
师:(煽情地)听了你们的故事,我想起我的童年,我的母亲……
(配乐)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玩具很少。
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捡了一束别人遗弃的塑料花,拿回家里洗得干干净净,准备当玩具玩。
母亲见到后问:“哪儿来的?”
我说:“捡来的。”
“从哪里捡的放回哪儿去!”
母亲拿起塑料花拉着我走出家门。
我带路走在前头,心里满是疑惑;母亲走在后边,满是气愤。
原原本本地放回花束,按原路返回,此时,母亲在前头满是心酸,我在后边满是委屈。
回到家,母亲拿一个小板凳示意我坐下,告诉我: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包括捡来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要想拥有得靠自己努力。
长大后,我把“努力”进行到底。在一个春天,我做了老师;还是在一个春天,我做了母亲,我把“要想拥有就得自己努力”这几个字钉在墙上,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在中华大地上代代传承。
(五)
生:(沉浸在故事中)我也想写我的故事。
师:那课后调动你们所有情感细胞,蘸满爱去完成小片断——《启蒙故事》。
生:有信心地点头。
板 书:
17 月光启蒙 (略)
教 学 反 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感谢母亲“月光启蒙”,我也感谢《月光启蒙》,因为课文让我享受了一次流畅的教学过程。课堂上,我感觉到学生的投入,聆听了他们精彩的发言、优美的朗读,让我享受教学过程的同时,体验着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可教学永远是遗憾教学,我感觉课堂有明显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教学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教师应该对“对话”在备课中早有预设。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相当细致,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学生好多闪光处只浮于课堂,我没有有效追问,失去了好多契机。
2、“评价”问题。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我的评价语言缺少鼓励、激情。
3、“氛围”问题。月夜的光与色汩汩地如同母亲给予我的民歌民谣一同进入我的记忆,整堂课“启蒙”是内容,“月光”应是贯穿整堂课的氛围,我把握的不够足。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03-15
《月光曲》教学实录03-14
窦桂梅《月光曲》教学实录03-14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晓》教学实录03-06
前方教学实录03-07
《检阅》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