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8 22:13:41 好文 我要投稿

《家》教学实录【精华】

《家》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了很多生字,今天咱们来看一看谁能分清这些字的模样。

《家》教学实录【精华】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来读?

  指名领读(小老师读音正确发小红花给予奖励)

  师:小火车呀开呀开!

  生:请你开到这里来!

  (开到哪一行, 哪一行的学生读生字卡片)

  师:同学们对老朋友的模样记得可真清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新朋友,看谁先记住这些 新朋友。

  出示挂图

  师:你们还记得图上的小朋友是谁吗?

  生:冬冬!

  师:冬冬的一家人正在干什么?

  生:冬冬的妈妈在洗衣服,冬冬的爸爸在浇花,冬冬正在晒衣服。

  师:冬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冬冬在这么温暖的家中是多么快乐呀!你想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吗 ?

  生:想!

  师:那么我们就来认真地听一听。

  放录音(这个环节的设计,使童音再现,通过童声将学生带入充满快乐与漫馨的家中。)

  师:你们也想向冬冬这样读读吗?

  生:想!

  教师揭去挂图,出示《我的家》。

  师:那同学们就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问同位或者老师。

  学生自由读儿歌。

  (学生听过录音后读的兴致很高,因此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读,充分发挥自主性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字有意识的注意,加深印象,为下一步听老 师读。认识这个字埋下伏笔。)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读,老师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来看着儿歌听 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师:这么多同学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起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起立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可真高啊!现在男女生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好吗?

  生:好!

  师:老师先请女生来读,男生要看着字来听。

  女生起立读。

  师:女生看着生字读得可认真了,再来看看男生读得怎么样?

  男生起立读。

  师:男生读的时候也在认真地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读得也很棒。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要看着字来读。

  齐读儿歌

  师:现在来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吧,也可以找在座的老师大朋友读。

  学生自主结合读课文。

  (此环节灵活性较大,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穿插着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读书,老师真高兴。现在请一组好朋友读一读。

  生:我们是一起读的,现在读给大家听。

  生:我们是一个一个读的。

  学生一个读,一个听,再互换。

  (运用多种方式读书,有利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培养对家的爱,而且由于形式多样,低年级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单调,引导学生由无意 注意到有意注意。)

  师:刚才,同学们读儿歌的热情可真高,现在你来看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贴有生字卡片的小黑板

  师:这些生字都是儿歌中的,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教师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问爸爸妈 妈,或者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认识这些生字。那么你认识哪个生字就从小黑板上摘下来,领着 大家读一读,然后在儿歌中找到这个字,贴在儿歌中。

  学生摘下“中”“大”领读,找到这两个字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学生摘下“快”“乐”领读,找出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师: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是一对要好的朋友,怎么读?

  生:快乐!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家,确实很快乐。继续来学习生字。

  学生摘下“妈”领读,找出位置贴上。

  生:还有“妈”!

  师:在哪里?你上来指出来。

  生:还有一个!

  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个字,让学生贴在其指出的位置上。

  师:还有谁认识哪个字?

  同时找四个学生上前面来,摘字。

  学生摘下“爸”领读,指出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另外三个“爸”请学生指出位置贴上。

  师:两个“爸”放在一起怎么读?

  生:爸爸!

  师:同学们读得真准确,再读一遍。

  生:爸爸!

  师:两个“妈”放在一起怎么读?

  生:妈妈!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从你们的读声中,老师听出你们是多么喜欢,多么爱自己的爸爸妈 妈啊!

  (教师恰当给予评价,肯定学生的读音,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的美好情感,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那么你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学科活动中给同学们讲 一讲,如果有这方面的照片,也可以拿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一般只注重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往往忽视了自己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因此让学生 充分发现,想一想,做一做,深化爱父母的情感,同时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学生摘下“爱” 和“家”两个字领读并贴上。

  师:现在黑板上还有四个字,很多同学也认识,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

  生:有、的、也、长。

  师:找四个同学上来摘字,你喜欢哪个就摘哪个,然后领着大家读一读,再贴在儿歌中。

  四个学生摘字,领读,找位置,贴字

  师:同学们可真棒,认识这么多的生字,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生字。

  教师指着儿歌中的生字卡片,全班来读。

  开火车读。

  (识字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识字水平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识字,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师:大家看着黑板,看老师是怎样读这首儿歌的?

  教师拍手读儿歌。

  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读的?看谁看得仔细?

  生:老师遇到生字卡片就拍一下手。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来拍好吗?

  生:好!

  老师领着学生拍一遍。

  师:你们自己来拍一遍,只要每个同学都注意看着儿歌,你们肯定行。

  学生集体拍。

  (拍手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再一次与所学生字见面,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训练学生能集中 精力,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师:刚才,同学们读“爸爸、妈妈”多亲切啊!老师知道你们爱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家, 你想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想!

  师:我们再来听听冬冬怎么读的?

  放录音,学生听。

  师:你能向冬冬这样读吗?自己练一练。可以加上动作。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这里还可以给你配乐。

  指名读儿歌 。

  (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充分让学生表演,发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师:大家读得多好啊!从你们的'读声中老师知道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同学们在 课下准备一下讲讲你幸福的家,在学科活动时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好!

  (借助学生读书时的激情,深化爱家的情感教育,同时将课堂与学科活动紧密结合,潜移默 化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向纵深发展。)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六个组,第一组是苹果组,第二组是桃子组,第三组是心形组,第四 组是葫芦组,第五组是柠檬组,第六组是花儿组。老师再给每一组一些生字,将这些生字贴 在一起组成一句话。贴在各组的标志上,再贴在黑板上,在贴的时候,同学们不要抢,有的 贴字,有的找位置,一起合作来完成。

  学生分组贴字。

  老师帮助学生将标志贴在黑板上。

  师:请各组读一读你们组的一句话。

  苹果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桃子组:爸爸爱我。

  心形组:我爱妈妈。

  葫芦组:我也爱爸爸妈妈。

  柠檬组:在温暖的家中。

  花儿组:我快乐地长大。

  师:同学们贴得太好了,每一组同学积极合作,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老师尤其高兴的是, 桃子组能自己运用学过的生字,贴出了另外一句话,老师为你们骄傲。

  (这个游戏的设计,一方面使学生对生字再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小树立集体协作意识。发现学生能灵活运用生字,及时给予表扬、鼓 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师:将今天学的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再将生字制成卡片读一读。

《家》教学实录2

  一、《松鼠》印象回顾

  师:同学们,五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有关松鼠的文章,课文中介绍的松鼠,你们还有印象吗?(教师出示松鼠图片)

  生:我印象中的松鼠很聪明,它们过河的时候会用尾巴当帆和舵。

  生:我印象中的松鼠的动作非常灵活,能从一棵树上飞快地跳到另一棵树上。

  生:松鼠十分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会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生:松鼠非常讨人喜欢,还会自己搭窝,它们的窝又干净又暖和。

  生:松鼠很爱干净,常常用爪子梳理身上的毛。

  师:聪明、灵活、警觉、爱干净、可爱、讨人喜欢,这是课文《松鼠》留给我们的印象。今天,可爱的小松鼠跑进了“我”家(出示课题《跑进家来的松鼠》)。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二、发现“与众不同”

  师: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等会儿像小老师那样来讲给大家听。特别要讲讲这只松鼠与众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生:我读到了一只让人哭笑不得的松鼠。有一天,我们到森林里采蘑菇,满满一篮子蘑菇放在窗台上,结果第二天松鼠都把它们挂起来了。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等这些地方全部都是蘑菇。

  师:(带头鼓掌)这位同学真像小老师,她先讲了松鼠给她的总的印象,然后又比较具体地讲了她的这些印象是从哪里来的。谁也能像她这样讲?

  生:我觉得这只松鼠一点都不怕人。课文第七段写到它叼走了一块面包皮,后来又来叼走一块。而我就坐在它面前看书,所以我觉得它是不怕人的。

  师:对于松鼠“不怕人”这一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第六段也让我们感觉到它不怕人。

  师:能不能结合具体的字词给我们讲讲?

  生:松鼠会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

  师:你特别关注了哪些词?

  生:小嘴蹭,轻轻咬。

  师:“蹭”这个词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小狗在撒娇的时候会蹭主人。

  师:你特别提到了“撒娇”,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蹭”是撒娇的一种方式?(生答:是。)其实不仅是小狗,咱们人也是这样,对吗?(生笑)

  师:还有“轻轻咬”,谁也来像刚才一样给我们解读一下。

  生:松鼠和“我”之间已经非常亲近了,它懂得用轻轻咬“我”耳朵这个办法,告诉“我”想吃糖。

  生:这个动作还让我觉得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师:还有同学想交流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读到了一只勤劳的松鼠。它忙活了一个早上,把蘑菇都晾起来了。

  生:这只松鼠很顽皮。它经常到我家的橱柜里偷糖吃,害得“我”还被爸爸训了一顿。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自来熟”的松鼠。课文里写道“一只松鼠跟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

  师:(笑)这个词说得比较有意思。

  生:我觉得这只松鼠很奇怪。五年级的课文《松鼠》里提到松鼠是很警觉的,通常不接近人的住宅,而这一只松鼠却不仅跑进了“我”家,而且还不怕人,跟我们很熟。

  三、练笔感悟文心

  师:这位同学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这一只松鼠不怕人、顽皮、与人亲近,而布封笔下的松鼠是怕人的,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只松鼠不怕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在文中找找答案,画出有关语句并作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

  生: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非常喜欢这只松鼠。

  师:能具体讲讲吗?

  生:第十六自然段写道:“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松鼠不见了,我们的心里空落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从这里让我感觉到我们很在意这只松鼠。

  师:这位同学主要关注了“空落落”这个词,觉得我们很在意这只松鼠。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从“哪儿也找不到”感觉到松鼠不见了,我们一家人找了好多地方,我们心里很舍不得这只松鼠。

  生:我觉得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欢还有一个例子。爸爸知道了是松鼠偷了方糖,不仅没有责怪它,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储存冬粮不甘落后。爸爸因为喜欢松鼠而对它特别宽容。

  师:他从这句话中读出了爸爸的宽容。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松鼠把我们采来的蘑菇都晾在鹿角上,架子上,镜子上,假如是我的爸爸,肯定会发火,但课文中的爸爸一点也没有责怪它,反而哈哈大笑……

  师:(打断)等…等。这里的“哈哈大笑”是什么事情之后发生的?

  生:是松鼠把蘑菇都晾晒起来之后。

  师:是晾晒蘑菇之后吗?

  生:(集体说)不是,是偷方糖之后。

  师:爸爸对于方糖不见这一事件前后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开始以为是我们拿了方糖,他对我们的态度是——说我们不诚实,一星期不许吃糖;现在知道方糖是松鼠偷的,爸爸的态度却是——哈哈大笑(一笑了之)。

  生:我觉得这里第二句话“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他用了“咱们家”这个词,说明爸爸把松鼠当作是自己家的。

  师:(赞许)哦,你关注了“咱们家”这个词,感受到爸爸把松鼠当作了自己家的一分子。挺有道理啊。你再看看,类似的词还有吗?

  生:咱们、我们家。(教师指导朗读)

  师:松鼠在我们家做的荒唐事可不止一件,你觉得在其他事情上我们一家人又会是怎样一个态度?选择一个情景写一写。

  (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练写。)

  生:(读)妈妈看到满屋晾晒的蘑菇,哈哈大笑地说:“这小东西,真是可爱啊!起了大早来晒蘑菇,还挺会挑地方的`。这鹿角上晒蘑菇还挺适合的。”

  师:“这小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对松鼠的宠爱。

  生:(读)奶奶得知自己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头巾被松鼠叼到烟囱垫了窝,哭笑不得地说:“咱们家的这只松鼠怕冷在垫窝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冬天就要垫窝,这是它的天性啊!”

  师:你把课文中的“咱们的松鼠、天性”这两词用进去了。

  生:(读)妈妈看到满屋晾晒的蘑菇,哭笑不得地说:“我们家的松鼠可是当小偷的好料子呢,既灵活,又机敏,真是举世无双啊!”

  师:这个小偷是不是应该加个标点符号?

  生:引号。

  生:(读)奶奶得知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头巾被松鼠叼到烟囱垫了窝,哭笑不得地说:“咱们家这顽皮的小家伙啊,把我的头巾拿去垫窝,可真有趣啊,真让人哭笑不得。”

  师:我特别喜欢你“小家伙”这个词。

  师:同学们真的很会想象,一个个都写出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宽容和喜爱,写得真好。那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有趣的情景写下来呢?

  生:可能是让我们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师:嗯,这是一种可能。我很欣赏她这种说话的风格,确定不了的时候就说“可能”。

  生:可能是都写下来,文章就会比较长,哕唆。

  四、比较文体异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我们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讨论——同样写松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练习纸上提供了三种方式,你们可以选一种,边讨论边记录,等会儿我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把研究的结果讲给大家听。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上台汇报)

  生:(四位学生上台,一生指着投影仪。)我们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我们发现两篇文章写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一篇是用说明的方法来写的,一篇是用记叙的方法写的。说明文是介绍松鼠的特性,而记叙文是写了我们与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说明文是来介绍松鼠的特性,能不能具体讲讲,它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

  生:(小组成员补充)外貌、生活习性,还有食物。

  师:你们说这一篇是记叙的,能不能告诉我们记叙了哪几个故事?

  生:三个故事。第一是储存冬粮,第二是晾晒蘑菇,第三是垫窝过冬。

  师:一篇是说明文,从几方面来写;一篇是记叙文,讲了几个故事。你们发现了一个写法上面的不同点。请继续讲。

  生:《松鼠》这篇课文中的松鼠是很警觉的,怕人,而《跑进家来的松鼠》中的这一只松鼠是不怕人的。

  师:嗯,这个内容我们其实已经比较过了。

  生: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松鼠》这篇课文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师:这个说的很有意思。那么反过来《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亲身经历,身在其中的感觉。

  师:所以我们感觉《松鼠》中的松鼠远远地在那里,而《跑进家来的松鼠》中的松鼠就像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只要关注了作者,就会发现原因。《松鼠》的作者是谁?

  生:布封。

  师:布封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更多是客观地记录。而《跑进家来的松鼠》的作者斯克列比茨基是一位文学家。

  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篇文章中作者都很喜爱松鼠。

  师:但是布封把喜爱体现在松鼠外形、生活习性等的描写上;斯克列比茨基把喜爱藏在对松鼠一举一动的描写中,藏在我们一家人的一言一行之中。

  五、补充诗歌升华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只松鼠。(出示补充阅读材料:诗歌《早安,小松鼠》。)

  师:音乐起来了,我们和着音乐轻轻读一读。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生:我看到了一只很会享受生活的松鼠。

  生:这只松鼠正在晨光下边吃松果边跳跃。

  师:同样写松鼠,比起说明文、记叙文,这首小诗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简洁、宁静。

  生:作者似乎就写了一个镜头。

  生:这首诗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师:今天我们快速地阅读了三篇文章,同样写松鼠,不同的文体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今天的阅读收获走进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去。

《家》教学实录3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一段小音符)

  师:想象一下它像我们生活当中的什么情景?

  生:下楼梯、滑滑梯……

  生:上楼梯、爬山……

  师:把你听到的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生:学生听音乐用动作表现

  师:音乐中的很多旋律能使我们与生活当中的情景联系到一起,请同学们再听一听下面的这段乐曲,这里的旋律会带领着我们翻越山坡、再上台阶。如果你能和老师一起用手画出乐曲的旋律线那么我们就说一个节奏鼓励一下自己“酷酷 酷气气”

  生: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旋律线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它的旋律也像山坡一样有着明显起伏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并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听到了什么?

  师:播放歌曲《我是小音乐家》

  师:你在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快乐活泼的

  生:听完后感到很愉悦很开心。

  师: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轰隆轰隆的声音。

  生:小音乐家住在伦敦、他的乐器是吉它…

  生:还有小提琴。

  生:和圆号。

  教师贴歌词

  师:真棒,每个人都有一队认真聆听的小耳朵。现在老师想把这首歌曲演唱一遍,思考一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吉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出示吉它图片):吉它有六根弦,所以又叫六弦琴。

  师:同学们想听听吉它的声音么?

  生:想!

  (教师播放吉它演奏的音乐)

  师;听完了吉它的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小提琴师什么样子?

  师(出示提琴图片并介绍):提琴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小提琴因体积小,所以在肩上演奏;大提琴体积大,因而在地上演奏。我们在音乐中 听到的提琴音色是小提琴。

  师:你们想不想听听小提琴的声音?

  生:想!

  (教师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音乐)

  师: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号是什么样子?

  (教师出示各种号的图片并分别介绍其外形特征及演奏方式)

  (教师播放圆号演奏的音乐)

  师:听了这么多遍,你们知道这首好听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吗?

  生:想

  师:《我是小音乐家》

  师:刚才老师说了这首歌曲也有着很强的旋律线现在老师想将歌曲的旋律及情绪变化用线条表现出来,请你也拿出小手,跟随我一起画出来。

  (教师与学生一同演唱并用手指画出旋律起伏)

  师:对于歌曲我们是越来越熟悉了,想不想学唱歌曲。

  生:想

  师:我们先听一遍歌曲,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你最喜欢歌曲的哪一句,你觉得那句最难。

  生说喜欢那句,教师就学唱那句

  生:我觉得跳呦唱呦那句最难

  师:听老师唱的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奥”字

  师:看老师手势哪个字唱的圆滑,哪个字掉到了地上?

  生:跳字唱的圆滑,呦掉到了地上

  师:跟琴一起把第一乐段演唱一遍

  生跟琴演唱

  师:注意歌曲中“砰砰砰的声音”怎么唱,看老师的两种表现你觉得哪个适合?

  师用力跺脚、师有弹性的跺脚

  生:第二种

  师:好现在轻声的有弹性的来演唱歌曲

  师:第一乐段我们已经会唱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第一段跟唱,第二三段在心里默唱

  师:现在跟琴演唱第二段、第三段

  师:这一遍我们来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变现歌曲

  生:唱、跳、画旋律线......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为一部舞剧所创作的一首乐曲。有一个问题,乐曲中最优美的一段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师:生:圆号、大号、小提琴

  师:到底是什么乐器

  (出示小号课件)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乐曲我将把自己对这首乐曲情绪及旋律的理解用线条画出来,你也可以跟随老师一同来完成。

  生: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旋律线

  师:我要问大家了,老师刚才用什么线条表示最热烈的部分?

  生:竖条,非常有激情的。

  师:那我用什么线条表现最优美的部分?

  生:波浪,很抒情。

  师: 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什么生活情景?

  生:下楼梯。

  师: 这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吗?

  生: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了。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音乐课,音乐和生活中的很多情境都能联系到一起,所以说音乐来源于生活,美好的生活又离不开音乐。这节音乐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家》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 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⑵ 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⑶ 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肖像、语言、行动特点的句子,思考这些名人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最想在家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进入情景,感知氛围

  1、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星期天福楼拜家的一场聚会。)

  2、这是一个怎样的聚会?(充满学术气氛的、气氛热烈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充满生活色彩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志同道合的'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哪几位?(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你能根据课文猜出插图中分别画的是谁吗?请说出你的依据。(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并依次给人物标上代号。)

  生:A应该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

  生:C是都德。文中提到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C是图中胡须和头发是最多最长的。

  师: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C是都德的?

  生: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插图中除了福楼拜他的手势最大。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活跃、好动。

  师:是啊,你看,一进来他就说个不停。(齐读第五段)

  师:他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就能勾画出某人的轮廓?

  生:他善于思考和观察。

  师:而他眼中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生:贪图享受、寻欢作乐的。

  师:可见他对于当时社会是什么态度?

  生:痛恨。

  生:厌恶。

  师: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愤世嫉俗。都德的代表作《小东西》也就表现了一位破产商人的悲惨生活。

  生:B可能是左拉。第八段中提到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还有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我觉得B比较吻合。

  生:不对,B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 仰坐在沙发上,而左拉是歪在沙发上。相比较而言,B向后靠的幅度要比D来得大。所以B应该是屠格涅夫。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坐姿以外,屠格涅夫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生:还有蓝色的大眼睛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

  师: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是怎样的?(因为屠格涅夫是背对大家的,所以在这里插入屠格涅夫的图像,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他的外貌特征。)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屠格涅夫和福楼拜是好朋友,但他们的个性是不同?他们的个性各是什么样的?

  生:屠格涅夫是个内向平静的人。一件普通的事到了他的嘴里就带上了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说明他非常善于思考也善于观察。

  师:很好,福楼拜呢?

  生:他是个热情外向、个性张扬的人。比如:朋友来了,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又比如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又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生:我反对。那是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但结尾他分别送到前厅,倒可以看出他对待朋友非常热情。

  生:但佣人不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文中用了几乎二字,和前面的总相结合,说明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屠格涅夫都会亲自为朋友开门的。因此我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反驳的同学嘟囔着说:我又没说他不热情,只是最后一句话更能看出来嘛!)

  师:同学们看得都非常仔细。那福楼拜还有怎样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客人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络绎不绝,以至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呢?

  生:博学多识。他可以用一句话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在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师:这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比喻什么?

  生: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

  师:福楼拜的思想可以跨越几个世纪,找到相似的事实或格言,可见他的确博学多识,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他的老师有什么态度?

  生:敬仰。

  师:此处用了迸发一词,和前文什么语句相呼应?

  生: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

  师: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

  师:正是因为他的热情好客,客人愿意来,更因为他是博学睿智的人,大家乐意来。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愿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最后我们来谈谈左拉吧。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他很温和。在话被人打断时,他仍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同时也很执着。

  生:他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外貌中透露着坚毅的性格。

  师:对,左位个性温和,但在关键时刻同样也很坚强。在后来法国发生的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中,他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我控诉》一文,痛斥反动政府。结果被判刑,被迫流亡英国,并在那里去世。

  四、总结积累,以文读人

  1、莫泊桑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几位大作家的音容笑貌,你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

  教师预设:

  ① 细观察,抓特征;

  ② 多角度,有重点;

  ③ 要准确,求生动;

  ④ 有思想,表情感。

  2、莫泊桑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文字中,你能体会他的性格特点吗?让我们学学西门,在文中寻找蛛丝马迹。

  3、出示莫泊桑头像,试从外貌描写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

  1、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他们会聊些什么?各自又有怎样不同的表情?请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2、查找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相关资料,思考莫泊桑为什么选择这四位作家进行具体描写,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阅读这几位作家的作品。

  【教后感】

  图文结合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插图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在莫泊桑细腻的描写中,学生了解了几位著名作家的性格特点,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学生也了解了几位大作家作品的风格。由课内到课外,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拓展。

  本单元资料介入的方式很多,比如文字资料、录像资料、音乐资料、图片资料、课内资料;介入的时间也多种多样,有课前介入,中间介入,还有课后介入。课前,教师要细心地研究,精心地指导,明确所搜集资料的特点,提高搜集资料的质量,在课堂中合理灵活运用,使资料的介入进一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家》教学实录5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呀,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看看他们是谁?(出示白云、禾苗、小鸟、鱼儿图,学生齐声同步念)

  师:这些小家伙可调皮啦!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生:能。

  师:请几个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四位学生把以上图片帖上黑板)

  师:谢谢这些有爱心的同学们,谢谢他们。

  二、揭题:

  师:(出示卡片"家")同学们再看,这个是什么字呀?

  生:家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学拼音认识的。j-i-a→jia

  师:刚学的拼音马上就会用了。真棒!我们一起来。(师领学生齐拼j-i-a→jia)

  师:张老师帮它找个好朋友--"大家"。你们能帮它找个好朋友吗?(伸手向一位同学)你来。

  生1:共同的家

  生2:我们的家

  生3:大家

  生4:回家

  生5:鱼儿的家

  生6:地球是我们的家

  师:今天啊。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非常非常优美的诗歌。它的名字叫作《共同的家》。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师板书课题:共同的家)

  生齐读2遍课题

  三、初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里都有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同桌,问问老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要把每个字音读准了。

  生再自由读。

  师:想不想有更大的进步啊?再读一读,把句子读流利了。

  生再读课文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练一练。

  生再自由练读

  师: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同学请举手。现在老师检查生字。

  (出示卡片。"同、家、球、地、林、树、苗、禾、土"教师一个个教读。遇到翘舌音的提示:"把舌头翘起来。"学生跟读。)

  师:直接读出来。

  (师一个个出示卡片,生齐读。)

  师:好拉。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生词。

  (师出示生词卡片。)

  师:还有谁想来领读的?把你的手大胆的举起来。

  一生领读"土地、共同、大海"全班再齐读"鱼儿、小鸟、蓝天、地球、禾苗、树林"(师随机纠正读音并范读。师着重指导"鱼儿"的儿化读音:"儿"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这样的鱼儿才可爱。

  师:想不想开火车来读啊。哪列火车想开起来?

  生开火车读(学生一纵排读)最后一生读"地球"不准。师范读。

  第二列"火车",第三列"火车"读时。("鱼儿"不准)

  师:(纠正"儿"的读音)"鱼儿"的"儿"再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四、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想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

  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纠正"我们"的读音),"我们"的"们"是轻声,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men。

  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这次学生读准了)。

  师:还有谁想读?

  生:"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纠正"是"翘舌音)shì

  生1:"树林是小鸟的家"。

  生2:"大海是鱼儿的家"(师再次纠正"鱼儿")

  生3:蓝天是白云的家,再次纠正"是"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读?

  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出来?

  一生读全诗,读得很好。

  师:(高兴地):给点掌声给他。

  全班齐读《共同的家》

  师:那么首先,我们到白云的家里去好不好?白云的家怎么样啊?

  生:蓝蓝的。

  师:谁还想说?

  生:有点白有点蓝。

  师:哦又白又蓝。

  生:白云住在蓝天上。

  师:那谁想读?,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张老师也想读,好不好?

  生:好。

  师:(深情地)"蓝天是白云的家"张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高兴地)好。

  师:那能不能给我点掌声啊,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张老师为什么能读得那么好啊。想不想知道?

  生:(大声地)想。

  师:因为啊,张老师一边读的时候就一边想,好象就看到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飘。然后就能读好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自己试一试,一边读一边想着蓝天白云。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读得不错,可惜白云读得重了点。)

  师:哦。我好象看到了白云轻轻的在飘。谁能读得再轻一点。

  一生再读,这次读得比上次好多了。也注意到老师给的提示语" 白云"。

  师:哦。白云在轻轻地飘,你们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鼓励地)你能不能把蓝天读得更广阔一些,能不能?

  生拖长声音读。

  师:谁能把又宽又广阔的蓝天读出来。

  (一生再读,但效果不大。)

  师:(耐心地)张老师还想读一读,谁想跟张老师一起读?

  师有感情地领读,学生跟读。

  师:白云轻轻的飘,蓝天可蓝拉。喜欢蓝天吗?

  生:喜欢。

  师:我们再来夸夸我们的家,好不好?

  生:(高兴地)好。

  师:地上禾苗长起来了。我们一起来做做动作好不好?我看谁长得最高。

  师:(走到一个把手伸得最高的同学面前)你怎么能长得那么高,小禾苗?(生轻笑)

  生:吸收营养。

  师:你从那里吸收营养的啊?

  生:土地。

  师:你为什么能长那么高啊?你们的营养从那里来啊?

  生:土地。

  师:喜欢不喜欢土地啊?

  生:喜欢。

  师:谁来夸夸你们的家?

  生:"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这个小禾苗很乖巧,还有谁来夸夸?

  另一生美美地读

  师:这个小禾苗很棒!我想问你,你夸你的家的时候啊,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禾苗

  师:你是小禾苗是不是,这样很好,试试。我是小禾苗,我在生长拉。长得高拉

  生自己试读:"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谁来?

  一生一边读一边在"长高"拉。

  师:还有谁想夸?

  另一生读得也很棒。

  师:这株小禾苗也在健康的成长。我想听这一片禾苗来夸一夸(师伸手向第一组,第一组齐读)

  师:这一片小禾苗你们来读一读(第二组大声地齐读)

  师:这一片小禾苗,你们也来读一读。(第三组配上了动作齐读)

  第四组齐读,但声音不够响亮,不太整齐。师:恩,这一片禾苗好象吸收养分不够,再吸收点营养再读一次,

  第四组再读,这次整齐响亮多了。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边长高,加上动作,一起来。

  全班兴致高昂地边配上动作边读。

  师:我们看一看,蓝天的家很美丽,禾苗的家很温暖,那么小鸟和鱼儿在家里面干什么呀?

  生:小鸟的家里飞。

  师:他们飞着干什么啊?

  生:一边跳舞一边飞

  师: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心里面怎么啊?

  生:觉得家里很漂亮很美丽、很高兴。

  师:我还听见了它们在唧唧喳喳、唧唧喳喳的在说话,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啊?

  生:知道。

  生1:好开心啊,好开心啊

  生2:它说他们的家很漂亮

  师:你觉得它们家那里漂亮啊

  生2:青青绿绿的树

  师:哪只小鸟想来夸夸自己的家呢?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小鸟在飞很高兴。

  师:你来读试试。

  生:(大声地)"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这只小鸟一定很勇敢

  另一生微笑着读。

  师:你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你再快乐的读一次。

  生:你在家里玩得很开心。

  师:我们这一群小鸟来夸夸自己的家。

  小鸟是怎么飞的啊?

  师生一起配上动作。

  师:哦,很多快乐的小鸟。

  师:我们快乐的小鸟一起来。

  生学着小鸟飞齐读。

  师:鱼儿的家在哪?

  生:大海。

  师:它在家里干什么啊?

  生:游来游去很高兴。

  师:你自己在大海里是怎么游的啊?

  生做动作

  师:我们的教室就是一片大海拉,我们一起来游一游好不好?可以游出来,我看哪只小鱼儿最快。这就是你们的家,可以站起来游,游到我这来。(生做小鱼状游向老师)

  (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气氛很活跃)

  师:你们在大海里快乐吗?

  生:快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我们的家好不好?

  生:好。

  师生一起做动作读"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小鱼儿可以休息拉。还有那位小鱼想来,试试。

  生:"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这一条小鱼在散步悠闲呢?

  另一生读。

  师:这一条小鱼也在散步呢?这两条小鱼一起来。

  (一桌学生读。读得一般。)

  师:你们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啊?

  生:鱼儿在里面游很高兴。

  师:可是老师觉得你们还不够高兴,能不能再高兴的读一次?

  生再读,

  师:再高兴地读一次

  生再轻快地读,这次听起来感觉比前面两次高兴。

  师:开心的小鱼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有家真好啊!这四行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啊?

  生:好。

  全班一起读,边配上动作。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土地是禾苗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在哪啊?

  生:地球 。

  师板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啊?

  生:因为地球什么地方都有,而且连非洲和大海都有,所以才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众大笑)

  师:不仅有大海,还有陆地是吧?地球上还有什么?你说。

  生:地球上有空气,人们都需要呼吸空气。

  师:哦,我们在这里生活呢!

  生:因为有美国,西班牙,还有很多雪山(众又笑)

  师:因为有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还有我们茂密的树林和快乐的小鸟,还有我们肥沃的土地和冲率的禾苗,还有我们浩瀚的大海,快乐的鱼儿。(生跟老师一起说)

  地球上还有许多许多。喜欢地球吗?

  生:喜欢。小学教学设计/网

  师: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家

  生:(高兴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幸福拉,我的地球可美啦!让我们幸福的说一次。

  生幸福地读。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自豪啊,我们的环境可美拉,让我们再自豪地说一次。

  生自豪地读。

  我们在地球上,真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再骄傲的说一次。

  生骄傲的读。

  师:所以啊,我们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

  《共同的家》。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好不好?

  生:好。

  生读全文,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这首诗可美拉。如果能背下来就好拉。他们试着背一背好不好?

  生:好。

  师:能背的小朋友闭上眼睛,实在不记得了可以偷看一下。

  生背诵全文

  师: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是不是应该爱护地球呢?

  生:是。

  师:我们要怎么爱护我们的地球呢?

  生:不要乱仍垃圾,乱摘树叶。

  生:不要乱仍垃圾多多的,弄得地球臭臭的。

  师:我们班的教室,我发现一点点纸片。不要乱仍,马上拣起来。

  生低头拣树叶。

  师:请坐好,我们要怎么保护地球?

  生:不要乱摘花。

  生:爱护大自然。

  师:还有吗?

  生:不要乱踩草。

  生:不要乱扔垃圾到大海,那里就不漂亮了。会好臭的。

  师:那里的鱼儿就--

  生:死拉。

  生:要爱护树木。

  生:要保护我们的小鸟。

  生:保护环境。

  师:我们能不能像今天说的那样做啊?

  生:(大声地)能!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

  五、说话练习

  师:还有位小诗人,他也做了小诗。可是呢,他没写完,我们一起来帮他看看。

  师板书。

  生读:"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师: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什么的家?

  生:太阳。

  师:说完整。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太阳的家,星星月亮的家都在里面。

  哦。那么多,他们家都是在蓝天那里。

  师:你说。

  生1:蓝天是小鸟的家。

  生2:是小鸟的游乐场。

  生3:那里是羊群的家。

  生4:草原是羊群的家。

  师:羊群在那里生活,对把?

  生5:羊圈是羊群的家

  师:它晚上在那里睡觉呢是把?泥土是谁的家?泥土上面还住着谁?

  生:禾苗。

  师:说完整。

  生:泥土是禾苗的家。

  师:谁能和书上的不同的吗?你说。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生:泥土是蚯蚓的家。

  师:在里边钻洞呢?是吧?

  生:泥土是小树的家。

  生:泥土是大白菜和青菜的家(众笑)

  师:那么还有哪里是哪里的家?这样把。你们分成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里。一人说一句那里是谁的家。然后把它们连起来就可以变成一首小诗拉。然后再诗上给它加上个题目,。那么你们组最棒拉。好不好,来。

  四人小组开始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请坐好。

  生:我坐好。

  师:刚才小诗人在热火朝天的做诗,现在我请四个小诗人,把你做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那四人小组一起举手,把你们的手举起来。张老师最喜欢举手的人啦。你们四个好不好?

  四人小组A上台

  生1:土地是青草的家。

  生2:蓝天是月亮的家。

  生3:(该生说不出,估计没想好。下面的同学帮助他。)草原是羊群的家。

  生4:泥土是蚯蚓的家

  师:安个什么题目?

  四人小组A低头冥思苦想。

  师:(小声地)我们题目叫《共同的家》,那你们的题目叫什么?

  生:(豁然开朗)题目叫《是谁的家》。

  师:(询问下面同学)这个题目好不好?

  生:好。

  师:再请四人小组

  全班的积极性很高,每一小组都想上台展示。

  四人小组B上台

  生1:"宇宙是地球的家。"(众笑,有同学帮提示说:反啦!反啦!)

  生2:蓝天是白云的家。

  生3:泥土是植物的家。

  生4:房子是人类的家。

  生1:(骄傲大声地)题目是《大自然的家》。

  师:给掌声给他们,谢谢你们

  六、总结全文, 烘托气氛

  师: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好不好?

  生:(整齐响亮地)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家》教学实录6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最想在家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进入情景,感知氛围

  1、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星期天福楼拜家的一场聚会。)

  2、这是一个怎样的聚会?(充溢学术气氛的、气氛热烈的、充溢艺术气息的、充溢生活色彩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充溢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志同道合的……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哪几位?(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你能根据课文猜出插图中分别画的是谁吗?请说出你的依据。(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并依次给人物标上代号。)

  生:A应该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

  生:C是都德。文中提到“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C是图中胡须和头发是最多最长的。

  师: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C是都德的?

  生: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插图中除了福楼拜他的手势最大。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活跃、好动。

  师:是啊,你看,一进来他就说个不停。(齐读第五段)

  师:他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就能勾画出某人的轮廓?

  生:他善于考虑和观察。

  师:而他眼中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生:“贪图享受、寻欢作乐”的。

  师:可见他对于当时社会是什么态度?

  生:痛恨。

  生:厌恶。

  师: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愤世嫉俗。都德的代表作《小东西》也就表示了一位破产商人的凄惨生活。

  生:B可能是左拉。第八段中提到“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还有“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我觉得B比较吻合。

  生:不对,B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仰坐在沙发上”,而左拉是“歪在”沙发上。相比较而言,B向后靠的幅度要比D来得大。所以B应该是屠格涅夫。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坐姿以外,屠格涅夫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生:还有“蓝色的'大眼睛”“白净的脸”“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

  师:“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是怎样的?(因为屠格涅夫是背对大家的,所以在这里插入屠格涅夫的图像,让同学形象地感知他的外貌特征。)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屠格涅夫和福楼拜是好朋友,但他们的个性是不同?他们的个性各是什么样的?

  生:屠格涅夫是个内向平静的人。一件普通的事到了他的嘴里就带上了“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说明他非常善于考虑也善于观察。

  师:很好,福楼拜呢?

  生:他是个热情外向、个性张扬的人。比方:朋友来了,“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又比方“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又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生:我反对。那是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但结尾“他分别送到前厅……”,倒可以看出他对待朋友非常热情。

  生:但佣人不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文中用了“几乎”二字,和前面的“总”相结合,说明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屠格涅夫都会亲自为朋友开门的。因此我仍旧坚持自身的观点。

  (反驳的同学嘟囔着说:“我又没说他不热情,只是最后一句话更能看出来嘛!”)

  师:同学们看得都非常仔细。那福楼拜还有怎样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客人“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络绎不绝,“以至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呢?

  生:博学多识。“他可以用一句话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争辩”;“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在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师:这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比喻什么?

  生: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

  师:福楼拜的思想可以跨越几个世纪,找到相似的事实或格言,可见他的确博学多识,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他的老师有什么态度?

  生:敬仰。

  师:此处用了“迸发”一词,和前文什么语句相呼应?

  生:“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

  师: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

  师:正是因为他的热情好客,客人愿意来,更因为他是博学睿智的人,大家乐意来。“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愿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最后我们来谈谈左拉吧。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他很温和。在话被人打断时,他仍“从容不迫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同时也很执着。

  生:他“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外貌中透露着坚毅的性格。

  师:对,左位个性温和,但在关键时刻同样也很坚强。在后来法国发生的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中,他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我控诉》一文,痛斥反动政府。结果被判刑,被迫流亡英国,并在那里去世。

  四、总结积累,以文读人

  1、莫泊桑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几位大作家的音容笑貌,你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

  教师预设:

  ①细观察,抓特征;

  ②多角度,有重点;

  ③要准确,求生动;

  ④有思想,表情感。

  2、莫泊桑用自身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文字中,你能体会他的性格特点吗?让我们学学西门,在文中寻找蛛丝马迹。

  3、出示莫泊桑头像,试从外貌描写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

  1、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同学,他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他们会聊些什么?各自又有怎样不同的表情?请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2、查找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相关资料,考虑莫泊桑为什么选择这四位作家进行具体描写,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阅读这几位作家的作品。

《家》教学实录7

  【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茨威格的介绍,结识了大名鼎鼎的雕刻艺术大师罗丹,了解了成功的秘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这四位大作家都是谁呢?

  生: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师:(出示有关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

  生:(齐声回答)都德。

  师:为什么?

  生:我们曾学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师:好!现在哪位同学给大家简介一下这四位大作家呢?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18

  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师:(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甲:(朗读1~4自然段)

  生乙:(朗读5~6自然段)

  生丙:(朗读7~8自然段)

  师:(范读9~10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

  生: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

  师:大家考虑一个题,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

  生: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生: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

  生:还有“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师: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博学善辩。

  师:非常准确。(板书:博学善辩)接着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生:“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生:“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师: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生: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

  师:好!(板书:热情豪放)大家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把关键词语通过重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位客人是谁呢?

  生:屠格涅夫。(板书:屠格涅夫)

  师:“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一般。

  师:那么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生: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师:一系列的相同点,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这样写“一箭双雕”,同时表现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

  生:肖像描写的是“白的脸”。

  生:语言描写是“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生: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师: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生:博学多识。

  生:老年持重。

  师:不错。(板书:博学多识老年持重)按照客人到来的先后顺序,依次来的是都德和左拉。(板书:都德左拉)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同桌讨论一下,找出对这两位作家进行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地方,在书上画出来,并用短语概括一下二人的思想可行性特征。

  生:(同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很认真。刚才我看到大家把关于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都在书上勾画出来了,通过这些描写你们看这是两位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的大作家呢?

  生: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生: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师:好!(板书:幽默健淡活泼开朗沉默寡言坚毅聪慧)我有一个疑问,在对左拉的肖像描写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随便看一个人,能不能通过他的头看出他是聪慧还是愚蠢、坚强还是软弱?

  生:不能。

  师:这都不是一眼就能直接看出来的,因此作者的这种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我们同学作文也很有启发。另外,为什么我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能说出四位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

  生:因为作者莫泊桑抓住了四位作家的不同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很好!由于作者善于观察,抓住了这四位作家的不同性格特征,人物在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谁能具体地说一说呢?

  生:福楼拜是主人,性格热情豪放,重点写他的动作;屠格涅夫博学多识,主要写他的语言;都德生性健谈,因此描写时是肖像、语言并重;左拉沉默寡言,重在描写他的肖像和动作。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出示莫泊桑肖像投影片):大家试着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一下肖像描写。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呢?

  生:莫泊桑高高的个子……

  师:我们通过看莫泊桑面部的画像,能看出高高的个子来吗?

  生:(笑)莫泊桑一副严肃而又慈祥的面庞,一对浓黑的眉毛微锁着,像是在思索着什么问题,又像是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一对大而有神的眼睛发出尖锐的目光,厚厚的嘴唇上两撇浓浓的八字胡微微向上翘着,他的脸总是沉着,看起来严肃认真而又和蔼可亲。

  师:不错。我们再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福楼拜打开门,一看是莫泊桑,他一下子抱住了莫泊桑,“啊,莫泊桑!真没想到是你呀!”然后,拉着莫泊桑向里屋跑去,边跑边叫着:“大家快看呀,我们的莫泊桑来了!”刚刚爬完六层楼还在气喘吁吁的莫泊桑还没等站稳,就被福楼拜拉着做了一次小跑练习。莫泊桑面对着热情的们,十分高兴,像个小弟弟似的跟在福楼拜的身后。

  生: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柔的声调慢慢地讲着:“莫泊桑,好久不见了,你还记得以前我们在你家谈论文学史方面的事吗?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品了?可不可以让我们一饱眼福呀?”莫泊桑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些日子我确实很忙,我今天来正是想让大家对我新写的这部小说提意见,还希望您对我多加指导!”屠格涅夫喜爱地看着莫泊桑笑了。

  生:刚才在对这几位作家介绍时,我们已经知道福楼拜比莫泊桑大29岁,而且莫泊桑在创造上受福楼拜的影响很大,因此可以说,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我先做一个假设,假设这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莫泊桑的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时门铃响了,都德说:“中国有句古话‘说曹操,曹操就到!’你们看,准保是莫泊桑来了!”门开了,果真是莫泊桑,他拥抱着福楼拜,不住地叫着“老师”。都德回过头来对大家说:“想不到福楼拜竟有这么优秀的弟子,你看他浓眉大眼,气质非凡,像不像当年的我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生:左拉歪坐在沙发上,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腕。莫泊桑走到他的跟前:“最近过得好吗?”“好,谢谢!”说完左拉又恢复了刚才的动作,观察着每一个人。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都抓住了四位大作家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写,今后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来展开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肯定会栩栩如生。今天的作业是写一段文字,通过肖像、语言、行动描写表现班级里一位同学的思想性格特征。下节课找同学来读,让大家来猜你写的是谁,如果一下子就猜对了,那说明你写得很成功!下课。

  【简要说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本文以简短的篇幅刻画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写人物怎样抓住肖像特点,如何做到声态并作,从表情写到内心,如何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本文都是典范之作。因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揣摩,通过比较作者对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辩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本文学习重点的理解运用。在引导学生分析有关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运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进行肖像描写;让学生发挥想像假如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莫泊桑来了,根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当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专家评点】

  刘秋红老师讲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我只听过两遍,但其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这个细节是:在老师领学生将课文主体分析完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两个小练习:(1)出示莫泊桑头像的投影后,让学生试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一下肖像描写。(2)假如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正谈话时,莫泊桑来了,这时这四位大作家会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这两个小练习(尤其是后一个),每次都能激活课堂气氛,引出学生虽略带稚气但却充满智慧的发言。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这是刘老师所讲课水到渠成后的画龙点睛之处。

  刘老师确定的两个学习目标是:(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进行描写;(2)了解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先主后次,先易后难;重点目标要求“知道”,非重点目标让学生“了解”。详略得当,用词恰切。教学中,刘老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紧紧围绕两个目标进行条分缕析。分析中重点突出课文抓住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一点,并随时分析课文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亲切自然,然后板书出现了四行字:福楼拜:博学善辩、热情豪放;屠格涅夫:博学多识、老年持重;都德:幽默健谈、活泼开朗;左拉:沉默寡言、坚毅聪慧。这个板书,阐释了目标,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时刘老师出了上述两个练习,这既是学习目标的总结概括,也是为达标而作的巩固练习;既是对课堂“中心”的认定,也是对难点、重点的突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紧教材,又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自然、新颖、实用,集中展现了高水平语文课的艺术性。

  高水平的语文课都有“华彩”部分,有讲课人的“点睛”之笔。而这一部分,往往是在层层铺垫之后,学生水平和教材实际巧妙结合,经过教师精妙引导,才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到来。“过”则唐突,“不及”又让人遗憾,刘老师的课可以说颇得个中三昧。

《家》教学实录8

  师: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谁读哪一段?

  (生举手。靳老师示意一名同学)

  师:好,你读。其他同学请坐下。

  (学生坐下)

  师:当别人读的时候,你做两件事:第一,听一听他读的哪儿好,我向他学什么。首先看人哪儿好我向他学什么。第二,我要读得更好,我要从哪儿下手,从哪儿努力。听清了吗?

  生:听清了。

  师:你把你刚才站起来最受感动的那一段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师:好,我把话筒离近点,(*近学生,把胸前的话筒对着学生)读吧。

  (学生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好!我想广播员也不过就读成这个样子。你说是不是?

  生:老师夸奖了。

  师:(靳老师笑了)哦!老师夸奖了。我真得向你学习。我要读都读不了你这么好。你告诉我,为什么这么长课文,你单选这一段?

  生:因为,嗯,老师,我看电影的时候吧,最喜欢看最后胜利的那一幕。

  师:看结尾?

  生:对

  师:看结果?

  生:嗯。因为,就是胜利了吧,特别的―――怎么说呢?就是――

  师:激动人心!

  生:对!激动人心!

  师:(开玩笑)那是我说的!

  (全场哄笑!)

  师:(笑着)接着说。

  生:所以我非常喜欢最后一段。

  师:好!

  生:这样说明董存瑞炸暗堡没有白炸。

  师:说得好!董存瑞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一段最激动,所以她读得那么好。你把最后一句读读,我们最爱听最后一句,读。

  生: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上空迎风飘扬!

  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你再读,让我们看见这个红旗呀在风中迎风飘扬,让我们都看到,胜利的红旗―――读。(打着手势引导学生把“迎风飘扬”读到位。)

  生: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怎样?(手势演示红旗飘扬的样子)

  生:迎风――飘扬!

  师:再读!

  生:迎风――飘扬!

  师:我读: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师:一起读,好吗?

  生:好!

  师:胜利的红旗――――读。

  生: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师:胜利了,读得这么欢快!这么喜悦!这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来到刚才读这段的女孩子身边)而且,她讲了为什么读这一段,因为董存瑞没有白白献出自己的生命。真的使我们的战斗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这就是牺牲的价值。不是为了牺牲而牺牲。牺牲的生命有价值。好。你看,刚才她说了: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边说边写“隆”,写完右边的折文后,说)

  师:这个“隆”字啊,你不用都记,你就记右边,右边哪,你也不用都记,就记一笔,知道哪一笔吗?

  生:知道!

  师:对了,上边有一小――――――

  生:横!

  (转身用红笔写出那一小横)

  师:底下是一个什么?

  生:生!

  (继续写,边写边说)

  师:这字读什么?

  生:隆!

  师:再读!

  生:隆!

  师:组词。

  生:隆化!

  (写出词语)

  师:再读。

  生:隆化!

  师:再读。

  生:隆化!

  师:再读。

  生:隆化!

  师:星期一,明天,上课,来了,第一件事情,我默写词语,默写哪个词呢?隆化!今天回家谁也不许写,一遍都不许写,老师没在跟前,家长没注意,我偷着写(用手势表示在本子上写字):隆化,隆,别忘这一小横,隆,隆……不行,谁写了,我发现了可不行。一遍也不许写,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但是明天来了,第一件事我默写,第一个词,隆化,保证写对的,举手。

  (学生全部举手)

  师:保证?(学生微笑点头)都骗我。

  生:没有!

  师:不许写啊,回家啊。

  生:不写!

  师:谁要写谁不好。(笑声四起)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但是明天默写都得写对,能做到吗?

  生:能!

  师:多聪明!手放下,上课都学会了,何必写那么好几行好几十遍,多累啊是不是啊?

  生:是!

  师:一写就把它写美写漂亮,不再是缺胳膊短腿,那不是我们,我们一写出字来特别漂亮。(指词)念念这词,隆化,读。

  生:隆化!

  师:再读。

  生:隆化!

  师:再读。

  生:隆化!

  师: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强调“隆化一词)读得又好写得又好。

  (面向学生)

  师:你还读哪段?

  (学生踊跃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争先恐后。请位男同学来读读行吗?请位男同学。谁来读?你读?行!你读。你读的哪段,你先说。

  生:我读第八自然段。

  师:放开声音。(学生站起来就读,靳老师示意他)不着急,不着急,酝酿好了,读。

  (学生开始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非常之好。我问你,还有力气吗?

  生:有。

  师:有,没用尽,对吧?

  生:是。

  师:用尽力气高喊着――读最后一句。读。

  生: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还有力气吗?

  (笑声又起)

  师:有吗?用尽了吗?你别当在课堂上,你当成在战场上。你真是董存瑞,向远方的战友呼唤: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你想这一句应该怎样去呼唤,而不是读。用尽力气高喊着―――请你读,读。

  生:(情感饱满)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好!(示意另一位同学)你读,就读这一句:为了新中国―――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又示意另一位同学)你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又示意另一位同学)你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又示意另一位同学)你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全班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向第一个读这段的同学)你为什么选这一段读?

  生:因为这一段是董存瑞炸暗堡时的经过。这一段描写了他炸暗堡的那一瞬间。

  师:对了!整个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是写他干什么?

  生:舍身炸暗堡

  师:(转身板书)舍身干什么?

  生:炸暗堡!

  师:真好!那我问你这位同学,你为什么把最后一句:“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体会了当时董存瑞的心情。

  师:他什么心情?同志们,为了什么?

  生:新中国。

  师:新中国,而干什么?

  生:冲啊。

  师:表目的,我们现在冲,现在献身,是一个目的,为了什么?

  生:新中国!

  师: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摆脱灾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建立,所以:为了新中国,冲啊!――――(示意一名学生)你再读,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全班,同志们――――读。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你们看,当董存瑞冲到敌人的桥下时,冲到暗堡下面的时候,没有地方放炸药包,对不对?

  生:对!

  师: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这是一个什么时刻?

  生:万分紧急的时刻!

  师:他说的是时刻吗?

  生:关头!

  师:关头就是最――――

  生:紧急的时候。

  师:对,紧急的时候,最重要的时刻,叫关头对吗?

  生:对!

  师:在这紧急的关头说明什么?

  生:(思考)

  师:最紧急的时刻对吧?

  生:对!

  师: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说明什么?

  生:比紧急还紧急。

  师:就在这一刹那间,能不能炸毁敌人的暗堡,我们战友的伤亡,我们战斗的胜利,我们整个战役能不能摧毁敌人消灭敌人,全在此一举。对吗?

  生:对!

  师:所以课文说:“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读这一句,想想怎样读。先不要急于读出来。想,品。(稍沉片刻)好,谁读?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请坐,她这样理解。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请坐,她这样理解。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请坐,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请坐,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真好!你读。

  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请坐,听我读,他们都这样洪亮的读,我不这样读,我这样读:(声音低沉)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这样读行吗?

  生:行。

  师:行吗?

  生:行!

  师:她这样读行吗?

  生:行!

  师:也行?我这样读行吗?

  生:行!

  师:还可以其他的办法读吗?(学生摇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再读,不统一在大声里边,你怎样理解你就怎样读,预备,读。

  (学生自由读)

  师:就读这一句。

  生:(全班齐读)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怎么做?董存瑞怎么做?

  (学生举手)

  师:好,你说。

  生:(打开书,读)董存瑞昂首挺胸

  师:停,解释一下这个字怎么讲(板书“昂”)。怎么讲?

  生:仰着。

  师:啊,(做仰头壮)仰着?对吧?

  生:对。

  师:(面对全部学生)高高地抬起,对吧?

  生:对。

  师:好,(指“昂”下部的左半边)这个字有撇吗?

  生:没有!

  师:再看,这位同学,解释这个字(接着板书“首”),解释,

  生:头。

  师:念什么?

  生:首,

  师:什么意思?

  生:头

  师:昂首?

  生:仰着头

  师:高高地抬头,对吗?

  生:对

  师:好,再看这个(接着写“挺”),读,

  生:挺。

  师:挺起什么?(写“胸”)

  生:胸

  师:胸膛,对吗?

  生:对

  师:好,请你读这个成语。读。

  生:昂首挺胸

  师:再读

  生:昂首挺胸

  师:再读

  生:昂首挺胸

  师:全班读

  生:昂首挺胸!

  师:明天默写的第二个词语,昂首挺胸,保证写对的,举手。

  (学生全部举手)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回家不许写啊!

  生:不许写!

  师:手放下来,接着读下去,读。

  生:(那个学生接着读)站在桥底中央

  师:停,(面向全体)站在哪儿?

  生:桥底中央

  师:为什么站在那儿?(板书“站”)为什么站在这儿?

  生:因为董存瑞想用炸药包炸掉暗堡。但是放在别的地方炸药包就会滑下去。所以他站在这里,手举着炸药包,炸药包不会掉,而且可以炸毁暗堡。

  师:为什么要站在桥底的中央?(强调“中央”)站得*边点行吗?偏点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可以滑下去。

  师:嗯,她这理解是滑下去,(面向其他同学)帮助一下。你说。

  生:如果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就炸不毁暗堡。

  师:对的,站在桥底,而且站在桥底什么位置?

  生:中央!

  师:(面对一个男同学)你说。

  生:我觉得站在桥底中央是一个最能摧毁敌人暗堡的位置。

  师:说得多好。只有这个位置能够发挥炸药包最大的杀伤力,彻底把敌人的暗堡怎么样?

  生:炸毁!

  师:炸毁,摧毁,毁灭。所以,你说站的这个位置和炸暗堡有关系没有?

  生:有!

  师: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字的锤炼,都和炸暗堡有直接的关系。接着读下去。

  生:(接着读)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

  师:停,你讲一讲为什么“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

  生:就是说,董存瑞把炸药包放到桥底上,然后用手托起

  师:嗯,换个字行吗?不用“托”行吗?

  生:顶

  师:不用顶,不用托,用举行吗?

  生:行

  师:用擎行吗?

  生:行

  师:用拿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思考)

  师:用举炸药包,左手举起炸药包,行吗?再想想,左手擎炸药包,左手拿起炸药包,为什么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哪个最有劲?(示意一位同学)你说。

  生:因为托字比较有力量。擎字就是拿手往上托,它离着桥底不算非常的近。有可能不能炸毁所有的暗堡。

  师:而托呢?

  生:托着能

  师:哎,托字和哪个字呼应?下边还有一个字。

  生:顶

  师:大家说,哪个字?

  生:顶!

  师:(转身去板书:托顶)托起炸药包,目的是干什么?

  生:顶住桥底!

  师:哎!顶住桥底,顶住桥底没有一点缝隙。炸药包炸起来直接就把什么摧毁了?

  生:暗堡!

  师:和炸暗堡有关系吗?

  生:有!

  师:托和顶,和炸,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吧?

  生:对!

  师:(示意读书的同学)接着读下去,读得好。

  生:(接着读)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师:停,(面向全体)右手干什么?

  生:猛地一拉导火索

  师:右手拉,为什么用右手拉?(示意另一位同学)你说

  生:因为人只有两只手,左手托着炸药包了,只有用右手拉了。

  师:她说只有右手了,所以只好用右手拉,别人有没有不同意见?好,你说。

  生:右手是非常有力的。

  师:一般人左手和右手比,哪个手有力?

  生:右手!

  师:用右手拉就能把导火索怎么样?

  生:猛地一拉。(点燃)

  师:点燃,拉着,对不对?而且怎么拉?

  生:猛地一拉。

  师:你看,(转身板书“拉”)绝不是左手占着没办法有右手拉,而是确实当初用左手托炸药包就是准备用右手来拉导火索。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接着读下去。

  生:(接着读)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师:停。这一点,声音不那么大(范读):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面向那位学生)导火索,读。

  生:(满含感情)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师:读得真好!全班读。导火索“哧哧”地――――读。

  生: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师:一起读:一秒钟――――――读。

  生: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师:他抬头――――读!

  生: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师转身板书“喊”,然后指着刚才提炼出的几个动词)

  师:每一个字的运用都为了表现出了彻底怎么样?(指“炸暗堡”三个字)

  生:摧毁(炸毁)暗堡。

  师:炸毁敌人的暗堡。是这样不是?

  生:是!

  师:你再来品读这一段: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不一定都大声读,情感越深沉,有时候声音越深沉。(面向刚才读书的那位同学)请坐,你读得非常好,理解得也好。每个学生自己读啊,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读吧,自己读,不齐读。

  (学生自由读二分钟)

  师:好,全体起立。(学生起立)不看书,看我(走到板书前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在着万分紧急的关头――――预备,背!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老师满含激情地配合课文的内容做着动作)

  师:请坐。为什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示意)你说。

  生:因为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好象来到了,看到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情形。

  师:真好,入境了。(示意另一位发言)

  生:因为我们彻底地理解了这篇课文。

  师:他说我们理解了,(转身板书“理解”)还有吗?(示意)你说。

  生:因为我们用心体会到了当时的万分紧急的关头。

  师:用心在读。请坐。(示意另一位)你说。

  生:因为我认真地,仔细地去读。

  师:对,认真仔细地去读。还有吗?(示意另一位)你说。

  生:因为我们读熟了,已经。

  师:对,读了很多遍,熟读―――――

  生:成诵!

  师:说得好。你看,你们总结了多少经验:第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第二,理解着读;第三,真正把心放进去,有感情地读;第四,真正地反反复复地去读,熟读,怎么样?

  生:成诵!

  师:这就是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是能力的核心。你们所以学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掌握了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把这一段小声地再读一遍,行吗?

  生:行!

  师:再感受一遍读书的乐趣。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预备,读。

  (学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了吗?我就是引导你们读书,认认真真地去读书。

《家》教学实录9

一、案例内容: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四单元主题一《我爱我的家》。

  二、教学设计意图: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整堂课我和学生共同营造家的气氛,把“家”的感觉搬进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和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目标:

  1、体验家庭生活的快乐,学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2、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主动关心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体会大家庭的温暖,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

  四、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

  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照。

  3、学生画画的用品,及“我们的大家庭”大幅图框。

  五、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共同营造“家”的气氛。

  师:小朋友看,美丽的家园里来了谁呀?(课件出示本班几位学生幼儿时期的照片)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小朋友到底是谁。(课件出示放大现在的照片。)

  生:啊!是徐航。

  师:是呀!就是我们102班的小帅哥徐航。

  师:让我们再来猜一个好吗?到底是谁呢?

  生:姚思艳。

  生:沈鑫媛。

  师:你们看,是谁呀?啊!原来是活泼可爱的徐晏清。

  徐晏清介绍:(课件出示徐晏清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其成长的过程。)

  师:其实,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是这样慢慢长大的,小朋友,我们能长成现在这么大,靠的是谁呀?

  生:爸爸妈妈。

  师:爸爸妈妈多好呀!他们是那么关心我们!今天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看看。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看flash动画歌曲《让爱住我家》。

  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赵明一家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开心。

  生:爸爸妈妈带儿子女儿出去旅游,一家人真幸福。

  生:他们一家很爱劳动

  生:……

  师:是啊!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爱不爱这个家呢?

  生:爱。

  师:我们都带来了自己家的照片,请小朋友上来介绍自己的家。投影出示

  生:我叫张杰,我家有三口人,我爸爸妈妈都是做羊毛衫生意的,虽然他们很忙,但是他们都能抽出时间教我学习,陪我玩。

  生:我家有五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爷爷奶奶退休在家烧饭给我吃,妈妈在幼儿园工作,爸爸在镇政府工作。星期天,妈妈还要陪我到桐乡市去学钢琴,我钢琴二级已考好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家。

  师:听了小朋友的介绍,我也觉得你们家真幸福呀!下面,小朋友在小组中相互介绍自己的家(看照片)。

  [从学生自己照片的对比中,在flash动画歌曲《让爱住我家》赵明一家的感染下,再把我们班许多小朋友家庭搬进了课堂(小朋友的家庭照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大家来介绍自己幸福的家庭。当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家庭照片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大屏幕上,是那么地惊奇,那么地高兴!“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就提倡:把快乐还给我们可爱的学生。把自己的家搬进课堂,学生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体验下去学习,变被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自觉感知感悟。

  把生活引进课堂,把教学引进学生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所提倡的新理念。把家庭搬进了课堂,就是找准了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点。“家庭照”唤起了学生对以往生活的美好回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让学生幼小的心灵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的情意,在平淡的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使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把课堂成为生活的缩影。淡化以往我们思想品德课说教的方式。]

  活动二:议一议,做一做,感受“家”的其乐融融。

  师:爸爸妈妈爱你们吗?

  生:爱。

  师:那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肯定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你能把爸爸妈妈爱你的故事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吗?

  生:我爸爸每天早上骑摩托车送我上学,放学又接我回家。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送我上医院,陪我挂盐水。

  生:我拼音读不出,妈妈每天晚上教我学拼音。

  生:爸爸陪我玩游戏。

  生:天冷了,妈妈每天早上给我擦面霜。(小组合作画一画家里的故事。)

  师:小朋友都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在玩中,在生活上,在学习中……家人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对于疼你爱你的爸妈,你最想说些什么?

  生: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生:爸爸妈妈你们真好!

  师:光说不做还不行,我们必须拿出实际行动?看我们哪些小朋友能争当“爱心小天使”,学做家里的小主人。

  师:那我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情呢?(小组讨论。)

  生:我会帮妈妈收拾碗筷。

  生:我会扫地。

  生:我帮妈妈擦桌子。

  生:我要认真学习,少让爸爸妈妈操心。

  生:我要自己上学,放学。

  师:你想给家人什么礼物呢?(小组讨论合作模拟家庭表演。)

  生: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生:我想送给妈妈一幅画。

  生: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我给他们泡一杯茶。

  生: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我给他们拿拖鞋,搬椅子让他们坐。

  生:我给爸妈捶捶背,陪他们聊聊天

  生:我跳舞给他们看。

  生:我唱一首歌给爸爸妈妈听。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化,因此,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家里的故事,再现学生家庭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家庭的其乐融融。同时学生自主发言,及小组合作汇报表演,让学生通过说话、画画、作诗、唱歌,跳舞,鼓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敬意,在合作模拟的家庭活动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家的道德情感。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有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感受别人成果,展示自己成果的能力。所以我们通过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在互动性的活动中生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同时这一环节也联系了美术、语文、音乐等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活动三:论一论,贴一贴,“小家”搬向“大家”。

  师:小朋友们除了有自己的小家庭,还有我们班级这个大家庭。现在老师想把你们这些小家庭请到我们班的大家庭中来好吗?

  生:把自己的全家照片和合作画的家庭故事贴到小组画框中。(再把小组画框贴到我们的大家庭画框中。)

  师: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是102班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中,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应该怎么样?生交流。

  师:你们爱你们自己的家吗?你们喜欢我们这个102班吗?你们喜欢我们濮院镇小吗?希望爱能充满我们整个校园。让我们一起同唱《让爱住我家》,去找一位你最好的朋友和他一起唱这首歌。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但教学活动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因此,我又把班级、家庭引申为大家庭。把“小家”搬向了“大家”,使学生之间形成集体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家庭和家庭的故事画贴在我们的大家庭中,结合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让学生在说中学,在玩中学,学得开心,快乐!]

《家》教学实录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的喜欢动物,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呢?

  生答喜欢的动物。

  师:在森林里,有一种动物,尾巴又大又长,像老鼠又不是老鼠,它是什么呢?

  生:松鼠

  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老朋友松鼠(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探讨交流

  生:有一只松鼠跑进了我家。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一:松鼠跑进我家后,发生了什么事?

  生二:松鼠为什么会跑进我家?

  生三:我们家人对这只松鼠是什么态度?

  生四:……

  生五:……

  教师归纳板出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①松鼠为什么会跑进我家

  ②松鼠跑进我家后,发生了什么事

  ③我们一家人怎样对待松鼠?

  师:下面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生生互动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

  生读文,指名回答问题一

  生:因为我家紧挨着森林,所以松鼠跑进了我家。

  指名回答问题二

  生一:松鼠偷方糖。

  生二:松鼠叼面包皮放到柜项上。

  师:这是松鼠在给自己储备冬粮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些段落。

  生齐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除了给自己储备冬粮,松鼠还做了什么事呢?

  生回答松鼠晾蘑菇的自然段,师板书,生齐读相关段落。

  师:同学们还知道松鼠做了什么事?

  生:它把手套,还有奶奶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头巾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

  师:有没有同学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生:自己垫窝。

  三、感情朗读,深化感受

  师:松鼠在“我”家做了这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我们家人有没有把它抓起来,打顿屁股?

  生:没有,我们家人都很喜欢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分工找出体现家人喜欢松鼠的句子,班长负责找有关全家的,男生找爸爸的话,女生找我的话。

  生读文、思考,代表反馈,全班齐读相关段落。

  分角色朗读:女生——我的态度

  男生——爸爸的态度

  班长——全家人的态度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尽量避免枯燥的的方法指导和机械化的模仿,教师的这种分工合作、分角色朗读,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学习学法

  师:作者是怎样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

  生:……

  师:作者就是通过对有关松鼠几件事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如果松鼠跑去你家你会怎样做?

  生:善待它。

  师:多善良的心啊!我们人类就是要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六、作业

  用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与动物的感情。

  课后点评

  亮点:

  1、本课教学目标制定恰当,教学过程精练,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方法上则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把课文读懂。根据课标和参考用书的要求,再来看本课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这三点目标设定了四个教学环节:1、初读感知,探讨交流;2、感情朗读,深化感受;3、交流表达方法;4、总结写法,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很好地扮演了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然后展示学习的成果,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过多插手,放手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既锻炼了独立阅读能力,又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2、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构思巧妙

  教学以学生根据课文题目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切入本课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几个重点、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然后汇报,这是教师“顺学而导”教学理念的良好体现,这种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关注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在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能力,又发展了思想,这正好达到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也使得这堂略读课精彩纷呈。

  3、注重写法指导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一个结合,课标也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材可以说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文教材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就是我们无穷的资源,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再有意识的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本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明白作者是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课后有意布置了一个小练笔:用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与动物的感情,目的明确,就是要学生练习运用在课堂学习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建议:

  1、略读课要做到“简而不略,略中有精”

  略读课虽然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但文本中许多关键之处、疑难之处还是需要教师作适当、精当的点拨,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导向深入,这样的略读教学才具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本课中许多描写松鼠行为、动作的语段,这些语段的描写体现了松鼠的特点,正由于松鼠的可爱,作者一家才喜欢这个小精灵,尽管它做了许多荒唐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语段,感受松鼠的可爱,才能真正明白作者一家为什么喜爱松鼠,为下面的感情读做好情感铺垫。

  2、要充分利用课前提示语

  现行的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给予提纲挈领性的导向。本文的课前提示语这样写到:从上面的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读读下面的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则提示语很好地体现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的过渡作用,既揭示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又提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如果教师注意并加于利用,一定能提高略读教学的实效性。

《家》教学实录11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跑进家来的松鼠》课堂实录

  执教者:杭州市教科所附属小学

  张冬萍

  一、导入

  1、出示松鼠图片。

  2、师问:你在哪儿看到过松鼠?安是怎么样的?

  3、生答。(2个)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这只松鼠是怎么样的。

  生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只松鼠跑进家来做了哪几件事?

  生:主要做了这样三件事:一是储备冬粮,二是晾蘑菇,三是拿手套、头巾等东西垫窝过冬。

  师:下面我们小标题来概括这三件事。先来看第一件

  生:第一件是储备冬粮。

  生:储备方糖。

  生:偷藏方糖。

  师:松鼠主要藏什么食物?

  生:方糖。

  师:那请同学们再细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个小标题更合适?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偷藏方糖。

  师:那我们一家人认为它是偷吗?所以要用什么标点?

  生:引号,即偷藏方糖。

  师:那第二件事呢?

  生:偷晾蘑菇。

  师:还有一件呢?

  生:偷物垫窝或垫窝过冬。

  三、品读课文,领会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我们一家人对待这只松鼠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你从划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交流。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交流:

  (1)爸爸哈哈大笑句。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咱们、哈哈大笑、不甘落后。

  进行朗读训练。

  (2)哭笑不得句。

  师:先说说这个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问:我们一家人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生略。

  师:看到插图上的`情景,你可能会说什么?文中的一家人可能会说什么呢?请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句话。

  生写话练习。

  句式:地说,。

  写后学生交流。

  (3)空落落

  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引读这几句话)

  四、拓展阅读。

  1、师问:我们五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写松鼠的文章,是什么?

  2、师述是法国作家布封的《松鼠》。

  3、师问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4、课外拓展阅读:《我的野生动物》。

  5、联系《回顾拓展》,激趣阅读。

《家》教学实录12

  (课前:播放mtv《让爱住我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让爱住我家》,不少同学脸上还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给其他同学呢?

  生1:我感到画面中的这个四口之家太幸福了!

  生2:他们相互关爱、相互体贴、相互包容,它让我想到了“温馨”、“温暖”这些人间最美的词汇!

  生3:它让我想到了我的严肃的老爸,温柔的老妈,慈祥的爷爷奶奶。家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

  师:说得太好了!是呀,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家,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我们怎么能不爱它呢?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当代作家周国平是怎样揭示“家”的真谛的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家》的世界,与这位作家进行一次人生的对话。(板书课文题目、作者。屏幕显示: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

  师:谁愿意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由两生各读第一、二部分,教师读引言和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自己对家的认识和体验,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屏幕显示: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全部读完后,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谢谢!我想,老师和同学们已用热情的掌声给我们三个人打了高分。同学们读得很好,有几个字注意一下。(老师依次板书:载讽 屑 憩 冶 曳,并简要讲解)

  师:现在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

  生1: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

  生2:作者认为“家是温暖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

  生3:作者认为“家是永远的岸”,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师板书:家 船 港湾 岸)

  师:为什么作者说“家是一只船”呢?(屏幕显示船的图片及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部分,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家是一条船,它是在有爱的河流中漂流的。

  师:这样好不好?我们要考虑的是作者为什么认为家是一条船。

  生1:作者认为家是一条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生2:作者事先看到了渔民们以船为家,他就想到船带给渔民们的是家一样熟悉的感觉,即使到了再陌生的水域,它也不会感到寂寞。

  师:你能不能把作者想到的句子读一读呢?(生读:于是我转念想……不复可怕)

  师:在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把你深深打动了?

  生1:最打动我的句子是:“人世命运莫测,……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它告诉我们的是家可以给人很大的力量,它让在外面的人感觉到家是一个人的支柱。

  师:你感悟得很深。说得多好,好家总是带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呢?

  生1:温馨的,浓情的就是好家。

  生2:和睦的没有争吵的互相谦让的就是好家。

  生3:好家是让你在感到累和无助的时候,能够给你力量和温暖,能够让你想到它就感到很舒服。

  生4:我认为好家就是每个家庭成员把爱心给予其他人。

  生5:家就是等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一想到它就觉得十分开心。家里没有嫉妒。

  师:(屏幕显示两位老人的图片)你看大屏幕上的两位老人,命运与共,相濡以沫。有这样的好伴侣,这样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风雨坎坷,又有何惧?还有哪位同学想谈一谈打动你的句子?

  生6:最打动我的句子是:“四周时而风平浪静,……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家中的成员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

  师:你能不能结合你家的情况来谈一谈,什么是“风平浪静”,什么是“波涛汹涌”?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没有)不过我想随着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一定会在切身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这句话的深义。好,其他同学接着谈。

  生7:最打动我的是:“岁月不会倒流……我们竟不感到陌生。”我们不会感到陌生是,因为家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就好像在很黑很黑的夜里透过的一丝光亮和温暖。

  师:你的语言很有文学色彩。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家的温暖,你们想听哪位同学来读呢?

  (众生推荐一同学朗诵第一部分。配音乐《秋日私语》,屏幕显示两张温馨家庭的图片)

  师:听你朗读真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第一部分,作者由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到对家的深刻感悟和认识,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这种表达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三部分,我们尝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屏幕显示:请你探究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师(进一步解释):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选择你们认为深刻、精辟或发人深省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声情并茂地吟诵你们组赏析的句子,力图打动听众,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尝试研讨解决,当然可以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权威挑战。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时间:五分钟。注意:要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师:时间到!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各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生1:我们欣赏的句子是:“如果没有一片……家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这句话是说……

  师:结合你们自己的感受谈谈好吗?

  生1: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夏令营,很多天不能回家,晚上我偷偷地抹泪,真想马上回到我的家!等到终于回到家的时候,就像小船进了港湾,自由极了!幸福极了!

  师:她谈得很好,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师进行美读指导)你们的问题是———

  生2: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家是温暖的港湾”?

  师:你们认为呢?

  生3:课文第二部分的第5自然段作了详尽的阐释。

  生4:我们赏析这一句:“然而……多么欢快。”说明了船对港湾的依恋和向往。(师请一生朗读。并进行指导)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

  生5:第一部分“家是一条船”里写道: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第二部分里却说,渔民们看到港口就希望回到家,这是否矛盾?

  师:这位同学很有挑战精神。(问一生)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生6:因为港口是他们更大的家、更温暖的家。

  师:下面哪位同学说说第三部分的内容?

  生7:我们赏析这一句:“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家。”因为家使人感受到人生在世的美好。

  师:你认为这一段中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样的感情?

  (生吞吞吐吐,师美读启发)

  生7:表达了作者对家的向往和深深的思念。

  师: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沟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教人如何不想它?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这种“依恋”的情感来!(生读)

  师:你们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师:老师倒有一个问题,文中说:“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我想很多同学的妈妈一定是制造这种所谓的“噪音”的“高手”。这种絮絮的唠叨声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

  生8:这是有前提的,是“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譬如你在外孤苦无依倍尝委屈艰辛时、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再去听听妈妈的一些唠叨,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师(指黑板):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想一想,这几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板书:人生漂流)(生讨论)

  生1:“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也就是把人生比作一条河,而船、港湾、岸都是与河流有关的。

  师:也就是说,后面的几个比喻是以第一个比喻为前提的。同学们接着说———

  生2:人生是漂流的,把船比作一个家,就是说漂流的人找到了休憩的地方。再把家比作港湾,是说船是靠着港湾的,港湾又靠着岸。这几个比喻是彼此相联的。

  师(小结):也就是说前面的比喻是后面比喻的前提,后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家的第三个比喻,是前两个比喻的极致和升华。家为人类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个离开现实世界的离别之站。(把板书勾连成船形)“家是什么?”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下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屏幕显示两段文字):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学生在《献给爱丽丝》的音乐声中朗读屏幕显示的文字)

  师:(音乐声中动情讲述)和很多同学一样,老师也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温柔贤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爱的女儿。(展示家人的照片)我深深地爱着她们,她们也深深地爱着我。我们这只小船,已在风雨中驶过十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家是女儿得寸进尺的撒娇。我们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国平的《家》,同学们对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一谈:在你们的心中,家是什么。

  生1: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生2: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生3: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掌声)

  生4: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掌声)

  师:同学们的发言既深刻又富有诗意,真让我激动!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在享受沐浴家人关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加倍地爱我们的家人。爱一切我们应该爱的人!去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最后,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家!(下课!)

  执教感言

  《家》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读这篇课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与课文对话,理解“家”的蕴涵;二、与自我对话,学会思考人生。并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1.平等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哪句话让你心动?”“你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妈妈的唠叨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在你们的心中,家又是什么呢?”———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着眼于“对话”的设计。在第二板块中,我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调动体验:从谈话式的导入到抒情式的收束,从“带着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的听读要求到“结合自己的体验谈理解”的赏析提示,从深情款款谈自己的示范到轻拢慢捻的有意点拨勾连,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合作探究:在师生共赏第一层次后,第二、三层次尝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为避免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策划:①递抓手:安排“赏析、美读、质疑”三个学习任务;②限时间:五分钟;③提要求:“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但由于学生座次的临时性,操作不够流畅娴熟,未能及时组建“组长、记录员、发布员”的有效的小组学习机构,成员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主动的个人责任,致使合作探究虽小有成果,但并不让人振奋。

  4.吟诵美读:吟诵之重要自不待言。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式小组展示读。试想,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诉诸于美妙的声音,作一次美丽的心灵的远游,奏一曲立体的有声的交响,撞击自己的、听众的心扉,产生思想的共鸣,谁说这不是得意忘形的语文学习之旅呢?

【《家》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家》教学实录03-08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荷花》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