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朋友而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
生1: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回来后妈妈很不高兴,她说跑到同学家,同学的妈妈会不喜欢的。
生2:小学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得了红眼病,老师要我们远离他,爸爸妈妈也是三番五次的告诉我千万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但我看见他很孤单,还是和他在一起玩。
师:后来怎么样?
生:结果我也被传染了,爸爸妈妈也染上了红眼病。
师:曹进同学是一个很重情意的学生,但我们知道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朋友得了这种疾病的时候,曹进最好和朋友隔离一下,但你可以在朋友病好以后告诉他,在他生病期间,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为他祝福,为他祈祷。这样既可以不让你和家人染上红眼病又可以保住你们的友谊。赞同老师这种做法的同学举手。
(全班举手)
师:我们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朋友而和父母之间发生分歧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出故事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讲给我们听。
生: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一个价值昂贵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木雕,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和爸爸知道后很生气,逼我去把雕要回来,我心里非常难过,万般无奈,我只得去把那只木雕要了回来。
师:概括的很全面。课文涉及6个人物,分别是谁?
生齐答:有“我”、妈妈、爸爸、万芳、奶奶、万芳的妈妈。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我自愿报名当文中的妈妈。
(学生踊跃报名,最后决定:郑华婷——故事的叙述者、常梦琦——“我”、王舒婷——万芳、老师——妈妈、曾程——爸爸、李竹君——奶奶、张小莉——万芳妈妈)
朗读者上台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思考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
师:评价一下朗读者的水平,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夸奖我哦!
(生笑)
生:我还是认为老师读的好。
师:好在哪里?
生1:老师读出了妈妈严厉的语气。
生2:我觉得常梦琦读的也很好,因为他把文中的“我”那种伤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了。
师:好,我们现在理顺一下文章的脉络,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师:请每一小组的同学选代表回答文章的脉络。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是妈妈和爸爸在询问木雕的下落,第十七自然段到二十三自然段是“我”在回忆真挚的友情,第二十四到二十五自然段是写奶奶出面干涉,第二十六自然段是写“我”伤心的要回木雕。
师:李冰清同学的这一组把握的很准确。课文劈头就是从妈妈的追问写起的,把矛盾冲突的小高潮摆在读者面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能够吸引读者兴趣。
师:是的,这种颠倒正常的写作顺序就是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插进一个内容就是插叙,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会使文章有起伏波折之感,更加生动感人。
师:作者为了让文章更加生动,除了写法上的特别之外,在人物形象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来看在人物的描写上作者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各找一例分析一下。
(小组之间讨论后回答)
生1: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比如第四段的“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中的“盯’字就是通过描写妈妈的神态来反应妈妈的严厉。
生2:我们找的是第二段中的“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这句中的“怦怦”写出了我害怕、惊恐的心理。
生3:我们这一组找的是语言描写,特别是妈妈的语言,比如第十一段中“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非常的坚定,不容许有推脱之意。
师:你觉得如果要读出这种语气,应该重点突出哪些字?
生3:我觉得应该将“现在”重音读出来,从而突出妈妈的急切要回木雕的心情。
师:你能不能给我们示范一下。
生3读。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来看,爸爸妈妈是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的,羚羊木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这还有一个题外话。你们知道当年支援亚非拉的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那时许多人员被派到了非洲,一干就是几年,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听老师给大家读一则回忆录。
(老师读回忆录,回忆录内容在此省略)
师:听了这段回忆录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原来木雕如此珍贵。
师:木雕是珍贵的,可毕竟已经送出去了。那到底该不该要回来呢?请大家讨论后展开辩论。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这木雕是父母亲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太珍贵了。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作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生4:“不能这么说,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难道不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吗?”
生5:可是父母毕竟送给我啦,我就有权处置。
生6: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
生7: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生8: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
生9:我觉得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生10:那你尊重了父母的感情吗?他们可是生了你,养了你啊!
(课堂辩论很激烈)
师:大家辩论的很激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羚羊木雕毕竟已经送出去了,下面我们再讨论,这件事怎样处理才好呢?──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可以提高你接人待物的能力哟。
生1:去他家说明情况。估计万方会主动奉还的。
生2:告诉他父母。她妈妈不是责怪万芳“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3:我先了解万芳最喜欢什么,然后买来送过去,再说明情况……
师:哇!你很有公关才能啊!你将来可以做公关部长的。
生4:我不去要,想办法让他主动送回来……
师:哇,你的办法更高明!怎么让他主动送回来呢?
生4:我给她讲一个故事,就是这个羚羊木雕的来历,用爸爸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感染她……
师:哎哟,你好会心理战哟!将来会成心理专家的。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其实也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矛盾、分歧也是可以避免的,就羚羊木雕这件事你觉得怎样来避免?
生:我觉得,今后办什么事,应当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父母毕竟比我们经验多,更会处理各种事情……
生:如果爸爸在送我那只木雕的时候告诉我木雕的来历,或是给我讲一讲在非洲的故事,或许我就不会这样做了。
师:这样看来,避免家庭的矛盾很简单,只需要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商量就行了。这或许也是作者张之路要告诉我们最终答案。《羚羊木雕》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有一天,“我”在枕边发现了一封信,原来是爸爸写给“我”的,信上会写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爸爸的口吻给文中的“我”写一封信,作为今天的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一课在思想上有争议。作者的主观意图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但我在查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文中的爸爸就是当时援助非洲的一个代表,让我对羚羊木雕的珍贵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不是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的感情,恰恰是孩子重朋友之小义,轻父母人伦之大义,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这样有争议的课文宜于组织辩论和讨论。所以我上这一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辩论,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语言能力。
【羚羊木雕优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作文12-02
(优秀)《背影》课堂实录03-04
《灯光》课堂实录(优秀)03-13
写木雕作文07-22
羚羊的哭诉作文11-13
《将相和》课堂实录(优秀9篇)03-08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03-03
《背影》课堂实录【精选】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