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3 00:06: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1

  师:《尚书》有言:诗言志。诗歌是人的心灵之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关键,而诗人常常寄情山水,将他的心灵之语映射于外在景物,今天我们就通过探讨《旅夜书怀》中的景物组合来倾听诗人的心灵之语,请大家看到《旅夜书怀》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歌。(导入)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

  生:齐读

  师:初读诗歌,从诗题来看,你觉得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了诗人在旅途的夜晚突然有所感,写自己的情怀。

  师:很好,那么诗人怎么会在行旅之中呢?

  生:在安史之乱时,作者一度寄住在城都靠朋友接济,严武去世后,诗人离开成都,此诗即作于至渝州、忠州的出川途中。

  师:看来是课下注释提示了我们,利用注释来帮助我们读诗,是很好的习惯。的确在公元764年,杜甫携家人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那么漂泊中的诗人抒写什么样的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位词语,揣摩情感。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诗歌读一下,其他同学用笔在原文中划出,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生:读诗

  师:非常好,大家看写了哪些景物?

  生:细草、微风、危樯、舟、平野、星星、、大江、月亮还有沙鸥。

  师:非常全面,这些景物在分布上有何特点?有些景物就在作者的身边,称之为近景,有的是远景,有的在高空之中,有的在低处,远近高低结合。从景物的状态看,除了静景外,还有动景,一目了然。(板书:远近高低,动静)

  师:下面同学们抓一下景物的修饰语,看看景物有何特点?

  生:读并勾画

  师:在原诗上勾画,做法很好。

  生:细、微、 危、阔。

  师:从这些修饰语中,你觉得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生: 细草微风说的是很渺小的景物,危樯的危是很高的意思,平野阔,是说很开阔的景象。

  师:还有一个景物?舟,危樯独夜舟?

  生:只有一叶小舟。

  师:用一个词来说。

  生:独

  师:孤独,很好,请坐。

  师:前面景物写的比较渺小,细小微弱。危樯写的是高高的桅杆,形状上是什么特点?

  生:细长

  师:刚才同学分析星垂平野阔,是开阔的景象,都同意吗?星垂平野阔,有一个字历来为人们称道,是哪个字?

  生:垂

  师:你们觉得“垂”也是写开阔吗?星垂是什么意思?

  生:视野开阔,远处看星星好像要垂下来,与平野连在一起。

  师: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你觉得星星真的会垂下来吗?

  生:不会

  师:因为视线被挡住了,只有视野开阔的地方,天似穹庐,星星才会像垂下来一样。那看来这个“垂”字也写出景物开阔的特点。再来看一下,月涌大江流,这一句你觉得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生:这是一幅壮观的画面。

  师:能不能试着的解释一下?你怎么读出壮观?

  生:江是大江,而且流动着,很壮阔,还有月涌。

  生2:月涌,写江面上月光涌动,写出了江面的壮阔。

  师:月光洒下来,光随波动,有一种月涌的感觉,形成一种壮阔景象。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有一种理解,大家看行不行。月亮刚从江面上升起,好像波浪把月亮托起。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写出了一种壮阔的景象。

  师:还有一种景物?

  生:沙鸥。

  师:沙鸥有什么特点?

  生:孤独,落寞。

  师:你怎么读出了落寞?

  生:天地间只有他一个存在。

  师:还有吗?哪个词还写了沙鸥?

  生:飘飘。

  师:飘飘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广阔的天地间只有它一个,写出一种孤独,给人一种漂泊之感。

  师:飘有飘逸的意思,用在这行吗?漂泊一般用于人的状态,用于物就有些飘远,要注意用词。我们分析了景物的特点,大家来看投影,这些景物分为两类,一类显得很渺小,一类很壮阔。那我们来感受一下,作者在这样一个行旅之夜,是人身处飘荡的孤舟,面对雄浑壮阔的江面,内心会有一种中什么感受呢?

  生:面对广阔的大江,作者觉得渺小的像沙鸥一样。

  师:分常渺小,还有呢?

  生:孤独,无可依靠。

  师:很好,诗人身处飘荡的孤舟,身边是渺小的景物,而所面对的是雄浑的平野大江,一种生命的漂泊感,茫然感就产生了。这种感受和诗人本身的情感一样吗?我们看一下诗歌的颈联“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这两句可下加了完整的注释,同学们看一下。

  生:读注释

  师:字词组成了句,理解一句诗要学会抓关键字,本句中哪一个是关键字呢?

  生:岂、休

  师:怎么理解?

  生:出名难道还用文章吗?作者认为出名不能是因为文章,而应是政治抱负,写出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师:很好,抓关键字可以触摸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可以说诗人已经诗名远著,可这是诗人真正的心愿吗?他真正的抱负是为官,造福百姓。可他却说:官应老病休。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如何理解这一句?应抓住“应”字。

  生:做官是因老且多病而休止了。杜甫这时…

  师:现在为何休官?

  生:受到排挤,他觉得自己应该能为官,不是因为多病。

  师:你觉得有何情感在里面?

  生:壮志未酬

  师:正是这种壮志未酬的苦闷,让诗人在这行旅之夜产生了生命的渺小感,孤独感。我们说景物是动人的,他通过远近高低动静的组合,使画面有层次感,动态感。可是在阔大和渺小的景物中,所隐藏的这样一份悲情,更能振奋人心,诗人将这份个人悲情放于巧妙的组合中从而使他摆脱了孱弱与单薄,走向了深厚与沉重。因此,很多人都被震撼,苦闷是一种小我的悲情,但生命的渺小感,孤独感,却是我们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下面让我们朗读这首诗,再次领略这份悲情。

  生:齐读

  师:杜甫非常擅长把个人悲情放于宏大的背景之中,如《登高》,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集中在首联和颔联,把它划出来,说一说

  生:风、天、云。

  师:除了所见,还有所闻,猿啸,还有什么声音?落木是什么?落叶的声音。悉悉索索的声音,还有渚。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注意抓景物的修饰语。

  生:语言有凄凉感。

  师:说说根据。

  生:首先是哀字,还有鸟飞回。

  师:怎么理解“回”,感觉与《旅夜书怀》中的沙鸥相似是吧?

  生:还有落叶,也是悲的,也有一种壮阔感。

  师:很好,不但有凄凉,还有一种壮阔之感。很到位。

  师:那么壮阔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谁来说一说?

  生:主要体现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主要体现在那个字?

  生:无边,不尽

  师:无边有空间感,无边无际,接着说。

  生:写出了江水的无穷无尽,源源不断,写出了长江的壮阔

  师:长江的壮阔体现在叠音词,滚滚来。你如何理解不尽?

  生:江水的无穷无尽,接着写出了自己的'悲伤。

  师:很好,你的思维跳跃性很强。实际上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无穷无尽,水这种意像,常常让我们想到时间。在苏轼的《赤壁赋》中有这么一句:哀吾生之须臾,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这首诗的千古名句,主要体现于两个词,无边和不尽。无边,写出了空间的无限广阔。无尽写出了时间的永恒和深邃。当我们看到长江的滚滚而来,滔滔而去,永不止息。可是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让百年多病的诗人怎能不产生悲慨呢?所以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通过视听组合,时空交织,抓住苍凉和壮阔的特点,把个人悲情写的特别深厚和沉重,因此,杜甫诗呈现出沉郁顿挫。沉郁就体现于此。实际上,中国的很多诗人,都非常注意景物的组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幻灯展示《天净沙秋思》)大家熟悉吗?

  师:诵读《天净沙秋思》。这首诗很有特点,全部是景物组合,可以分为几类?

  生:两类

  师:那两类?

  生:一类是比较凄凉的。比如说枯藤,一类是恬淡的

  师:有什么效果呢?

  生:诗人看到这些路上的景物,有一种思乡的情怀。

  师:异乡的温馨甜美之景反衬出旅人悲伤的处境,这样他的思乡之情就得到深化。田园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大家都熟悉,大家读一下。思考景物组合特点?

  生:读

  师:总体上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意境?

  生:动静结合

  师:分析一下。

  生:月出惊山鸟,写出一种动景。夜静春山空是静景,桂花落是一种动景。

  师:无论是动还是静,最后落在纸上都给人一种静的感觉,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生:以动衬静

  师: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比如人闲桂花落是动景,它是如何衬静?

  生:这一句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

  师:很好,能够欣赏桂花落这种景象,说明诗人内心是平静的,恬静的。桂花很小,它的落不易察觉,只有没有烦恼的诗人才能感受到它的飘落。

  师:再看一首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教师范读。这首诗歌的意象有何特点?

  生:由于时间的阻隔,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突出一种凄凉

  师:人变了,物没变。概括一下这些景物是什么组合?

  生:今昔组合。

  师:伊人已去,物是人非。在今昔对比中显出惆怅失落。诗歌中写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设想,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生:虚写

  师:写眼前的景叫实写,所以,这种组合可以叫虚实结合。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景物组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是黑板上的六种。那么通过对景物组合的探讨,我们对诗人的情感也有深刻的感悟。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尝试。我给大家提供两首诗歌。以同桌为单位讨论一下。任选一首看景物有何特点?是如何组合的?又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

  生:思考讨论。

  师:在诗句上勾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做得很好。

  师:教师适当指导。同学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江楼是什么?是饯别的地点。

  生:我选第二首,诗中写了星星等景物。

  师:主要是什么组合?

  生:虚实组合,动静组合。

  师:其他同学有无补充?

  生:表现一种思念之情,一种友情。

  师:这首诗除了虚实动静组合外,还有其他的组合。这些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探讨。还有学案上的《雨霖铃》。

  师:这堂课主要探讨了诗歌景物组合的多种方式,在诗歌中景物犹如笔笔或浓或淡的墨痕。这些墨痕组成了心灵的山水画,对这幅画中每一处山每一出水的解读,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因为诗人笔下那外水千山总是情。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希望这堂课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收获,感受到中国古诗词中景语的妙处,爱上读古诗,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一名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人!下课。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2

  【教学目的】

  1.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破译诗句后面隐含的信息密码。

  3.整体把握诗人形象。

  【教学构想】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之作,诗面意思并不复杂。若作蜻蜓点水式的导读,极易错失杜诗的美质。杜诗向以精神气骨见长,惟有悉心感悟,方可窥得精髓。尊重个人感受,借鉴名家精评,是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此作的两块基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背景,初步感知

  [电脑投影]

  公元765年,由于好友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去世,失去生活依靠的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旅夜书怀》就是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师: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书写诗人旅夜途中所见所感。

  师:何所见?

  生:微风、细草、危樯、孤舟、垂星、平野、涌月、大江。

  师:何所感?

  生:漂泊之感。

  师: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如果要求大家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们打算画些什么?怎么画?

  生:诗中的意象要出现。

  师:沙鸥呢?

  生:应该不出现吧?这是诗人自比,是想象之物。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生:要画上诗人。

  生:最好画得颀长,消瘦,憔悴一点,衰老一点。

  师:你的想法很好。你打算把诗人画在什么地方?

  生:当然是船上。

  生:不一定是船上,画到江岸上更合理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站在江岸上,才能真切地看到“细草”,才能看到宽阔的“平野”,而在船上,受地势的局限,是看不到上述景象的。

  师:有理有据,难以辩驳。

  二、细读诗句,感悟深意。

  师:默读首联,分析诗句写了哪些内容。

  生:江边的微风吹动着细草,桅杆高耸,孤舟靠岸夜泊。

  师:这十个字当中,哪几个字最值玩味?

  生:“独夜舟”三字。

  师:为什么?

  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点明泊舟时间。三字一出,既点题,又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师:请用一词概括此景特点。

  生:孤寂。

  生:冷寂。

  生:凄凉。

  生:冷清。

  师:颔联写阔大之景,深沉雄健,极具气魄。齐读诗句,推敲“垂”、“涌”二字的妙处。

  生:平阔的原野在天幕覆盖下,四边的星宿好像嵌在天空和地面相连接处,故曰“垂”。这有点像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句的意境。

  生:两者不大像。杜诗是在岸上观察,故视野开阔;孟诗写舟中仰视所见,故视野逼仄。

  生:明月倒影入江,从翻滚的浪花中现出,故曰“涌”。“涌”,写出了江水东流的动态。

  师:大家分析精当。颔联乃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在这首诗里,它的作用何在,仅仅写出了“旅夜”所见吗?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写景是为了抒情。

  生:抒发淡淡的喜悦之情。

  生:大自然的美好冲淡了诗人心头的羁旅之思。

  师:请大家结合首联“独夜舟”三字来考虑一下。

  生:原野广阔,更显孤舟渺小。

  生:天地之大,更显诗人孤独无依。

  生:大江东流,逝者如斯,更添诗人人生易逝、盛年不再之感。

  师:这种表现手法叫——

  生:反衬。

  师:可见,如此夜景,不是冲淡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是加重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师:默读颈联,探究个中深意。

  生:此联交代自己漂泊的原因。

  师:字面上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颈联说的是:(我的那点)名声,哪里是因为诗写得好而得来的呢?倒是我的官职因为衰老、患病而得以解除。

  师:出名不是因为诗写得好,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官做得好,深受朝廷嘉许、百姓爱戴吗?

  生:不是。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仕途上可以说毫无作为。

  师:也不一定吧?他还是做过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左拾遗一类的官。

  生:那是安史之乱时得到的一些闲职,而且在位时间极短。

  师:在封建社会,文人们大多以出仕为正途,像李白、高适等盛唐诗人,甚至包括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都是渴求建功立业的'。杜甫更是这样。如他在768年写的《江汉》,还在为自己不能做官耿耿于怀。哪位同学能背出其中的诗句?

  生:“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师:流落江湖、贫病交加的晚年杜甫,以老马自况,可见其报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因此,我们要品出颈联诗句中的怨愤之情。

  生:诗有弦外之意。

  生:原来是牢骚话。

  生:杜甫为自己的诗名而沾沾自喜,为自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

  师: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说“欣慰”尚可,说“沾沾自喜”就有点过了。这两句中,“名”与“官”并非并列而出,诗人看重的是“官”,“名”只不过作“官”的烘托,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请大家在原句的基础上,略作改动,说出杜甫的本意。

  生:名因文章著,官岂老病休?

  生: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说说杜句和改句的优劣。

  生:当然是杜句优,改句劣了。

  生:杜句含蓄,改句平白。含蓄有致,平白无味。

  生:杜句符合杜甫忠君的性格,尽管心中有牢骚,但不愿明确说出,只是让人意会。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想补充一点。《新唐书·杜甫传》说:“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忠君,确实是诗圣杜甫性格中的重要元素。作者尽管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直接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江汉》是这样,《旅夜书怀》是这样,《客亭》还是这样。请体味《客亭》“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一句的真意。

  师:齐读尾联,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杜甫采用设问、比喻的方式,抒发漂泊之感。

  生:感情极为凄凉。

  生:沙鸥居无定所,诗人转徙江湖,以鸥喻己,十分熨帖。

  师:齐读全诗。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生:天高地远人孤单。

  生:不遇明时奈若何!

  生:星斗其诗,草芥其人。

  生:人处江湖,心系庙堂。

  三、迁移阅读,拓展内涵

  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深受诗评家的好评。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篇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请大家结合他的评价,就李、杜两句诗的不同点作简要赏析。

  生:李是昼景,杜是夜景。

  生: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

  生:李是动中平视,杜是静中仰、俯。

  生:李只说江、山,杜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

  师:恐怕大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吧,别忘了:景是传情的!

  生:杜是老病飘落,李是少年远游,故杜诗沉郁,李诗奋发。

  生:李诗豪放,充满积极进取精神,大气磅礴;杜诗忧郁,反衬手法,取“乾坤水上萍”之意,冷寂苍凉。

  师:《旅夜书怀》,我们就欣赏到这里。课下请自学杜甫的《燕子来舟中作》。这也是一首极写漂泊动荡生活的诗作。清代曾有人评曰:“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请你结合前人的评价,就其艺术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3

  (一)导入

  师: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几节课我们已领略到李白诗歌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在54岁所作的一首诗歌:《旅夜书怀》。

  (二)读诗,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句读,最好能背下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歌。

  生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得很流利,也有节奏感,挺好的。但读起来都是一个调,不好听,感情太平淡,也缺少感染力。(生笑)

  师:也就是说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进一步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默读诗歌,先疏通诗意。有不懂之处尽请提出来。

  学生默读诗歌。

  生:(叫)“月涌”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帮一下忙?

  生:是指月光照在江面,随波浪涌动。

  生:(站起来)“名岂文章著?”的意思是“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而显著呢?”那言外之意是杜甫说自己的声名不是因文章而远播,但实际上他就是文章写得好而有名的,这一句我不懂。

  师:有哪一位同学可作出解答?

  生:课文下面就有注解,他没仔细看。(其他生笑)这一句和后一句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注解中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的关键性解说,阅读时不可忽略。但此处注解还不够具体,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

  生:因为是反语,所以颈联的真正意思是“我的名声倒因文章而显赫,官却不应自己年老多病而被罢。”

  生:老师,注解中说杜甫被罢官本就不是因他年老多病,而是因为他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宗,他为什么对真正的原因避而不谈呢?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关键。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家庭,从他的第十三代祖先起,就开始做官,所以,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与李白的思想有所不同,在杜甫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儒家思想:从仕,忠君。所以,他虽然也很看重诗名,但相对于他的政治抱负而言,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句诗实际上是运用反语来抒发自己在政治抱负不能得到施展时的牢骚,是一种情感发泄。但又由于忠君的思想,诗人不愿直接表达,实际上也不敢直接表达。

  师: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有学生摇头。

  好,那我们基本读懂诗歌之后,就进入下一个挑战性的学习环节,老师期待着大家有更精彩的表现。

  (三)赏诗,个性解读

  师:杜甫写诗,说自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这首诗也可谓是用语精当,名句叠出。

  你最欣赏诗歌的哪个字或哪句诗,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大家独立思考三分钟,可形成书面语言,然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两分钟。

  学生默读诗歌,有的在书上本子上写。

  学生讨论得比较激烈。

  师:下面请各组同学发言,同组同学觉得意犹未尽的可补充。希望大家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与阅读体验。

  生:我们最欣赏“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很形象。它仿佛让我们看到在茫茫天地之间,一只沙鸥孤独地盘旋,这不免给人寂寞悲凉之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同时我们还想起了“身世沉浮雨打萍”这句诗。

  师:“盘旋”,用得多好。把握住了诗歌的外象,从而触及到诗歌的内象,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世界:迷茫,无助,寂寞,悲凉。

  生:我们讲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广阔的平野,浩淼的大江和孤舟飘泊的杜甫形成对比,让人看到伟大与渺小的缩影,从而显出了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师:浩瀚星空,茫茫平野,汹涌的大江,使诗人愈发感到渺小与孤寂。无边壮阔的景衬托出渺小无依的人。

  生:老师说杜甫写诗“语不惊人誓不休”,但乍读并未有读李诗苏词的.刹那惊才绝艳。然细细咀嚼,又觉平淡中见真奇。如“月涌大江流”的“涌”字,以极洗练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清辉流泻的星辰下,江水亘古奔流不息的夜景。柔亮的月光仿佛被江水揉碎了,随波逐流。细碎清冷的银色月光最终融化在黑如金墨的江水中。有种寂寞宁谧而又苍凉的感觉。一字而意境全出。

  (学生鼓掌)

  师:哦,“涌”字有“一石三鸟”之妙用:江水的浩荡,如泻的月光在江水中随波逐流的景象,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宁谧而苍凉的意境,都已尽在“涌”字中了。“涌”字如茶,这组同学“品”出了“茶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用如此优美可感的语言诠释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茶味”。

  生:尽管章宸同学已讲得非常精彩,但我还想说说我读“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的感受。先说说“星垂平野阔”这句。当把诗人的语言化为画面后,我的脑海里泛起一片深蓝色。这景按理说是静止的,偶尔微风吹过,带起一两根枯草,但我一沉浸在诗人描绘的寂寞空阔的氛围中时,却突现一种错觉,竟产生万马奔腾似的那种震人心魄的雄浑感。我就想诗人应该是在半夜三更从他的船中出来,站在岸边,远望着天,月,江,但这样的景不是给了他像苏轼那样的豁达,而是使诗人想起他飘零的一生和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我读这句诗的时候,还感到这冷色氛围给人的压迫感。觉得诗人好厉害。还有,“月涌大江流”使我想到李白那句同样功力深厚的诗文:江入大荒流。难怪李杜会有这么深厚的友谊,就两位诗人这惊人的相似,已不负那情同手足的情谊了。

  (学生鼓掌)

  师:原本是静止的景,却使你产生万马奔腾似的雄浑感,这不是错觉,而是你丰厚的积淀使你体会到了诗人的笔力,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师:其他几组同学?

  生:我认为这句最重要的不是“垂”和“涌”,而应是“阔”和“流”。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北方又有吐蕃入侵,国家动荡,而杜甫离开成都,正过着流亡的生活,漂泊无所。遥望着无边的星空与大江,杜甫想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命运的不可把握,因此他发出了下面的慨叹。所以说,写“阔”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渺小,也可说是反写;“流”是写水,又是写自己居无定所,像水中的浮萍,任水漂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

  师:果然有新意。前一点刚才已有同学说到,但说写江水“流”是为了写自己四处“漂流”,却是你独到的见解。我觉得,这样的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我要强调一下,以“阔”来突出“小”,这不叫反写,叫“反衬”。

  生:我觉得那个“垂”字不仅仅是写星星垂挂,它还写出了诗人在晚年垂死挣扎的境遇。

  生笑。

  师:又是个独到的见解,你们说说这样的理解有无道理?

  生:不行。这个“垂”字应该就是写景,写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之景。

  师:我也认为不可。这里的“垂”是悬挂下垂之意,而“垂死挣扎”中的“垂”字是“将近”之意,是两个不同的意项。

  (有学生点头称是。)

  生:大家都说得很好了。我们这一组说一下“危樯独夜舟”的“舟”。这句写景,其实也包含着无尽的孤单与寂寞。我们将这句诗中的“舟”与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舟”进行对比。李白诗中的“舟”应是一艘踌躇满志云帆高挂而欲乘风破浪之“舟”,而杜甫诗中的“舟”应是一只饱经风雨,虽桅杆高耸却不知何去何从、四处飘零的破船。这也正如当时的杜甫,历尽磨难,命途多舛,虽身系国家但又不知路在何方。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只饱经风雨的破船,又何尝不是杜甫自己呢?你们组通过比较阅读,读出了“舟”中蕴涵着的诗人坎坷与流离的一生。

  读诗,最关键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今天大家对诗歌的解读,使我对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有了亲身体会。

  (同学们兴致盎然)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

  全班齐读。

  师: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做示范朗读吧。

  生叫:蔡良滨,蔡良滨。

  生酝酿了一下,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

  学生鼓掌。

  师:谁来做精彩点评?

  生:听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杜甫。

  生:他用声音诠释出了诗人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中不敢直言又溢于言表的愤慨之情,实在是太好了。

  师:动听的声音,动情的朗读,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蔡良滨同学的朗读感染了我,也感染了我们全班同学。

  (四)比较,能力提升

  师:刚才苏杰凯同学已提到李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那我们就来读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比较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出示幻灯片)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似,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

  师:李白这首诗写于他26岁第一次离开蜀国之时,也是他第一次漫游生活的开始。

  这首诗中的字词有不理解的请大家提出来。

  生:楚国是哪里?

  师:楚国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这里,李白的船刚驶出蜀国,渡过荆门,应是在湖北。

  生:怎么理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师:前一句描写夜景:江面平静时,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看去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后一句描写日间天上的云,变幻无穷,如海市蜃楼一般。

  师:这两首诗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生:这两首诗所压的韵相同,都是压iou韵。

  生:这两首诗所选的景物都差不多,都是月、平野和江。还有,两首诗中的诗人都是孤独的。

  师:诗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我们应称之为“意象”。

  生:李白是乘船看景,杜甫是在停泊的船上看景。

  师:你的见解很新颖,怎么读出来的?

  生:李诗中的景是变化的,有晚间的景,也有白天的景。还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描写的景也是动态的,有变化的,从“随”和“入”两字就可看出来船是在行驶。

  师:可见,时间在变,空间也在变,真是于细微处见功夫啊。

  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所选的意象大致相同,都有平野、大江,意境也都很壮阔。但诗歌中所寓的情却不同。“月涌大江流”中的月光随江水涌动,沉浮不定,就如诗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月下飞天镜”,却让人感到李白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很有气魄。

  师:波涛汹涌中的月光如惊涛骇浪中的杜甫,风平浪静时的月亮是太平盛世时踌躇满志的李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虽说两句诗选择的意象大致相同,但诗人溢出的情感却大不相同。

  生:李白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示李白并不孤独,也没有伤感,而杜甫却是形单影只,孤零零一人,十分伤感。

  师:你的回答与前一个同学形成了一组矛盾。刚才同学说两人都是离开家乡,都是一个人,都有孤独感,你却说李白不孤独。到底谁说得有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小声议论。

  生:都有理。应该都有孤独吧,不过李白的少些,杜甫的深一些。

  生:我也觉得都有,但又觉得两人的孤独是不一样的,杜甫是感慨身世,李白是思乡。

  生:我认为李白不应该是孤独,而应该是孤单。这时他第一次远离故乡,当船离开蜀国时,他感到孤单,但不能说是孤独,因为尽管是一个人,但他还觉得有故乡水在送他,因为这时候的李白凌云壮志;而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晚年,历尽坎坷,他的感受不仅是孤独,还有沧桑与悲凉。

  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李白这时的孤单是“甜蜜的忧愁”“幸福的惆怅”,而杜甫的则是由内心溢出的刻骨铭心的悲苦。

  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歌,孤独着诗人的孤独,痛苦着诗人的痛苦,感受着诗人的感受。但同时,我又在精彩着你们的精彩,幸福着作为老师的幸福。最后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全班学生很进入角色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旅夜书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旅夜书怀的原文及赏析11-14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03-08

上海旅旅作文09-14

书怀全文02-29

《书的世界》课堂实录05-06

梦旅的作文09-09

旅梦的作文08-08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03-01

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09-01

旅宿的原文及赏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