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叨叨令》原文

时间:2024-03-02 14:17:39 好文 我要投稿

《正宫叨叨令》原文(优选3篇)

《正宫叨叨令》原文 1

  正宫·叨叨令·自叹

  作者:周文质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①,钓鱼的也应飞熊梦②,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③,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④。

  注释

  ①“筑墙”句:传说是一个从事版筑的奴隶,在傅岩那个地方劳动,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见《史记·殷本纪》。

  ②“钓鱼”句:钓鱼的,指吕尚,即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即周文王。按“非虎”《宋书·符瑞志》作“非熊”,后又由“非熊”论为“飞熊”,因有“飞熊入梦”的`传说。

  ③也么哥:也作“也末哥”。语尾助词,无义。此句在这里重复两遍,是《叨叨令》的定格。

  ④“梦中”句:这是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梦之中又占其梦焉” 的意思。

  鉴赏

  此曲写人生虚幻如梦,反映了作者因对当时社会失望而产生的愤激情绪。围绕一个“梦”字,用典写实,对比鲜明,揭露深刻。

《正宫叨叨令》原文 2

  原文:

  【正宫】叨叨令_黄尘万古长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不思量尤在心头记,越思量越恁地添憔悴。

  香罗帕翰蛔∪边泪,几时节笑吟吟成了鸳鸯配。

  兀的不盼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盼杀人也么哥,咱两个武陵溪畔曾相识。

  绿杨堤畔长亭路,一樽酒罢青山暮。

  马儿离了车儿去,低头哭罢抬头觑。

  一步步远了也么哥,一步步远了也么哥,梦回酒醒人何处?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则见淡烟笼罩西湖路,酒旗招反寡钍鳌

  画船儿刺在花深处,煞强如侬家鹦鹉洲边住。

  兀底不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抵多少相逢不饮空归去。

  则见青帘高挂垂杨树,朱帘暮卷西山雨。

  谁待向禁城狼虎丛中去,我则待侬家鹦鹉洲边住。

  倒大来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抵多少梦回明月生南浦。

  译文:

  ⑴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⑵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侬:意即“我”。

  注释:

  ⑴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⑵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侬:意即“我”。

  赏析: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正宫叨叨令》原文 3

  正宫叨叨令

  朝代:元代

  作者:周文质

  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四景

  春寻芳竹坞花溪边醉,夏乘舟柳岸莲塘上醉,秋登高菊径枫林下醉,冬藏钩暖阁红炉前醉。快活也末哥,快活也末哥,四时风月皆宜醉。

  桃花开院宇中欢欢喜喜醉,芰荷香池沼边朝朝日日醉,金菊浓篱落畔醺醺沉沉醉,蜡梅芳庾岭前来来往往醉。醉来也末哥,醉来也末哥,醉儿醒醒儿醉。

  失题

  呜呀呀寒雁空中叫,扑冬冬禁鼓楼头报,淅零零疏雨窗间哨,吉丁当铁马檐前闹。睡不著也末哥,睡不著也末哥,纵然有梦还惊觉。

  悲秋

  叮叮噹噹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剌落。睡不著也末哥,睡不著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彪模登靠。

【《正宫叨叨令》原文 】相关文章:

《正宫叨叨令》原文02-28

《正宫小梁州》原文02-28

卢令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双调新水令原文03-01

唐多令·惜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采莲令·月华收原文赏析及翻译12-18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原文及赏析02-28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及翻译02-29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的原文及赏析11-15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及赏析02-28