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10 23:37: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后反思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课后反思

语文课后反思1

  今天,上的是《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我感觉,今天学生的状态不佳。他们有很多人,一开始就做小动作,心神不定,一直没有集中注意力,不知在想些什么。而且表现出对课堂的淡漠、不开心、没有兴趣。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想想有这么多原因:一、星期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集中不起来。休息了两天,可能有些不适应。

  二、今天晨会课的时候,我的言语较严厉,而且批评了几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规定了几条教为严厉的班规。可能学生觉得老师的态度不和蔼可亲,难以接受。但想想这一点,应该不会造成以上的现象。

  三、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一开始就板着脸,没有和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所以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没有给予他们所需求的,因而自然产生失望的情绪。

  想想可能几方面的原因都有点吧。本来休息了两天,又要投入艰苦的学习,难免产生失落的情绪。再加上老师又那么严厉,不可亲,当然没劲了!

语文课后反思2

  《马莎长大了》是一篇新课文,是北师大教材第一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很有趣。当看到教材后我又在想,应该怎样才能有所突破,让孩子学得既轻松又有兴趣呢?在新理念的观照下,经过深思熟虑定下教案,当上完课文时,也颇有感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理念:一是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探究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二是通过对多层次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感知成长的含义;三是注重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的理解,表演,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下面我就做个详细地说明。

  一。 在谈话中入境

  我首先问孩子你们想长大吗?为什么想长大?怎样才算是长大了呢?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揭示课题后(马莎长大),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好奇, 这时请来课文的'主人公马莎,想知道马莎的故事,于是在这个状态下,让学生接触课文,带着目的听老师朗读。想想马莎的愿望是什么?这时课题还没有完全揭示,主要是想让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再问问马莎到底有没有长大呢?由此揭示课题。这样既完成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词语的理解,又知道了马莎是真正长大了,还知道了朗读。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亮点。

  二。 在快乐中识字

  学本课时,学生对拼音的掌握以较熟练了,完全有能力自主,合作识字。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开火车,再同桌读,这是第一步。读准后再记字形,这里我准备了一些马莎的照片,学生一定有兴趣,每张照片的后面都有一个生字或词语,不仅需要学生能读出来,更重要的是生字会运用,学生为了得到照片都纷纷举手,兴奋的不得了,我也趁机指导学习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想了很多识字的方法,有些连我都想不到,我也不得不佩服小孩子的想象力,这样,经过学习后,学生们对生字的掌握也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多了,已至于后面课文的分析时间不够了。

  三。 在对话中读文

  说到朗读,这是目前新课改的重点。语文都提倡老师少说,让孩子在读中学,读中体会。并且要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学完生字后,有些同学都得到了照片,还有的同学没有得到,我就告诉他们不要灰心,老师这儿还有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篇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学生读起来也很轻松。重点是要让学生有恰当的环境去进一步读出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当成马莎,想想她会怎么做,怎么说。把自己当成大人,爸爸,妈妈,想想他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整篇课文学下来,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也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的灵活性还是不够,问题过于琐碎,生字教学花费的时间太多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

语文课后反思3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同学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布置教学过程。首先,同学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同学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同学大都比较熟悉,协助同学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同学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同学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同学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同学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缺乏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同学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同学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同学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别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同学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同学。防止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语文课后反思4

  自我评课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本课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在教学中应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美。在此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孔子名言,并搜集孔子个人资料,并请教或搜集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怎样的人。在课前并综合了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孔子名言作了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孔子名言及引用孔子名言,运用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这一课,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悟到: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谦虚好学,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我在教学中截断了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我让人物语言闪亮登场。

  如、“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设计语言,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名言。老师常常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三个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老师常常教育我们,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现在还是将来,为人都要谦虚好学,有礼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温习,不也是高兴的吗?(老师告诉我们,每天早读时都要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下,我们常常表现出不高兴,不愿意的表情,。每当这时,老师总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呀!(一天,老师在给我们讲一道数学难题,刚讲完,老师问我们懂着没有,教室里整齐地回答:“懂着了!”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 类似的题,可是班上没几个会做,老师生气了。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点拨了,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随之我又出示几句孔子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生对孔子的话算有点兴趣了,我将板书课题《孔子拜师》。本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的是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在叙述中,线索非常清楚。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要带着对孔子和老子的敬重和佩服之情感去读,去拜读,注意语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后说说孔子和老子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这个环节,我给足学生时间读,加上有课前孔子名言的理解,学生完成很不错。有个女孩儿写:我读了课文,从孔子在求学时不怕路途艰辛和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有礼貌,不怕吃苦的人。我也从老子不顾七十岁高龄,到洛阳城外迎候孔子以及他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孔子,我从这件事中,知道了老子是一个有礼貌,爱护学生的好老师。)看了学生的读书体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清课文层次:

  孔子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老子

  谦虚好学不怕吃苦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后作业第二题:(老子是一个博学多才及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人。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不怕吃苦,求知若渴的人。)

  对文本的理解已不是问题,自然词意在文本内容中能理解,对重点词语作“用词写话”的练习,生字认读与书写是过关的,在学习本课中,以下方面还是落到了实处。

  一、阅读中悟写法。这是语文学习中的支撑点,在本课中,就要抓住人物语言,在习作练习中,怎样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比如、本文对孔子和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主要进行了人物对话描写,而且在对话中作者能够准确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出示文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孔子:“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怎样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也不所变化。比如、描写懒惰的姐姐:妈妈让姐姐洗碗,姐姐不高兴地说:“听到啦!又叫我去沅碗。”接着,姐姐神神秘秘地对我小声说:“弟弟,你的字写起了吗?想去玩吗?你帮姐姐洗碗,姐姐一会儿陪你去玩!”我装着没听懂,只见姐姐又奇奇怪怪地说:“今天我借来了一本小人书,上面就是灰太狼的故事。”我忍不住了说:“姐姐,今天我帮你的'忙……”(点拨、只要能注意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这里安排了练习:“有趣的爸爸”“懒惰的爸爸”“爱节省的妈妈”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点。作为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句子的生动与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词的练习。我点拨了,这一句作者在讲孔子的旅途之苦,并运用了词语“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艰苦运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却运用“终于”一词来说明。(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可以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联系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课外拓展,综合展示

  让学生自己完成,搜集资料、问家长等方式。

  四、习作练习“我的语文老师”(必须落到实处。)

  学完本课,我有以此反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学态度,要真实地再现我们的课堂,不用动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真的语文的一种朴实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师朴实的教态,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创造一种纯朴的语文课堂。本课的亮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词语及语言的运用是文章的“精髓”。

语文课后反思5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语文课后反思6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强,读来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为了使本节课发挥最大效益,课前我鼓励学生练习排课本剧,把枯燥的说教与乏味的朗读转化为生活场景,这样我想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所接纳。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我真感觉自己是课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时我又有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让课本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同时,课本剧的展示,会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接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从而达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这对于表演的学生来说,既是对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又是他们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他们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而对于观看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参与表演,但在观看时他们肯定也会受到感染,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演,我会……”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让文本意蕴跃进的过程。以上这些,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不够,没有通过读书,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当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语言的妙处。

  第二、在同学们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够。

  第三、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如果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再评选出优秀向全班展示汇报,这样会更体现出教学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第四,由于课堂时控观念不强(这是自己以往教学中的“老病”),因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首尾呼应,晏子语言的严密推理等;写作顺序,如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指导不够,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总之,反思这节课,今后我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语文课后反思7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

  伴随着一步步地走进新课程,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来总结‘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体验。几个月前,我上了一节“自读自悟”教改实验课,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撞击着我的心灵,我透视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课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郑文团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谴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正准备下课时,一个同学突然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后来,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为之一动,灵感随之而来,我笑着对同学说:伟聪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比老师想得周到,至于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篇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好吗?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同学们把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麻雀找老鹰大哥帮助,把小麻雀救回巢里;有的写猎狗不死心,趁猎人不注意时又跑回追杀小麻雀,猎人及时赶来,把小麻雀送回巢里?……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射,独特的见解使人叹服,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惊喜,身处这样的课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动。

  多好的孩子们,老师喜欢和你们一起陶陶然乐于知识的殿堂之中。

语文课后反思8

  八班,第一次教“8”这个数字的班级,心中有一点小小的期待。每一届的八班都有几名学生的语文功底特别的扎实,我希望我也能遇见。

  在八班,我们的确看见这个班级语文功底优秀的`他们。本来想借这次学校公开课之后的宝贵教训,也找到了我教语文最大的弊端——自卑。即想改变自己,也想展示孩子们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可是在公开课来的这一天,孩子们精心的准备,让我也意外的是全班都看了这篇课文,即使很难懂仍然坚持看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面。当我看见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那是一个多么渴望展示自己的小手,不?这是大大的手,一个迫切想要表达的大手。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们,而我自己在心中还在希望你们要来安慰我。受伤的我是成年人,而受伤的他们还是未成年人,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希望的时候却遭遇这样的打击,他们能够接受吗?我不知道。我心中很明白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一道伤痕,不知道心中的伤何时才能修补。想到这儿,我心满含愧疚,孩子是我的失误,我应该多花点时间去研读这篇课文,早点定下上课的思路,早点集体备课,也许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失望了。

  我该怎样来安慰你——我的孩子:也许你们失去了这次机会,人生在世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好好争取。其次也许这堂课没有任何老师,但有我们前进的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留给我们自己,不求观众,我们就是自己最好观众。

  谢华与你共勉!

语文课后反思9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虽然几经反复备课和试讲,但今天的这堂课仍然上的不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今天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靠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参与新课程研讨课教学活动,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今后我要进一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大胆实践,朝着新课程的要求努力迈进,使自己锤炼成为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语文课后反思10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语文课后反思11

  《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我”在9岁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一发现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课文语言幽默,富于童真童趣,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是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的好教材。教学本课,应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抓住“发现”,激趣导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多梦年龄,“童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一谈起“童年的发现”,学生自然是滔滔不绝,乐此不疲。教学伊始,教师可紧扣课题,勾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今,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美好画面常常浮现在我们眼前。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找寻童年生活中有趣的发现,和大家一起聊聊,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发现”。通过引导学生畅谈童年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点击学生情感兴奋点,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场”。

  二、初读课文,感知“发现”

  教学略读课文,可按“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既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保底”要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交流、归纳出本课的学习目标:1认真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2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粗知课文大意”。在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自读自悟。根据学习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懂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画出“阅读提示”中提出的有关内容,读后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画个记号,留待集体讨论解决。2互读互纠。前后桌同学组成一千小组,开展“我是朗读最佳选手”的朗读比赛活动,互读互纠,然后各小组选派“朗读最佳选手”分小节朗读课文。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通过阅读,你解决了“阅读提示”中的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了解“我”发现的内容,感知“我”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全过程:梦中飞行——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道理。

  三、重点赏读,品悟“发现”

  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与“精读”只是相对而言。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应“精”、“略”结合,交替使用,增强阅读实效。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重点赏读。1细读品悟。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仔细想想:从费奥多罗夫的表现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整合、概括:①费奥多罗夫是个喜欢寻根问底的孩子。从他和小伙伴们 向 老师请教问题,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等描写中可以看出来。②费奥多罗夫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主要表现在:他在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行和推算从细胞到变化成人的时间。③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的孩子。他的幽默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得淋漓尽致。④费奥多罗夫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2赏读品悟。自主选择感受较深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大胆想象,设身处地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反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我”的童年之所以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3探究品悟。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费奥多罗夫的“发现”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情感体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这句话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生物老师为什么以为“我”的笑声不怀好意?并针对生物老师因误解“我”的笑声而把“我”轰出教室一事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或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哥白尼因坚持“太阳中心说”而受到宗教势力的迫害、监禁,甚至被活活烷死;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受到很多人的讽刺和迫害。加深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内涵,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个性上朗读。体验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四、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完本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科学家的发明、发现的资料、故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瓦特受到水烧开后壶盖跳动的启示,发明了蒸汽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进行对比,从中认识:重大的发明、发现往往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引导学生把发现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写好观察笔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个单元的习作“我发现了……”积累、提供习作素材。

语文课后反思12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毕淑敏还为她的儿子写过一篇文章呢。一个学生扬起了手上的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一篇好文章。于是,我也全文照读了。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笑笑,时而若有所思。

  接下来,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语文课后反思13

  在上公开课时,被提问到的学生总不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这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笨?不是!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老师自己本身,它和我们的提问方式以及适当的引导相关。在《太阳》这节公开课中,让学生分析范作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在这之前还和学生一起来复习了上学期学习的橡皮泥技法,有团、搓、压等方法。但是我提问说:“谁知道老师的太阳都用了哪些技法?”有很多的小朋友举手,我信心满满的提问了一个学生,他却回答说:“老师的太阳用到了曲线!”当时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回答呀?我问的是用了什么技法。于是我让他坐下,又去提问其他的学生。在评课的时候,麻老师提出其实你想让学生说出的答案只要你再深入得问一下,学生就会给你想要的答案了。学生说用了曲线,你可以问一下曲线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学生就会想到用搓的技法。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要学生给我想要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对就不再考虑了。经常听到一个教学案例,说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回答出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不断的提问学生,直到学生回答出自己设计的答案。当时听得这个例子的时候甚至觉得可笑,觉得这个老师真是蠢。现在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他的影子。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难主要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停地在变化的,学生不是我们的傀儡,也不是我们的演员。你想要的学生可以回答出来你想要的`,那就要看你是如何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以及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是科学研究的使用因素。”儿童是富于幻想的,这节课我通过示范、欣赏作品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心中的太阳,自由的想象太阳的表情,太阳的光芒,太阳的颜色,学生的想象力简直让人吃惊,有说用小人头连起来做太阳光芒的,还有蛤蟆头、苹果、草莓、数字、小树、小草等等,我真想让举着小手的学生一个个的说说自己想法。学生的回答我都做了简单的评价,在这个环节上浪费了不少时间。麻老师在评课提到其实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下归类,当有学生说苹果,再有学生说草莓时可以说它们都是属于水果,还有其他类别的吗?分一下植物、动物、符号等,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还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

  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有的学生的太阳做的相当的有创意。有的学生做的生气的太阳,眉毛高挑,嘴巴张得大大的,光芒也像火焰一样;有的做的是可爱的大眼睛,还有长长的眼睫毛的太阳。欣赏了这么多图片,说了这么的关于太阳的内容,如果能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太阳的感觉,给太阳赋予一层自己的感情色彩,相信学生的作品会更加的丰富。有人心中太阳是慈祥的老爷爷,有人觉得它是美丽的姑娘,有人觉得它是顽皮的小子,有人觉得它是可爱的小丑等等。通过这节公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每一次公开课上出现的问题我都会将它作为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相信我的课会讲的越来越好的。

语文课后反思14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是一首以自然知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以蒲公英、苍耳、豌豆为例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文共5节:

  1、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

  ⑴ 学会“旅”、“乘”等生字,理解“四海为家”、“纷纷”等词。

  ⑵ 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⑶ 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是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

  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课堂教学:

  ⑴ 为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兴趣,我制作了风光片、课件,准备了苍耳实物、头饰,还做了游戏准备。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一个风光片,这个风光片是由一组惹人喜爱的植物组成的,并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这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并喜欢上了植物,这时就是导入课题的最佳时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苍耳,先让他们看、摸,然后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把苍耳轻轻地粘在戴着小动物头饰的同学身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看,摸,表演,不仅很快就弄懂了苍耳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而且觉得非常有趣,趣中学习了知识。

  ⑵ 何突破重点、难点: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城里的孩子很难见到,农村孩子也不一定注意过,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课件(蒲公英纷纷飞行图,小免身上粘满苍耳图,豆夹被太阳炸开图)。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课件,让学生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不仅觉得新奇而且很快地了解到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语文课后反思15

  前两课时主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字词的认识以及课文的内容、重点语句的分析上来讲解。前两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语句分析,从而来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第三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写作方法上进行讲解。因为作为七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着作文的挑战。虽然小学的作文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的.作文却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在开学初就应加强这方面的知道。这样就可以结合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来为学生找到一条写作的路径。

  一、写作结构: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条理性而言可以规范学生的写作。因此我根据《紫藤萝瀑布》的写作方法入手然后再从作者看到盛开的藤萝花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通过赏花——忆花——思花的过程来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写作顺序。在这方面我重点对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指导性的分析,主要让学生知道每一段落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自己在写作中应怎样安排自己的文章段落。

  二、在写作特色上

  重点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特色上进行分析。通过讲解借物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以及让学生找出由景入情的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可以通过眼前的物或景铺开场面的。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技巧。

  三、修辞方法:

  这篇文章在修辞的运用方面也比较有特色。是初中学生转变写作技巧的最好的教材。我就利用它的分析来扩展他们的练句水平。可以丰富语句的生动性。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结合三方面的分析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把学生的写作结合。这样为他们的文章的写作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课后反思03-09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03-09

充气雨衣课后反思03-09

《妈妈的歌》课后反思03-10

《夏夜多美》课后反思02-26

《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02-29

《小鹰学飞》课后反思02-29

体育课的课后反思03-09

《顶碗少年》课后反思03-09

小学体育课后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