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语》教学实录
《论语》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3: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4: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4: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5:《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6: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3: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4: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r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4: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5: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6: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8: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9: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10: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10: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11:“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14: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15:取长补短。
生16: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17: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1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19: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论语》教学实录2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们心中的偶像是谁呢?
生:我心中的偶像现在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唱的那么好,自己作词、作曲。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爱迪生。
师:为什么?你举几个例子听听,爱迪生发明过什么?
生:他发明过电灯、电话。
师:电灯、电话,都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恐怕光明会推迟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就会生活在黑暗当中。他崇拜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生:我崇拜湖人队科比。
师:科比?我不了解,你介绍一下?
生:他是湖人队的—名猛将,算是后卫。
师:他是什么明星?
生:篮球明星。
师:他崇拜科比。同学们,你们有的崇拜歌星,有的崇拜武术大师,有的崇拜发明家,有的崇拜著名的篮运动员。
今天啊,孙老师推荐一位你们必须崇拜的人,谁呢?
二、谈论孔子,聚集人物
师:(板书:孔子)你了解孔子吗?为什么要崇拜孔子吗?你不了解他怎么崇拜他呢?
生:因为孔子,55岁时就周游列国,他弟子有3000多人,他最出名的有79人,现在改成了72人。
师: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72位贤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要崇拜他。
生: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没有孔子,就没有我们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崇拜孔子。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称之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孙老师从报纸上看到,1988年,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5个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研讨进入21世纪后怎么让我们全球人过得更好。最后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巴黎宣言》:“世界进入21世纪,要让全球的人过得更好。要到哪里寻找智慧呢?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你还了解哪些?
生:孔子一生以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做人。
师:说得真好!孔子呀,做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身上体现最明显的风度是五个字(出示5个手指,做手势)。温,温和。恭,恭敬。良,善良。俭,节俭。让,谦让。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正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和创始者,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孔子,崇拜孔子。从哪些渠道了解孔子呢?你们知道吗?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如孔子活到今天,就是2560岁,离我们这么遥远了,我们从什么渠道了解孔子呢?你说。
生:我们是从《论语》这本书里了解孔子的。
师:真好。《论语》这本书(手指电子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
20xx年,我到英国去考察,住在旅馆里面,发现旅馆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一看是《圣经》。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本《圣经》是送给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几乎每个人都读《圣经》。西方有《圣经》,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圣经》呀?有!
我告诉你们,《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读我们自己的“圣经”。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典礼”
师:“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杏树下,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老师来给他们做重要的开学典礼。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向讲台,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脸色,看到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自己。于是,孔子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再次看看每位同学的眼神,只见有的同学脸上露出喜色,朝着孔子微微点头;有的同学眉头紧锁着,好像不明白他讲的什么道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向他的书房。等老师走了,他的弟子子贡、子路、颜回等就讨论起来了,刚才老师这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的开学典礼为什么只讲这三句话呢?我们今天就先来探讨孔子的这三句话,好不好?”子贡也问他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起。(电子屏幕出示三句话的字幕)
生:(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请我们男同学起读一遍,“子曰,起。”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不懂的同桌讨论,想一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学们相互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的?谁来交流?(举手示意发言)
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是,学习以后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第一句,这是他的理解。第二句呢?
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师:“志同道合”这个词说得真好!第三句呢?你来。
生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做法吗?
师:说得真好!三句话理解的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子曰,起。”
生:(齐声朗读)
师:古代之学和我们今天之学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古代的学是怎么写得呢?(板书)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手,这二叉代表知识和智慧。一个长长的东西把下面遮住了,遮住的是谁呢?你们看看,下面像什么?像一个什么人?
生:像一个在读书的人。
师:像一个书童,一个孩童,一个儿童。孩子的头呀都是大大的,告诉我们什么呢?小孩子生下来,是有东西把他遮蔽着的,长长的东西把他盖住了,蒙蔽住了,所以我们讲小时候的儿童叫蒙童,小学教育叫启蒙教育。要教孩子们学什么呢?要教孩子们一只手伸出来去接受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一只手学着把盖着的东西掀掉,这就是古人之学(一边指着板书抽象示意图做手势,一边讲解)。古人把学哪些东西都称之为学呢?你猜猜看?
生:古人不仅学了知识,学习种树呀,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你不知道的,你去学,他都是学。
师:生下来,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他的弟子子禽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里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很喜悦的。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是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他弟子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同桌讲讲,谁能说服谁。
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觉得孔子说得对。因为学习完了就复习,这样考试的成绩就能提高,自己能够扎实地学到知识。
生2:我的观点是孔子说得是对的,我们学习之后按时地温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生3:我的观点是认为孔子说得对。我们可以联系到一句话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温故之后,你就懂得第二层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学习之后的复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师:哎呀!(脸上略带笑意)这真是个小孔子。他把这句话和后面一句话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学习经常温习他很快乐呢?因为温故而知新,能够知道新的东西,能够做老师了,就是很快乐的。现在有些同学不停地做作业,你不感到是件苦恼的事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时候学完之后复习,是感觉挺辛苦的。
师:(笑问道)为什么辛苦?
生:因为要一遍一遍的复习,一直在很用心的学,所以觉得辛苦。
师:他认为辛苦,他同意子禽的观点。你的观点呢?
生: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是对的,你学会了知识在不断的温习中,得到了收获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自己想学,自己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就是很快乐的事。对不对呀?这里的“习”怎么解呢?有人知道吗?(电子屏幕上的光标点在“习”字下面)
生:还可以说是预习。
师:这里不是预习。学习过的东西再去温习它,练习它,操练它,实践它,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快乐在哪里呢?我们接下去看第二句。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赶来,就感到特别的快乐呢?说给我们听听看。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有共同话题,就可以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是很快乐的事。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生2:交流——些自己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的事情。
生3:既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两人的习惯是一样的,他们交流的是同样的话题。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说习惯一样,是什么一样?
生1: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生2:性格比较相同。
师:还有什么相同?最重要的相同是什么相同?
生3:他们的志向相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3:我叫赵润澜。
师:好。讲起话来都波澜壮阔,与众不同。什么样的人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这样的人叫志同道合。这样的人从远方赶来,肯定是交流你们之间的学问,你们自己的理想,你们自己的人生感悟,你们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在一起交流啊,才叫“酒逢知己干杯少”啊!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师:把你们的快乐读出来。生:(再次齐声朗读)师:你看,学习不是很快乐的吗?等你有了学问之后,你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那么远的远方赶来和你交流。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要学习啊!学习是快乐的,他会给你带来朋友。第三句,女同学齐读。
生:(女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呀,是比较难理解的是这个词,读什么?(电子大屏指光标点在字的下方)
生:愠。
师:“愠”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比较难懂。
生1:我觉得“愠”是不生气的意思。
师:那“不愠”呢?
生1:“愠”是生气的意思。
生2:我觉得“愠”是怨恨的意思。
师:心中生气,心中怨恨。所以它是什么偏旁?(板书:愠)
生:竖心旁。
师:温习的“温”,三点水改为竖心旁。跟人的心情有关系,心中生气,心中怨恨别人,叫“愠”。和前面的“说”,同今天的“悦”,“喜悦”的“悦”,也是竖心旁。学习是个人的事,心中喜悦,都是反映人的心情的,所以竖心旁。
哎呀!子禽又去问孔子:“老师,你整天叫我们学呀,学呀,我们学得有本事了,学了一身的学问了,可是人家不用我们,你到过多少个国家,游历了多少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还叫我们心中不生气,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气。”你同意谁的观点?
生:(齐答)孔子。
师:说说理由。
生:最后一句“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不也是君子的做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就是君子的做法。
师:如果生气呢?
生:如果生气了就不是君子了。
师:如果生气的话,就还没达到君子的境界。一个君子,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不生气,不怨恨,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历史上谁能做到?诸葛亮!当别人不了解他,他藏在卧龙冈,整天交友,读书非常快乐。你们不用我,我还是很快乐,当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出来辅助你刘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向往之,追求之。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快乐(板书:乐)。这三句话都是叫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生1:这三句话是叫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师:说得好!(竖起大拇指)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生3:我觉得叫我们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生4:叫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师:正直的,快乐的,乐观的人。孔子作为—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快乐的君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地体会体会。
生:(放开声各自背诵、并齐声背诵)
师: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孔子三句话都很精炼。
师:精炼!(语气重)这是孔子语言的一大特点。你真了不起,你能看出精练,我能看出你内心思想精辟!精练,真棒!(竖起大拇指夸奖)一句话顶一百句,这就是孔子的语言。
生2:不仅精炼,虽然字很少,道理却很深。
师:非常少的字,说了非常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经典的语言。太棒了,请坐!(竖起大拇指表扬)
生3:孔子的语言很押韵。
师:(略带欣喜)呀?!你从哪里能看出押韵?
生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你真了不起呀!你有一双特别的耳朵,难怪耳朵这么大,他的耳朵听出声音来了(场下略带笑声)。“说乎、乐乎、君子乎”,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你的乐感特好,你读给大家听听看,把这个押韵读出来。
生3:(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多好啊!有音乐感。孔子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生1:孔子的语言叫对仗,琅琅上口,很容易记住。
师:从哪里能看出对仗呢?
生1:“学而时习之,朋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以及他的结尾“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语言的特点。“不亦……乎”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君子吗?都是什么句式?反问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语言多么富有文彩,读起来特别容易记住,你发现还有什么特点?
生2:孔子的语言结尾常常加上“乎”“也”等等。
师: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语气词,“啊,喃,呢”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比如,你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加了一个“吗”,感情加重了。所以《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语言很有生命力哦!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把孔子的语言一起读出来。
四、对话交流,体悟“学习之道”
师:是呀,孔子的开学典礼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球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中国的“圣经”呢!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始了,他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来给他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人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板书: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嘛的呢?都来向我求学的,都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5句话。(电子大屏上显示课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引读每句,“子曰:……。”)
生:(每句跟着学读)
师:这5句话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道理”来讲的。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俯下身子谦和地,小声地问同学)你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学习之道”吗?
生1:我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理解。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们班有49个同学,48个同学都是我的老师,各有各的优点,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掉自身的缺点。
师: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名字再一次告诉大家。
生1:我叫赵润澜。
师:润澜,润澜,当代的孔子,小孔子。(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这叫三人行。润澜,他叫什么名字?(指着其中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查博诚。
师:他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以做为你的老师?
生1: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
师: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对呀?
生1:是的。
师:他叫什么名字?(又指着另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缪景昊。他的奥数学得非常的好,有一股钻研的精神。
师:奥数好,有股钻研精神,这一点可以做你的老师?
生1:是的。
师:他们身上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呢?有没有“不善者”值得你反省和改正的呢?
生1:我觉得缪景昊,有一点调皮,这点我有时也调皮。
师:这一点要“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呢?
生1:查博诚有时候粗心大意,我有时候也会。
师:她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优点和缺点,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板书:择)润澜,当代的小孔子,掌声送给他们。(同学们齐鼓掌)
师:真好!对孔子的语言领会的那么深刻。我们把润澜有体会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润澜对这句话有感受,你对哪句话有感受呢?
生2:我对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受。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2:学习了不思考那我不就危险了吗?思考了不学习,脑袋也危险了。
师:“罔”是什么意思?
生2:迷罔。
师:迷罔,糊涂,学习了但你不思考,那不就稀里糊涂吗?只思考不学习,你的脑子变得怎么样了?
生2:变得危险。
师:为什么只思考不学习就变得危险了呢?
生2:我们会容易受骗。
师:整天在家想啊,踱过来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转过去也在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整天在思考天掉下来怎么办?你们说天会掉下来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叫杞人忧天。为什么他会担心天会掉下来呢?因为他没有知识,他不学习,对不对?所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危险了,就会杞人忧天。学和思要结合,缺一不可。(板书:思)
生:我对最后一句话有感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子贡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你是天才吗?孔子说道:非也,非也,不是,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好古”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古代的文化。
师:“敏以求之”呢?
生:敏捷而勤奋地学习。
师:子贡懂了,原来他的老师“好古”(板书: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还是好“今”呢?(板书:今)是喜欢古代的还是喜欢现代的呢?你们讨论,同桌交流一下。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认为两个都要喜欢。
师:请讲理由。
生1: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适应现代的。
师:他和孔子一样的,(笑声)经典、精辟。要了解古代,要喜欢现代。给当代孔子来点掌声。
生2:古代人说的话听起来有韵味,不学习古代的只了解现代的,感觉你是喜新厌旧的人。
生3:要“好古”,古代文化是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过历史风霜的,是不朽的东西,所以要“好古”。
师: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全是精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考验,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生4:古代人说话是有哲理的,把古代的哲理放在现代来用的话,能使科学发达。
生5:我好“今”,但也好“古”。“好古”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现代的人有些没礼貌。我“好今”,就是要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做一个既有礼仪,又有知识的现代人。
生6:我们通过古代的文学作品,了解许多古人的经验。也要“好今”,我们要与时俱进。
师:既以史为鉴,还要与时俱进,向前进,真好!当代的君子。为什么孔子那么“好古”呢?因为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在古代周王朝的时候人们道德高尚,文明礼仪。到春秋时期,人心变坏了,道德沦丧了,在那个年代孔子喜欢周王朝大统时代有文化有礼仪的好时代。我们今天的人既要“好古”又要“好今”。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你还喜欢哪句呢?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到知识要温习一下,才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师:你可以举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例子吗?
生: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好好的复习,一边复习,一边还可以理解老师没有讲解到的知识。
师: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领略到新的知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你呀也可以做教师了。(笑着和同学握手)
生: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部分句子,今后还要学更多的《论语》,当我们学过《论语》之后,还要学《论语》更多的道理。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论语》,今天我们再学叫“温故”。小的时候我们学过的知识,到了大学之后再去学,这叫“温故而知新”。这样,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学习的道理还要不断地温习(板书:温)。把剩下的最后一句读一下。
生:(齐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师:你们尝试“不耻下问”。
生1:“是以谓之文也”的“谓”是什么意思?
师:“谓”是“称呼”的意思。
生2:“耻”是什么意思?
生:耻辱的意思。
生3:“敏”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好学的意思。
师:“是以谓之文也”,“文”是什么意思?
生1:是有文化的人。
生2:“文”是一个人的称号,那个人叫孔文子,是孔子的学生。
师:(脸上略带欣喜)哟,你懂得不少。有一个故事,魏国有一个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给了他一个称号,称他为“文”。子贡就不懂了问老师,孔圉去世了,人家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道,因为这人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所以,后人给他“文”的称号。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板书:问)你有过“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过吗?
生1:(略带思考回答)在体育课上我们学习跳远,男生比女生跳得好,女生向男生请教怎样能跳得远?有什么技巧可以告诉我们。
师:这叫“不耻下问”?(全场笑)还有没有?
生2:四年级时,有一道数学题,别的同学都懂了,而我不懂。我问了杨宇凡同学,杨宇凡仔细解答我的问题。这叫“不耻下问”。
师:向同学问是“不耻下问”吗?也不是。向谁问,是“不耻下问”呢?
生3:平时我喜欢拼航模,我比弟弟拼的好,其中有一部分怎么都没弟弟拼的好,于是我向他请教。
师:向弟弟问,向幼儿园小朋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的请教一点都不感到难为情,一点都不感到可耻,这样的人叫“不耻下问”。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有品性的人。所以我也经常要向同学们请教,因为你们“温故知新”,因为你们“三人行”当中也能做我的老师。孔子的语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五、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师: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他的语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语言变成了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语言,具有文采的语言,才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生:(学生各自背诵,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师:今天学习了“学习之道”。学习要喜“好”,要有选“择”地学,学习要有“思”考地学,学习要经常“温”习,要不耻下“问”,要快“乐”地学习,这才是——学习之道。(边说边手指黑板)
孔子的语言穿越时空;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它还要传唱它。让我们在美妙的《论语》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让我们世世代代诵《论语》唱《论语》吧。给大家听首歌。(电子大屏出示歌词)
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第二段学生拍手跟着音乐唱)
师:这歌我都没有唱得怎么好,你们怎么唱得这么好呀?我来采访一下。
生:因为我唱过。
师:上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时,你们班表演过这节目,你们唱过。
我们全球人都要做孔子的粉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崇拜孔子,学习孔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下课。
【执教感言】
以儿童的方式亲近《论语》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蒙童,是被遮蔽的学子,懵懵懂懂、浑浑沌沌,是未开化的世界。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睁着一双大眼睛看世界的孩子,他们充满好奇,满脑子装满了问题,一肚子的“为什么”?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他们有无限的潜能,有无限的空间,有无限的生长力。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故事,故事仿佛有一双魔手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神奇、有知识、有营养。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情境,情境中有画面、有场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对话,对话中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有教师的点石成金,有师生的智慧碰撞,还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论语》是什么?《论浯》是儒家经典,《论浯》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我在家备课,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心中只有一个字,“难”。难在哪里呢?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经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以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儿童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我也认真拜读于丹讲《论语》,但于丹讲的是成人《论语》,她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讲下去,娓娓道来。这样的方式成人可以,但小学生不行。如果你这样给孩子上《论语》,我想不出10分钟,课堂上就乱成一锅粥了。
经过反复思考,我给自己的“亲近《论语》”确定了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把孩子们带到远古的孔子学校教学情境,我创设了“孔子开学典礼的情境”,创设了孔子“新学期第一堂课”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当当的钟声,有高大的杏树,有魁梧的孔子,有人物的语言,有弟子的神态,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多么投入呀。
二、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新课标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论,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我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辩,这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论。如“孔子为什么‘好古’我们今天应该好古还是好今”这是学生和学生辩论。对话的形式可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等等。教学就是对话,让学生和孔子真正地对起话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别是《论语》这样的文章稍一不慎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说乎”“不亦乐乎”,这个“说”和“乐”的区别在哪里呢?“说”是内心的喜悦,所以是竖心旁,而“乐”的喜乐是洋溢在脸上。有朋友来了,要喜笑颜开,乐在脸上,握手,拥抱,泡茶,上酒,把你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如果你只是内心高兴,脸无表情,朋友来了还以为你不高兴呢,下次他还会来吗?“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内心的怨气,内心的怨恨。一个君子不仅表现在脸上没有怨色,还须内心没有怨气,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语录,完全口语化的,这种“不亦……乎”的句式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玩味的。
我为什么要上《论语》?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把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儒家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儒家文化浸润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儒家文明是当今世界最具强大生命力的古代文明。当今中国正走在复兴中华文明的道路上,我们理应以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重新审视和观照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珍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有传统文化基因的真正中国人。
我们今天使用的语汇有多少是我们的祖先孔子留传下来的啊。“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是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没有了它们,中国文化要消亡,中华文明要断流啊!我们可不能做数祖忘典,做割断文化传统的历史罪人啊!
孔子是中国符号,《论语》是中国“圣经”。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论语》,那就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读过《论语》,那我武断地说,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今天给孩子们教《论语》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教学实录3
一、师生互动自我介绍(师生交流非常和谐)
师:你心中崇拜的偶像是谁?有喜欢周杰伦的吗?(学生回应的很少了,老师窃喜)
生:贝多芬、莫扎特、朗朗(因为喜欢弹钢琴)、奥巴马(黑人总统)、孔子(师:好!你叫什么名字?)
师: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他们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人,崇拜的人,今天我给你推荐一个名人——板书:孔子,他是全中国人的偶像,说说看,你认识他吗?
生:学生介绍孔子孔丘名字的含义、传说
师:知道他为什么叫孔丘?传说他出生时头顶凹下去,像小山坡。
生:老师说的不对,我在书上看到说:孔子的父亲想生个儿子,所以到寺庙里拜神,后来在一座山上山洞里生的,所以叫孔丘。
师:老师喜欢跟我叫板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很好,我们再一起好好学习,我补充一点,孔子还有一个哥哥,所以人称仲尼。
(既是传说,各有各说法,大师心胸开阔,让学生自悟,不多辩解,高招!佩服)
二、谈论孔子,聚焦人物
师:说说你了解到的孔子。他是什么家?
生:孔子他弟子有3000多人,最出名的有72人。
师: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72位贤人,你可知道,他的第一号弟子是谁?(颜回)第二号是子琴;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要崇拜他。
生: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没有孔子,就没有我们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崇拜孔子。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称之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孙老师从报纸上看到,1988年,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5个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研讨进入21世纪后怎么让我们全球人过得更好。最后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巴黎宣言》:“世界进入21世纪,要让全球的人过得更好。要到哪里寻找智慧呢?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你还了解哪些?
生:我知道孔子写了《论语》,他应该是作家。
师:不对,《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论语》这本书(手指电子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也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xxxx年,我到英国去考察,住在旅馆里面,发现旅馆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一看是《圣经》。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本《圣经》是送给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几乎每个人都读《圣经》。西方有《圣经》,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圣经》呀?有!我告诉你们,《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读我们自己的“圣经”。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三、走近《论语》,学习之道
教师介绍孔子的生活三岁丧父刻苦学习十九丧母但是孔子的志向没有动摇过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学,好多人拜他为师,成立了第一个私人学院,孔子学院,当-当当,四方的学生在等待老师的开学典礼,但孔子只说了三句话:
师: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师故事引导得非常好
1.一起大声读出来:学习三句话:
出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说完就下台走了,台下的学生们有的一脸迷惑。有的在窃窃私语。
3.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重复句子的意思学生再次朗读三句
师:光理解师不行的,既然是思想家的话,我们就要好好品味、同桌讨论,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出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理解:习、悦关键词是:板:悦;2.讨论:是悦还是苦?
师:子琴就想不通:他对颜回说:为什么温习就快乐呢?老师布置了作业,周末还要复习,不是很苦吗?
师:你们认为是悦还是苦呢?生:复习了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
师: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再指名回答再操练中得到快乐学生齐读
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现在亚运会正在进行,你们对这句话肯定理解的好,说说看,古代交通不便,为什么要“从远方来”
亚洲的运动员为什么而来?(老师结合时事,很受学生欢迎)共同的理想、志向
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来就快乐呢?你要招待他,不亦烦乎?
板:乐烦
生:因为可以与远方的人交流
师:近处的人就不能交流吗
师:我们可以了解异国他乡的文化、思想古代的时候交通不发达
师: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生:志同道合
齐读句子师:有朋友来了烦吗指名学生回答师:交流能够给你帮助师:为什么孔子不说悦,而说乐呢?
指名学生回答悦:发自内心乐:外在的快乐,心里高兴,还要在脸上展现出来,热情好客。
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愠的意思:怨恨板书教师讲解愠的含义
师:你很有才华,就是没有人重用你,不让你做班干部,你心里想什么
生:难过抱怨
师:这就是怀才不遇孔子要求我们不要抱怨——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为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心胸别人又不了解你教师小结拓展:诸葛亮
齐读第三句话读好三句话,有感情朗读。
师:孔子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讲这三句话呢?用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做人,思想教育。学习教育
生:希望自己做一个真君子
师:看悦、乐、愠,说明孔子想让弟子做什么人?(快乐的君子)
快乐地再读一读三句话分析三句话的特点指名回答(1)都是问句(2)商量的语气师:这就是循循善诱(3)句式相同
师:孔子用自己最短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名言。
学生再读一读
第二课时:
师: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了,孔子学院开始了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只见:孔子在黑板写了四个大字:
学习之道
学而不思……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非生而知之者……
学生自读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指名学生朗读句子和意思
教师小结:学习有所——择择什么呢?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说说自己要学习的对象
师:这就是虚怀若谷,谦虚——齐读句子
师:你对哪一句话有想法呢,我要找找班级的思想家。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学习有温
师:你有温故的经历吗啊?指名学生回答
师:以后要好好温故哟齐读句子
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师小结——学有所问孔子要求向谁问?指名回答学生讲不耻下问的故事
师:下问可不容易哟,向年龄小的人问可难为情哟。
理解: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小结——学有所思:板:思
师:为什么光思考不学习就危险呢?生:空想教师讲:杞人忧天的故事
理解:我非生而知之者,……
理解意思小结:——学有所求
师:这求就是——
生:求索求真求思追求
师:为什么孔子好古,我们今天的人好今,为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孔子好古呢?你们呢?(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学生回答:我追求博古论今(师大赞:华师附小的学生了不起,老师们,我们在教着以后的大师名人啊,以后你会是很多人都偶像!)
教师小结句子的含义学生齐声朗读五句话
教师总结:当-当-当,历史的钟声想起来了,孔子的人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思想、言论流传到现在,孔子离我们不远,他将历经千年、万年,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四、吟诵孔子的诗句
出示句子,播放歌曲师:让我们都做孔子的粉丝。一起来听听孔子的话,一起跟着吟诵。
《论语》教学实录4
一、激趣导入:
(课前投影《论语》中的学生可能知道的一些名句,营造氛围。)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
师:有什么问题?
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 。
(老师板书这两个字)
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
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读呢?
(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生:读得慢一些。
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
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
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
(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速度有点快了。
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这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再挑一则有“而”字的来读一读。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显有点古朴的感觉了。)
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
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
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的几则。
(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三、读懂文言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个“?”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
(学生自学)
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生:“可以为师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可以解答吗?
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
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气词吗?
生:第六则中的“哉”,第一则中的“乎”。可以解释为“呢”、“吗”
生:还有第五则中的“也”和第七则中的“焉”。
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语气,不过“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
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
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的信息学习。
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的意思。但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赶快提出来呀!
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
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
生点头,显得为难。
师:其实你是能懂的,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
(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
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
(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
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
(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
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 “女”“是”“焉”“反”等等。
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不耻下问
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
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学有所得。(板书:学有所得)
四、深化解读
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
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
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
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
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
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
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师:很好,你是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解读的,如果能举出例子来说会更好,例如,我们同学学习过通假字的知识,就知道今天课文中“说”“女”的读法了,这就叫温故而知新,自己凭着一定的知识积累,也能探究出很多的东西来。
生:我解读“人不知而不愠”,有这么个故事:廉颇因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也被封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
师:蔺相如真是有君子之风呀。这一则解读得真好,老师备课时还没有想到。
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
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
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
师:非常好,联系很准确。(板书:见贤思齐)
师:按我们现有的学识和阅历能解读到这样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论语的解读还要继续下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解读会更加精彩。
五、用心积累:
师: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呢?
生(纷纷说):背上。
师:让我们一起背诵,用心地积累。(投影出示:用心地积累)分组进行朗读竞赛。两分钟,看哪一组背得好。自信、大声的背出来,表明我们背得熟,胸有成竹。
(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展示背诵情况)
师:刚才大家集体表现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声、有韵味地背诵一则送给我们在座的某一位?
生:我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送给我的同桌。
师:为什么送给他?
生: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师:真的成了小老师了。还有哪一位来展示?
生:我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送给我们全班同学,希望大家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生:我背最后一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送给我自己,学习要主动,要学会举一反三。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一则给远道而来听课的老师们?
师生齐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六、结束语: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投影)
积余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 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
《论语》教学实录5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注重了方法的指导。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利用资料,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 yuè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 rǔ 。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在这里,既有学生方法的传授,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说、让学生背、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时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
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及自我体验品味、思辨,读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展现。 )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观看影片,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孔子及其精神的伟大。 )
【简评】
本课是李老师在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工作会上所上的两节示范课,其亮点颇多。
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角色定位适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
二是教师深得本文主旨,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感到难懂、枯燥,但由于教师创造了一个乐学的环境,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于是放言无忌,妙语连珠,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两节课得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及各种读书卡的呈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如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了解有关孔子的思想、为人、为师、为学的态度,课后让学生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论文等)。
总之,本课的教学,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与借鉴。
【《论语》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实录03-12
《春晓》教学实录03-06
前方教学实录03-07
《检阅》教学实录03-08
《家》教学实录03-08
《称赞》教学实录03-08
《北京》的教学实录03-08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荷花》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