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4 23:29: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课堂实录

《论语》课堂实录1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论语》课堂实录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们心中的偶像是谁呢?

  生:我心中的偶像现在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唱的那么好,自己作词、作曲。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爱迪生。

  师:为什么?你举几个例子听听,爱迪生发明过什么?

  生:他发明过电灯、电话。

  师:电灯、电话,都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恐怕光明会推迟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就会生活在黑暗当中。他崇拜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生:我崇拜湖人队科比。

  师:科比?我不了解,你介绍一下?

  生:他是湖人队的—名猛将,算是后卫。

  师:他是什么明星?

  生:篮球明星。

  师:他崇拜科比。同学们,你们有的崇拜歌星,有的崇拜武术大师,有的崇拜发明家,有的崇拜著名的篮运动员。

  今天啊,孙老师推荐一位你们必须崇拜的人,谁呢?

  二、谈论孔子,聚集人物

  师:(板书:孔子)你了解孔子吗?为什么要崇拜孔子吗?你不了解他怎么崇拜他呢?

  生:因为孔子,55岁时就周游列国,他弟子有3000多人,他最出名的有79人,现在改成了 72人。

  师: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72位贤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要崇拜他。

  生: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没有孔子,就没有我们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崇拜孔子。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称之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孙老师从报纸上看到,1988年,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5个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研讨进入21世纪后怎么让我们全球人过得更好。最后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巴黎宣言》:“世界进入21世纪,要让全球的人过得更好。要到哪里寻找智慧呢?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你还了解哪些?

  生:孔子一生以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做人。

  师:说得真好!孔子呀,做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身上体现最明显的风度是五个字(出示5个手指,做手势)。温,温和。恭,恭敬。良,善良。俭,节俭。让,谦让。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正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和创始者,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孔子,崇拜孔子。从哪些渠道了解孔子呢?你们知道吗?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如孔子活到今天,就是2560岁,离我们这么遥远了,我们从什么渠道了解孔子呢?你说。

  生:我们是从《论语》这本书里了解孔子的。

  师:真好。《论语》这本书(手指电子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

  20xx年,我到英国去考察,住在旅馆里面,发现旅馆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一看是《圣经》。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本《圣经》是送给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几乎每个人都读《圣经》。西方有《圣经》,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圣经》呀?有!

  我告诉你们,《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读我们自己的“圣经”。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典礼”

  师:“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杏树下,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老师来给他们做重要的开学典礼。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向讲台,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脸色,看到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自己。于是,孔子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再次看看每位同学的眼神,只见有的同学脸上露出喜色,朝着孔子微微点头;有的同学眉头紧锁着,好像不明白他讲的什么道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向他的书房。等老师走了,他的弟子子贡、子路、颜回等就讨论起来了,刚才老师这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的开学典礼为什么只讲这三句话呢?我们今天就先来探讨孔子的这三句话,好不好?”子贡也问他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起。(电子屏幕出示三句话的字幕)

  生:(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请我们男同学起读一遍,“子曰,起。”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不懂的同桌讨论,想一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学们相互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的?谁来交流?(举手示意发言)

  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是,学习以后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第一句,这是他的理解。第二句呢?

  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师:“志同道合”这个词说得真好!第三句呢?你来。

  生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做法吗?

  师:说得真好!三句话理解的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子曰,起。”

  生:(齐声朗读)

  师:古代之学和我们今天之学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古代的学是怎么写得呢?(板书)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手,这二叉代表知识和智慧。一个长长的东西把下面遮住了,遮住的是谁呢?你们看看,下面像什么?像一个什么人?

  生:像一个在读书的人。

  师:像一个书童,一个孩童,一个儿童。孩子的头呀都是大大的,告诉我们什么呢?小孩子生下来,是有东西把他遮蔽着的,长长的东西把他盖住了,蒙蔽住了,所以我们讲小时候的儿童叫蒙童,小学教育叫启蒙教育。要教孩子们学什么呢?要教孩子们一只手伸出来去接受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一只手学着把盖着的东西掀掉,这就是古人之学 (一边指着板书抽象示意图做手势,一边讲解)。古人把学哪些东西都称之为学呢?你猜猜看?

  生:古人不仅学了知识,学习种树呀,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你不知道的,你去学,他都是学。

  师:生下来,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他的弟子子禽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里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很喜悦的。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是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他弟子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同桌讲讲,谁能说服谁。

  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觉得孔子说得对。因为学习完了就复习,这样考试的成绩就能提高,自己能够扎实地学到知识。

  生2:我的观点是孔子说得是对的,我们学习之后按时地温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生3:我的观点是认为孔子说得对。我们可以联系到一句话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温故之后,你就懂得第二层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学习之后的复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师:哎呀!(脸上略带笑意)这真是个小孔子。他把这句话和后面一句话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学习经常温习他很快乐呢?因为温故而知新,能够知道新的东西,能够做老师了,就是很快乐的。现在有些同学不停地做作业,你不感到是件苦恼的事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时候学完之后复习,是感觉挺辛苦的。

  师:(笑问道)为什么辛苦?

  生:因为要一遍一遍的复习,一直在很用心的学,所以觉得辛苦。

  师:他认为辛苦,他同意子禽的观点。你的观点呢?

  生: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是对的,你学会了知识在不断的温习中,得到了收获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自己想学,自己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就是很快乐的事。对不对呀?这里的“习”怎么解呢?有人知道吗? (电子屏幕上的光标点在“习”字下面)

  生:还可以说是预习。

  师:这里不是预习。学习过的东西再去温习它,练习它,操练它,实践它,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快乐在哪里呢?我们接下去看第二句。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赶来,就感到特别的快乐呢?说给我们听听看。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有共同话题,就可以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是很快乐的事。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生2:交流——些自己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的事情。

  生3:既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两人的习惯是一样的,他们交流的是同样的话题。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说习惯一样,是什么一样?

  生1: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生2:性格比较相同。

  师:还有什么相同?最重要的相同是什么相同?

  生3:他们的志向相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3:我叫赵润澜。

  师:好。讲起话来都波澜壮阔,与众不同。什么样的人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这样的人叫志同道合。这样的人从远方赶来,肯定是交流你们之间的学问,你们自己的理想,你们自己的人生感悟,你们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在一起交流啊,才叫“酒逢知己干杯少”啊!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师:把你们的快乐读出来。生:(再次齐声朗读)师:你看,学习不是很快乐的吗?等你有了学问之后,你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那么远的远方赶来和你交流。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要学习啊!学习是快乐的,他会给你带来朋友。第三句,女同学齐读。

  生:(女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呀,是比较难理解的是这个词,读什么?(电子大屏指光标点在字的下方)

  生:愠。

  师:“愠”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比较难懂。

  生1:我觉得“愠”是不生气的意思。

  师:那“不愠”呢?

  生1:“愠”是生气的意思。

  生2:我觉得“愠”是怨恨的意思。

  师:心中生气,心中怨恨。所以它是什么偏旁?(板书:愠)

  生:竖心旁。

  师:温习的“温”,三点水改为竖心旁。跟人的心情有关系,心中生气,心中怨恨别人,叫“愠”。和前面的“说”,同今天的“悦”,“喜悦”的“悦”,也是竖心旁。学习是个人的事,心中喜悦,都是反映人的心情的,所以竖心旁。

  哎呀!子禽又去问孔子:“老师,你整天叫我们学呀,学呀,我们学得有本事了,学了一身的学问了,可是人家不用我们,你到过多少个国家,游历了多少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还叫我们心中不生气,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气。”你同意谁的观点?

  生:(齐答)孔子。

  师:说说理由。

  生:最后一句“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不也是君子的做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就是君子的做法。

  师:如果生气呢?

  生:如果生气了就不是君子了。

  师:如果生气的话,就还没达到君子的境界。一个君子,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不生气,不怨恨,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历史上谁能做到?诸葛亮!当别人不了解他,他藏在卧龙冈,整天交友,读书非常快乐。你们不用我,我还是很快乐,当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出来辅助你刘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向往之,追求之。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快乐(板书:乐)。这三句话都是叫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生1:这三句话是叫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师:说得好!(竖起大拇指)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生3:我觉得叫我们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生4:叫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师:正直的,快乐的,乐观的人。孔子作为—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快乐的君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地体会体会。

  生:(放开声各自背诵、并齐声背诵)

  师: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孔子三句话都很精炼。

  师:精炼!(语气重)这是孔子语言的一大特点。你真了不起,你能看出精练,我能看出你内心思想精辟!精练,真棒!(竖起大拇指夸奖)一句话顶一百句,这就是孔子的语言。

  生2:不仅精炼,虽然字很少,道理却很深。

  师:非常少的字,说了非常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经典的语言。太棒了,请坐!(竖起大拇指表扬)

  生3:孔子的语言很押韵。

  师:(略带欣喜)呀?!你从哪里能看出押韵?

  生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你真了不起呀!你有一双特别的耳朵,难怪耳朵这么大,他的耳朵听出声音来了(场下略带笑声)。“说乎、乐乎、君子乎”,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你的乐感特好,你读给大家听听看,把这个押韵读出来。

  生3:(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多好啊!有音乐感。孔子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生1:孔子的语言叫对仗,琅琅上口,很容易记住。

  师:从哪里能看出对仗呢?

  生1:“学而时习之,朋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以及他的结尾“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语言的特点。“不亦……乎”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君子吗?都是什么句式?反问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语言多么富有文彩,读起来特别容易记住,你发现还有什么特点?

  生2:孔子的语言结尾常常加上“乎”“也”等等。

  师: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语气词,“啊,喃,呢”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比如,你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加了一个“吗”,感情加重了。所以《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语言很有生命力哦!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把孔子的语言一起读出来。

  四、对话交流,体悟“学习之道”

  师:是呀,孔子的开学典礼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 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球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中国的“圣经”呢!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始了,他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来给他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人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 (板书: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嘛的呢?都来向我求学的,都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5句话。(电子大屏上显示课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引读每句,“子曰:……。”)

  生:(每句跟着学读)

  师:这5句话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道理”来讲的。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俯下身子谦和地,小声地问同学)你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学习之道”吗?

  生1:我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理解。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们班有49个同学,48个同学都是我的老师,各有各的优点,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掉自身的缺点。

  师: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名字再一次告诉大家。

  生1:我叫赵润澜。

  师:润澜,润澜,当代的孔子,小孔子。(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这叫三人行。润澜,他叫什么名字?(指着其中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查博诚。

  师:他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以做为你的老师?

  生1: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

  师: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对呀?

  生1:是的。

  师:他叫什么名字?(又指着另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缪景昊。他的奥数学得非常的好,有一股钻研的精神。

  师:奥数好,有股钻研精神,这一点可以做你的老师?

  生1:是的。

  师:他们身上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呢?有没有“不善者”值得你反省和改正的呢?

  生1:我觉得缪景昊,有一点调皮,这点我有时也调皮。

  师:这一点要“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呢?

  生1:查博诚有时候粗心大意,我有时候也会。

  师:她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优点和缺点,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板书:择)润澜,当代的小孔子,掌声送给他们。(同学们齐鼓掌)

  师:真好!对孔子的语言领会的那么深刻。我们把润澜有体会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润澜对这句话有感受,你对哪句话有感受呢?

  生2:我对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受。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2:学习了不思考那我不就危险了吗?思考了不学习,脑袋也危险了。

  师:“罔”是什么意思?

  生2:迷罔。

  师:迷罔,糊涂,学习了但你不思考,那不就稀里糊涂吗?只思考不学习,你的脑子变得怎么样了?

  生2:变得危险。

  师:为什么只思考不学习就变得危险了呢?

  生2:我们会容易受骗。

  师:整天在家想啊,踱过来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转过去也在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整天在思考天掉下来怎么办?你们说天会掉下来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叫杞人忧天。为什么他会担心天会掉下来呢?因为他没有知识,他不学习,对不对?所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危险了,就会杞人忧天。学和思要结合,缺一不可。(板书:思)

  生:我对最后一句话有感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子贡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你是天才吗?孔子说道:非也,非也,不是,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好古”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古代的文化。

  师:“敏以求之”呢?

  生:敏捷而勤奋地学习。

  师:子贡懂了,原来他的老师“好古”(板书: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还是好“今”呢?(板书:今)是喜欢古代的还是喜欢现代的呢?你们讨论,同桌交流一下。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认为两个都要喜欢。

  师:请讲理由。

  生1: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适应现代的。

  师:他和孔子一样的,(笑声)经典、精辟。要了解古代,要喜欢现代。给当代孔子来点掌声。

  生2:古代人说的话听起来有韵味,不学习古代的只了解现代的,感觉你是喜新厌旧的人。

  生3:要“好古”,古代文化是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过历史风霜的,是不朽的东西,所以要“好古”。

  师: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全是精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考验,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生4:古代人说话是有哲理的,把古代的哲理放在现代来用的话,能使科学发达。

  生5:我好“今”,但也好“古”。“好古”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现代的人有些没礼貌。我“好今”,就是要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做一个既有礼仪,又有知识的现代人。

  生6:我们通过古代的文学作品,了解许多古人的经验。也要“好今”,我们要与时俱进。

  师:既以史为鉴,还要与时俱进,向前进,真好!当代的君子。为什么孔子那么“好古”呢?因为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在古代周王朝的时候人们道德高尚,文明礼仪。到春秋时期,人心变坏了,道德沦丧了,在那个年代孔子喜欢周王朝大统时代有文化有礼仪的好时代。我们今天的人既要“好古”又要“好今”。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你还喜欢哪句呢?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到知识要温习一下,才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师:你可以举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例子吗?

  生: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好好的复习,一边复习,一边还可以理解老师没有讲解到的知识。

  师: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领略到新的知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你呀也可以做教师了。(笑着和同学握手)

  生: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部分句子,今后还要学更多的《论语》,当我们学过《论语》之后,还要学《论语》更多的道理。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论语》,今天我们再学叫“温故”。小的时候我们学过的知识,到了大学之后再去学,这叫“温故而知新”。这样,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学习的道理还要不断地温习(板书:温)。把剩下的最后一句读一下。

  生:(齐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师:你们尝试“不耻下问”。

  生1:“是以谓之文也”的“谓”是什么意思?

  师:“谓”是“称呼”的意思。

  生2:“耻”是什么意思?

  生:耻辱的意思。

  生3:“敏”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好学的意思。

  师:“是以谓之文也”,“文”是什么意思?

  生1:是有文化的人。

  生2:“文”是一个人的称号,那个人叫孔文子,是孔子的学生。

  师:(脸上略带欣喜)哟,你懂得不少。有一个故事,魏国有一个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给了他一个称号,称他为“文”。子贡就不懂了问老师,孔圉去世了,人家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道,因为这人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所以,后人给他“文”的称号。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板书:问)你有过“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过吗?

  生1:(略带思考回答)在体育课上我们学习跳远,男生比女生跳得好,女生向男生请教怎样能跳得远?有什么技巧可以告诉我们。

  师:这叫“不耻下问”?(全场笑)还有没有?

  生2:四年级时,有一道数学题,别的同学都懂了,而我不懂。我问了杨宇凡同学,杨宇凡仔细解答我的问题。这叫“不耻下问”。

  师:向同学问是“不耻下问”吗?也不是。向谁问,是“不耻下问”呢?

  生3:平时我喜欢拼航模,我比弟弟拼的好,其中有一部分怎么都没弟弟拼的好,于是我向他请教。

  师:向弟弟问,向幼儿园小朋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的请教一点都不感到难为情,一点都不感到可耻,这样的人叫“不耻下问”。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有品性的人。所以我也经常要向同学们请教,因为你们“温故知新”,因为你们“三人行”当中也能做我的老师。孔子的语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五、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师: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他的语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语言变成了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语言,具有文采的语言,才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生:(学生各自背诵,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师:今天学习了“学习之道”。学习要喜“好”,要有选“择”地学,学习要有“思”考地学,学习要经常“温”习,要不耻下“问”,要快“乐”地学习,这才是——学习之道。(边说边手指黑板)

  孔子的语言穿越时空;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它还要传唱它。让我们在美妙的《论语》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让我们世世代代诵《论语》唱《论语》吧。给大家听首歌。(电子大屏出示歌词)

  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第二段学生拍手跟着音乐唱)

  师:这歌我都没有唱得怎么好,你们怎么唱得这么好呀?我来采访一下。

  生:因为我唱过。

  师:上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时,你们班表演过这节目,你们唱过。

  我们全球人都要做孔子的粉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崇拜孔子,学习孔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下课。

  【执教感言】

  以儿童的方式亲近《论语》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蒙童,是被遮蔽的学子,懵懵懂懂、浑浑沌沌,是未开化的世界。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睁着一双大眼睛看世界的孩子,他们充满好奇,满脑子装满了问题,一肚子的“为什么”?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他们有无限的潜能,有无限的空间,有无限的生长力。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故事,故事仿佛有一双魔手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神奇、有知识、有营养。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情境,情境中有画面、有场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对话,对话中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有教师的点石成金,有师生的智慧碰撞,还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论语》是什么?《论浯》是儒家经典,《论浯》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我在家备课,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心中只有一个字,“难”。难在哪里呢?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经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以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儿童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我也认真拜读于丹讲《论语》,但于丹讲的是成人《论语》,她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讲下去,娓娓道来。这样的方式成人可以,但小学生不行。如果你这样给孩子上《论语》,我想不出10分钟,课堂上就乱成一锅粥了。

  经过反复思考,我给自己的“亲近《论语》”确定了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把孩子们带到远古的孔子学校教学情境,我创设了“孔子开学典礼的情境”,创设了孔子“新学期第一堂课”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当当的钟声,有高大的杏树,有魁梧的孔子,有人物的语言,有弟子的神态,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多么投入呀。

  二、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新课标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论,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我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辩,这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论。如“孔子为什么‘好古’我们今天应该好古还是好今”这是学生和学生辩论。对话的形式可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等等。教学就是对话,让学生和孔子真正地对起话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别是《论语》这样的文章稍一不慎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说乎”“不亦乐乎”,这个“说”和“乐”的区别在哪里呢?“说”是内心的喜悦,所以是竖心旁,而“乐”的喜乐是洋溢在脸上。有朋友来了,要喜笑颜开,乐在脸上,握手,拥抱,泡茶,上酒,把你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如果你只是内心高兴,脸无表情,朋友来了还以为你不高兴呢,下次他还会来吗?“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内心的怨气,内心的怨恨。一个君子不仅表现在脸上没有怨色,还须内心没有怨气,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语录,完全口语化的,这种“不亦……乎”的句式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玩味的。

  我为什么要上《论语》?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把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儒家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儒家文化浸润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儒家文明是当今世界最具强大生命力的古代文明。当今中国正走在复兴中华文明的道路上,我们理应以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重新审视和观照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珍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有传统文化基因的真正中国人。

  我们今天使用的语汇有多少是我们的祖先孔子留传下来的啊。“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是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没有了它们,中国文化要消亡,中华文明要断流啊!我们可不能做数祖忘典,做割断文化传统的历史罪人啊!

  孔子是中国符号,《论语》是中国“圣经”。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论语》,那就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读过《论语》,那我武断地说,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今天给孩子们教《论语》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课堂实录2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

  (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论语》课堂实录3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 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

  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 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

  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论语》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03-03

《背影》课堂实录【精选】03-03

“浮力”课堂实录03-04

《吆喝》课堂实录03-06

《春》课堂实录03-07

《秋天》课堂实录02-29

蒲公英课堂实录05-05

《猫》课堂实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